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陕北的春天》
陕北的春天
同心路中学九年级(5)班 王静
自古至今人们有太多赞美春天的文字,这些文字一度给春天披上了华贵的外衣,使春天在赞美声中游走歌唱,变成了爱浮夸的精灵。
陕北的春天总是干旱少雨,忽冷忽热,忽而刮风、忽而下雨,人们嫌弃春天很少有好天气,是因为人们太盼望春天的美景了吧!新春的礼炮已经响过很久了,这风儿才吹得柳条儿变绿,桃花儿绽放,河水浑浊不涨,山岚返青不绿,是因为我们太急切,还是因为春天来的太慢条斯理,是因为我们太浮躁,还是春风卷起了黄沙,这样的景致也只有我们这里才独有。
春天真的来了吗?远远看去,怎么这里的山岚还是这么枯燥,没有看到漫山遍野的春意正浓,也许它埋藏的太深,以至于叫人忽略了它内在的绿色春意,惨败的枯枝败叶是不是要用温柔的手指来抚摸它,如果真的抚摸了,呵护和爱戴会使它变绿,手指下也会感觉到它枝条的柔软,春天是美丽的季节,这样美丽的季节悄悄地来了,它没有张扬的意思,躺在草垛上仰望蓝天,我感到春天应该有两个风婆婆,正风婆婆带着暖风来了,浓浓的春意使人们愉快地脱下冬衣,副风婆婆来了,她怒吼几声,哈哈大笑,把黄风沙尘暴都带来了,她的当头一棒使人们又穿上了冬衣,北方的春天就这样好事多磨,在重重阻力下,叫人们尝到了酸辣苦甜,也许它意在告诫人们什么。
太阳、云、雨、风、一起努力编织了一个季节,好不容易桃才红柳才绿,高山青翠流水潺潺,这样的景致年年有,因为心情的好坏,风景也跟随人的思绪忽高忽低,拼命地高声朗诵四月的画卷,听起来痴情,近乎疯狂,是不是应该这样沉迷于声色,是不是应该拼命地赞美这四月的风景,只有看到过颓废的山岚,受到过冷若冰霜的寒风袭击的人,才更加对现在的春暖花开痴狂。我也是痴狂的一个人,保留自己一点儿清高,不阿谀奉承这尘世上的人和事,只希望山更绿,草更青,没有一个季节可以这样清新、完美,质朴、自然。
北方的春天要近前去观赏,就像北方的人一样含蓄深情、深藏不露,如果问我喜欢什么季节,我回答我还是喜欢春天,喜欢沐浴在这样的春风里,尽管我的裤脚满是黄土,我的眼睛嘴巴里也被风沙弥漫,这就是黄土的滋味,就这样的土地养育着不屈不挠的人。春节过了,清明过了,谷雨来了,春天的田野突然多了很多劳作的农夫,清晨的薄雾,傍晚的霞光,他们披星戴月,这里是下种的时间,他们播种着希望。我突然不愿意呆在家里,哦,春风已经使我忘乎所以。
评语:运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陕北别样的、真实的春天,让人深切感受到家乡春天的魅力,使人产生共鸣。才思敏捷,想象丰富,能把家乡的春和家乡的人联系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家乡春天的热爱。
指导老师:曹良
第二篇:《陕北的春节》
陕北的春节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
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
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
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
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
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陕西人春节来临之际,许多人赶着回家,与家人团聚,包一顿美味的饺子,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相互拜年,互致祝贺,尽享天伦之乐,这是许多家庭过春节的模式。 年货储备农村重城市淡
记者在乾县农村看到,村村杀猪宰羊,户户蒸馍挂面,家家忙忙碌碌。一位正在杀猪的李姓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家杀一头大肥猪,多半都留下自己吃,只卖一少部分。一位刘大妈说,过年她
第三篇:《如今的陕北人》
如今的陕北人
走在西安的街上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不时会听到陕北口音的说话声。头几年我回家在街上也会听到陕北人说话声,很少。我会想这是陕北来西安走亲戚呢。而今真的很多。陕北人带有很重的鼻音,说话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带着这个疑问我问了在西安工作生活的弟妹们。他们笑了说:你还不知道呢,现在的陕北人可有钱了。陕北开采煤、气、矿。陕北人生活普遍提高了。有些地区县,小学至中学免费教育。全民免医疗费,人均收入较我们城市普通收入高。所以他们好多人在西安买房子,老婆孩子都在西安生活。在陕北他们是有钱花不出去呢。哦原来是这样,我所印象中的陕北完全变了。
走进陕北,那就是七沟八梁一面坡,不是爬山就下沟。连绵起伏的黄色梁峁,会使人感受到岁月的苍凉和大自然的无情,更能体会到陕北人的清苦和无奈。我的大伯家在陕北,那时候我们每年都给陕北寄衣服,都是孩子穿小了,或者是我们不喜欢穿的衣服。虽说是旧衣却和新的一样,老家人很稀罕的。这几年不寄了,人家孩子们都大了,或结婚或打工都过的不错。陕北人现在商业意识挺浓的。在弟弟家看到了包装精美的陕北杂粮,陕北土豆。这些陕北天天离不了的家常便饭的东西,变得高档了。在西安的菜场,会看到标有陕北特产的产品,小米、黄米、小豆、高粱、大枣、黄梨。价格不高很受西安人的欢迎。
大伯家的孩子们,已没有实在意义在陕北生活的了,他们的地退耕还林了,自家种点喜欢的杂粮,土豆。靠天吃饭,种上就打工走了,任其自由长,偶有亲戚看一下,基本不管。主粮也是买着吃。我回来时我堂妹来我家,说是要回家打枣去了。我问她家里没人那枣有人偷吗?她说没有。只是回去后打来电话说,前几天下了雨又刮风,枣树下落了一层枣坏了挺可惜的。今年的枣春天时打霜了,收获不如往年好。听堂妹说现在他们打下枣,用机器筛选出不同级别的枣,然后再用机器烘干,不用再愁打了枣天不好晒不干枣坏了。
如今的陕北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影响下,趁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依靠特有的自然资源,改天换地,经济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山绿了,城变大了,楼高了,人富了。到处洋溢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陕北的小米曾经养育了中国革命,如今陕北的煤气油盐供养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为陕北骄傲,也为陕北人由衷的高兴。
第四篇:《我的陕北村庄》
/
常想起我的家乡,
一个古老的陕北村庄,
那里有无数的故事让我难忘。
土炕上慈祥的母亲,
总爱讲奶奶留下的三块响洋。
郭大妈给我的那碗拌汤,
总觉的那么香。
马灯里透出的一点亮光,
伴我在上学的路上。
柳树下泪眼的姑娘,
等待红围巾期盼的回望,
啊 我的陕北村庄,
魂牵梦绕的地方。{陕北的春天}.
你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让我摸到了天上月亮。
/
总想起我的家乡,
一个可爱的陕北村庄。
那里有讲不完的故事让我分享。
窑洞里坚强的父亲,{陕北的春天}.
总爱讲他革命时打过的漂亮仗。
大老张走过的一路悲伤,
总觉的那么凄凉。
黄大衣暖出的一道阳光,
照我在成长的路上。
杜梨树上喜鹊的守望,
等待大山里飞出的吉祥。
啊我的陕北村庄,
生我养我的地方。
你给了我豪情万丈,
让我点亮了满天星光。
朗诵诗
父母爱我们跟我们爱父母不一样
父母的爱是海洋
我们的爱是溪流
总是在最深最深的夜里编织着牵挂的梦
总是在长最长的黄昏里等待一个疲惫的身影
窗外雪花带来一片幸福的忧伤
摇篮里飘出一丝甜美的倦意
等你,长大
等你,听的见最细腻的声音
等你,能明白一个最不经意的眼神
等你,在最简单的梦里,他们已白发苍苍
还想再为你讲讲那古老的故事
还想再看你戴那条发白的围巾
还想再听你叫第一声“妈妈”
给了你年轻的生命
给了你明媚的春天
你是幸福的,他们就是快乐的
为你付出的再多那也值得
千古情,最深是亲情
在这寒冷的冬季送去温暖的祝福
让我们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真诚的祈祷
愿我们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快乐
愿我们的父母都是天下最幸福的父母
又是一年樱桃红
作者:闵玉吉
时间:新农村建设期间
地点:云南某农村
人物:新 翠 23岁(村支书)
李大山 25岁(新翠丈夫)
李老汉 67岁(李大山之父)
道具:一张桌子 两把椅子 一把茶壶 一个茶杯 一个挎包{陕北的春天}.
置景:舞台中间摆桌子椅子,桌子上放茶壶茶杯
新翠 (背包上)只要乡里通知开会,支书我最吃苦受累;别的地方可以坐车,我们这里只有
靠腿不 是下坡东拉西扯,就是过河水深火热(加动作)这里一下腰,那边一抬腿,这个像恰恰,那个像芭蕾,几年支书干下来,妈呀,伦巴、拉丁、华尔兹,我全学会。你们哪个来找我教完全免费。哟,终于到家了。(开门 放包)大山 爹 怎个都不在哦?全乡就属我们村最穷最苦,苦就苦在环境相当特殊,安,怎个特殊法?人住云中间,上下一线天,走路要是不注意,一滚就是几百米,还一直滚拢崖崖底。不过今天开会倒是主题清楚,我们村当务之急就是要修通公路。嗯,修通公路倒是大有好处,就是我这个支书人不好做。安?你问为哪样嘎?(叹气指周围)唉,我家这个老屋基就在山丫口,修公路就必须要搬走,这个工作不好做。
李大山 今年樱桃熟得早,甜得像蜂糖,红得赛玛瑙,长势又好产量又高。整得我们是吃也吃不完,一直放烂掉。(手拢着耳朵)安,你说啥子呐,吃不完瞒背出去卖,我给你讲,整不成,我们这点樱桃倒是好,就是没得路运不出去。(开门)咦,新翠,你不是去乡头开会去了瞒?咋个弄个早就回来了?
新翠 大山,爹呐?
李大山 爹又去看我妈去喽。新翠,我们村今年的樱桃瞒好得很。要是有条公路运得出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新翠 (兴奋)大山,还真的遭给你说斗喽,(站起来走到台前)今天会上给我们村制定了专门的规划方案,由于我们村情况特殊,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把公路修通。
李大山 (惊得站起来,快步走到新翠面前)安,政府要给我们村修公路了?真的瞒,太好了。走了二十年的羊肠路,人的青春都耗费在走路上喽。外头不是都在说:要致富,先修路。要是真的把公路修通了,我就樱桃卖它几千斤,钞票赚它几大摞。
新翠 大山,你过来坐嘛,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哈。
李大山 嗬,今天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对观众)大家可能还不晓得,我在家里从来都是票儿全部上缴,家务全部承包,我的思想要向她汇报,她的事从来不和我商讨,今天还是细娃儿耍大刀[s] [/s]头一遭。新翠,你有哪样事你就说嘛。
新翠 大山,你想不想把公路早点修通?
李大山 要修公路我兴匆匆,恨不得现在就动工。
新翠 要是修公路遇到困难怎个办?
李大山 怎个办?克服噻,背沙填土,出力吃苦,我就不相信喽,啥子困难还不能克服。 新翠 好,你弄个说我就放心了,实话给你讲,修通公路是有条件的。
李大山 哪样条件?
新翠 我们这个房子挡在山丫口,要修公路就必须得搬走。
李大山 (跳起来)啥子呐?我们家的老屋基要搬走?我就说,平白无故说商量,简直就是太阳撞斗门方方[s] [/s]邪门哦。
新翠 修公路是我们村的头等大事,老屋基必须得让,更何况我们这个房子已经很破旧了,早晚都是要拆的,现在拆房,两全其美,二者兼顾。
李大山 虽然道理是这样讲,凭哪样只拆我家的房。
新翠 因为只有我们一家挡在山丫口,如果不拆老屋基,公路就修不到我们村,哎,是哪个说的,樱桃要卖它几千斤,钞票要赚他几大摞的啊?
李大山 这个[s] [/s]
新翠 是哪个说的(学李大山)遇斗困难咋个办,克服噻,这个困难你克服得了不嘛?
李大山 这个[s] [/s]不是我,是爹,这个家是爹和妈一石一瓦辛辛苦苦修起来的,你说拆掉就要拆掉,爹怕是不会干的哦。
第五篇:《陕北古代史纪略》
1 作品简介
一、本纪略记述地域为陕北地区,包括今榆林市、延
安市、铜川市宜君县计26县(区)政区范围。断限上自事物发端,下迄清末(1911年)。
二、体例以纪略为主,记、传、表、图、照并用,横分门类,纵述史实。以时间为序,编、章、节、目层次排列。历史地图、文物遗址照片附相关编、章、节前。设置附录,记载著名人物、名人墓葬和文物遗址。
三、地名、称谓沿用清末名称。纪年,帝王纪年后加注公元年份,民国以后采用公元纪年。附录文物遗址记录,计量单位和数字保持原文未变。
四、纪略资料选自国家、陕西省、陕北3市26县各类史书、志书,以及国家正式出版的历史研究专著。资料出处,随文或章末予以加注。
五、纪略采用语体文和书面语。文字使用国家标准简化字。录文缺失或缺损浸漶文,以“□”标注。
2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周国祥
居住地址:陕西延安
周国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46年10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薛家河乡周家桥村,1968年于陕西榆林中学高中六七届毕业。 1969年以来工作在延安市(今宝塔区)教育系统,1974年至1989年在延安市委、延安地委农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长期从事农村经济政策研究和农业经营管理,其中1984年在延安市万花乡任党委书记。1990年至1992年在洛川县政府任主管农业和文教的副县长,1993年以后任延安市政府统计局副局长至退休。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2002年以来,开始研究陕北古代历史,收集、阅读了105册史志著作,行程2.02万公里,踏察了295处古城堡等遗址,2006年完成了《陕北古代
史纪略》的编著工程。
3 作品评价
周国祥:甘当历史的“砖瓦匠”
《延安日报》记者 牛敏 2008年4月8日
核心提示:退休老干部周国祥编写的《陕北古代史记略》近日终于完稿。这部花费了周老8年心血的著作,以时间顺延为轴心,全面记述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末各个朝代陕北地区政权机构设置与职官、军事建制与职官、边防设施建筑、战争活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著名人物与墓葬遗址等综合资料。
无意间与历史结缘
今年61岁的周国祥,退休前曾担任过市统计局副局长。一生与行政工作为伍的他,自己也没想到竟在8年前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陕北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到处都蕴藏着神奇的故事。周国祥说,很多年前,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最喜欢听那些老人讲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和传说,每次听完,都要用孩子天真的思维独自思考和回味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