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我看孔子》
我看孔子
六年级一班 黄晨雅
星期三下午的习作课,我们整个六年级去了五楼多媒体教室听《论语》。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
老师先让我们读了《论语》的第19章,给我们介绍了孔子。从这节课中我明白了要与好人交往,学习好的同学交往。知道了孔子在那时很喜欢唱歌,宁可不吃肉也要唱歌。也学会了做作业的时候要把题钻研透。
第一条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说:“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一件愉快的事。遇到别人不懂时不嫌弃别人才是君子。”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一样。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了,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第二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孔子作文指导》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P.73写作练习五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写作导引一】审题指导1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写作导引二】审题指导2: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或行善者理应得到酬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方法提示: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写作导引二】写作流程: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同样是善举,另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
【例文四篇】
1、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12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2、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
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义而不利,行而不远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读了这两则材料,真的感慨万端,对咱们的孔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真的可以穿越时空,烛照古今,泽被后人。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词语,君子重义不言利,施恩不图报,拾金不昧,大公无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洁身自好。在义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大忠无己大义无亲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光风霁月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凭自己的拯溺扶危温暖千千万万悲冷的心灵。汶川大地震,生动地演绎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壮歌,大悲大爱大喜;08奥运会,灿烂地张显了众多志愿者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笑靥,有累有情有义。我们生活中,同学、同事、亲人、邻人、陌生人,家庭、班级、单位、社区、全社会,人人之间群体之间也时时可见助人为乐急人之困的小事琐事,这些看似细小的真言善行,让我们可能有些冷漠的生活可能有些阴暗的心情平添了多少炽热的亮色!这些不计回报的馈赠,这些挺身而出的支持,让我们活着有意义,有方向,有份量。所以,当你救了人,却接受了牛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当你垫了钱,却不寻求补偿时,大家交称赞。对呀,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善行美德。
可孔子为什么总与大家相反呢?因为他明白,义而不利,行而不远。对一个人而言,实现一项义举一件善行,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多做一些,不间断地做下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间,都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权利。非功利地行善仗义,付出精力与财力,内心固然是得到了慰藉与充实,人格与灵魂因为无私无悔而变得饱满而鲜活。但人终归是社会之人,他不免受制于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绝不能苛求一个人总是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也正是由于这种牺牲与奉献使得许许多多的人视行善举义为畏途,从而他们只是感动感激只是钦佩敬仰,却不去效仿不加推广。
如果在可能的情境下,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或一些有识之士,也包括那些在别人的善行义举中获得利益的受益人,能够主动且真诚地对善行义举的实施者给予合适的回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因为自己的本不图报的行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补偿,让他们真正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其说是帮别人助社会,不如说是在帮助自己,是在为自己本人自己亲人积蓄生活的美好可能,惟其如此,有爱有善之人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施爱使善,他们不会再有后顾之忧或世薄之叹。让义行有利可图,对此,政府机构有责任去建构一种机制,形成一种常规,始以规范,终以风俗。
前两天,媒体报道卫生部长陈竺亲自参加无偿献血,以期缓解日益严峻的“血荒”。为什么会出现“血荒”?还不是愿意无偿献血的人变少了。一直在宣传,“无偿献血,无上光荣”,相关优惠政策也在实施,可为什么献血的人会越来越少呢?究其原因,正在于义而不利行而不远。虽然献血时,发给献血证,万一用血时享受优待,有的血站在过节过生日时还发短信祝贺问候,但事实表明这些还是不够,相关部门还得想点子让献血者因为自己的奉献而有利相报。
还有,中国的慈善事业,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捐赠?中国的有钱人现在多了去了,为什么积极行善的人却少得可怜?如何让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奋不顾身?如何让扶危济困者义无反顾?当然,我们身边支教者一天天地多了,志愿者也渐渐地密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要让好心人有好报,这样好心人才会层出不穷,义善之行才会蔚然成风。
是的,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同咱们传统的义利价值观,重义轻利,最好不言利。我们也热切地盼望施恩不图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神圣而美好的品行,让我们庸碌而灰暗的生活有了光有了彩,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高贵什么叫伟岸!
4、 “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我看孔子作文}.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进步,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守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社会评论二篇】
1、“道德回报”也需要制度表达
七旬老人15年资助13名贫困学子,晚景生病无人助。75岁老人沈兆骅,自1992年以来,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2006年,他被评为山西十大新闻人物。但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如今,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陷入无人照料的境地。
《吕氏春秋》里有个“子贡赎人”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一个流落国外的鲁国籍奴隶,战国时期人口稀少,国君鼓励大家赎买外国奴隶来本国,因此按规定子贡是可以向鲁国国库“报销”的,但子贡偏自己埋单,孔子很严肃地批评了他——孔子认为他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鲁人以后再也不肯替同胞赎身了。这个逻辑很简单:子贡是大款,绝大多数鲁国人根本没法像他那么“大方”,子贡这么做只会逼得大伙不敢再有行善之举。换句话说,古人早就给正常道德行为确立了经济学的价值准则:即任何道德行为、向善之举都离不开一定的“补偿机制”,道德选择也有一个“成本核算”或者“边际效用”的考量。{我看孔子作文}.
我们要反对“道德行为制度化”、倡导“道德回报制度化”。好在沈兆骅老人的遭遇是个例,
第三篇:《孔子作文》
孔子作文
孔子作文(一)
寒假期间,我从寒假作业里读了《孔子少年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任何天资的背后,更多的则是辛勤的汗水和超凡的努力。孔子的勤学苦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