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江苏省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人至晚年,往往会于回忆之中,沈从文说过‘回忆是有毒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靠回忆活着的人,确已缺少了创造的活力。没有回忆的人生又是有 的。回忆往往是人生驿站上的回眸。你 ,可将经验性的东西展示给后人,使其少走弯路。
A.沉迷 缺憾 追根究底 B.沉溺 缺憾 追根溯源
C.沉溺 缺失 追根究底 D.沉迷 缺失 追根溯源
2.下列句子中,没有浯病的一句是 (3分)
A.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
世界各国民众喜爱。
B.中国戏曲在海外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与认
同,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C.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
它 的自我纠错力限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D.费新我左手书法与通常习见的右手书法在用笔、结体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使欣赏者
产生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审美感受。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意象又寄寓着刘禹锡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①巷口的粉墙上是否真有一抹斜阳夕照
②那飞进百姓家的紫燕是否真是曾在王谢家雕梁上做窝的那一只
③他从乌衣巷的沧桑变迁中看到一种历史的必然
④刘禹锡的目光穿透了空间的千山万水和时间的厚厚烟尘
⑤这一切并不重要
⑥无需去考证当时的朱雀桥是否真的长满了开白花的小草
A.④③⑥①②⑤ B.④⑥②①⑤③
C.⑥①②⑤③④ D.⑥②①③④⑤
4.下列句中古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常常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经历,结果, 有的峰回路转,收获硕果;有的则山穷水尽,无功而返。
B.在莎翁悲剧《雅典的泰门》中,泰门富有时宾朋盈门,破产后“朋友”云散。古今
以利相交的例子太多了,真可谓“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C.趁着年轻,当有为时应有为,否则,到了“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老暮之年, 你只能惭愧地告诉后人一个个反面的教训,而没有正面的经验。
D.为人父母者身教重于言救,“身教’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行动的力量远大于语言的力量。
5.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是再精美的艺术晶,也需要衬托方显其美丽。
B.很多艺术品初看很精美,但缺乏耐久的艺术魅力。
C.人总是羡慕他人的东西,据为已有后却不懂得珍惜。
D.环境和心境发生了变化,审美也会随之发生 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曾巩
熙宁元年春,余之同年友赵郡苏轼自蜀以书至京师,谓余曰:‘轼之大父行甚高,而不为世用,故不能自见于天下。然古之人亦不必皆能自见,而卒有传于后者,以世有发明之者耳。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盖将属铭于子,而不幸不得就其志。轼何敢废焉?子其为我铭之。'余为之记其说曰:
君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大父钅斤,大父,父杲,三世皆不仕,而行义闻于乡里。生于唐季,而卒于周显德之间,尝以事至成都,遇道士异之,屏人谓曰:‘吾术能变化百物,将以授子。'祜辞不愿。道士笑曰:‘是果有以过人矣。'而杲始以好施显名。君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篇。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病,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以赈其邻里乡党,至熟,人将偿之,君辞不受,以是至数破其业,危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或欺而侮之,君亦不变,人莫测其意也。李顺叛,攻眉州,君居围中守御。会其父病没,君治丧执礼尽哀,退慰安其母,皆不失所宜。庆历初,诏州县立学取士,士争欲执事学中,君独戒其子孙退避,人皆服其行。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也。'既而洵果奋发力学,与其子轼、辙皆以文学名天下,为学者所宗。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称于乡里者如此,是不可以无传也已。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后累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享年七十有五,庆历五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页是 (3分)
A.故不能自见于天下 见:显露 .
B.故轼之先人尝疏其事 疏:注解 .
C.屏人谓曰 屏:使退避 .
D.为学者所宗 宗:推崇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不为世用 不足为外人道也 ..
B.子其为我铭之 其皆出于此乎 ..
C.盖虽不用于世,而见于家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
D.君始以子恩为大理评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
8.根据文本,从不同角度概括说明苏序是怎样的人。(3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人无疏密,一与之,倾尽无疑碍。(4分)
译句:
(2)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3分)
译句:
(3)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3分)
译句: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临江仙
张孝祥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擫昭华吹古调①,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②。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①擫:用手按撩。昭华:即玉管。古调:指笛曲《梅花落》②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色?(2分)
(2)全词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悄感?
(3)分析“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在写法"卜的妙处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曲终收拨当心画,。(白居易《琵琶行》)
? (杜牧《阿房官赋》)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欧阳修《醉翁亭记》)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鼓一张
冯骥才
①天津卫的杨柳青有灵气,家家户户人人善画。老辈起稿,男人刻版,妇人染脸,孩童填色,世代相传,高手如林。每到腊月,家家都把画拿到街上来卖,新稿新样,层出不穷, 照得眼花。可是甭管多少新画稿冒出来,卖来卖去总会有一张‘鼓'出来。杨柳青说的这个 ‘鼓'就是‘活'一一谁看谁说喜欢,谁看谁想买,争着抢着买,这张画像着了魔法,一下 子能卖疯了。
②镇上有个做年画的叫白小宝,他祖上几代都干这行,传到他身上,勾、刻、印、画样 样拿得起,就是没有出新样子,只能用祖传的几块老版印印画画。比方《莲年有余》、《双枪 陆文龙》《俏皮话》,还有一种《金脸财神》。这些老画一直卖得不错,够吃够穿够用。可老画是没法再鼓起来的,鼓不起来就赚不到大钱,他心里憋屈,也没辙。
③同治八年立冬之后,他支上画案,安好老版,卷起袖子开始印画。《莲年有余》,白胖 的小子抱条大红鲤鱼,后边衬着绿叶粉莲。这画许多画店都有,大同小异,每年都能卖到两 千张呢。
④这天后晌,白小宝印画累了,去街上小酒馆喝酒,同桌一位大爷也在喝酒。杨柳青地 界不算太大,镇上的人谁都认得谁。这大爷姓高,两人边喝边聊。说到了画,说到今年谁的 画会‘鼓',高先生信口说道:‘老白,你只吃祖宗饭是鼓不出来的。'这句话像根棍子戳在白小宝的肋骨上。他挂不住面子,起身回家。
⑤一路上越想越气,气自己没能耐.进屋一见画案上祖传的老版,气上来,抓起桌上一
把刻刀上去要把老版毁了。老婆赶紧拉住他,他随即迷迷糊糊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⑥转天醒来一看,糟了,祖传的老版一一《莲年有余》真叫他毁了,带着版线剜去了一 块,再细看还算运气,娃娃的脸没伤着,只是脑袋上一边发辫上的牡丹花给剜去了一一原来 脑袋两边各一条辫,各扎一朵牡丹花,如今不成对儿了。 急也没办法,剜去的版像割去的肉,没法补上了。眼瞅着这两天年画就上市了。好在前天已印了一千张,只好将就再印一千张,凑合着去卖了。
⑦待到年画一上市,稀奇的事出现了。买画的人不但不嫌娃娃头上的花儿少一朵,不成对,反而都笑嘻嘻说这胖娃真淘气,把脑袋上的花都给耍掉了,太招人爱啦!这么一说,画上的娃娃动了起来,活了!于是你要一张,我要一张,一千张像一阵风刮走了。白小宝手里没画了,只好把先前印的双辫双花的娃娃拿出来卖。可买画的人问:‘昨天那样的卖没了吗?'他傻了:‘为嘛人人都瞧上那个脑袋上缺朵花的呢?'
⑧晚上回来赶紧加印缺朵辫花的《莲年有余》。画一摆出来,转眼卖光。——件东西要在市场上火起来,拿水都扑不灭。忽然一个街坊来说:‘老白,全镇的人都嘈嘈着,今年你的画鼓不了!'然后小声问: ‘这张画你家印了几辈子了,怎么今年就鼓了呢?'
⑨白小宝只笑了笑,没说,他心里明白。可是往深处一琢磨,又不明白了,怎么少一朵花反倒鼓了?
⑩年三十晚,白小宝一数钱,真是发了一笔不小的财。
11他盼着转争年这张画还鼓着,○谁知转年风水就变了,虽说这张画卖得还行,但真正鼓起来的就不是他这张了,换成一家不起眼的小画店‘义和成'的一张新画,画名叫《太平世家》。六个女人在打太平鼓,那张画也是没看出哪儿出奇的好,却卖疯了,天天天没亮,义和成门口买画的人排成队挨着冻候着。
(选自2015年第4期《收获》,有删改)
12.第四段“高先生”的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13.赏析第七段文字的语言特色。(4分)
14.白小宝的画“鼓”的原因是什么? (6分)
15.小说结尾转写第二年义和成的画“卖疯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真实和美
施蛰存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 美。'美国女诗人玛格列特〃威尔金荪在她的《现代诗的技巧》中也说:‘归根结底,什么东 西使一首诗有生命呢?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这首诗里有真实和美。’一首诗里的 真实和美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和美与作者优越的技巧相结合的成果。所谓优越的技巧,是说它 能够把真实和美提供给别人,使他们有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却。'
诗的美,离不了真实。这是就诗论诗。其实,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离不了真实。 梅里美把真实列为第一位,而美则从真实中‘自然'获得。威尔金荪则把真实和美分为两个 成分,它们都需要优越的技巧来表现。梅里美是为了赞扬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威尔 金荪是为了讨论诗的技巧。因此,二人的话各有偏重。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 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社会的实际情况叫做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符合于他自己的心灵状态,这就是诗的真实性。‘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其意义也正是要求真实。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当然不能说没有好诗,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寻求真实。
诗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赋予,但与技巧很有关系。写诗不同于写散丈,更不同于记录口语。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近年来,许多诗作之所以‘没有味道',大概可以说:一半是由于没有真实性,一半是由于没有技巧加工。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或称‘朦胧诗',使许多人哗然。这种诗我看过,觉得并不是‘异军苍头突起',也不是‘离经叛道',不过有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维诺格拉陀夫在《苏联丈艺学的当前任务》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在文作品中,特别是用来有力地讽刺或表现形象的丈字,可以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丈,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思想、形象、结构、字句,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朦胧诗'的作者所运用的技巧,一般说来,也正是这一种手法。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开口见喉咙’’的诗,现在面对一种需要脑子想一想的诗,难怪就摇头了。
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应该放手一些。如果新诗坛有掌舵的人,他应当注意的是诗的真实性。
(选自《大家丛书·施蛰存》,有删改)
16.诗的真实和美有怎样的关系? (6分)
17.请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诗歌技巧的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人们曾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又发现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
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1. B
2. B(A.搭配不当。“参与人数”与“最广”不能搭配。C.句式混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
络”,杂糅。D.赘余。“习见”中包含“通常”之义,语义重复。)
3. A
4. C
5. D
篇二:《江苏省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人至晚年,往往会,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靠回忆活着的人,确已缺少了创造的活力。没有回忆的人生又是有 的。回忆往往是人生驿站上的回眸。你 ,可将经验性的东西展示给后人,使其少走弯路。
A.沉迷 缺憾 追根究底 B.沉溺 缺憾 追根溯源
C.沉溺 缺失 追根究底 D.沉迷 缺失 追根溯源
2.下列句子中,没有浯病的一句是 (3分)
A.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和传播范围最广的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受世
界各国民众喜爱。
B.中国戏曲在海外如何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让海外观众从文化猎奇走向欣赏与认同,
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C.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己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
它 的自我纠错力限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D.费新我左手书法与通常习见的右手书法在用笔、结体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使欣赏者产
生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审美感受。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因为刘禹锡的乌衣巷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意象,而这个意象又寄寓着刘禹锡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①巷口的粉墙上是否真有一抹斜阳夕照
②那飞进百姓家的紫燕是否真是曾在王谢家雕梁上做窝的那一只
③他从乌衣巷的沧桑变迁中看到一种历史的必然
④刘禹锡的目光穿透了空间的千山万水和时间的厚厚烟尘
⑤这一切并不重要
⑥无需去考证当时的朱雀桥是否真的长满了开白花的小草
A.④③⑥①②⑤ B.④⑥②①⑤③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三年级在时候,一件小事却让泰笛发生了改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年级作文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