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时代的变化作文 时代的变化作文800字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一年级作文:时代变化大》

一年级作文:时代变化大

时代变化可真大,现在,家里的老人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一次,我放学回家,进门后,外婆没有像往常一样出来帮我拿书包。于是,我悄悄走进了房间。天哪!外婆正在斗地主,我吓坏了。外婆对我笑了笑,继续斗地主。

这时代变化可真大呀!

篇二:《在改变的时代改变自己》

在改变的时代改变自己

俞洪敏

这是一个英雄主义重新来临的时代:

我们目前都面临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个人英雄主义重新来临,任何一个个人英雄都有可能崭露头角。与以往不同的是,原来不管你多么英雄,都要权威点头才能露出水面,今天任何人只要有才能,都能找到露面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时代,生生死死变成了常态,个人成功会不断涌现,但是个人失败也会加快步伐。有太多人可能冒出来,他们比你更厉害,比你更加知道如何应用新思维、新技术。面对这样的时代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想办法集中自己所有资源,灵活变革,继续保持江湖地位;另一种人束手无策,必须做好江湖地位随时被他人取代的准备。

以往成功的基因或许会成为障碍:

失败,不是因为你做出了错误的商业决策。今天,不管你做出多么正确的商业决策,都有可能死掉。因为你计划变革的基因不在原来成功的基因里。原来企业成功靠个人努力、个人决策和勤奋能力,但是今天这些能力没法跟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移动技术相结合。未来想让企业更加成功,就必须更换决策者的基因,同时更换整个企业的发展基因。原来成功的基因面对新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新的成功的保障,甚至已经变成障碍,更换基因这个坎过不去,基本上就要死。

诺基亚是先例,触屏技术是诺基亚第一个发现的,但却让苹果抢了先机,因为这与诺基亚原来的团队基因相抵触,当整个团队熟悉原来的运作系统,并且可以靠原来那一套挣着很多钱过得很舒服时,你让他们改变非常难。

改变有两点:第一,让人重新动脑子。就是变革自己和变革自己做的事情。新的做法,革自己的命,试问,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得到重新动脑子?因为人的惯性思维是非常严重的。第二,就算意识到重新动脑子后,行为上能不能改变?这也不太容易。就算个人行为能改过来,你能不能把团队思维和行为改过来,这依然是一件难事。整体的改革必须靠决策人的决心和绝大多数人接受才能够成功。

看到机会就去抢,这就是商业。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失去了很多机会,眼看着一批批新生代把你超过去,所以必须改。改也可能是死路,但不改就一定是死路。最后,变革自己,不要指望任何人。

篇三:《【高考 作文】33年高考作文折射时代变迁》

【高考 作文】33年高考作文折射时代变迁 弹指一挥间,中国高考走过33个年头。长沙晚报高考专家服务团专家认为,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翻天覆地,而“岁岁年年各不同”的作文题目正如一面镜子,时代的变迁尽显其中。

第一阶段(1977年-1979年)以命题作文为主,政治色彩浓厚

1977年高考题是各地自主命题,北京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天津作文题是“他像雷锋同志那样”,黑龙江作文题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等。1978年起全国统一命题,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作文题是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这个时期的作文题目既有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又有振兴中华的热切愿望。

第二阶段(1980年-1989年)以材料作文为主,向关注社会热点化

部分作文试题是:1980年是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1981年是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4年是根据一段报道写一篇“关于怎样写作文”的文章;1985年就环境污染问题写一封“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1986年根据一段报道写一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的文章;1988年是命题作文“习惯”等。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题逐渐摆脱了泛政治化的倾向,由关注政治热点向关注社会热点化。

第三阶段(1990年-1999年)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道德和修养品行

部分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1991年:描写圆的想象物;1993年:就“帮人补课要不要收取报酬”写一篇广播稿;1994年:记叙文《尝试》;1995年:议论文《鸟的评说》;1997年:根据两则助人为乐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等。 这一阶段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年代,高考作文命题由以关注社会热点为主向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空间。

第四阶段(2000年-2009年)以话题作文为主,体现人文精神

部分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2000年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1年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3年是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写一篇文章。2004年为家庭教育的材料作文,2005年为跑的体验,2006年为“谈意气”,2007年为诗意的生活。2008年为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2009年为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阶段反映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更新;题目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也是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

(文章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篇四:《36年作文窥时代变迁》

36年作文窥时代变迁

从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36年,36届莘莘学子,36类风格不同的高考作文。如今,你还记得当年高考时的作文题目吗?当年在考场上的你,是否曾为作文“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高考作文命题者和写作者都是社会人,这决定着任何时代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能脱离时代而独存。当我们穿越岁月的尘埃,可明显看到时代风云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仿佛听到时代前行那不可阻挡的脚步声。

解析

恢复高考36年来,作文题目经历了什么变化?记者采访了《帅作文》周报特级教师顾问团成员,他们认为,高考作文题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1977年—1979年:政治色彩浓厚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影响,高考作文题政治色彩鲜明。1977年高考分省命题,黑龙江省的作文题为“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当年湖北省的作文题为“学雷锋的故事”;1978年全国卷作文题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年作文题是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题,以命题作文为主,政治色彩浓厚。

1980年—1989年:聚焦社会热点{时代的变化作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作文命题开始聚集社会热点。如关注人才问题(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关注环境污染问题(1985年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学校受污染的情况),关注社会风气问题(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题)等。

{时代的变化作文}.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题逐渐向关注社会热点转化。

1990年1999年:关注社会道德{时代的变化作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命题向关注社会道德转化。1990年: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1993年:就“帮人补课要不要收取报酬”写一篇广播稿;1995年:议论文《鸟的评说》;1997年:根据两则助人为乐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这一阶段我国处在深化改革时期,高考作文命题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关注修养品行,关注精神空间。

{时代的变化作文}.

2000年—2011年:体现人文关怀

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题开始向关注人本文化转化,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2001年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作文等。这阶段反映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更新,题目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这也是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从2004年开始高考卷不再全国统一,命题可谓色彩纷呈,但这一特色并未改变。

题目

历年湖北高考作文题(节选)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看图作文,漫画《挖井》,说明一篇;议论一篇;1984:自拟题,关于怎样写作文;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1986:“树木·森林·气候”;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1988:《习惯》;1989:根据“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写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时代的变化作文}.

1990:根据素材“玫瑰园里的花与刺”,自选角度,展开议论;1991: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1992:材料作文,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1993:就“父亲、女儿、儿子关于梧桐树老皮剥落的对话”写一篇记叙文;1994:《尝试》;1995:材料作文,素材“诗歌《鸟的评说》;1996:看图作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1997:材料作文,主线为“助人为乐”;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也可以自拟题目,中心围绕“心理承受力”;1999: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内容作文。

2000: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2001:以“诚信”为话题作文;2002: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2003: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2004:《买镜》;2005: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自拟标题作文;2006:根据汉语中带“三”成语的联想与感悟作文;2007:以“母语”为话题作文;2008:《举手投足之间》;2009:《站在门口》;2010:材料作文,“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2011年:《旧书》

总结

2004年分省命题后

湖北卷作文题呈现五大特点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特级教师 刘培淮

湖北省考试院明确提出,今年高考将与近年高考命题“平稳过渡,无缝对接”,说明省考试院对近年语文高考命题是肯定的。湖北命题的五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这些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形式上,由材料作文向材料加命题(或话题),再向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转化;

二、审题难度,由偏重理性思辨的好高骛远,向偏重感性体验的脚踏实地转化;{时代的变化作文}.

三、内容上,由关注宏大命题向关注社会生活,突出人文素养、文化意蕴转化;

四、写作面越来越宽泛、开放,题目向日趋中性化、广义化转化;

五、体裁尽管呈开放性,但明显可见向偏重记叙性文章转化。{时代的变化作文}.

至于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缺陷,就是命题者为防止教师学生的猜题押宝,使命题日趋中性化、广义化,再加上单纯的命题作文,多少有些难于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和激情,这只能寄希望于今年或以后的改进和完善。(本报记者高家龙 罗欣 尚娟 胡迎霞 摄影:记者 叶茂林)(楚天都市报)

篇五:《聚焦高考作文38年作文题见证时代变迁》

高考作文,一年一度高考的重头戏,也是最能引发全民参与的一道试题。回溯恢复高考38年来北京考生经历的作文试题变化,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材料作文;从单一试题到二选一试题,高考作文一直紧跟时代不断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记录下时代变化的脉搏。

恢复高考

命题铭记时代烙印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与这场考试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高考北京卷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者是已故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郭预衡。1977年,中央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后,亟须出高考题和改卷的老师。教育部找到当时在北师大当老 师的郭预衡教授,要求他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来出高考题。当时,与郭预衡教授一起出题的还有北大、首师大的老师。教育部将他们“隔离”在一个宾馆里,直到 高考结束。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因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方便考生展开写作,最终由郭预衡先生敲定成为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当年很多的考生,一直对这个作文题目念念不忘。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中青在线总经理刘学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开放式题目。她把自己在农村一年多的插队经历写进作文里,这篇作文还被刊登在了1978年2月的《人民日报》上。

恢复高考第一年,考生年龄跨度很大,高考作文更是形态各异、耐人寻味。曾参与1977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首师大中文系教授赵丕杰回忆,当年作文考 得比较好的还是老三届的毕业生,但也不乏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年轻学生,出现了不少思想内容深刻的精品。参与阅卷的老师们有感于此,在改卷之余不约而同地将一 些优秀作文抄了下来,编了一本作文选评,并以当年的高考题命名为《我在这战

斗的一年里》。在这本书收录的不少作文里还能看到“工分手册”“贫下中农”“四 人帮”等极具特征的词汇,那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八十年代

漫画首次进入作文题

恢复高考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高考作文题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作文命题也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

“到了八十年代,一些哲理性的作文题出现了。”有着丰富作文指导经验的北京精华学校校长赵宏凯介绍,八十年代的作文题多为议论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 读后感,如 “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等;社会话题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中,如1985年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写信反 映环境污染等,1986年以“树木·森林·气候”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作文题都取材真实,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命题形式也随之出现了创新。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是1996年,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 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后来,考虑到漫画题对学生准确审视图形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一定程度增加了作文的难 度,在近年的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漫画作文题已难见踪迹。

九十年代

{时代的变化作文}.

话题作文首开满分先河

进入九十年代,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学生知识面、阅读视野得以拓宽,高考作文命题也从思想性方面进一步拓展,话题作文成为九十年代作文命题的主流。

1991 年的高考作文,虽然仍是命题作文的形式,却首次要求学生以“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这个话题,写一篇辩论稿;1992年的“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 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这些试题的出现,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社会热点和道德问题成为那一阶段高考作文题目的主要关注点。{时代的变化作文}.

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进入又一个分水岭。这道作文题以科学家对记忆移植进行研究的事例作为材料,要求考生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作文。正是这道题,标志着高考作文进入到话题作文时代。

赵宏凯认为,话题作文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是一种规定表达的中心内容、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它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接下来的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将话题作文的多样性发挥到了极致。

同是1999年,当时参与北京高考作文阅卷的薛川东,和他的同行们一起促成了全国首批高考满分作文的诞生。薛川东回忆,当时各科都有满分试卷,唯独 作文没有,大家认为这样不利于评分标准的制定。在大家的共同呼吁下,那一年的北京高考首次给了十余位学生作文满分,并在高考后选择其中几篇发在了报纸上。 此举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首开满分作文先河。此后,满分作文成为高考的一个高频词,也成为每年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十一世纪

“北京特色”异军突起

2002 年,北京终结了十余年的高考使用全国统一试卷,开始试点高考自主命题。第一年先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尝试。那年的北京卷的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 进入新世纪,考生的群体都是80后,他们张扬个性,为人、行文都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独到见解,高考作文命题也相应变化,开始从过去关注政治热点和社会热点, 发展到关注人本身。

“北京的高考作文有着非常强烈的北京地方色彩。”赵宏凯介绍,从2004年的“包容”、2005年的“说‘安’”,到 2006年的“北京的符号”,以及2014年的“老规矩”都体现出鲜明的北京特色,这些作文题审题角度相对宽泛,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开放性的命题给予 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出语文教学注重传统文化考查的倾向。

这样的变化也让不少一线教师深有体会。陈经纶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张宏平是朝阳区从山西长治引进的名师,在北京工作的7年间,他一共带过5届高考 生,对于北京卷的特点,感受颇深。张宏平认为,外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向内看”,侧重人生感悟的考查,强调个人修为。而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则是“向外看”,虽 然都是从学生个体出发,但更侧重对学生的学识积累、批判思辨能力的考查,体现对个性和个体的尊重。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作文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空间,有的学生谈追求梦想的经历,有的写自己努力学习 感受到的快乐,有的写自己的爱好等等。当年,张宏平所带的班级里一名学生语文考了139 分,作文接近满分,成为朝阳区的语文单科状元。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时代的变化作文 时代的变化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