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西安事变电视剧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对于西安事变的看法》

重思西安事变

姓名:王凯 学号:M51314058 年级专业:2013级商学院市场营销 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改变了中国此后的走向,应该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深远的影响。各家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理解。

提起西安事变,就不得不提起发生地陕西西安。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共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我是陕西渭南人,靠近西安的小城市,因此对于西安的历史可以说是十分的了解。陕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我们陕西人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陕西救了中国。因为在近现代史上,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建国后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科教经济中心城市……这些事件无不把陕西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联系起来,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于西安事变的看法。

西安事变发生在华清池,在今天的西安市临潼区,是骊山上的一个皇家园林。当时是属于蒋介石的行宫,在唐朝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别苑。我也去过华清池好几次,景区里面有个捉蒋亭,传说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晚上捉拿蒋介石时,

蒋介石逃到这座亭子时被捉到了。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也是被一直软禁在华清池,直到事件和平解决才回到南京。

在各方的努力之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国共双方也走上了共同抗日的道路,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对于促进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最终张学良,杨虎城还是被软禁,杨虎城在重庆解放前夕被杀,这在他们发动事变时已经不可避免,所以这在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他们两个人的悲剧。

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发现了一个令我十分震惊的问题。当时的国内外媒体对于西安事变是一致的谴责,张学良,杨虎城更是成了众矢之的。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自从学习历史以来对于西安事变的看法,审视自己。

我试图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国内环境中,幻想自己是一名大学生。爱国,追求民主,热爱自由,独立,积极了解并参与社会活动,是一个有理想报复的大学生。【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最最缺少的】我的国家正在遭受日本的侵略,东北沦陷,热河沦陷,华北自治……这些事件无不在冲击这中国人的民族神经,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非常希望国家能好好教训一下日本人。但偏巧这个时候,自己家里却出事了。共产党组织农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蔓延到了全国各地,嚷嚷着要推翻我的中华民国的政府,势力越来越大,这时可以

说是内外交困。我的祖国实力比不过日本,硬碰硬的话肯定是惨败。因此保留实力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所以对日本一再忍让也得到了我的理解。

但另一方面,共产党却是我所担忧的。他们使得国家不得安宁,破坏了国家的同意和完整。我的学业也不得完成,并且共产党所宣传的理论有诸多偏激和不足之处,更有苏联的前车之鉴,所以我和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一样,对共产党的“割据”持反对态度。他们不除,对于国家来说抗日抗的安稳。所以我对于国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支持的,这也是全国大多数人所支持的。

想明白这么多,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蒋介石“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舆论没有颇多微词,而对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却反应如此激烈。因为人们都是明白的,明白如果不进行“剿共”意味着什么。蒋介石担心的是倘若腹背受敌,那么必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历史的发展也证实了蒋介石的担忧最终经过敌后发展,共产党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蒋介石的想象,并且最终由于解放战争的实力,国民党也失去了对于大陆的控制。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史料——1936年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释放蒋介石条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1、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2、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

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3、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杨虎城转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却意外地得知,张学良已经亲自护送蒋介石前往机场。可见当时张学良已经察觉到了中共的意图,当然我猜不到张学良当时在想什么,但他应该有些许的后悔。

{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平安抵达洛阳后,《大公报》称:“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昨天晚间,全国自都市至城关,自成人以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当时的南京数十万居民到南京机场迎接蒋介石,可见蒋介石在群众心目中的呼声是很高的。

张学良在到达南京之后即遭软禁,杨虎城也在之后遭到软禁,并且最后被杀害于白公馆,两个人的悲剧在西安事变发生时应该就已经埋下了种子。不知道张学良在到达台湾后是如何看待自己当年的做法的 。记得我曾经看过凤凰卫视的一部纪录片,讲的是李登辉上台之后张学良就定居在了美国。大陆方面数次邀请张学良回国访问,张学良硬是没有回国。当然其中的原因各方众说纷纭,其中有些人认为张学良忌惮美国方面的压力,有人说张学良是害怕影响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有人说张学良是对于中共“摧毁”自己一手创办

寄予厚望的东北大学耿耿于怀……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是张学良对于自己在西安事变中受到中共的欺骗导致整个国民革命的失败而羞愤。张学良并没有说明自己为什么不回大陆,后人只能根据现实进行揣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肯定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下,要是没有西安事变,现在的中国是一副很么样的景象,现在的安徽大学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人民又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这真是不敢想象的,也是不能靠想象得来的。

虽然我也是一名大学生,但是我对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的看法。不懂思考,不敢说话这好似很大的问题,当然我不是想让每个人都去做愤青,但至少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原则。大话,假话,空话,为了利益可以放弃自己的底线。大学生应该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血性,年轻,有为,无所畏惧的,他们热爱民主,推崇科学,敢于藐视一切。但这些我在我们身边已经很少看到,看到的只是大家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以及手足无措。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有很多,从体制到经济发展,从社会环境到民族性,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找出原因所在。

这是我自己对于西安事变的看法。在西安城千年的建城史上,西安事变只不过是匆匆一瞬,但它却是深深的影响了中华历史的走向。可能当时参与者也没有想到如此深刻,但是我们后人一定要以一份客观态度看待,并从中找寻久违的

篇二:《西安事变之个人感想》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西安事变”之个人感想

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变。所谓事变,从字义上看是事物发生的变化,一般则指突然发生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性变故。中国古代史上,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登王位,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龙袍加身。进入中国近现代,我们看到的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皖南事变”等等。纵观这些事变,有的是争夺封建社会的权力顶峰—皇位;有的是对受到不公平对待或对现状的不满;有的是反动派的阴谋的表现;有的是一个国家遭受到外敌侵略的开始。。。。。。而有一个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变,而这个事变不是争夺最高权力、也不是要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更不是为了个人的阴谋,而是要捍卫民族的尊严。这就是当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或称双十二事变。这场逼蒋抗日的事变之后,中国停止了内战,中国开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开始高涨。{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态度

1931年9月18日,长期对华实行扩张政策的日本侵略者将炸毁南满铁路的责任推给中国,并以此为借口令日本关东军向中国东北军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发之后,张学良的东北军因受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绝大部分主力一路撤退,避免与日军交战,导致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三省,并建立了伪满洲国。{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东三省的丢失给中华民族蒙上了巨大的耻辱,使东北人民活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毫无尊严可言,时不时发生的暴力镇压事件使人民深受灾难。这也许就是后来二战结束后国际法庭上盟军检察官所说的,“没有比发动战争更严重的罪行”。如果说东北人民所受的灾难是令人心寒的,那么我觉得国民政府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令人极其愤懑且可耻的。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到全民族共同抗日这段期间,蒋介石罔顾民族大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执意要先剿灭要求共同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当日本在中国人的土地上经营其政权并对全中国虎视眈眈时,蒋介石没有让东北军去保卫生长、养育他们的土地和人民,而是让日本侵略者肆意地去践踏、屠戮。他把东北军调到大西北去进攻共产党,要在外敌入侵家园时,先把自己的同胞打死再去抵抗外敌。周恩来在当时曾比喻说:“一个家里有两兄弟正在闹矛盾,有一天强盗来了,其中一个兄弟先要把另外一个兄弟打死,才去对抗强盗。而强盗在两兄弟打斗的时候绝对不会无动于衷。”这句恰当的比喻准确地反映了当时国共两党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在共产党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要合作抗日时,蒋介石为了自身利益还是没有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要求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时任17路军总指挥兼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加速“剿匪”。蒋介石的态度定是为全国人民所反对的,在后来也同样遭到了张、杨的反对,在蒋的固执下,“兵谏”的发动是逼不得已的。

二将决心齐抗日

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根据地西移,进入川西地区。蒋介石命十七路军进攻红四方面军。但杨虎城却在杜斌丞的建议下,派武志平同红四方面军

联络,于6月达成了秘密协定:“(一)以巴山为界,双方互不侵犯;(二)配合打胡宗南;

(三)红军可设交通线,十七路军可提供一些物资。”所以,早在1933年6月,杨虎城的17路军就与红军第四方面军暗地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议。在这年,杨虎城向蒋介石表明过要求抗日的态度,蒋介石不但要求其专心“剿匪”,还对其起了疑心。杨虎城将军也因此逐渐不满于蒋介石。

1935年,蒋介石任命于西安组成以张学良为首的“剿匪”总司令部,大批东北军入陕、甘两省。因为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东北军没有了后方基地,所以行军过程携带了大批妻儿老小。近20万的军队加上家属一下涌进了原本就很贫瘠的陕、甘两地,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形成很大冲击。一段时间,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纠纷不断,而且还发生在戏院、饭馆等公众场所,双方除动手互殴甚至开枪。东北沦陷后,东北军上层官员将家属一般都安置在平津等一些大城市甚至租界里,而下层军官只能带着千里迢迢逃难过来的家眷随部队流动。因此,军人强占民房与当地居民引起的纠纷也是很多。蒋介石不但不帮助解决因为东北军调入引起的问题与矛盾,他认为张、杨两部不团结,相互牵制便于他操控。从这里我看到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确工于心计,诡计多端。要是单论政治权术,蒋应该是高手中的高手,但是这应该也是后来败走的主要原因之一。张学良到陕西时,职位由“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降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地位日下。从其个性看,蒋将九一八 不抵抗的帽子长期让张一人独戴,张是不会甘心的。张、蒋之间蕴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抗日问题上,两支部队官兵都有共同的要求;部队都处在被蒋介石排挤、削弱的地位上,两军有合作的前提与基础。两支部队团结起来推动抗日是可能的。④就是这样,张、杨二人由于共同的遭遇和深明的民族大义从原来的互相排挤到意愿共同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决心共同抗日。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张、杨二人有共同的遭遇,但是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认清楚形势后,二人都希望能共同抵抗外敌,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西安事变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已共同打算要求蒋介石抗日,实在不行就实行“兵谏”。当张、杨再次上书蒋介石遭拒绝时,两人已经无可奈何了,决定武力抓捕蒋介石。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令其警卫营营长孙铭九前往华清池抓捕蒋。经过与蒋介石门卫的激战后,孙铭九控制了蒋介石的居所,前往后山抓获了狼狈不堪的蒋介石。这就是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随后东北军和17路军又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这时,事变的发生已经牵扯到了多方的利益了。一是当时蒋介石的家人宋子文、宋美龄等,一是想取蒋介石而代之的军政部长何应钦,另外则是中共了。所以事变发生后宋子文和宋美龄都前往南京与张、杨谈判,何应钦则扬言要讨伐张、杨,炮轰西安,意图炸死蒋介石,中共当即意识到了失态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一开始,杨虎城为首的一派主张杀死蒋介石,然后重组国民政府。而张学良与蒋平时是称兄道弟,二人的恩恩怨怨难以说清。张学良本人只是想逼蒋抗日。而对于当时杀蒋介石与否,毛主席曾说过:“不能感情用事,杀了蒋介石,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日本占领全中国岂不更容易了?”⑤的确,若是当时杀了蒋,中国各派集团肯定立刻分割,阎锡山、冯玉祥等等无法服从于除蒋介石外的任何一人,势必为了争夺利益而使中国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状况。也只有蒋介石能号令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倘若蒋介石死了,

日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轻而易举地占领全中国,那么共产党的努力恐怕要持续一段极其长的时间才可以驱逐日寇,那么整个世界历史恐怕因此要做一个十分重大的改写。所以,西安事变后,中共派出了能言善辩的周恩来前往西安商讨和平解决事变的事宜。

一开始,蒋介石由于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拒绝张、杨提出的主张。后来,宋子文与宋美龄前往劝蒋接受张、杨的主张,加上中共的努力,最终蒋介石接受抗日的主张。12月25日下午,在已得到保证后,为了确保蒋介石的安全,缓解紧张局势,张学良决定立即释放蒋介石,并不计个人安危亲自护送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充分体现了张学良之所以发动事变完全是出于要求抗战的公心,不为任何一己私利。然而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使一代少帅永陷囹圄。张学良被扣引起东北军的混乱,在周恩来的艰苦工作下稳定了局势。最后,两位民族英雄,张少帅被软禁、杨虎城将军一家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但是他们二位为中华民族利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被铭记于心。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中国有内战转向准备抗战的时局转换的枢纽,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南京政府当局终于逐步转变了长期以来在“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下对日妥协退让的懦弱行为,开始准备抗战。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出于民族大义支持蒋介石国民党一致抗战,毅然决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至上的伟大胸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中国得以集中精力准备全面抗战。

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张学良,他从开始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没有抵抗,将东三省抛弃了,现在普遍认为是蒋介石的手谕。但张后来在多种场合说到是自己下的命令,与蒋介石无关。即使是这样,我认为他也是出于东北军利益考虑,因为当时蒋介石忙于内战,根本不会理会东三省发生的事,就算张学良拼死抵抗至东北军全军覆灭,估计蒋介石也不会派出一个援兵。所以,张学良只有留住东北军这个资本再待日后与蒋谈判。后来张学良被扣上了“不抵抗将军”的帽子,东北军又受到了蒋介石的冷眼,被派去“剿匪”,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也是张学良执意要求蒋介石抗日的原因之一。假若张的处境很好,东北军也受到公正的待遇,张学良会不会因民族大义发动“西安事变”或许又要另当别论了。无论如何,历史无法假设,也无需从这么多的角度去考虑。事实就是张学良少帅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使国共达成了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这就是我对整个“西安事变”的个人看法。我认为它是一次很特殊的、很感人的事变。也由衷地敬佩少帅与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无私。

参考文献:{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出自百度百科名词解释 摘自《西安事变》 摘自《杨虎城大传》④ 摘自《杨虎城大传》⑤出自《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

其他参考《少帅与蒋介石》、张学良《口述历史》、《孙铭九回忆捉蒋介石过程》

篇三:《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

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是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已有历史定论,西安事变的许多细节也长随张学良将军于地下,但那场惊天事件的所谓“内情”绝不是一个谜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国际国内各方势力的角逐与博弈

中产生。党派、地方势力甚至国际力量都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西安事变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返1936年的西安,重返那个虎踞龙盘的时代,重温那场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博弈。

历史不仅是戏剧,更是一面镜子。身处历史的分岔口,每个人都需要作出抉择

篇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西安事变简介:

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在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对西安事变的看法 西安事变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