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无处不在的声1》
八年级物理培优第四讲 10.5 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1:音调。知道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1.声音的高低叫_________。发声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__;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__。
2.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在1s_内振动的次数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如果某物体3s内振动的次数是300次,频率就是____________。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学中把高于________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_,因为它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再引起耳膜的振动;把低于__________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_,因为它已经超出了人类听觉的下限。
4.口琴可发出多种不同音调的声音,这是由于口琴内有长短不同的金属片,短金属片振动频率__________,音调________。
5.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有些次声波对人体_________,据说,有的国家研究次声波武器用于战争,可以使战士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战斗力。
6.人能看见蝙蝠在空气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高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低
7.有经验的铁路工人,在检查火车的车轮和支承弹簧是否正常时,常用锤子敲敲就会找出故障,这主要时根据( )
A.声音的响度来判断 B.声音的音色来判断 C.声音的音调来判断 D.声音是否悦耳来判断
8.蝴蝶从身边飞过,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却能听见讨厌的蚊子声,这是因为( )
A.蝴蝶发出的声音很小,蚊子发出的声音很大 B.蝴蝶翅膀每秒只振动几次,低于人耳听觉的下限
C.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D.蝴蝶飞行时不发出声音
9.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知识点2:响度。知道响度主要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1.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大小叫___________。把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________。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_________越大。电视机、复读机上的音量开得越大,喇叭的_________越大。
2.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____________叫声的音调高,__________叫声的响度大。
3.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音调 B.改变响度 C.改变音色 D.改变频率
4.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轻言细语”来形容人的说话情况,这里的“高”和“低”实际是指( )
A.人说话的响度 B.人说话的音调 C.人说话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知识点3:音色。知道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1.唐诗《枫桥夜泊》诗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上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而发声,声音通过________传播到客船上,客船上的人才能听到钟声。而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来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判断的。
2.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能模仿出各种乐器发声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色、音调
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下列一些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
A.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 B.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 D.自行车上敲打车铃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调会逐渐变低 B.响度会逐渐变小 C.音色会逐渐变差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试说明“震耳欲聋”、“声音刺耳”、“闻其声知其人”分别反映声音的哪些特征?
6.你知道:①打锣时,是大锣的音调高还是小锣的音调高?②吹号时,号子是靠什么振动发声?③二胡的琴筒起什么作用?④你还知道哪些乐器?它们是弦乐器、管乐器还是打击乐器?它们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请你在下面一起写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4:噪声。理解噪声的定义,知道噪声的来源。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⑴小明说“乱弹吉他的声音就是噪声”,他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 ⑵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弱。( ) ⑶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双耳有完全失去听力的可能。( )
2.下列各种情况中,哪些声音肯定是噪声( )
A.响声大的声音肯定是噪声 B.振动无规则的声音是噪声
C.爆竹爆炸时发出的“吧吧”的响声肯定是噪声 D.影响人们休息的声音肯定是噪声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上课了,学校附近的卡拉OK厅播放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
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年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放声大笑,表现得十分开心
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4.美妙动听的音乐从物理学角度看是 ,但如果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播放,美妙的音乐就变成了 。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比如: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叫声;④装修房子的电锯声;⑤婚庆时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⑦半夜邻居家了的电视机传来的声音;⑧马路上机动车辆的声音;⑨音乐课上,老师用收录机播放中国名曲《二泉映月》。下列声音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属于乐音的是 。
6.当代社会的主要污染,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废物污染,还有 污染。声音无处不在。
7.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振动频率过高而发出的声音 B.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对人们正常生活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C.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D.在耳中塞一小团棉花,是为了降低听到声音的音调 知识点5: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有何危害。
1.声音的等级用 来划分的,为了保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
2.据报道,在1995年有人为了奖金,自愿做超音速飞机的噪声作用实验,飞机从他们头顶掠过,尽管他们双手掩耳,还是全部被噪声击毙,而且死状十分难看;1994年,某国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做超音速飞行试验,6个月后,地面农场的一万只鸡遭受噪声致死的有6000只,幸存下来的或脱毛或不下蛋;奶牛也挤不出牛奶。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下列关于0dB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dB是指没有声音,也就是说物体没有振动 B.0dB并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人们刚刚能够听到的最弱声
C.0dB是微风吹落树叶时的沙沙声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4.把下列现象于有关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
知识点6:噪声的控制。知道噪声的控制方法及效果。
1.控制噪声的途径有: 、 、 。
2用洗衣机洗衣服时,如果衣服没有摆好,如一边多、一边少,就会引起洗衣机发出噪声,这时应该采取的办法是( )
A.从声源处想办法,在洗衣机中将衣物摆放尽量均衡,不让洗衣机做无规则的振动 B.关上房门,让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戴上耳罩,让噪声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三种方法均不是好办法
3.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是( )
A.在汽车底盘下安装减震弹簧 B.在宾馆地面上要铺厚地毯 C.在特工手枪上安装消音器 D.给噪声大的机器加上外罩
4.下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安装隔音壁 B.带耳塞 C.给机器加上隔音罩 D.手枪上安装消音器
5.无声手枪无声是因为 ;花草树木茂盛的公园显得格外幽静,是因为 的缘故。“掩耳盗铃”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
6.电话亭都用玻璃罩隔起来,这是因为玻璃罩( )
A.能反射声音并有隔声作用 B.不能传播声音 C.能吸收声音 D.能传播声音
7.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和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音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⑴这个钓鱼的小孩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时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⑵小孩招手 (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听不见的原因是 。 知识点7:声传递信息。知道声能够传递信息。
1.蝙蝠在飞行中发出 ,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会反射回来,根据 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 ,用来探测鱼群,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2.在我们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吹响号角,就可以知道船到悬崖的大致距离,他是利用了 来测量距离。
3.“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病情的四条途径,其中跟声音有关的方法是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用耳朵听,通过 传来的心脏的跳动声来判断病情。
4.利用声呐测量海水的深度,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是( )
A.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 B.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 C.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距离 D.以上都不需要知道
6.医用“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因为( )
A.声音响度太小 B.声音响度太大 C.声音频率小于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 D.声音频率大于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
7.下列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响起的门铃声 B.战场上吹响的冲锋号声 C.长铁管传播的声音比空气中快 D.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
8.在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时因为( )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双耳效应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D.电光的速度比雷声速度快声音无处不在。
9.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心脏跳动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填“音调”或“响度”)。
10.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必须看到发令枪的烟火就开始计时,如果比赛时的空气温度为15℃,计时员听到枪声时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 )
A.少了2.94s B.多了2.94s C.少了0.294s D.多了0.294s
1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利用了声能够传递信息而完成的?写出三个。
例:往开水瓶里灌开水时,听声音就可知道水即将灌满。
⑴
⑵ ⑶
知识点8:声传递能量。知道声能够传递能量。
1.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排除人体的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
A.很强的能量 B.很大的振动幅度 C.不同的音色 D.很快的速度
2.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能产生反射 C.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D.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把污垢消除下来
3.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有时会把居民家的玻璃窗震破,说明战斗机飞行时会产生很大的 ,同时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4.下列不是声的利用的是( )
A.轰隆隆的雷声预示大雨的来临 B.医生用“胃镜”给人检查胃病
C.四面楚歌使得楚军军心涣散,丧失斗志D.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
5.大剧场的四周墙壁总是修得凹凸不平,设计师这样设计目的是( )
A.增强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装饰剧场 D.为了增大音量
6.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
7.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知识是(
)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8.下列现象表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B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查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昆虫的具体位置和速度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9.根据下列三幅图,说明超声波在生活、医疗和工业等领域各有什么应用。声音无处不在。
例2 “声现象”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一、实验推理法──“真空铃实验”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在用抽气筒不断向外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渐弱,但依然可以听到声音。原因由于玻璃钟罩气密性、抽气筒等原因,不可能将玻璃钟罩完全抽成真空,二是小电铃与钟罩底座或顶部接触,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如果没有空气,将听不到声音。进而得到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典型试题:
例1(北京密云)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这样两个声学实验,图甲是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当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时,钢尺发出声音。图乙是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我们既可听到清脆的铃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我们发现,随着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这两个实验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选填“甲”或“乙”)。
二、放大法(转换法)声音无处不在。
1.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如图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2.探究振幅对响度的影响(如图2)
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听声强弱的变化同时观察小纸屑跳动的高度,从小纸屑的跳动程度判断振幅的大小,从而得出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强”。
典型试题:
例2(泉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三、类比法
1.声波概念的引入:声波比较抽象,同学们不易理解,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认识声波。
2.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如图所示,通过波形理解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乐音的振动是由规律的,而噪声的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讲精练
第二篇:《声与光-振动无处不在》
声与光
——振动无处不在
最早对于声音进行研究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神学者-毕达哥拉斯。这位伟大的学者出生于萨摩斯,他生活在公元前560年到公元前480年,而他的生平学说则只能经由他死后200多年的学者间辩论的只言片语传于后世。他早年游学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广大地区,后定居于南意大利的Croton城,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哲学和宗教社会。
毕达哥拉斯信奉“一切都是数字”的理念,借助于里拉琴弦上的验证,他逐渐摸索出一种音乐理论:几乎所有美妙的和弦都符合一系列最简单的数字的比例,例如2:1就是八度音,3:2就是五分音,4:3就是四分音等等。这是我们今天音程理论的雏形以及和声学的理论基础。后来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工程学家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哲学家Boethius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然而,直到毕达哥拉斯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