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捅马蜂窝读后感400字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捅马蜂窝正文+阅读答案》

捅马蜂窝正文

故事起因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如果这个勾当没干过,哎!只能说你下时候太尿了。胆小如鼠这个词都不能给你用。哈哈。没有被蛰过的对于80后的男人来说童年也是不完整的。树上、房檐下""如果发现了马蜂窝如果不和小哥们把它拿下,几天回睡不好觉的。[1] 故事发展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 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冲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瞬间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一疼,挨蛰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故事延续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一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他,它不蛰你。它要是蛰了你,自己也就死了。”“那它干嘛还要蛰我,这样它自己不也完了吗?”“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故事结局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练习题目

1. 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2. 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我”捅了马蜂窝———–→后院又有了马蜂窝。(2分)

3. “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2分)

4. 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1分){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5. 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2分)

6. 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妹妹————和马蜂———–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6分)

7. 文中加( )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9. 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分)

10. 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4分){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第二篇:《捅马蜂窝教学反思》

{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捅马蜂窝”教学反思

捅马蜂窝这篇课文,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看到这么长的文章,不知道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虽然课文非常口语化,但学生读起来也会有困难。带着这种心情,这种胆怯的思想,我走进了课堂。 为了更好的衔接,我们一起复习了第一课。听着同学们流利的背诵第一课,我的心渐渐放松了,对同学们,对自己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果然,同学们对马蜂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解的实在是太全面了,真为我的学生自豪。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一点的引领学生一步步捅马蜂,反思,后悔,期盼。尤其是捅马蜂的过程,让学生当导演,设计镜头,随着学生一个个的镜头的叙述,作者捅马蜂的情景就再现了同学们的面前。通过分角色的朗读,两个对话描写更让学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后的后悔。又通过对文章写作手法的介绍,修辞手法的运用,同学们对课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当课文的学习到了尾声的时候,下课铃适时的响了,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不禁感叹:这节课怎么过得这么快啊?怎么又下课了?

这样的课堂是我向往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是我希望看到的。这一波三折的学习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决不能忽视学生的预习,决不能小看学生的思维。

第三课“捅马蜂窝”教学反思

第三篇:《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初一六班 朱怡然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如今三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命运不受其恶性的支配。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

那么,我们历史感知的断层该如何来填补?一个失去了部分身躯的人该如何存活?曾有人说过:一个得遗忘症的民族是没有明天的。确实,任何民族的奋发与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的面对世界和清醒的面对自己,清醒的面对未来也清醒的面对过去。幸好我们有使命感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前有巴金的《随想录》,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思文革,探索着如何“做好人”,现有冯骥才的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展现的是众多普通文革经历者的心灵档案。源于一个文革亲历者的良知和文学家的责任,作者历经10载春秋,收集被采访者信件近4000封,采访数百人,其中有教师,干部,学生,家庭妇女等等,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中选取互不雷同,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如此具有深度,广度的记录文革,前不见来者;如此繁琐,浩大的准备工作,对于如今一年出版几本书的作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列宁认为一切旧历史理论的缺点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而冯骥才要把此书作为第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文革档案呈送给终将落成的“文革博物馆”。《一百个人的十年》展露的正是文革中普通人的经历与精神状态,老百姓是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人们群众才是文革的主体,他们的亲身经历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他们的反思才触及灵魂的深处,发人深省。作者认为:历史总是偏爱名人,那些名人和有地位的人总有人为他们诉冤道苦,树碑立传。所以他要面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百姓和忍气吞声的芸芸众生。在颠倒黑白,狂躁荒唐的文革十年中,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成了舞台上的演员,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改编成一部光怪陆离的小说。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作者把事物原始状态的真实看得至高无上,因此在写作中将有限的虚构缩到最小,连配角人物,环境,场景和非主要情节也不去虚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血肉丰满又各具色彩的人物,他们的狂热,忧郁,失望,悲愤,冤屈,苦痛,内疚,甚至叙述时的表情,语气都毫发毕现。正是由于真实,对于口述者而言每一次回忆无不是一场残酷的经历,曾经有一位口述者,被采访之后,整整病了一个月,就她的话说“回忆一次等于脱层皮”。对于我们阅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真实,我们一次次随着口述者走入那匪夷所思的年代,与他们一起承受着痛苦,感受着心灵的煎熬。那个8岁的死刑陪绑者,那个用水果刀切断父亲颈动脉而始终活在忏悔中的女医生,那个至今不愿承认是牺牲品的当时的造反派,那个让陌生人来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女知青""他们被践踏的尊严,扭曲的心理,残酷的命运波折犹如一把利刃直捅读者的心窝,使人不得不对人性有着更通彻心扉的审视与反省。

第四篇:《2 课 捅马蜂窝 冯骥才(学生版)》

2 课 捅马蜂窝 冯骥才

一、学——目标自学、自主学习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单纯的,由于我们的幼稚,总会有一些小小的冒失行为,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你们能说说你们曾经冒失的童年往事吗?(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回忆自己在少年时代的一次冒失行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文章的记叙要素,结合事件的经过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3、认识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学习课文生动自然而富有情趣的语言。

自主学习:

1.基础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纠chán( ) 前襟( ) 蝉( )衣 xī( )戏 蜢( )虫 ...蜇( )人 胆怯( ) 摇hàn( ) 径( )直 复yù( ) ...

颤( )动 罪ni^a( ) 告ji^a( ) 窗檐( ) 耗( )尽 ...(2)、根据课文内容填充下列词语:

湿( )( ) 沉( )( ) 视( )如( ) 无( )可( ) 风( )日( ) 开( )大笑 腾( )而起 仰( )朝( )

2、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代发生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请概括。

(1)主要事件: (2)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启迪:

3、“我”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文章最精彩的内容,它像一条红线贯串情节始终,牵动故事发

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展现“我”的成熟和长大。综观全文,“我”经历了“好奇”→ → → →(再不伤害旁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

4、捅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有了哪些新的看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

5.捅掉马蜂窝,爷爷屋子的窗户就可以打开了,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可为什么“我”会

有一种沉重的“罪孽感”呢?

6. 本文不仅主人公心理活动描写精彩,而且后院的景物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等都生动细腻

且富有情趣,请说一说你喜欢的描写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例①我喜欢“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一句。因为这一句里将马蜂窝比作“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是抓住了它们形似的特点,比喻贴切。从“无数金黄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等描写中可看出“马蜂窝”这个家与马蜂的生活紧密联系,关照了后文中“捅马蜂窝就是毁坏了马蜂们的生活”的感悟。

例②我还喜欢“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一句。因为这句话用“战斗机”来比喻马蜂,并用“径直凶猛”“扑”等词语,突出马蜂复仇时的那种高速度,那种追击人时的径直与凶猛,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

③同学们赏析展示

小组长组织好组内的讨论,要求本组的同学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确定好本组展示的内容(每组选取其中的两句),总结这类问题的思维方法,为全班交流做好预展工作。

△方法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等角度欣赏品析语言。

二、展——课堂交流、小组展示

1、对子间认真互查应积累的词语,相互订正。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展示交流“学”中的2、3、4、5、6题,展示探究的结果、思维的过程、总结的方法。

3、其余小组同学认真听思、听记、听辨,并进行有效地补充或质疑。

三、点——归纳总结、点拨升华

1、全班参与吸纳、补充、完善小组间的交流。

2、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它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

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关爱生命,不做任何伤害生命的事情。

{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四、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下列加点字拼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纠缠(chán) 嬉(xū)戏 莲蓬(póng) ...B、抑(yì)制 .C、颤(chàn)动 .D、捣(dǎo)毁 .

胆怯(qu^a) .

罪孽(li^a) .疙(gē)瘩 .

耗(hào)尽 .

径(jìng)直 .

前襟(jīn) .

蜇(zhē)人 .

摇撼(hàn) .告诫(ji^a) .招惹(rě) .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 而凶猛地朝我 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 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 地一疼,挨蜇了!

A、径直

气势

剧烈 剧烈{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B、直接

扑 气概 剧烈

C、直接 飞 气概 D、径直 飞 气概 激烈

3、“我”究竟该不该捅马蜂窝?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也听听同学们怎么说。

第五篇:《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用真实填补历史感知的断层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如今三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命运不受其恶性的支配。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醋——灵魂的虐杀。

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阅读经历,有着急不可耐一气读完的欲望,又时时被字里行间渗出的叙述者的滴滴血泪弥漫了双眼,于是拿起,又放下,再翻开。足足一个多星期,《一百个人的十年》一直沉沉地笼罩着我的生活,书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黑白照片中那些苦痛麻木被揪得仰起的脸,弯曲变形被压下的脊梁,亢奋扭曲青筋绽出的拳头,在我脑中不断的交替着。这是怎样的十年啊!对于我们这些文革后出生的人来说,近在咫尺的文革十年竟是一段历史的空白。我们从小在历史课上了解中国文明的上下五千年,而对这段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惨绝人寰、最不可思议的文革浩劫,却无从窥见。教科书上对文革的叙述苍白无物,经历过的父辈们也欲说还休,把此话题视为禁区,是不愿触痛那愈合不了的伤疤,还是记忆太沉重压得说不出话来?或许更多的是说也说不清楚。

那么,我们历史感知的断层该如何来填补?一个失去了部分身躯的人该如何存活?曾有人说过:一个得遗忘症的民族是没有明天的。确实,任何民族的奋发与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的面对世界和清醒的面对自己,清醒的面对未来也清醒的面对过去。幸好我们有使命感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前有巴金的《随想录》,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思文革,探索着如何“做好人”,现有冯骥才的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展现的是众多普通文革经历者的心灵档案。源于一个文革亲历者的良知和文学家的责任,作者历经10载春秋,收集被采访者信件近4000封,采访数百人,其中有教师,干部,学生,家庭妇女等等,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中选取互不雷同,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如此具有深度,广度的记录文革,前不见来者;如此繁琐,浩大的准备工作,对于如今一年出版几本书的作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列宁认为一切旧历史理论的缺点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而冯骥才要把此书作为第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冯骥才作品掏马蜂窝400字读后感 捅马蜂窝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