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皮影戏 过年看》
皮影戏 过年看
作者:乐乐
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1年第01期
快要过大年了。一想起过年有新衣服穿,还能得到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美了!这里,小编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份春节礼物,那就是带大家去看又热闹又有趣的皮影戏。快点,大戏可要开场了!
“咚锵、咚锵、咚咚锵……”随着一阵锣鼓声,从一块白布的后面慢慢走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人。咦,那不是《水浒》中的武松吗?啊,这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长胡子关羽吗?呦,孙悟空也从天上下来了……“哇呀呀……”举手投足间,小人居然还唱了起来。随着台上小人的表演,台下总会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现在你猜出这是什么戏剧了吗?哈哈,这就是我国许多地方过年常表演的民间戏剧——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是我国珍贵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用灯光将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白布上来表演故事。
皮影戏的由来
关于皮影戏,还有一段很美丽的爱情故事呢!传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汉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huǎnɡ)惚( hū),终日不理朝政,这可急坏了一帮大臣。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上遇到一个孩童手拿布娃娃在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回去后用棉帛(bó)裁成李夫人的形象,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到了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蜡烛,映出了这个影子。汉武帝看到影子就像见到了夫人一样,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便是皮影戏的前身了。
而根据史料和人们的考证,皮影艺术的确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发祥于我国的陕西。呵呵,说不定这个传说还是真的呢!
后来,皮影戏在宋朝广泛流行,元代流传到缅甸、波斯等国,清代又传入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当时,皮影戏使很多国外人着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灯影”。
制作皮影人
第一步: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弄干净,然后进行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再把皮革镂(lòu)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第二步:为皮影人着色。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第三步:在皮影人的两手、上下臂、上下身等关节点处,用线连起来。在脖领处钉一根铁丝,作为支撑皮影人的主杆,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作为耍杆。再插上皮影人的头,一个皮影人就制成了。
表演
皮影戏的表演非常有趣,在台子前方绑一块不到三平方米的白布,演员手持皮影在幕后上场,一边舞弄皮影,一边在打击乐器和弦乐器的伴奏下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尤其表演民间神话故事时,许多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变幻莫测,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儿童百看不厌。
而且,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要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第二篇:《2011–2012年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含详细答案》
2011–2012年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2011.11
高一语文
命题单位:叶县高中 命题人:韩佩 校对人:李顺卿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阅读题(共69分)
甲 必考题(44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臶。它为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淳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臵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泰山皮影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6月8日至6月18日,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泰山皮影传人范正安受邀参加《石也当铲除恶狼精》表演。泰山皮影的独特之处是演出只有一个人完成,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演唱,双手指挥皮影。曲风是山东大鼓,人物语言和性格也有着鲜明的山东色彩。
(《中国皮影艺术简介》)
1、下列对“皮影”定义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B.“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
C.“皮影”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制作成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等皮制品,借助白色幕布和灯光戏剧表演的艺术。
D.“皮影”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
2、下列对“皮影”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皮影”演出的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B.“皮影”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C.“皮影”的人物,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形象,夸张而幽默,或淳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雕工流畅,着色艳丽,通体剔透和四肢灵活。
D.“皮影”不只是用于演出,而且还可以用于耍玩娱乐,甚至还可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今后,它仍将璀璨夺目。
B.皮影戏深受广人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它对世界近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C.“文革”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中国皮影艺术濒危处境,中国皮影面临失传的危险,因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D.因为皮影在造型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气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它成为国内外诸多收藏家、皮影爱好者的收藏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
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
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数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数月,亭长妻患之 患:厌恨 .
B.众辱之曰 众:众人 .
C.丞相何亡 亡:逃跑 .
D.与语,大说之 说:同“悦”,喜欢,高兴 .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有不俗心志的一组是 ( )
①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③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④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⑤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⑥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落,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的。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能够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任用人才,最终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时,信往,不为具食。(3分)
译文: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3分)
译文:
(3)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移家,搬家。湖上亭,地名。
8.历来名家认为最后一句“啼”字精妙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9.本诗二、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又前而为歌曰: , 。(《荆轲刺秦王》)
(3)沉默呵,沉默呵!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乙 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矩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头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皮影戏你看过吗阅读答案}.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就会有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时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都对他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了,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
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的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心声,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次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 ——!?咚'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补记:据说,他并不如愿。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他发现,除了拉琴,自己别的什么都不会做,包括体力活——多年的校园生活,他己不具备别人的强壮体魄,除了拉琴的手是有力的。后来,他只能去教别人拉琴。人,毕竟要生活。
(选自《200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第3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父亲的强
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说明了他
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精心创作的,表
现的是自己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小说的“补记”,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交代了他进入社会后难以实现“不拉
琴”的愿望,照应题目,突出主题。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
在“强迫”下学琴的心理历程。
(2)第4段“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这句
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他为什么会在毕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