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满地黄花堆积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三月满地黄花堆积》

三月满地黄花堆积,迎来蜜蜂阵阵

第二篇:《2014届上海市静安区、杨浦区、宝山区、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官方版)》

2013学年第二学期静杨青宝四区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质量监控测试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怎样读中国书

①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②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

③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④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⑦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⑧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听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听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⑨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⑩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1.第②段中“非驴非马”在文中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

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

③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

④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3.读古书“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其理由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中国学术最有价值的著作都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

B.中文学界有些“新见解”,在中西方书籍中都缺乏依据。

C.中国文字表面无异,但同一名词各时代有着的不同涵义。

D.将西方新思潮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会断送学问前途。

4.第⑧段列举一位候选者被历史系除名的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2分)

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6.评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说理特色。(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磨坊目击记 张承志

①我在那一年的目击,使得我患了沉重的心病。

②黄河从一个拐弯处巡游而来,威风凛凛,磨坊就在拐弯下面的一个崖坎上。它的木轮巨扇插在浊黄的泥水里,喑哑地吱嘎响着,溅起浓褐的浪头和水雾。不知从哪里运来了一截千年老桧,把它凿成了磨轮的轴。嵌进大轴里的每根斜撑,像车轮的辐条,都是一棵笔直的松树。工匠为了不伤木头元气,刻意留下树皮枝杈,这木轮就随着水势,缓缓地、颂歌般地在半空转动,转动,缓慢沉重,无止无休,像一个图腾,如一个符咒。 ..

③我画得不好,但画轮廓不难。费力气的,是怎么对付那凶恶翻卷、滚滚泄下的黄河。速写强使我仔细观察。我看见在水面上的木头,不论木造的磨坊或是矗立的磨扇,都被厚厚的水碱裹住,呈着湿漉漉的一种白绿或者黑黄。第一次,就在我的速写画完的那一天,咯轧转过的木轮上,突然断了一根条。它从大轴上剥离的时候,好像落下了一个烂果,也像滚沸的汤里,一根煮烂脱离的骨头。根本没有动静;它只是轻微地、呻吟般哼了一声,如今忆起是好比低沉的叹息,它先是悄悄地从高高天空上栽了下来,直到溅入水里,才轰然在浊浪上扬起爆炸般的声音。河面上一下站立起两道水墙,半是泥巴半是透明,冲腾的水雾久久不散,染黄了尖梢的树叶。顺流而下的三株巨木,正巧挡住几堆难画的浪花——我刷刷几笔,第一张速写于是画成。

④第二次我带来的是油彩。可是磨坊已经毫无原木的本色,它在落日残辉之下,呈着一抹铁锈的斑驳。突兀一眼瞥去,磨坊如一个不祥的黑架子,准备好的土黄与赭石,都用不上了。

⑤河水猛烈地冲撞着,咬住一般摇撼着半颓的磨扇。磨坊这一刻是一头绝望的骆驼,它死不躺倒,亡期还在以后。原木劈成的辐条般的放射线,只剩下斜斜的几根,左一根右一条勉强支撑着。那个缺牙断齿的巨大轮扇,这一回它不是一个圆,而是几块碎了的半扇,互不相干地嵌在千年老桧树凿成的大轴上。我呆傻地痴痴望着。这么画,究竟要画一个什么?已经没有浑圆磨轮、古朴木屋。对着峡口望去,几片庞大的扇面。宽窄不均,直插半空。每当被水流猛撞,就危险地一歪,接着就向前一栽,一歪,一倒,朝着水面跌倒移动。背后的天空是一派血红。油彩几下就涂抹出一个黑框子。它活像一座歪着一个劲地往一边倒的黑牢。我一发怒把它丢进了河里,盘算以后下力气重画。

⑥最后一次去磨坊,是在去年的七月初。磨坊的风情,当然不止我一人留意。它已然被当产品推销,计划挤入全国旅游百强。火锅厅、小旅社盖了半山沟,红漆在峭壁上刷着大标语,到处是最后的磨坊的广告,甚至有一处写的是磨坊之死。

⑦在这个月份,河床里突然涌进自融雪以来就蓄积不止的汛水,一条河都洪水猛涨,水温冰冽。从遥远的昆仑山,以及所有冻土冰川奔流而至的河水,七月进峡,陡然暴涨,攻打这座建在下游的磨坊。破旗碎扇的磨坊,一瞬间落入劫难,瀑布宛如炮弹,对准了它狠砸猛轰。我蘸了些调色油,正想画溜光的碱垢——那时分瞥见一道新鲜的裂缝。桧木上有一道伤口,正静静地绽开。狂怒的水,涩塞了或吞没了开裂的声响。在我的目击之下,它正一寸一寸地、无声无息地、微微颤动着劈成两半,露出桧木的淡黄本色。裂缝和嵌着松树的凿口,慢慢酥碎了。力的平衡一瞬崩溃,一片轮扇栽翻水里。但是没有溅起大浪,翻滚的河水,淹没了浪头。尚还没有转上轮顶的磨扇,那一刻如迟疑般,停在了半空,先静了一会儿,然后凭空加力,颓然后仰,一下子散了架!

⑧磨坊的木屋被一根巨木砸个正着,不吭声地坍塌了半边。碎木、石块、土坯都哗哗倾入洪水,被疯狂的怒涛接住,一抱即席卷而去。每一根垮塌下来的木头,都在我眼睑里爆皮裂骨,断成碎段。每一颗朽烂腐蚀的铁钉,都在我的凝视中炸跳爆出,化为齑粉。失去了磨扇遮挡以后,天空放晴了,露出紫红的太阳,恐怖至极。剩下的残扇,如可笑的羽翅,倒垂

着粘在轮轴上,在水流中横七竖八。随即,它们一根根被拆卸,并撕扯一样把轴上的木头扯后的进程已然开始,它清晰且悲哀,像一场廉价的电影。

⑨水更加升涨恣溢,一直淹到我的脚下。踩着的石崖一阵工夫就塌了,我的那张见鬼的画,连同画架子一块,霎时被水卷走,瞬间无影无踪。——以上就是我对磨坊的回忆。它能算一篇写生笔记么?曾三次专心命笔,只落下最初的一幅。

⑩我还是挺喜欢这幅速写。画得不像,可是它能让我触景生情。在我心里铭记的磨坊,连同它的山河人民,确实是美好的。

(原载《人民文学》2010年5期,有删节)

7.第②段中“图腾”的含意是(2分)

8.下列对文中关于磨坊写生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次速写抓住磨坊轮廓,描摹浪花冲刷下的磨坊和磨扇的细节,勾勒出磨坊特点。

B.第二次用油彩表现磨坊,但磨坊太破旧没有颜色,作者没有能力绘出磨坊精神内核。

C.最后一次去磨坊,磨坊已成旅游商品,磨扇散架,磨坊垮塌,作者的画也被水卷走。

D.文章以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鲜明的磨坊形象,产生了摄人心魄的力量。

9.第⑤、⑧两段描写太阳由“血红”变“紫红”,这样写的作用是(4分)

10.第⑧段画浪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是。(3分)

11.联系全文,解释第①段作者“患了沉重的心病”的原因。(3分)

12.本文叙述三次画磨坊的经过,标题却是“磨坊目击记”,请从内容角度赏析标题。(6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七则)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 (李清照《声声慢》)

(4)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师说》)

(5)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6)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 (荀况《荀子·劝学》)

(8) ,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山馆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①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解]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 )(1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一壶先生传 ①(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

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②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佯狂自放( ) ②饮以酒( ) ...

③尝从容叩之( ) ④其殆补锅匠( )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满地黄花堆积}.

A.不知其姓名 其一壶先生乎 ..

B.每行以酒壶自随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

C.或久留之,乃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醉而别去 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3分)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2分)

20.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2分)

其 素 所 与 往 来 者 视 之 见 其 容 貌 憔 悴 神 气 惝 恍。

21.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3分)

第三篇:《黄花初绽》

黄花初绽

李清照是写愁高手,是愁的化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昨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首首咏愁的绝唱以浅俗之语而发清新之思,化愁为美,深切哀婉,成为压倒须眉、彪炳史册的经典之作。 人生之不如意事常八九,忧愁悲苦之情人人皆有。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她词中的满怀愁绪自然也是她现实生活的写照,是她内心苦闷、挣扎与追求的反映。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时代。大宋王朝经过168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富丽堂皇的迷梦被金兵呼啸而来的马蹄踏得粉碎。徽、钦二帝被掠,皇亲贵族仓皇南逃,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李清照辗转于三千里流亡的道路,时间长达八个月之久,饱受国破家亡之苦。然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苟延偷安,“直把杭州当汴州”。她徒叹世无英雄,只能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将流浪苦、伶仃泪和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化作诗词,创造了让后人低回不尽的悲剧之美。

纵观数千年文学史,能够留下传世之作的女子廖若晨星。李清照被誉为“词坛宗主”,艺术成就首屈一指,无人比肩。她眉头一蹙,就是一个辉煌大宋的愁绪;轻轻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怨。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以纤纤素手举重若轻地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就象冷艳,孤高的一轮皓月,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她写愁的词句太多了,太美了,以至于一提起她的名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凄冷、高绝的美,是一个独立于秋风黄花之中寻寻觅觅的寂寞形象。

其实,李清照有过足以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幸福生活。如果把她比作一枝菊花的话,凄风苦雨、凄惨凋零只是在她深秋寒冬般的晚年。当秋阳如春、黄花初绽之际,那美也是别样温馨的。

900多年前,一个6岁女孩跟随父亲走进了富丽甲天下的京都汴梁。他们来自山东章丘,定居在京城“经衢之西”一座被称为“有竹堂”的幽雅之地。父亲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对于李清照来说,来京定居也可算作;回归故里”。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开封咸平,也就是现在的通许,19岁便以第一名得中进士,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曾在翰林院15年。 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满地黄花堆积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