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七绝经典》
七 绝 经 典
01望天门山 李白 (被誉为长江之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02望庐山瀑布 李白 (被誉为瀑布之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被誉为扬州之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04早发白帝城 李白 (被誉为速度之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5赠汪伦 李白 (被誉为友情之最)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6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07绝 句 杜 甫 (被誉为对联之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08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09戏为六绝句 杜 甫 (哂 :shěn,微笑。 )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11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被誉为绝句之最)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4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6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被誉为友情之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8离思其四 元 稹 (被誉为情诗之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9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0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21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2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4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5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6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7枫桥夜泊 张 继 (被誉为愁绪之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比:晚唐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8秋 思 张 籍 (2003高考鉴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9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0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1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 32夜雨寄北 李商隐 (被誉为思夫之最)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3秋 夕 杜 牧 (晚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4江南春 杜 牧 (晚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5泊秦淮 杜 牧 (晚唐) (被誉为国殇之最)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6山 行 杜 牧 (晚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7清 明 杜 牧 (晚唐) (被誉为清明之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8回乡偶书 贺知章 (初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9咏 柳 贺知章 (初唐) (被誉为垂柳之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0雨 晴 王 驾(晚唐)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41菊 花 黄 巢 (晚唐) (被誉为菊花之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2白鹿洞 王白贞 (晚唐)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43题西林壁 苏 轼 (北宋) (被誉为哲理之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5惠崇春江晚景 苏 轼(北宋)(蒿:hāo,蒿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北宋) (被誉为西湖之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7登飞来峰 王安石 (北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8泊船瓜洲 王安石 (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比:滁州西涧 韦应物 晚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9观书有感 朱熹 (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0春 日 朱熹(南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1小 池 杨万里 (南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5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南宋)(我誉为荷花之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南宋)(我誉为爱国之最){修行七绝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54示 儿 陆 游(南宋) (我誉为忧国之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二篇:《左河水诗《咏煤》赏析》
左河水《咏煤》诗赏析
许多人对我国明代大臣于谦的七律诗《咏煤炭》比较熟悉,但对现代诗人左河水的七绝诗《咏煤》,甚至对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诗歌《煤》知之甚少。在此,先将左河水的《咏煤》进行介绍。
七绝·咏煤
(左河水)
亿年修炼变乌金, 地动天惊静养身。 为应人间求饱暖, 一声呼啸化烟尘。
注释:
1、煤,即煤炭。是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的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
2、修炼:“修”有整治、改正、修理之意。“炼”原指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溶化并趋于纯净或坚韧。道家指炼丹、修心炼身,修行(成仙)。
3、乌金:黑色的黄金合金,与K白金类似。此处喻指乌黑的煤炭。
4、地动:也就是地震。指地球局部的震动或颤动,伴有造山运动或其他地壳运动。
5、养身:也称养生,保养身体,生发活力。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注重养生。
6、应:此处读fèn,为答应、响应、照应之意。非读yīng而作应当、应该之解。
7、饱暖:此处指世人将煤炭用作燃料,提高在寒冬的温度,加工饮食。如:做饭、烧水等。{修行七绝诗}.
8、呼啸:一般指风或物体由于迅速运动使风产生高而长的声音。如∶风从草堆旁呼啸而过,发出尖利而漫长的声音。此处指煤炭在锅炉等设备中借助鼓风机的风力与供氧,使燃烧加速,火苗呼啸而上冲。
9、化:指变化,改变。表示某种物质转变为另一性质或状态。如: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歌词“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修行七绝诗}.
10、烟尘:指由于氧化、升华、蒸发的冷凝的热过程中形成的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烟尘。如:煤炭通过燃烧散发热量后化作了烟尘。 作品导读
这首诗以“咏煤”为题,将煤炭这种为人类服务的宝贵燃料,进行人格化,思想化,行为化。一方面托物言志,形象地表达了“煤”拟人的思想抱负、献身
的精神、无私的品格及爱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深化主题意象,倡导了人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短短的28字,意境高远,成为了一首语言朴素无华,字句精短意深,不事雕琢地颂扬为民不惜身的感人诗篇。
第一句:“亿年修炼变乌金”。从科学上介绍了煤炭(乌金)由古生代、新生代的植物经过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后所形成,而且这个修炼的艰难,时间之长久,成果之珍贵。从文学的角度叙述了作品所描写的拟人对象的历史与由来,同时表明煤炭“金身之贵”,修炼过程的艰难困苦,很不容易地脱胎换骨、修炼成功的亿万年历史过程,为全诗的展开进行了艺术的铺垫,起到了“启”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将煤炭比作“乌金”,真是独具匠心,为后面的这一“金身”的“惜身”与“献身(化烟尘)”的强烈对比,提高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基础。
第二句:“地动天惊静养身”。表面上是写“乌金”在地下刚修成,在发生山摇地动,惊天地、吓鬼神的地震情况下,也不耽误静下来继续养身。诗人实际是借此寓意,以拟人的手法表明乌金般的煤炭变身而来之后,未达完善需要继续修行保养。同时,其修身养身的意志十分坚定,不易改变,纵然山摇地动惊天地,也独自岿然不动。这可谓是一种理想目标与信念的坚持,一种职业岗位与职责的坚守;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自我的需要,某一种群体的习惯…,总之,就是天塌下来也静而不动!
第三句:“为应人间求饱暖”。这是一个过渡句,也是这首七言绝句中尾联之启句,是全诗的转折点、发展处。它改变了原来事物的规则,使作品的主题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达到更具价值意义的高度,使诗境开始推向全篇的高潮。
同时,它也像一个设问句:乌金“地动天惊”不动身”,那么面对名利呢?面对金钱权力呢?也就是说,在各种诱惑面前它将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当然,诗人没有去问太多,而恰恰相反,点出了在毫无利益关系的他人在“求饱暖”之时,需要煮饭吃饭,需要保暖度寒冬的时候将持何种态度?
第四句,给出了回答,付出了行动:“一声呼啸化烟尘”。煤炭对人们的煮饭保暖等生存和生活问题却绝不等闲视之,在人们的大利益面前,自己修身保养的小利益、小需要显得微不足道了。他不顾一切地闯出山林,为了给人们供热送暖而一声呼啸地燃烧了自己,舍身惜命换来光和热。
诗人左河水笔下的煤炭,实际是喻指我国几千年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英雄气概及其生动、促人奋进的典型形象。通过对煤炭拟人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我国千千万万英雄们坚强的意志,大爱大义的美德,为人民舍身惜命及大无畏的精神,激励国人爱国爱民的热情,宣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品赏析
诗人左河水笔下所歌咏的煤炭,地动“静养身”,为民“化烟尘”的生命价值取向,同他另一首《咏棉花》“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的志趣高度一致。同时,也与我国明代大臣于谦的七律《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诗句,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诗歌《煤》“黑裸裸的身体里,一阵阵透出赤和热。”弘扬了同等高度的精神境界。
此首《咏煤》诗托物言志,字句精短,诗境高远,意味深长,诗人左河水以
物喻人,托物言志,既表现了历代英雄的壮烈形象,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抱负。诗中的一字一句,刚劲清新,朴实无华,气势非凡,兴象深远。诗人左河水虽然没有明代名臣于谦一生忧国忧民,担负兴国安邦那样的责任感受,但依然有着身在民位,新怀党国的情怀,因此才能有如此真情实感的壮志豪情跃然于诗页之上。 《咏煤》的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意境高远,气势豪爽,同时笔姿骏利,语言练达,流转自然,比兴精妙,构成了富有魅力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此首《咏煤》诗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在“两个字,一句诗”,这也是诗人最具匠心之处:
一、“两个字”就是“变”和“化”。分别用在了诗的首句与末句,都处在句中第5个字的位置,从字面上来看,也都主要是“变化”之意,但实际在此诗中有着本质的不同:{修行七绝诗}.
(1)性质不同。第一句中的“变化”字,主要体现在“造化”的意义之上,是质的提升,目标的实现;而最后一句中的“变化”字,则是一种悲壮的“斯化”(陶渊明《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是原体的消失、泯灭。
(2)时间与过程不同。第一个(句)“变化”,经历了亿万年漫长而清静的修炼过程;最后的一个“变化”,则是在“一声呼啸”那短短的一刻之间。
(3)目的与意义不同。第一个“变化”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是一种自身的利益需求,这个变,使自己由枯枝烂叶变为了“乌金”;而最后的(第四句)“变化”却是为了他人,为生活在人间的广大民众的生活需要,使自己献出了生命,献出了自己亿万年修炼出来的生命。目的相反:一公一私;结果相反:一个自身修成正果,一个全身灰飞烟灭,壮哉!
二、“一句诗”就是“一声呼啸化烟尘”。这是此诗的高潮,也是此诗的闪光点,是体现作品的灵魂之句,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力及匠心。这一句的文学语言形象、壮烈、气势非凡,感人肺腑。既是写事,又是比兴,读后让人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也使人的眼眸中展现出一幕幕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挡枪口、邱少云救人等舍生忘死,为国为民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形象。
另外,诗的第二句“地动天惊静养身”为全诗的思想升华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其自身的“地动天惊”之巨变与“静养身”之态度就形成了极度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越强烈,它的蓄势就越大,因而,它的垫底与衬托为铸就第四句“呼啸化烟尘”的惊人艺术效果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使这首七言绝句惊心动魄,气势非凡,感人肺腑。若没有这个“比”进行预先的铺设,那么结句的“兴”将显得苍白无力,其思想性也许十分平俗。
疑义解析
(一)《咏煤》中为什么只写煤的饱暖作用?作为一种重要能源的煤炭,其作用的范围确实太广,特别是当它变成“二次能源”的电力之后,则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这是一首仅28字的诗篇难以容尽的。但诗人紧紧抓住饱、暖这一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人们最直观、最易感受和体验到的作用,使诗的内容更具真情实感,从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二)诗中刚写“应人间求饱暖”就“呼啸化烟尘”了,是不是有些唐突?应
该说,如果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又缺乏生活经验而不太好理解,这不是诗本身的问题。作为一首七言绝句诗如此处理不仅恰到好处,而且更显艺术魅力。首先,前面的第二句已用“地动天惊静养身”作了铺垫,接着写“惟应人间求饱暖,一声呼啸化烟尘。”犹如李白的七言绝句诗《早发白帝城》中所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充分考虑到读者对这两句之间“跨”与“留白”处的想象力与理解力,最后达到语言简洁、手法巧妙,事明意达,并留言更大想象空间的效果。
第三篇:《七绝改诗赠父亲》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诗*小雅*小牟》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1912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本诗改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武将西乡隆盛的诗——《锵东游题壁二首》之其
二。以下为原诗:
其二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第四篇:《闲聊唐诗七绝十大排名》
闲聊唐诗七绝十大排名 唐诗乃中华文化之明珠,小弟不才,曾读作几首,今试作七绝十大排名,聊博诸位一笑: 第一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中天才不少,但王之涣同学绝对是天才中的第一牛人,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区区六首,小弟认为,只此一首,足可让其挤身一流高手之列,再加上那首地球人都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不成为江湖大腕都难。本诗大气磅礴,意境优美,豪迈中有郁闷,郁闷中有控诉,字字珠矶,句句经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说它是千古第一名诗估计是没人反对的.小弟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唐代离现在1000多年,那时人说话与今人说话肯定差别很大,那时人写的文章现代人理应难以看懂,可是那些唐诗,特别是五绝、七绝,简简单单的句子,怎么都是那么美,怎么都是那么通俗易懂,难道是唐代的诗人们都有预知未来的功夫,都知道1000多年后的人是怎么说话的。真是想不通也么哥。再看看现在那些狗屁诗人们,尽搞些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的句子,还美其名曰朦胧诗,难怪现在读诗的比写诗的少,这样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多久诗歌这种形式就要绝种了。唉,且看诗歌成弃妇,空悲切。 本诗艺术性10,商业性(主要是指通俗易懂流传广)10,总分20。 第二名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和前一首一样,同属地球人都知道的一类,以脍炙人口还形容还嫌低。小白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史上最拽的诗人,其诗想象奇瑰,变化多姿,律诗、绝句这类格律要求较严的形式窃以为是不太符合小白口味的,但所谓功到极处,信手拈来即是诗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修行七绝诗 七绝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