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们是7个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7个习惯读后感》

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的感悟总结

跟随总经理的思路,我们知道了本书的基本脉络。本书讲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但是在讲习惯之前,本书有一个基调:做事有原则,原则以道德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去完成高效能的7个习惯,那么你离成功或者充实,或者目标或者理想就不远了。

文章作者研究了这200年来的作品,发现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但近50年确谈的都是成功的捷径、技巧。确实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貌似因为各种技巧而获益或成功,我们妒忌,但却也模仿。模仿成或不成却都没有安全感,仿佛失去了一种重心。我想这个不安应该是就是本书的基本基调:不失原则及道德。

我国蒙牛公司原总裁说过: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以下是对于各个习惯的心得感受:

习惯一:积极主动

在刺激和回应中间是我们积极主动选择的空间。也是我们区别动物乃至其他不积极人的标志。

某天,给我朋友讲这个积极主动的案例,也是本书的一个故事,某人在二战德国监牢里受尽折磨,在没有自由的情况下,他在这种刺激和回应间,做出了他的积极主动的选择,他没有选择抱怨,没有选择自杀,而是把自身的遭遇提高到一个境界,似乎也便有了某种自由的超脱和平衡。故事没错,也是积极主动的案例,但是我朋友听了,说了句:那他需要有一定是知识高度。也对,有知识可以提升一种高

度,但积极主动更是我们主观的一种方向。

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客观现实做何种反应。积极的涵义不仅仅是采取行动,还代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并且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习惯二:以终为始的原则和二次创造

还是第一次在这个词语上看见这个原则及二次创造的概念。以终为始原则一,任何事物都是二次创造而成。原则二,自我领导原则。

二次创造:第一次是脑力,第二次体力上。其实前面说的第二个原则自我领导原则属于脑力创造。

我们如何自我领导,怎样给自己设计蓝图,理想,人生计划,我想可以从以终为始这个习惯开始。

{我们是7个读后感}.

我们经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个书面计划称之为“使命宣言”。

习惯三:要事第一 :上一个习惯讲完自我领导,习惯三讲如何自我管理。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有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他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我们是7个读后感}.

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物上的牵绊,此时要有说“不”的勇气。

要知道自己不做什么,该做什么。

习惯四:双赢思维 :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习惯五:知彼解己 :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学方面学到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别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有时我们有这样一种喜欢匆匆忙忙下建议来解决问题的倾向。

习惯六:统合综效 :

在互赖关系中,综合效益是对付阻挠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的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地,阻力多半消极、负面、不合逻辑、情绪化、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上,终有一天引起反弹。如果配合双赢的动机、同理心的沟通技巧与统合综效的整合功夫,不仅可以破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动力。{我们是7个读后感}.

习惯七:不断更新 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

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

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以上这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前三个习惯在于我们本身,确立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着重于如何进行个人修炼,由依赖转向独立,实现“个人成功”;第四、五、六个习惯,即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前六个,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感谢公司给我们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2012-2-13

第二篇:《7个习惯读后感》

走出迷雾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下称《七个习惯》)论证了个人不仅能够通过设立目标、调整思维与执行方式以控制自我命运实现个人成功,更能通过运用良好沟通模式影响他人实现共赢。

我认为,阅读书籍,认知建议思维的过程是“知”;识别到自身思维与建议思维不符的过程是“省”;实现建议思维,使之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行”;由受建议思维所影响的行为转变成习惯是最终目的。

在上述“知、省、行”的联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当属“知”,因为“知”决定了“省”和“行”的方向,“知”错了,或者“知”得不到位,“知”的错误或欠缺都能在“省”和“行”中被成倍地放大。故而,行为人最好能在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站在不同角度或立场,以更宽容更有耐心的态度观察、思考,从而打破惯性思维,削弱思维定式的影响力,令“知”更客观公证,更接近真相。 学习过程中,《七个习惯》的以终为始冲击了我原有的目标设定习惯、让我对当下选择、未来期许以及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我还需要承担对这一不确定正确性的选择的责任,因此我消沉了一个多星期。因为工作事务太多,没有时间继续感怀,否则也许会沉浸在与自我周旋的迷雾中更久。 具体而言,以终为始动摇了我对“未来”的理解。在我原有的理解中,下一秒是未来,下一年也是未来,我更注重于我脚下、我眼前的未来,因而未来规划的设定止于三年。这种规划模式结合我的固有价值观(认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是可以计划却难以确定)是看似合理的,但是,当“以终为始”把规划中的“未来”上升到对整个人生负责的高度,并提倡为这个规划全力以赴埋头苦干时,我经历了一个十分恐慌和无助的阶段,因为我被告知我缺少了自规划期满至死亡之时的生活构想,令我瞬间失去了方向。

我推测,这应该是我已经“知”了“需对人生设定目标、进行规划”的必要性,心内践行“以终为始”的企图在萌动,认知到这与我固有价值观不符但显然优于固有价值观,于是乎我自然而然地开始漫长的、在迷雾之中的“省”(这个“知”中也受有思维定式的影响,未必是到位和正确的“知),我回顾了自己走

过的幸运有余而努力不足的人生,感叹自己本可以更好却满身污点。肖敏认为这或许是一个废除武功的过程,我深以为然,并且由于我原有的武功习得程度太深,废除和重新习得的难度也会相应地被提高了。加上我是因为外在原因而被迫终止了“省”,所以“省”也许尚不到位,据此而“行”可能也有失中肯。德尔纳就表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的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意,也难免铸成大错,小问题积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失误。

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行”了,我在视野范围内以尽量客观的立场综合考虑了物质和精神成长需求,带着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期许,按年份制定了十年内每一年的计划。现在感到迷茫的时候,看看墙上的计划表,觉得它在发光,它似乎就是“积极主动”中的能量按钮,就像数学是罗素的能量按钮一样(当年罗素说“有一条小路,穿过田野,通向新南盖特,我经常独自一人到那去观看落日,并想到自杀。然而,我终于不曾自杀,因为我想更多的了解数学”)。“以终为始”最终激发出我想更多地了解人生的欲望,令我一想到没做过的事那么刺激,没去过的地方那么美,就激动得几乎难以入眠,如果我在迷茫的时候就换框,也许与自我周旋的迷雾早已经散去。

第三篇:《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读《七个“怎么看”》有感

“理论热点面对面·20xx”有一个吸引人们眼球的题目:“七个‘怎么看’”。其实,它的内容更吸引人。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图文并茂而且只有9万字的通俗理论读物。我读了之后,深感它不仅对于我们认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当前党和国家的大局,充满信心地向前走,更有帮助。

我曾经说过:“在这个社会里,谁都可以发牢骚,惟独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资格发牢骚。因为牢骚是社会矛盾的外部表现形式,我们的责任是研究牢骚及其背后的社会矛盾。如果我们也跟着发牢骚,不是失职,就是无能。”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直面社会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七个“怎么看”》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七个“怎么看”,就是“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中宣部理论局在“出版说明”中告诉我们,这是他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来的七个问题。{我们是7个读后感}.

问题梳理出来后,他们就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作出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和有说服力的回答。对于中宣部的理论工作主管部门的这个做法,我非常赞赏。因为它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在倡导的“实事求是”原则。

既然讲到“实事求是”,我想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强调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改变世界”。也就是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读了《七个“怎么看”》,我注意到,这本理论通俗读物有一个值得人们重视的优点。这就是,讲“怎么看”,是为了“怎么办”。或者更准确地说,它讲的是“怎么看”,实际上告诉人们的是“怎么办”。

{我们是7个读后感}.

比如,第一个问题,是讲“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在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就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专门讲了“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又比如,第二个问题,是讲“怎么看就业难”的。其中,讲“如何促进农民工就业”、“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怎么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的篇幅,比分析问题现状及其成因的还要多。

你只要读一读这本书的目录,就可以注意到这七个“怎么看”,每一个“怎么看”中不仅都包含了“怎么办”的内容,而且重点讲的就是“怎么办”。

指出这一点,是要告诉大家,这本通俗理论读物不是以往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宣传品”,而是真正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中提出解决问题方向的理论读物。因此,在就业、看病、上学、买房子等问题上有困难的朋友值得一读,没有这些方面困难但关心着中国发展前途的人们也值得一读。{我们是7个读后感}.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七个“怎么看”》在讲“怎么看”中讨论“怎么办”,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这本理论通俗读物在论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时,总是紧紧抓住老百姓的“关心之点”,努力达到“三清”的要求。

一是客观地厘清问题。讲问题决不遮遮盖盖,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用书中的语言来说,就是要厘清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是研究问题并能够解决好问题的科学出发点。

二是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书中在讲“看病难”的问题时,有一句双关语:“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解决看病难问题,同样如此。”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这七大问题,首先也要理清楚它们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注意到,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时,是客观的就讲客观的,是主观的就讲主观的;客观的是自然的原因就讲是自然的原因,是历史原因就讲是历史原因,是体制原因就讲是体制原因;主观的是认识上的就讲是认识上的,是政策上的就讲是政策上的。这是一种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三是准确地讲清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书中对于“怎么办”所给出的回答,尽管不能够说句句都是有“来头”的,但是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其基本点应该讲都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这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这样做,有利于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党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我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党中央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准备在明年向全国人大提出中共中央的建议。“十二五”规划,联系着我国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阶段能否为危机后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作好准备,也关系到我们党向全国人民承诺的“全面小康”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读了《七个“怎么看”》,有助于了解“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在客观地厘清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制定好“十二五”规划。

古人说:“开卷有益。”事实上,在今天,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但《七个“怎么看”》对于我们今天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上“怎么办”,肯定开卷有益。

第四篇:《《七个怎么看》读后感》

直面问题 关注民生

——读《七个“怎么看”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有感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这本已在党和人民群众中反响很大的理论大众读本。我认真研读完这本书后,感觉真是“开卷有益”,这是本理论和时政性都很强的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文章通俗易懂,切实直面问题,关注中国当下民生问题,答疑解惑。理解透彻这七个“怎么看”的问题,必然有利于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对于我一名在读的研究生,这本书不但帮助我厘清了很多对社会问题的疑惑和误读,更是指导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下是我的三点主要读书体会:

第一,直面问题存在的客观性,深入分析解决之道,坚定信心。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这本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浅出地回答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我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7个热点问题, 不仅提出和阐释了七个“怎么看”的问题,更详细回答了七个“怎么办”的问题。这本书通过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入解读,既实事求是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深入解读党和国家围绕这些问题的决策部署,又科学阐明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思路,向人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并重视存在的问题,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大家的参与等信息,增强了我们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希望,更激发我们同心同德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热情。

《七个“怎么看”》并不回避现实存在的问题,而是客观地厘清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在矛盾面前不退缩,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理清问题的成因,在症结面前不回避,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惑,做到理论关切、实践关切与百姓关切的统一;根据大量详实的调研,准确地讲清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政策建议。

我们看到这本书,既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又不回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样就准确把握住了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从中学习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坚持全面客观,注重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社会主义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我们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我们也相信面对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地。

第二,关注民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书中提到的七个问题,每个都贴近人民生活,都是当下群众所关心、所渴望解决的各种民生问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怀,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到具体的民生问题中加以探讨,特别是解决相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政策措施,用具体的、贴近群众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增进了我们对党的理论的共识和认同。

我们从中学习到,要把学习重大理论问题与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深刻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现实{我们是7个读后感}.

意义,准确把握各类民生问题的产生原因、基本状况和解决措施。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我们党执政根基的迫切需要。

第三,我们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今天,我们还是名在校的研究生,处在对各自专业的文化知识求学阶段,然而我们更是一名不断要求上进的有志青年,我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但在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开发深入发展,转型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突出的背景下,由于我们对社会问题还缺乏理性的分析,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问题认识还不够,社会的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方面有待进一步引导,《七个“怎么看”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对于引导、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方向、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主动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发挥了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重大推动作用。《七个“怎么看》书中提到的正是我们平时十分关注却备感困惑,又需要解疑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能否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我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责任感。《七个“怎么看”》适应了我们的理论需求,帮助我们在了解社会民生问题的基础上,澄清了对社会问题的疑惑和误读。

看完这本书,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这些现实问题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看到我们的党对人民群众利益有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一定能实现和谐小康社会,也看到国家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所作的一些不懈努力,使我们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客观地对待存在于身边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尽我所力。

唐钰

第五篇:《《今年你七岁》读后感》

《今年你七岁》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看了刘健屏爷爷写的《今年你七岁》。书中的主角是刘一波,这本书以一本日记的形式记下了刘一波的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刘一波刚进小学很调皮,经常闯祸,写保证书,弄得爸爸很不开心。但他的爸爸妈妈不怕麻烦,一次又一次引导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们是7个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