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药故事大全 中药小故事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一些中药的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这些中药的来历,和一些有关这些中药的一些介绍:

【薏苡】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白花蛇舌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

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凉。归心经。 【功效】敛汗,益气,除热。

【黄土汤】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麻黄】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

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刘寄奴】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白芷】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小儿慢性肠炎,可取白芷、干姜各5克,葱头1个,与适量蜂蜜共捣为糊状敷贴脐部。痔疮患者可取白芷60克,紫草15克,苦参30克,滑石30克,黄柏30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如牙痛时可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臵疼痛处,即可止痛,且无毒副作用。跟骨骨刺患者可先洗净足部,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组成)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1~2天肿痛即可减轻。

《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可与白僵蚕、白附子、菟丝子等共研细末调制成面膜敷面,可收到柔面增白之效。用白芷、玉竹、川芎、防风等研成细粉,用食醋调成稀膏,可治疗黄褐斑。

【白芨】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中药故事大全}.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

篇二:《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中药故事大全}.

中药材传说故事之黄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自幼父母双亡,被迫到一个财主家做长工。狠心的财主每天逼她上山砍柴割草、下田耕地种菜,却让她吃剩饭,还不让她吃饱。无奈之下,小姑娘只好在饥饿时挖野菜和草根吃。

一天,小姑娘在山上干活儿时饿得头冒冷汗,就赶快挖野菜和草根充饥。偶然间,她发现一片灌木丛中有淡绿色小花盛开,却不认识这是什么花。小姑娘摘花来吃,觉得味道甘甜。她又挖出那植物的根部,发现其根部形如鸡头、肉质肥厚,洗净就吃,更觉得清爽可口,仿佛水果一般。此后,每当干活儿饿了,她便吃这东西,不知不觉吃了好几年,她也从一个瘦弱的黄毛丫头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高大又不失姑娘家特有的苗条丰满。

财主见姑娘出落得如此美丽,起了色心,不让她上山或下田劳动,而是强迫她做自己的小妾。姑娘誓死不从,逃进山中,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财主每天派人上山抓她,却总是抓不着,因为姑娘已和以前判若两人,她健步如飞,家丁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对此,财主心里纳闷:“她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变得如此美貌健壮呢?我每天给她吃的都是剩饭啊!”出于色心和好奇心,财主更想得到她了,便命几个身强力壮的家丁每天上山寻找姑娘,发誓一定要把她弄到手!

有一天,几个家丁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旁边发现了姑娘的足迹,看见姑娘身穿树叶编成的衣服,像猿人一般,但她的身材相貌却更加迷人了。家丁们一哄而上,穷追不舍。一眨眼的工夫,姑娘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消失了。这情景,恰好被上山采药的神医华佗看见。华佗出于神医的直觉,认定姑娘一定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才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以致健壮的家丁都追不上她。华佗决心找机会问个究竟,以取该药造福于黎民百姓。

一天,华佗备上可口的饭菜,放在姑娘经常出没的山路上。不久,姑娘路过此处,许久不曾吃饭菜的她嗅到饭菜的香味,更感饥肠辘辘。看四下无人,她禁不住上前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这时华佗疾步上前,一把拉住她,慈祥地说:“姑娘别怕,我不是财主派来的人。我是个郎中,想请教你吃了什么东西才变得如此健壮?”姑娘见华佗慈眉善目,不像坏人,便不再挣扎了,说:“我在那边林子里吃一种长得像鸡一样的草根。”

“什么草根?”华佗忙问。

“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形状像鸡头。”

姑娘把华佗带到那一片灌木丛中,指着其中开着淡绿色小花的不知名的植物说:“就是这东西的根。”华佗走在前面,但见这不知名的植物高一二尺,叶呈五轮状,叶片呈条状针形,其间开着一簇簇淡绿色的小花。华佗挖其根块,但见根块呈黄白色,肉质肥厚,横向生长,形状好似鸡头一般,其中一端有一圆形茎痕,好似鸡眼,亲口尝之,但觉味甘甜可口,清爽怡人。华佗便把这不知名的植物带回家中研究。

华佗研究发现,这种植物性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肺、养阴生津之功效,可用于治疗体虚瘦弱、气血不足、肺痨、胸痹以及肺燥咳嗽等病症,简直就是药中之精华。后来,华佗称其为“黄精”,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篇三:《我与中医药的故事》

我与中医药的故事{中药故事大全}.

在我很小的时候,姥姥经常生病,家里总是弥漫着一种呛呛的味道,虽然很难闻,但是每次都能治好姥姥的病,从此,我便对这神秘而又神奇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他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学根植于华夏文明,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太古时期,人们为了将已知的药物知识和治疗经验保存下来,在师传口授中,前人为加深后人的印象,不只单一传授药物的性能,而且连同药物的发现过程和有关经历也一并讲述出来,有时甚至通过艺术想象和虚构,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中医药抹上一层优美神秘的色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医药故事。这些故事中,有药名的传说,有药名谜语,有药名联话,有药名散文……这些故事与中医药密切相连,生动的体现了中医药灿烂辉煌的文化特色。{中药故事大全}.

我在《红楼梦》中也看见的很多关于中医药的片段,《红楼梦》很强调用食疗的方法来治病健身,例如第四十二回御医王济仁为贾母诊病, 也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同一回写王济仁为凤姐的女儿大姐儿诊病,同样劝她:“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贾府里的人生病,也常用清淡的饮食如米汤、稀粥来调理,书中写到的粥有

六、七种之多,如“碧粳粥”、“枣儿熬的粳米粥”等。书中还写到了多

种药食同用的保健食品,如合欢浸的酒、玫瑰露、茯苓霜等,尤其推崇燕窝,多处写到燕窝的吃法和功用,例如第四十五回写黛玉不思饮食时,宝钗向她推荐吃燕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对于外感病邪的预防,《红楼梦》也作了大量的描写。第五十八回写宝玉病后出门看众婆子料理园子,史湘云看到了说:“这里有风,石头上又冷,坐坐去罢。”这是写避风邪。第六十二回史湘云喝醉酒后睡在石板凳上,众人看见推醒她说:“快醒醒儿,吃饭去,这潮凳上还睡出病来呢”这是讲要避湿气。第五十一回写晴雯病倒在怡红院中,老女佣传王熙风的话说;“两剂药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是出去为是。如今的时气不好,沾染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这是说要防止传染病。等等,大家有兴趣可以多研究一下《红楼梦》,有很多中医片段。

现在电视上有很多关于养生的节目,我经常看北京电视台的一个养生节目,有很多小药方可以在家就能用,讲的一些穴位治病我也很感兴趣,养生节目的发展也让中医药在大众中有所普及,我对中医药感到无比骄傲,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无比自豪。

篇四:《中药故事–紫苏》

中药紫苏的故事

紫苏在中国是常用中药,而日本人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我国少数地区也有用它作蔬菜或入茶。紫苏叶也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种子也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药故事大全 中药小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