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找规律评课稿》
《找 规 律》(一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彭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彭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彭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彭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 ,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
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更好的总在下一节,我在这里对这节课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注意体现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中研究的“规律”呈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一个概念包括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节课彭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规律这一概念但却在概念的外延上稍显不足,从学生的举例等情况看,学生只是简单的以为规律只存在于颜色中,如果可以在规律的形式和样式上进行拓展,如有图形方向的、声音的、肢体的、竖排排列的、节奏等,从而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
二、如何把握表述“规律”的度
在低年级,对于学生“找规律”的要求重在能发现规律并表述出来,会运用发现的简单规律确定后一项或其他缺失的项。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难度,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自己语言表达清楚规律就可,不必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这一点彭老师把握的很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每个例题的和练习题的区别联系与教材意图,如:主题图中彩旗的排列只能从颜色角度去观察,而且数量是以1为单位变化;灯笼虽然还是只能从颜色角度发现规律,但每组的数量超过1,数量上发生了变化;练习题中平面图形的规律不仅每组数量超过1,还能从多个角度发现规律,可以观察图形规律,也可观察颜色规律;到了例二又有变化。注意:每组数量变大重点是图形变化规律与数字变化规律结合,
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对于这些图的特征和意图,我们需要去充分领会,并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并尝试表述,并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揭示教学例题的主旨。从而切实多角度理解掌握“规律”这一概念。
三、强调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不仅仅是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重点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调整自己的表述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彭老师这堂课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方面都给与了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如果能在恰当的环节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将会使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更加以落实,为本课锦上添花。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这里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抛砖引玉,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篇二:《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评课稿
听了周仁翔老师的《找规律》这节数学课 ,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周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刚开始出示彩旗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旗、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周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周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寓教于乐,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学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学生做动作时,他们相当活跃,马上就自己创造其他有规律的动作,并迫不及待地想上台来,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做。并安排活动让学生创造规律,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交流、沟通共同来完成规律的创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开发潜能。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他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篇三:《找规律评课稿》{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一课的评课稿
刘臻
先说说<找规律>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 以动物园的动物为媒介开展排队游戏作为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2) 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二年级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在听<找规律>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 找壁砖的规律中不应该引导学生斜着找,这样打破了这节课的规律,容易乱,而且左斜和右斜还是不一样的。
(2)练习中圆圈和五角星换着颜色循环出现时课件展示不足,应该先出现第一个,再出现后三个,这样才是符合规律的。也便于理解。
(3)在表述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抓住“每行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强调观察顺序。
篇四:《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一课时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一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课。这是一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今天听了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首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在教学中练老师巧妙利用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观察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灯笼是怎样摆放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其二,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王老师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了突破探索图形规律这一难点,对教科书提供的学习材料加以适当处理,创设了排队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表达图形的排列规律。王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其次顺应学生的认识程序,教师把设计美丽图案作为这节课的最后一个学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注意图形循环排列的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多次的活动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表象,此时学生才能够信心十足的去设计优规律的图案,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
其三,本节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王老师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规律。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及时呈现学生站成一排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许多学生纷纷说出了(女生到男生)的规律。此外规律内容的教学也由简单到复杂,最初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后来安排三个为一组。在学生对规律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涂一涂一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其四,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例如:在探索图形规律环节中,设计观察发现排队的规律活动,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接着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我们看到了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我们还看到了不同发现的交流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极力想探索出不同的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巩固知识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习活动当中人身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其五,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课标》中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应该是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例如:在发现规律时,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规律,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一种思路,几十个学生互相交流,每个学生脑中就汇总几十种想法,这样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丰富了师生的知识。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 重视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新课标》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这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是一堂课上出现的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们在共同探讨中共同进步吧。
1、在开始出来两幅场景图时,由于两图接近,学生难以取舍,故未能达到教师的目的;
2、练习量不足,还需要多设计些练习,巩固新知识;
3、在分小组活动时应注意适当安排学生人数和座位情况;
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课题:找规律
执教者:王 欣
一、 本人课后反思:主题图两幅对比不明显,小组合作要求不明确;
本节课是用“观察——发现——总强——运用”的方式进行,教师教学目的明确,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有条理,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较为直观,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存在问题:1、在开始出来两幅场景图时,由于两图接近,学生难以取舍,故未能达到教师的目的;
2、量不足,还需要多设计些练习,巩固新知识;
3、教师表扬与整理纪律的时间太长,显得罗嗦;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场景图有点小。
教学能突出重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操作,比较容易地突破了难点。 需要改进的:1、引入时把两幅图拉大距离,有明显的差距;
2、时间调节有待更改;
3、练习要设计有趣的图片;
本节课能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找规律,教学过程能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学习中掌握规律。 存在问题:1、在分小组活动时应注意适当安排学生人数和座位情况;
2、四人创作设计一条彩带要分工好,让每人都有操作的机会;{找规律评课稿}.
3、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上安排显得前松后紧。
篇五:《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 规 律》评课稿》
一年级下册《找 规 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陶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陶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陶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陶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 ,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
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六:《一年级和德映老师 找规律 评课稿》
一年级和德映老师 找规律 评课稿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找规律评课,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的文章。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和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
、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
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篇七:《找规律评课稿》
《找规律》评课稿
评课人:张敬芝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五(下)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以往这些内容大都出现在奥数辅导和比赛中,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帮助。那现在新教材把这些内容安排到了教科书中,一方面可见这些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力求重心放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如下:
1.充分利用导学指南,打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进的高效的课堂。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周期问题”、“植树问题”、“搭配问题”""这些内容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章老师设计了课前探究活动–《导学指南》,这样设计既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其中的蕴藏的规律。
2.注重在体验中发现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内涵外,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就这一点,章老师出示了例题之后,先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问“你是怎么得出的?”“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能演示一下吗?” 先汇报了框2个数,师生共同 体验了思考过程,操作过程,得出“列举”“计算”“平移”等不同的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要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平移”这种方法最好,有了“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认知,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地注意到
这关键点。接着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通过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共同来平移。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接着提问,引起思考:用平移的方法比较麻烦,我们能用别的方法来找规律吗?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连续框4、5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再次框一框,验证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从而确定规律。 经历了这个“填表-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找规律评课稿}.
3.及时反馈,拓展提升。
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在得出了计算的方法之后,章老师通过几道有层次的题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找到的规律,独立解决具体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如座位–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左右固定、左右不固定,由一横排到圆圈)左右不固定讨论“为什么要乘2?”,其中如果18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课件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再如日历题(其实是加法原理),这些变式题的设计,大胆的拓展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点到面,从一个问题推广到所有类似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
4. 公式体会符号算式(公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
5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大部分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在获得找到规律的成就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的图形覆盖的规律;
6.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节课,教师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新直观感知移动的过程,数出移动的次数,为理解规律垫底了基础,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认为一节数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两点:1、
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今天章老师的课正是具备了这两点,总之,老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以现代的观念、巧妙的设计、灵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不足之处: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 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精彩发言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数学思维动态,并使其得以延续。希望章老师更要注重倾听和思考。
篇八:《评课稿二年级《找规律》》
课堂教学的有效链接之我见
金银滩复兴学校 范圣标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连接,对于这个话题,我感到有点陌生不知从何谈起,我想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吧,如果教师把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做好了、做实了,那么课堂教学也就优化了,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有效链接了,下面我就从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效来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做好新旧知识的合理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利用引入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有效对接。在引入新知识时要充分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让学生的新旧知识顺理成章地结合。因而旧知识的铺垫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今天上午桂老师执教的课中,由于学生已经在一年级接触过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所以教师以生活中的窗帘引入,让学生寻找窗帘图案中的规律引入“循环排列”的知识显得很自然。而马建英老师执教的的第二课时则是由第一课时所学的“循环排列”知识入手:1234 2341 3412"".的变化规律引入到数列的变化规律;再如学习数列变化规律前教师就让学生复习了1、2、3、4、5的变化规律(用连线法和观察法),这些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究学习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创设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与操作中学会学习;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桂老师和马老师这两节课都做了较好的尝试:
桂老师从房间布置引入课题,利用厨房装修这一生活实例讲授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会主动观察,自主学习。
在学生探索规律时,桂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泛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斜看""、横看""、竖看"")、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但在合作交流时(同桌)我感觉桂老师做得不够,主要有两点:一是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短,流于形式;二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学生中来。
马建英老师在数列变化规律时, 充分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勾、画、比、观察,很好地从图形的变化抽象出数字的变化规律,同时,马老师还非常重视学法的指导。
另外,两节课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练习的有效性,要注重练习与反馈,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巩固,在反馈中获得矫正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做基础。练习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的重要措施,练习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他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课堂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归宿。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找规律评课稿}.
在今天桂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中,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值得探讨:“循环排列”是一个新知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的理解循环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多费心、多练习,要通过练习来训练和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桂老师在讲课时只是利用了书中的做一做,略显单薄。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的达成度不够。
四、课堂小结的有效性,注重小结的作用{找规律评课稿}.
课堂小结具有巩固新知,强化记忆、深化达标的作用。它也是数学课{找规律评课稿}.
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常用的方法有:提问法、复述法等。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为今后的学习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打下一个铺垫。在今天的两节课中两位老师做的都很好:都突出了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并及时做出小结,桂老师本节课有4次小结,每次小结都起到很好地指导效果,注重了学法的指导;而马建英老师的总结则是通过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实现的,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我谈一下我今天的收获:
听了今天这两节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尤其是名师马建英更是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主要收获有三点:
1、注重细节、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书写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在座的各位都聆听了马老师的课堂教学,例子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2、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最值得借鉴的是,马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也着实让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自然、自信。马老师用亲切的谈话展开教学活动,拉近了师生距离,创设了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对于一群陌生的孩子通过一个故事、一个脑筋急转弯,几句赞赏的话语就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令人叹服了。)。
以上是我对教学的一点粗浅之见和听课感想。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篇九:《找规律评课稿》
《找 规 律》评课稿
《找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吴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吴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比较两幅图的情境,一幅图是有规律的排列,另一幅图杂乱无章的,让学生说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吴老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动手圈一圈,画一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适时的“动”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吴老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技术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件,达到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整合 ,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并设计了圈一圈、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