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傣家竹楼作文》
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采风将展示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
黎明时分的傣族村寨,看上去很像一幅迷朦淡雅的水墨画:一抹淡淡的晨雾萦绕在村寨四周,田野、树木和房舍隐约可见,偶有三两个穿着长长的筒裙、担着箩筐的傣族妇女从雾中走来,那红、黄、绿、蓝的长裙便似一个个精灵,跳跃出点缀画面的色彩。当雾霭慢慢散去时,傣族村寨也渐渐显露出它的轮廓。一棵棵高大的椰子树、芒果树、棕榈树,一片片香蕉林、灌木丛,特别是寨子周围的那些挺拔的竹林,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簇拥着一座座造型古朴别致的傣家竹楼。远远看去,仿佛一座绿色的小岛。
傣家人的竹楼,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圈牲口。你也可以投稿
从竹楼前面的楼梯爬上楼。上面的地板是一条条竹板拼成的,缝隙里透出光亮,隐约可以看到楼下的东西。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楼上有一条不算窄的通道,前面是一个一半露天一半有顶的平台,上面放着不少坛坛罐罐,每个傣族人家都有这样的坛坛罐罐,用来存水。
傣家竹楼的房间很大。一般正中为客厅和灶房,两侧隔开若干小房间为卧室。客厅显得很空。
每个寨子里都有一座寺院,当地人称之为缅寺。缅寺一般座落在寨子的中央,显得很高大。大殿香烟缭绕,经幡高悬,透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西双版纳,有很多花一样的傣族姑娘。特别是星期天,他们更是要穿起鲜艳的筒裙,成群结伙地进城赶集。傣族姑娘的筒裙其实不过是一块大布,往身上一围,简单得很。可是,这裙子长及脚裸,又紧紧裹在身上,再配一件短短的上衣,使姑娘们婀娜的身姿显得更加纤细修长。傣族姑娘喜欢穿筒裙,无论是在家做饭洗衣,还是在外面锄草收割,她们都穿筒裙。夕阳映照的河水泛起点点红光,洒在她们的脸上,洒在她们的欢声笑语里,也洒在她们身后的那片绿荫里……
第二篇:《傣家的竹楼》
傣家的竹楼的产生及原因{关于泰家竹楼的作文}.
西双版纳,云南旅游的一颗明珠,不仅有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傣族竹楼,是最具有西双版纳民族特色的景观之一,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而得以广泛流布、代代相传。
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多系竹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柱、梁为木质,椽、檩及楼板、楼壁为竹料,以编织的“草排”盖顶,史称“干栏”。竹楼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面约2.5米,下层无墙,高脚柱裸露,用以饲养牲畜、家禽,安置捣米脚碓,堆放犁、耙等农具和木柴等杂物。拾级登楼,外有走廊(傣语称“贺宽姆”)、晒台(傣语称“展”),可以晒物、纳凉。根据历史学资料,傣族的竹楼住房历史悠久,史称“干阑”或“麻阑”,{关于泰家竹楼的作文}.
又称高栏、阁栏、葛栏、栅栏或巢居,最早由《魏书》、《北史》、《通典》等书记载,现举几条史实如下:
《魏书·僚传》卷101:“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人数。”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一:“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居也。”
《唐书·南平僚传》:“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日阑。”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情况,历史文献未予记述,而被保留在这些民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竹楼的诞生作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自创型,一种是借取型。
1.自创型。傣族传说《帕雅桑木底》说:远古时代,傣族先民不住在河谷平坝,而住在山上原始森林的崖洞、树洞中,以采集为生。《傣族古歌谣》中的《摘果歌》就生动地描绘了傣族先民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情景:“我们住在山脚/我们睡在山洞/两边都是大森林/大森林里野果多/有红的有绿的/有甜的有酸的/有大的有小的。叫一声人们快上树/只见大人和小孩/只见老人和妇女/你争我赶拥上来/爬直树爬弯树/摘的摘吃的吃/摇的摇拣的拣/哭的哭笑的笑/像孔雀鸟嬉闹/像蜜蜂采花/像猴子打架/叽叽啧啧/真热闹真好玩/啾啾啾。”后来,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决心建房。最先,用树枝和茅草盖起了一间平顶草房,但草房经不住雨水。后来他仿照狗淋雨时的姿势盖了一间前面高、后面底的窝铺,仍不能很好地避雨防湿。天王神帕雅英为他的举动所感动,变成凤凰飞来,不停地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形;凤凰又向他摇头晃尾,示意屋子的两侧要用东西蒙好,才能为人们挡风遮雨;凤凰又以高脚站立的姿势向帕雅桑木底示意,要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帕雅桑木底便依照天王神的旨意为民造房,终于建造出如金孔雀站立般的傣家竹楼。因这种竹楼是在凤凰淋雨启示下建盖成的,所以帕雅桑木底给它起名叫“轰恨”(意为凤凰起飞)。之后,傣家人纷纷学会建竹楼。为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人将轰恨改名叫恨帕雅桑木底。{关于泰家竹楼的作文}.
2.借取型。傣族、基诺族、德昂族、布郎族均有依照诸葛亮帽子建起竹楼的传说。傣族《诸葛亮的帽子》讲:诸葛亮南征时来到傣人居住的澜沧江边,因傣人岩肯救了他的军队,因而诸葛亮帮助傣人重新回到坝区居住,教傣人种植稻谷。回内地前,诸葛亮留下自己的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可拿出绸子条看。过了许多年,傣家人口越来越多,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闷热的天气和可怕的瘴气夺走了傣人成百上千的生
命。在此危难关头,岩肯打开一张绸条,上面写道:“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岩肯得到启示,找来99位老师傅,仿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起了又通风又凉爽的高脚竹楼,并逐步养成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从而战胜了病魔。
克莱德·伍兹指出:“一般来说,文化特质是被接受或排拒,完全取决于它在接受文化里的效用、适应性和意义。”竹楼之所以为云南许多民族广泛采用,正是由于它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具有良好的效用、适宜性和意义。首先,竹楼适应于人类战胜敌害的生存需求。远古,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生活在为众多敌害所包围的环境中。瘴气、炎热卑湿的气候、滋生蔓延的蚊虫、遍地爬行的毒蛇、四处出没的猛兽等等,都在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活于坝区的傣族等民族,还时时面临洪水的侵袭。因而住房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的普遍性功能,而且还必须具备抵御敌害的功能。竹楼基本上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桩柱之上,上层住人,下层关家畜和放置东西。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等优点,还可防御蛇虫野兽的侵害和抵御一般性水灾,是战胜敌害的有效形式。其次,竹楼适应于云南各民族梯度性的生产力水平和多种生活方式。历史上,云南各民族的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许多民族的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竹楼对建筑工具的要求远比其他民居建筑的为低。就建筑材料的采伐而言,石刀、石斧难以砍伐巨木大树,但竹子中空,因而即使是龙竹这样的巨竹,石刀、石斧也能较容易地砍伐。并且定居的生活,需要较为坚实和耐久性强的房屋。竹材收缩性小,具有高度的割裂性、弹性和韧性;顺纹抗拉力强度为杉木的2.5倍,顺纹抗压强度为杉木的1.5倍。云南许多山地民族在从采集狩猎时代进入刀耕火种农业之后,并未很快实现永久性定居,而是长期处于游耕游猎状态。竹楼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便于就地取材,而且构造简单,省时省力,造价低廉,很适应于游耕民族。再次,竹楼适应于家庭形态的演化。不同的家庭形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房屋。竹楼建筑结构的特点之一是,“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如同现代框架结构,可以适应灵活多样、各种形式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竹楼建筑式样灵活多样,可大可小,既能建造成适应农村公社大家庭的大竹房,又可建成适应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小竹房。最后,竹楼适应云南许多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关于这一点,熊锡元先生曾论述道在西双版纳,竹林深处,大青树旁,凤尾竹下,竹楼座座,错落有致,有些村寨竹楼布局还呈井字形方块,每座竹楼前后左右均有一定间距,环境恬静,阵阵古老的纺车声由竹楼传出,展示着田园诗一般的风情;它不但是傣族在居室建筑方面情趣的反映,而且还可看成是小乘佛教与世无争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A.Rapoport说:“房屋和聚落是各民族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对真理的不同认识的外在表现。”从竹楼身上,我们可以窥知云南少数民族归从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态度以及在适应自然、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特有智慧。
参考文献:
1. 杨宇明、王慷林、辉朝茂、李茂彪、尹仲文:《西双版纳竹楼的发展》【期刊论文】竹子研究汇刊2003年22卷第4期;
2. 张齐生:《当前发展我国竹材工业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竹子研究汇刊2000年第3期高立士:
3.曹成章:《傣族社会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4.江应樑:《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6.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会议论文】万方数字化期刊2006年;
5. 何衡岳:《优美的傣家竹楼》,《建筑工人》2000年第7期;
7. 江应操:《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8. 汪德华:《傣家竹楼的变迁》,西双版纳报2008年;
9. 易风:《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关于泰家竹楼的作文}.
10.《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故事》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徐华龙 吴菊芬:《中国民间风俗传说》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萧家成:《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民族出版社1992年;
13. 杨知勇、李子贤等《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关于泰家竹楼的作文}.
14. 刘怡、陈平编:《基诺族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 周兴渤《景颇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6. 岩温扁、岩林译:《傣族古歌谣》中国民族文艺出版社1981年;
17.克莱德.伍兹著(美),胡华生等译,王彪校:《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
社1989年;{关于泰家竹楼的作文}.
18. 尹绍亭:《云南刀耕火种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 余庆远(清):《维西闻见录》;
20. 《华南主要经济树木》,农业出版社1976年;
21. 陈维新等:《中华奇风趣俗》四川辞书工作社1991年;
22. 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民族心理研究之五》,《思想战线》1990
年第4期;
23. 张文勋等:《滇文化与民族审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4. 《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25. 熊瑛《云南维西县发现新石器时代居住山洞》,《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
期;
26.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7. 郭家骥《勇敢的猎虎民族》,云南少儿出版社1991年;
28. 张良皋:《傣族竹楼——中国民族建筑的奇妙发明》,《长江建设》杂志1996
年第5期;
29. 童雅琴:《傣家竹楼民居艺术中一朵奇葩》,《建筑》2005年第8期;
30. 赵文瑾、张宏玉:《傣家竹楼建筑特点及内部改造》,《世界家苑》2011
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