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眼中的徐志摩和康桥作文 我心中的徐志摩作文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

普通却又特别的文字饱含了作者的依惜与不舍之情,让读到这句诗的人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情愫,我想,这正是徐志摩诗作的独特魅力。也正因为是这句诗,让我认识了他——徐志摩。

徐志摩本来与诗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那么他在大学的“康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想以这段时间谈谈我眼中的徐志摩。

浪漫风格——在康桥留学期间,他深受英国文学艺术的熏陶,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并为之痴迷。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 ——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因此便形成了他浪漫柔情的风格。除此之外,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这里的康桥,不仅实指诗人生活过、求学过的地方,它更是作为在“楼高车快”的现代生活之外的一块精神净土而存在于诗人心中,它就是大自然,就是美和爱,就是和谐。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情圣——他浪漫的写作风格,除了在康桥受到文化的熏陶之外,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他与林徽因的爱情。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 的“才女”林徽音,并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甚至有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的一种理想的人生。他说过:“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见他被林徽因的魅力深深吸引,并为其开始创作诗篇。哪怕是最后林徽因对他不告而别、与他人结婚,徐志摩依旧深爱着她,甚至最后为了赶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我想用“圣”字,来描述徐志摩,并不是对爱情的熟练把玩、境界高远,而是他那颗永远单纯,梦幻,理想化的真性情。

篇二:《遥望康桥作文》

没有去过康桥 却可以遥望 在满空里寻思 康桥迷人的魅力 想必也不过是一处小桥流水罢了 夕阳中那曼舞的金柳 想必也不过是诗人幻想中的新娘 软泥上招摇着青春的音符 想必也不过是康河里的一颗水草 沉淀如彩虹似的幻梦 想必也不过是投满船痴心的月光 悄然笙箫也未必放开歌喉 于是在康和轻柔的静默之夜 流淌的只是诗人的依依惜别 一支寻梦的长篙 没能探出梦中的长路 却在来去匆匆中撑响星夜飘荡的歌 令康桥难忘 康桥在否 唯有天际火红的云彩 复述着诗人真情绵绵的眷恋 折起二十八行诗 将一个热情浸透的灵魂缅怀、缅怀 是一种纯粹的美丽 没有去过康桥 却可以遥望 在满空里寻思 康桥还有的故事 本诗延续了《再别康桥》的忧伤缠绵的风格,针对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演绎,让人感觉亲切而美好。 “没有去过康桥/却可以遥望/在满空里寻思/康桥还有的故事”表达了对徐志摩的深切怀念。

篇三:《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

关于个人理想

1917无辜的惨象。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到美国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

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关于爱情

1920年,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原配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924年四五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这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热烈情感。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们俩又一次会面。林徽因不得不郑重地告诉徐,她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徐志摩在林徽因与他摊牌后,与陆小更结婚了。但情感上,他仍旧牵挂着林徽因.1928年,他又去了一越英国,旧地重游,自然触动旧情。写了《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时时在“我的心头荡漾”,甚至“甘愿做一根水草”永远留在康桥,留在他们曾热恋过的地方。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他人生理想至善至美境界的女神化身。纵观徐志摩的一生,他信仲的就是爱、自由、美,这三者又恰恰水乳交融般地体现在林徽因的身上。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篇四:《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一、什么是“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诗人的称号,也是与康桥息息相关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表现

文人的情结都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徐志摩也是如此。“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的一生的诗文中。除了两篇怀念母校的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外,徐志摩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其中,《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叶嘉莹曾言:“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再别康桥》正是徐志摩用生命写成的诗歌。它幽微地传达出失意之人再别母校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这正是“康桥情结”的魅力所在。

三、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根源分析

为什么徐志摩一生对康桥挚爱至深?在英国的两年可以说是徐志摩魂牵梦绕的两年。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游学经历、爱情婚姻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庭背景。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出生在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的家庭。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徐志摩从小就表现出他诗人的才情,是个聪颖、活泼好动、单纯的热血男儿。浪漫的徐志摩思想上并未受到父亲的束缚,离开故国后在康桥的日子正好契合他心中的理想国。

(二)游学经历。

在英国伦敦的留学经历对徐志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学习的“迷茫”时期,一个英国哲人“召唤”了他,就是罗素。“夏日黄昏时穿透海上乌云的金色光芒——冷静、锐利、千变万化。”诗人徐志摩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来评价罗素的思想。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在哥伦比亚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来到了英国,只为“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即伏尔泰——译注)认真念一点书去”。志摩去英国本想追随罗素,而罗素却去了中国,志摩扑了一场空。他在伦敦时认识了狄更生,并在他的介绍下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

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

当时,徐志摩手头阔绰、视野开阔,同时对交际抱有强烈的兴趣,与之交往

的人众多,魏尔斯、魏雷、卡因、狄更斯、史斯奇、嘉本特、曼斯菲尔德、福斯特。从这些人那里,广泛猎取英国文学、政治、哲理、社会心理学、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的知识。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时期,孕育了徐志摩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些交际经历对徐志摩的深刻影响,莫过于丰富、凝结了他所谓的“康桥情结”。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

(三)爱情婚姻 。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徐志摩与富家千金张幼仪结婚,1920年,张幼仪跟随徐志摩一起到英国,徐志摩却想着过自己的诗化生活,他去他“甜蜜的单独”的康河上过他属于自己的“真愉快”的时光去了,甚至整宿在康河边上做他的梦。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在康桥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甜蜜的单独,那时甜蜜的闲暇。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

徐志摩与林徽因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发生在康桥时期。正当志摩与徽因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到英国来找志摩。志摩一心想跟徽因在一起,于是提出要与幼仪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时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在那时期的诗也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在热恋中,他的诗歌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失恋时,他的诗却充满了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这对爱的执著也丰富了徐志摩不可磨灭的“康桥情结”。{我眼中的徐志摩和康桥作文}.

四、结语

康桥的自然之美,徐志摩失落在这里的梦幻以及他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使他对康桥难舍难分。在康桥那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的“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所以,凝固了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更何况离开康桥之后的生活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竟为了生计,更增加了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亮点,是他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同凡响的“康桥情结”。

篇五:《徐志摩与康桥》

论“康桥”在徐志摩诗文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

康桥在徐志摩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诗文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他的人生也有着特殊的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康桥的人文情怀以及自然风光契合了徐志摩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凝聚了他的“爱、自由、美”的“单纯的信仰”,孕育了他改造中国社会的政治理想,开启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性灵,使其“诗情像洪水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然而他的康桥理想如同一个经不起世俗风吹的气泡,幻灭在现实的际遇中,最终浪漫主义情怀被颓废主义的无奈所替代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文学造诣,他的文采精华,他的神思妙想以及他的浪漫情怀,都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从上个世纪的早期流传到了二十一世纪。平凡的“康桥”因了徐志摩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了永久的彩虹,徐志摩也因了普通的“康桥”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与康桥的一见钟情

研究徐志摩,是不能不知道他的康桥的。钟情已千年,相遇自有缘。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徐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而徐志摩,因为有了康桥,找到了他精神的皈依与寄托。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封建、买办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从小泡在诗书礼教当中,被训练得信手能写洋洋洒洒骈四骊六的文章。入小学,读中学,进大学,包办婚姻,明媒正娶,从小到大一直按照父辈设定的轨迹生活着。

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的知识界普遍存在实业报国的热情。作为江浙巨商名门,徐志摩的父亲前瞻地预测到金融业的发展前景,不惜重金送他留学美国,让他选学银行学,希望学成回来当银行家。1920年,徐志摩转赴英国,虽为追罗素而去,实现当哲学家的梦想,然而仍未完全脱离父辈的安排。至此,他的人生轨迹,与诗文毫无关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 [1]。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欧战结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生活在号称自由世界的美国的徐志摩,自然会关注时代的发展,密切注视祖国的变化,他不停地寻找着自己思想的根;然而,在美国这块被神化的共和国土地上,看到的却是“文明的堕落”,“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灵性的表现”[2]。美国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畸形丑恶的都市生活,导致了他父亲所要求的“实业救国”的破产。美式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丰裕的物质文明里,并没有适合他“胃口”的东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和极度矛盾苦闷之时,他只得去求助英国哲学家罗素。于是,徐志摩抛下唾手可得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于1920年9月24日,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去英国的轮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我到英国是为要从罗素。……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

然而,一心想见罗素的徐志摩,到了伦敦却不能如愿:罗素早在19l6年就被剑桥大学除名了。不得已,他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想学成回国后为官为商,给父辈一个交待。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情况才陡然有了变化。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有着严谨的学风与校风,但也是当时英国浪漫主义

诗派的发源地。进人康桥大学以后,特别生的身份使徐志摩能够自由地涉猎所喜欢的文学作品,广泛结交当时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为英国的诗歌,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所深深吸引。他对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推崇备至,那些浪漫主义的诗人和追求自由的学者们开启了他满溢性灵的心扉。他折服于罗素的为美和崇高而战的自由观,为他“从主宰我们外部生活反复无常的暴虐中,存有心灵的自由”的精神所震撼;华兹华斯、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影响在他的诗中并不少见;与狄更斯、傅来文、威尔斯的交往中给了他启迪性的影响;还有那位富有“粹极的灵彻性”的曼殊菲尔的“二十分不死的时间” [3]的交谈,使他觉得自己的性灵被更大的人格解化,直达心灵底里,洗涤着窒碍自己性灵的俗累。于是“尽管徐志摩在身体上、思想上、感情上,好动不好静,海内外奔波云游,但是一落到英国、英国的十九世纪浪漫派诗境,他的思想感情发而为诗,就从没有能超出这个笼子。” [4]

虽然做罗素学生的愿望没能实现,但康桥深厚的文化与那条浪漫主义象征的康河,点化了徐志摩的悟性,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使他的人生骤然发生了转折,从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从事实业的商人,多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5],因而,康桥凝聚为结,成了他“诗化生活的伊甸园”。“康桥情结” 也就奠定了他社会政治理想的基础,成为他其后人生道路抉择的重要思想基因。

更让人惊异的是,诗,无论新旧,在二十四岁月以前未曾试过笔的徐志摩,在康桥,诗情却“像洪水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6]”,至多经过“那半年”,“写了很多”。一九二零年由美国转赴英国,二二年秋回国,二四年就集成了《志摩的诗》,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与康桥产生的情络

到英国半年,他就进入了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这里采取的是导师制,教学是自由式的,并无严格的学位课,学分等规定。徐志摩在英伦停留两年,实际上很少上课,少找资料,少写学术论文。在这里,他过着与美国留学时完全不同的生活。从小娇生惯养的徐志摩,活泼、好动、神往大自然,聪敏但又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喜爱自由散漫的康桥生活,这是很自然的。而康桥的部分学者名流——自由王国的公民们所过的生活,又促使徐志摩的习性膨胀、发展。徐志摩到英伦仅仅是一所学校的话,徐志摩与康桥之间的情结是很难令人释怀的;但是康桥之于他,远非只是一扇求学的圣殿,更是一方思想的启蒙地,一座生命的伊甸园。“康桥情结”有似于基督徒的“圣母情绪”,贯穿在他一生的创作之中。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徐志摩,他的思想就是康桥文化的产物和标本。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文艺思想,他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他的私生活,都受康桥思想文化的制约以至支配。在中国赴英留学的人中,受英国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最大者中,徐志摩要算得上是一个典型代表。

徐志摩走上诗坛,当然有其必然因素:如个人气质里的浪漫情怀,剑桥大学内的自然和谐、优雅深邃的环境等。但偶然因素的作用也很大,这就是在剑桥遇见了美丽多情的才女林徽音小姐,为之倾倒,徐氏的诗情随之爆发,时间是在1921年秋冬时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缠绵柔媚的诗情,对多种诗体进行尝试并对中国古代诗词多有吸纳。徐志摩的心灵飞翔找到了去处,成为了追求心灵自由的,张扬主体意识、放纵情感野马奔驶的浪漫主义诗人。此后,他的生活,他的诗歌都是洁净而纯真的了。

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是千遍万遍唱不尽的爱宠。他对康桥的执着和热爱,令每一个读到他作品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不仅仅为康桥之美,更为他炙人的痴情。他说: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辜负了它。这是多么动人的忧虑啊!对最神圣钟爱的事物,总是最不敢轻易提及,唯恐亵渎了它。我们又何尝没有这样经验?读着徐志摩心中千遍万遍唱不尽

的康桥颂歌,我们相信,他已尽全部心力画了一个心中的康桥给我们的。我们纵有一百个质疑的理由,也不忍心给自己一个质疑的自由。

作者笔下处处流露着对康桥“无限的柔情” [7],就连康河的水也具有浓烈的亲切感。他说“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8]。 其中的《康桥再会吧》,这是一首有112行的长诗,诗人以浓墨重彩,以回环往复而又多变的旋律,抒写对康桥的柔媚缠绵的爱恋和依依不舍的情意。诗中回顾自己当时初到这里,即被这里的古风古色,桥影藻密所倾倒:

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

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

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

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

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

诗人觉得,“康桥,你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在这首长诗中,诗人以长短句相间的缓缓的节奏,娓娓道来的语调,像对情人细诉衷肠,回忆当年告别家乡,如今成了“梦里的山河”;母亲的泪痕,如今是我“记忆的珍藏”,为了“回复我天伦挚爱”,不能不归去;诉说自己在异域他乡四载的收获:

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

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

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字里行间满蕴的情感是浓烈又带有柔媚,后来这种诗风趋于成熟,就有了一些传世之作。

诗人海外四度春秋,在离英回国之际,写下了这首《康桥再会吧》,从某种意义说,这诗是他留学生涯的一个总结,作者在诗中自问:

我四载奔波,称名求学,毕竟

在知识道上,采得几茎花草,

在真理山中,爬上几个峰腰,

钧天妙乐,曾否闻得,彩红色,

可否记得?——但我如何回答?

《再别康桥》,它堪称经典传世之作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造访令他魂牵梦萦的康桥之后,于归国途中的11月6日在轮船上完成的经典名作。

{我眼中的徐志摩和康桥作文}.

整首诗抒写的只是个人的情怀,不带有任何的时代影子,这正是诗人一贯坚持的原则:“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

全诗共七小节,每节四行,字数基本相等,构成了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给人以视觉上的建筑美;诗人通过金柳、碧波、青荇、彩虹、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无比美丽的康河风景图,给人以身临期境的绘画美;七节诗每节均押一个韵,且语言轻倩柔美,首尾回环往复,读起来抑扬顿挫,又柔媚悦耳,给人以听觉上的音乐美。全诗有如一首飘渺迷人的梦幻曲,让人深深沉浸在形神俱美的艺术享受之中。

他的两首诗《康桥西野暮》和《康桥晚景即照》,这两首诗与《康桥再会吧》同时期,都是写晚霞夕照下美丽的康桥的景物,色彩明丽、浓烈,流露出诗人欣喜、愉快、满足的心境。

《康桥西野暮色》是一首有四十七行、分为六节的长诗。《康桥晚景即照》则是只有四行的小诗。

三、康桥中体现的“爱、美、自由”

从湖南湘西走出去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在《论徐志摩的诗》中,是这样评价徐氏的诗:“一种奢侈的想象,挖掘出心的深处的苦闷,一种恣纵的、热情的、力的奔跑这类诗只显示作者的一面,是青年的血,如何为百事所燃烧。另外一个倾向上,柔软的调子中交织着热情,得到一种近于神奇的完美。”

著名学者胡适在《追悼志摩》中对徐志摩的思想有这样的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还有中国现代文学巨头之一的茅盾认为:徐志摩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诗人,他开始怀着资产阶级的理想,比较乐观;后来觉得这理想在中国难以实现,于是陷入颓废。茅盾撰文《徐志摩论》中着重指出:“《猛虎集》是志摩的中坚作品,是技巧上最成熟的作品,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喟追求;而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我称他为末代的诗人,就是指这一点而说的。”

朱自清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里,入选诗篇最多的三家是:闻一多29首;徐志摩26首;郭沫若25首。选诗多少固然不等于给诗人排座次,但至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评价吧。朱自清在这本诗集的《导言》中,将闻一多、徐志摩等的新格律诗,作为新诗第一个十年的代表诗人,肯定了闻一多在这一派诗人中的领袖地位,称许他“是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接着写道:{我眼中的徐志摩和康桥作文}.

“但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得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他的诗的音调多近羯鼓铙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扬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但这完全是新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作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他们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成西洋诗了。”

为什么一个曾与诗毫不相干的年青人,在康桥,“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12]呢?

因为康桥不仅激发了他的情感,而且寄托了他“单纯的信仰”。在他的康桥里,爱、自由和美,聚合在一起是那么明朗、单纯,他追求的自由、爱和美,是康桥情结凝结的人生形式。因为康桥,从此“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13]。

把心心相印的情爱奉为人生至宝,奉为宇宙间永恒不变的美,这是诗人的一种人生信仰。康桥,它在诗人心灵上深深打下烙印的,是那天人合一的神境,是大自然那脱离尘埃气、清澈秀逸的纯美精神,是爱和美、肉体和灵魂的和谐一致,“总之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

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张扬个性,燃烧生命的激情;讴歌爱情,奏响浪漫的绝唱;崇尚自然,膜拜诗意的信仰;善用比喻,简化神奇的构想;奇特想象,浓缩心灵的飞翔;这些特点在徐志摩的诗中随处可见,这里就不再举例。只说一件小事,应该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据说徐志摩在剑桥时常常在日落时分骑着自行车像夸父逐日一样疾驶在英国乡间的小路上,追逐着渐渐西沉的太阳。有一天,他顺着一条大道向前骑,西天上铅灰色的云层呈穹隆状覆盖下来夕阳在厚厚的云层里放射出万缕金辉。天和人离得很近,人骑着车,仿佛可以一直骑到那厚厚的云层中去,骑到那金光万道的夕阳的光辉中去。这时,原野上突然出现了一大群放牧归来的羊群。徐志摩说,这一时刻,自己只觉得这一大群温顺的生物,这一条笔直的大路,这千万缕不可逼视的夕阳的光辉,都有着神圣的境界。他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对着西沉的落日,对着这世界上和谐而神奇的万事万物顶礼膜拜。

康桥,有徐志摩崇尚的自然美。中国文人有一种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本色美的偏爱。庄子在《天道》篇中说:“朴素无极而众美从之。”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论陶渊明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把自然美看作重要的审美标准。徐志摩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同时又受到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他崇尚自然,迷恋自然。在康桥时,他沉湎于“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洁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14]在《志摩的诗》中,他收录了《夏》、《夏日田间即景》、《康桥再会吧》等抒写康桥自然景物的诗篇;即使在其它诗篇中,他也常常选取风、云、草、月等空灵、飘逸的自然景象来抒写自己的理想,具有一种清新的自然美。他与华兹华斯产生共鸣,主要在于从大自然中寻求自我的存在与生命的和谐,《再别康桥》就是极富有英国湖畔诗派风韵的诗篇。

康桥,有徐志摩追寻的人情美。在徐志摩人生的转折中,友谊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徐志摩到伦敦,是为了师从罗素的。虽然罗素被剑桥除名,但他很快就得到了罗素的消息和地址,并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罗素。此后常常来往于剑桥与伦敦之间,亲聆罗素的教诲,并参加罗素倡导的各种活动。

在康桥徐志摩耳濡目染英国的民主制度,回国后目睹我们的民族“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破产了”,“我们张开眼来看时,差不多更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因此,“我们要负我们应负的责任,我们要来织补我们已经破烂的大网子”,“我们不能不想望这苦

篇六:《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题记: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要的是能力、实力。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好使了,唯独电脑里面多了几篇文档,看着这些曾经挑灯夜战的作品,有高兴、有泪水,现在把他们都拿出来,希望参加工作的同志,不要再像我一样。现在才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借鉴别人的文档是非常高效的一条捷径!

——办公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眼中的徐志摩和康桥作文 我心中的徐志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