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写作背景
这是苏东坡创作盛年的杰作。这首中秋词神游天地逸兴焕发,又情思满溢,近千年来人们反复吟咏,咀嚼虽各得所味,然许以词中珍品,仙品,却为历代之共识。
作词这一年,苏轼已在密州两年,而他的弟弟苏辙在齐州,他们已有六七年没有见面。中秋之夜,苏轼和客人在超然台饮酒赏月,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位“诗仙”旷逸的性情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文学常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学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人少年有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其一生仕途坎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其文自然豪迈;其诗旷达乐观;其词豪放磊落。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难以企及的高峰。他在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首开豪放派词风。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唐朝人演为大曲,歌头是此曲的一部分。
层次结构
【篇二】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 苏轼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
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篇三】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篇四】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 解析
《水调歌头》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诗中他并没有陷入抑郁惆怅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我不禁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月亮如玉似盘,不知道在月宫里,今天晚上是一个什么日子?
我很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与凄凉。
浮想联翩中,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随人舞动的影子,天上虽然有琼楼玉宇又怎能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
月光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儿。
明月啊!你总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侯才圆呢?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的变迁,就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只希望远方的亲人能够永远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篇五】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篇六】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赏析《水调歌头》
赏析《水调歌头》
黄炎培中学 2016级3班 任盈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宋词之一,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联想到了皎洁的圆月、美丽的月宫、曼妙的的姮娥。
这首词开篇第一句就问:明月何时才会出现?他仿佛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一般,举着酒杯与青天谈笑到,好像对大自然的万物十分好奇,苏轼在于我们九百年前,就能想到这样一个让科学家们至今未想出来的问题,可真是脑洞之大啊!又表达他对那皎洁的圆月十分赞美,向往。而我,又从中体会到他的孤独,中秋佳节,好友亲人本应和乐共饮,可却只能与青天相伴。
接着一句: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这更加体现出了诗人对圆月的赞美和向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相传月宫十分寒冷,即又被称为广寒宫,当时诗
人无比思念自己的亲人,想要回到月宫中去,可是月宫的寒冷让诗人难忍。“宫阙”自然指的是朝廷,一个“寒”字体现出了诗人对朝廷现实的无奈,对朝廷深深地担忧,可却并没有离开的意思,从“归去”可看出,诗人已把宫阙当做自己的归属,认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种欲留不留,既向往天宫,又留念人间的思想表现了出来。
但苏轼明显更留恋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宫终归是清寒的,与其回去,还不如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啊,那是多么让人感到愉悦!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时夜已深了,可诗人却认为入眠,可见多么多落寞、多么的思念自己的亲人。可是,人既不能团圆,为何月亮却要变圆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诗人对圆月的埋怨——“圆月你瞧瞧,这回不该有怨恨了吧,你圆满了而世上千万人包括我,依然位于亲人团圆。”显示出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惆怅,落寞,无奈。
但苏轼一向乐观,并没有被一时气氛所感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唉,及时圆月你今日变圆,可你明日又将缺角,我们人今日团圆,明日却不定相聚,这事儿啊,两平吧,自古就没有十全之事!既然如此,我也没必要为一时的离别而忧愁啊,还是拍拍衣袖,继续举杯起舞罢!
我认为这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感受,我如今是个学生,对与亲离别
并不是感受深刻,但我却觉得词句可以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像,万事万物皆难十全,何必为了小事而无限伤感呢?生活如此美好,应给予它大大的微笑啊!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共明月”,诗人此时心情与之前截然不同,心想:“兄弟啊,如今虽我俩不能相见,但是我们还是能共赏一月啊。”“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求得是一个心灵相通,给予你一个最诚挚的祝福。王勃有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我看来,和此句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可说是我所阅过的中秋之诗中最好的一章,连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有意境,有情调,有韵味,诗歌文笔时而豪放,时而柔润,耐人寻味,所显诗人的乐观、豁达心态。并且富有哲理,让人心灵得到慰藉。读上一遍,不非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