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欲速则不达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案-《欲速则不达》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写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流过;《欲速则不达》中急于往回赶的齐景公尽管有好车良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本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向孩子们说明了要正确认识快与慢,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 “快”与“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如果说《效率专家爸爸》是从正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本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则是从反面来揭示不重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结果;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课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 说学生:
本班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科的学习能力,如: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新课文的习惯,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生字新词,从而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对《增广贤文》等传统经典的背诵,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对《挑山工》的学习,孩子们初步建立了珍惜时间,坚持不懈的意识,却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强调时间上的快,也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 说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七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 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 课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说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上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正确书写、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和时间赛跑》,知道时间对我们每个人的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老人从我们身边偷偷滑走后,我们却还一事无成。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孩子们都有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并不加以评论,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从中去寻找答案。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请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
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复述课文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
(1) 第一次: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指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这个词语帮助孩子们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词用红笔书写。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体会景公心情的关键之点,我运用了3W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首先,是什么。我提问学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烧起来一样。)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景公为什么心急如焚?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爱惜人才,想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样。我想学生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觉得景公这样做聪明吗?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公性子太急,他亲自赶车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韩枢是驺子,驺子就是骑马赶车技术很好的侍从了,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所以,景公这样做不聪明。。。。。。。
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齐景公的行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无论后人觉得齐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爱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爱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样让孩子说一说,并用小黑板展示出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这里,我着重抓住了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真的是马不够努力吗?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不是这样,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景公用的是良车好马。不是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赶车的技术又不够好。
其次,我请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这样聪明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没有经过思考,更没有去找为什么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弃车步行,他这样做的办法也很不聪明。
最后,请孩子告诉大家徒步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景公这样能够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没有用工具,就靠脚走。有的孩子说,“这怎么可能比车快呢?我们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景公都不明白。”
(3)解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路途远,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让学生回到课题,理解题目的涵义后提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觉得快好还是慢好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对照学习课文下面的文言文,这一个知识点我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现的,首先请孩子们对照课文,小组合作自由读文言文,再由老师读文言文,老师读一句文言文,学生到课文里找出对应的白话文读出来,最后老师退居二线,请男女照着刚才的模式,合作读文,加深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们注意发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文言文简洁,而白话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话文用两个字表达文言文中一个字的意思。
5、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身边“欲速则不达”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五、 说反思
第十一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 “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让学
生悟出这个道理。教学时,我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1、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本节课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快好”还是“慢好”?
在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的咀嚼中,帮助学生理解景公的心情,
如我在教学中抓住了景公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又从这些句子中抓住了心急如焚,索性等词语,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让孩子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训练了孩子的逆向(这不是逆向的思维哈,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罢了,属于发散性思维哈)思维能力
如我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哲理意义之后,让孩子说说对齐景公的行为新的理解,让孩子们不仅为景公两次不妥的行为感到可笑,也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景公为什么会这样做,认识到景公也是一个爱臣如子的人,做到学生学会能够更全面的区评价一个人。
3、 联系生活实际,一课一得
在学完全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一下什么叫“欲速则不达”,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分析两次景公因焦急而做出不妥行为的句子时,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显得很琐碎,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提炼和升华。
篇二:《欲速则不达 教案》
欲速则不达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 孙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大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重、难点与关键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大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重点关注:学生在读文、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感悟道理:欲速则不达。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一篇关于快与慢的故事。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生:(齐)想。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学生自读
2、出示六个生词:晏婴、韩枢、驿使、驺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
相机理解:驿使、驺子; 通过读来表达对 危在旦夕、心急如焚这两个词的理解
3、分段轮读:在读中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齐景公)他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急)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他为什么这么急?
(丞相晏婴危在旦夕,要赶回去见最后一面)(补充晏婴的相关资料)
3、他怎么急的?请在课文中找出体现景公着急的句子用“﹏﹏”勾画下来,再找出关键的词语,用“△”标注出来,最后再读一读,想象景公当时着急的情况。
(学生自学勾画)
汇报:(1) 景公听了,急得霍得站起来。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
(抓出“霍地”理解,并用动作来表示,指导朗读)
(2)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
去!”
(理解“十分焦急”“高声喊道”指导朗读语言;体会语言中的“快快”“驺子驾车”“!”){欲速则不达为什么、景公太急}.
(3)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理解“心急如焚”“夺”“嫌驺子驾得太慢了”真慢吗?这说明什么?景公太急了,失了理智)
(4)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理解“索性”“徒步”“又嫌”,真是马不够快吗?)
4、看来景公的确是越来越急,直到失了理智、乱了方寸啊!咱们来个合作朗读好不好?一大组读听到消息——急;二大组读再受催请——十分焦急;三大组读心急如焚,夺过缰绳;齐读索性弃车,徒步前进。注意读时要一次比一次着急,体现齐景公当时越来越急的心情。
5、小结板书,提问:最后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补充关于结局的资料)
6、悟理:明明很着急,很想快,但是不讲究方法,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这就叫做——欲速则不达。
7、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8、出示格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齐读,释义)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欲速则不达”的现象,瞧瞧这几种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1)拔苗助长
(2)斧子钝了,可是又想尽快砍柴回来,于是带着没有磨的斧子上山砍柴。
(3)跳绳比赛中,为了跳得多,摇绳的同学突然加快了速度,后面的同学推着前面的同学让快点进绳去跳。
2、能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有这种情况吗?
五、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学生跟读。学生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3、一生读古文,其他学生读相对照的译文。体会古文言简意赅的特点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晏婴 齐景公
危在旦夕 急 霍地 快(过于性急)
↓
十分焦急 驺子驾车
↓↓
心急如焚 亲自驾车
↓↓↓
索性 徒步前行 慢(适得其反)
篇三:《欲速则不达说课》
《欲速则不达》说课
一、 说教材: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写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流过;《欲速则不达》中急于往回赶的齐景公尽管有好车良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本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向孩子们说明了要正确认识快与慢,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 “快”与“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如果说《效率专家爸爸》是从正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本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则是从反面来揭示不重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结果;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课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 说学生:
我们处于农村,受条件限制,很多同学不爱读书。但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科的学习能力,如: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新课文的习惯,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生字新词,从而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三、 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七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 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 课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说过程与方法:
1、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前两分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小学生对听故事都非常感兴趣,通过讲《晏子使楚》故事片断,引出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景公和晏子,过渡自从晏子出使楚国后,他的经历迅速传遍诸侯,晏子便成为雄辩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为晏子的存在,诸侯没有人敢轻视齐国,齐国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渐强盛起来。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危在旦夕,景公听了,能不想快点见到晏子吗?从景公的心理顺理成章地出示课题《欲速则不达》,板书“欲速”两字,调动同学已有认知,说说“欲速”的意思。想快结果是“不达”,“则”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欲速则不达》
故事引入既帮助学生理解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又为后文理解齐景公听到晏子病重后,由于心急而用错方式方法不能及时赶回都城看望晏子作铺垫。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用成语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首先说说景公为什么焦急?抓住句子“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品味重点词“危在旦夕”,并出示宴子与景公关系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景公为何急。其次体会景公怎样焦急?给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表现景公急的句子,词语。{欲速则不达为什么、景公太急}.
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重点以读代讲感悟景公由于心急的两次错误的做法。在讲读过程中结合语境,加上教师的引导理解重点词语意思,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突破重难点,帮助学
(2) 第二次错误做法,我同样让孩子说一说,并用课件展示出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这里,我着重抓住了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真的是马不够努力吗?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不是这样,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景公用的是良车好马。不是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赶车的技术又不够好。其次,我请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这样聪明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没有经过思考,更没有去找为什么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弃车步行,他这样做的办法也很不聪明。最后,请孩子告诉大家徒步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景公这样能够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没有用工具,就靠脚走。景公为什么要弃车而步行呢?是急性的景公心里太急,赶车技术又不好,才弃车而选择步行的。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我设计了想象景公气喘吁吁地跑回都城的画面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几个重点词语帮助想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踉踉跄跄)加深学生对景公焦急心情的理解,在想象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小结解题: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景公回城的结果,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景公为什么不能很快回到都城?因为路途远,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让学生回到课题,理解题目的涵义后提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觉得快好还是慢好呢?(要正确处理两
5、对照学习课文下面的文言文,这一个知识点我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现的,首先请孩子们对照课文,小组合作自由读文言文,再由老师读文言文,老师读一句文言文,学生到课文里找出对应的白话文读出来,最后老师退居二线,请男女照着刚才的模式,合作读文,加深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们注意发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文言文简洁,而白话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话文用两个字表达文言文中一个字的意思。
6、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身边“欲速则不达”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把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篇四:《欲速则不达 说课》
一、说教材: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写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流过;《欲速则不达》中急于往回赶的齐景公尽管有好车良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本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向孩子们说明了要正确认识快与慢,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快”与“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如果说《效率专家爸爸》是从正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本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则是从反面来揭示不重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结果;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课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科的学习能力,如: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新课文的习惯,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生字新词,从而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对《增广贤文》等传统经典的背诵,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对《挑山工》的学习,孩子们初步建立了珍惜时间,坚持不懈的意识,却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强调时间上的快,也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说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七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课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上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正确书写、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和时间赛跑》,知道时间对我们每个人的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老人从我们身边偷偷滑走后,我们却还一事无成。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孩子们都有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并不加以评论,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从中去寻找答案。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请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复
述课文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
(1)第一次: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指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这个词语帮助孩子们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词用红笔书写。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体会景公心情的关键之点,我运用了3W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欲速则不达为什么、景公太急}.
首先,是什么。我提问学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烧起来一样。)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景公为什么心急如焚?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爱惜人才,想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样。我想学生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觉得景公这样做聪明吗?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公性子太急,他亲自赶车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韩枢是驺子,驺子就是骑马赶车技术很好的侍从了,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所以,景公这样做不聪明。。。。。。。
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齐景公的行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无论后人觉得齐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爱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爱臣如子,很惜才。)(2) 第二次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样让孩子说一说,并用小黑板展示出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欲速则不达为什么、景公太急}.
在这里,我着重抓住了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真的是马不够努力吗?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不是这样,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景公用的是良车好马。不是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赶车的技术又不够好。
其次,我请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这样聪明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没有经过思考,更没有去找为什么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弃车步行,他这样做的办法也很不聪明。
最后,请孩子告诉大家徒步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景公这样能够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没有用工具,就靠脚走。有的孩子说,“这怎么可能比车快呢?我们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景公都不明白。”
(3)解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路途远,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让学生回到课题,理解题目的涵义后提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觉得快好还是慢好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对照学习课文下面的文言文,这一个知识点我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现的,首先请孩子们对照课文,小组合作自由读文言文,再由老师读文言文,老师读一句文言文,学生到课文里找出对应的白话文读出来,最后老师退居二线,请男女照着刚才的模式,合作读文,加深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们注意发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文言文简洁,而白话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话文用两个字表达文言文中一个字的意思。
5、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身边“欲速则不达”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五、说反思
第十一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
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 “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教学时,我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1、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本节课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快好” 还是“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