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母爱缺失 母爱缺失 原因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缺失母爱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缺失母爱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文章来源:淘宝小号

现在虽然小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很充裕,但是其精神与心理方面却很欠缺,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一起来看看孩子缺失母爱对其心灵所造成的伤害,希望家长们在看了此篇文章之后都能够学着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妈妈 我是多余的吗?

13岁的女孩露露家境优越,妈妈是某外企的高管。最近,妈妈听保姆说露露总躲在屋里,不想去上学,还在网上查自杀的方式。妈妈吓坏了,拖着露露来做咨询。

鉴于露露的敏感度很好,我为她做了深度催眠。催眠中的露露看到自己在四五岁的时候,得了场大病,半睡半醒之间,听到妈妈和一个阿姨谈话,妈妈说:“要不是因为这个孩子,这次的大区经理应该是我。你说要孩子有什么好,三天两头生病,我经常为她请假,干了几年也没有升职的机会。”

看到这个画面,露露流着泪说:“我从小就觉得是个多余的孩子,是个累赘,给妈妈带来很多麻烦。我拼命好好学习,希望看到她的笑脸。可是,不论我多努力,妈妈总有数不尽的烦恼,这些烦恼都是因我而起。”

临床诊断:感受不到妈妈的爱让她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通过和露露妈妈交流,我得知露露是妈妈意外怀孕的结果,当时父母都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没打算要孩子,怀孕后就想堕胎。经过奶奶的不停劝导,妈妈才转变心意,要了这个孩子。露露出生后特别难带,经常得病,似乎是故意给妈妈找麻烦。妈妈为了她,不得不放弃很多事业上的机会。

妈妈说:“当时年轻,确实有段时间以事业为重,但是,我对孩子也很关心,只要露露病了,我都会请假陪她。只是遇到单位的事情不顺时,难免会发些牢骚。”这次发现露露的心理问题,妈妈的头发都急白了几根,她实在不懂为什么露露会觉得她自己是多余的。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个在妈妈身边的孩子都能得到完整的母爱。孩子的价值感来源于妈妈的评价,因为妈妈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最重要的人,她能赐予孩子生命,提供衣食住行,没有她,孩子就无法生存,所以,

妈妈的评价对孩子来讲至关重要。父母不关注孩子,甚至说出不想要孩子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变得自卑、消沉,更有甚者会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妈妈喜爱孩子,重视孩子,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受人欢迎的,是有价值的,才能活得自信快乐。

育儿建议: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妈妈的爱

1、日常交流中传达出对孩子的爱

侄儿2岁多时,嘴里经常念一句话:“小宝宝不听话,奶奶还是喜欢他。”这是他根据儿歌歌词“小宝宝不听话,奶奶就不喜欢他”改过来的。侄儿改过的话颇有深意。据我观察,小孩子通常有这样的智慧,能说出特别深刻的话。这是孩子的愿望,他从心底盼望着这样的爱,不论他怎么淘气、怎么不合大人的意,家人都依然爱他、疼他。

有心的妈妈可以做个统计,你每天说出的话里,有多少句是这样的:“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妈妈喜欢隔壁的小云,她特别听话、懂事。妈妈不喜欢你。”

3岁以下的孩子几乎全部当真,3岁以上的孩子分不清哪句是玩笑,哪句是真的。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在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妈妈不喜欢他,不想要他。这种恐慌的感觉深藏在潜意识中,长大后遇到困难、强烈的批评、冷落时会激发出来,会比其他人更不安。

妈妈们一定注意,孩子做错事情,可以批评他,但一定要让他知道,妈妈只是对他做的事情不高兴,妈妈依然很喜欢他。不要长时间生孩子的气,事情过去了就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玩。

2、用行为让他确定母亲是爱他的

母爱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上的供给,更多的是温暖、包容。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把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个“猴妈妈”。一个“猴妈妈”是用金属支架做成的,胸部挂两个奶瓶,小猴可以在这个猴妈妈身上吃到东西。另一个“猴妈妈”是绒布做的,身上没有任何吃的,小猴只能坐在猴妈妈的怀抱里,抱着猴妈妈玩。心理学家的问题是:小猴跟哪个猴妈妈呆得时间

长?

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小猴只在饿的时候去金属猴妈妈身上吃东西,其他时间都呆在绒布猴妈妈这里,因为这个“妈妈”给了它温暖的感觉。

妈妈能够陪伴孩子时,尽可能多抽出时间来。工作繁忙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保姆、送到全托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孩子仍然会觉得家人不够重视他,不够爱他。

有些妈妈很委屈:“我供他吃,供他喝,要什么给买什么,他怎么就跟我不亲呢?”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孩子需要被爱的感觉,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陪着一起玩。

3、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孩子{母爱缺失}.

{母爱缺失}.

和孩子相处时的状态非常重要,孩子能很敏锐地察觉到妈妈的心情。一次咨询中,妈妈对咨询师说她平时心情挺好的。5岁的孩子插嘴说:“不对,我妈妈经常偷偷哭。”过了一会儿,孩子出去上厕所,回来时看到妈妈正低着头,说:“妈妈,你又难过啦?”

带孩子快快乐乐玩一个下午,远远胜过沉着脸带孩子一星期。千万不要把工作的不愉快带回家,更不要把事业发展的不顺归罪于孩子。

下班回家的路上,妈妈可以转换心情,放下工作中的烦恼,多想想孩子天真的笑容,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孩子,让宝宝做个母爱滋润下的健康孩子。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是用金钱所买不到的,因此家长们不要以为让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给予了孩子的全部,其实在孩子们的幼儿时期,对孩子的关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懂得!

篇二:《家教中母爱缺失的危害》

家教中母爱缺失的危害

东宝区象山小学 张燕妮

《楚天都市报》曾经报道过一起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案件的情景让

我至今难以抹去当时看过之后的心中的惊悚。犯罪的是五六个高一的女生,

她们放学后把同班的另一个女生挟持到少人的长江边,前后进行了一个多

小时的毒打和折磨,手段特别残忍。事后当警察询问她们为什么要这么狠

心的对待同学时,其中一个被称为“大姐”的女生说的原因竟然是:因为

被打的那个女生长的比较漂亮,同班的有一个男生比较喜欢她,而这位男

生正是她自己喜欢的男生。仅仅因为嫉妒就对同班同学进行毒打,可见得

她们的心是多么的冷酷和残忍。

作为教师越来越感受到现在的独生子女,无论男孩女孩,他们都情感

{母爱缺失}.

冷酷,感情冷漠,脾气暴戾。同学之间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就会大打出手,

而且手段残忍,据有关部门公布的中学生相互间的伤害案件也是呈现逐年

上升的趋势。除此之外,什么自私自利、心胸狭隘、暴力倾向严重、人际{母爱缺失}.

沟通困难等问题都一直困扰者这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仅仅

只是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才会出现这些严重的成长障碍吗?对此有很多

教育专家都在积极探索也分析出了种种原因,但我认为这些原因中有一点

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现在家庭教育中母爱的严重缺失。

作为教师在通过对大量的不良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分析之后,我越来

越感觉到现在家庭教育中母爱的缺失现象非常普遍,这些从小缺少母爱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良的行为,可以这样说,现在家庭

教育中母爱的缺失已成为产生问题少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于此我想到

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历史上成功的两例家教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一

个是“岳母刺字”。正是因为有了孟母的三迁行为,才成就了孟子“亚圣”

的成就;同样也正是因为有了岳母刺字的壮举,才成就了岳飞的一代英豪。

而这两例成功的家教事例之间虽相隔了一千多年,但却都彰显出了母爱的

伟大,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古代女主内传统的

最大成就,即母爱在家庭教育中核心价值的体现。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关

于丘吉尔的故事,丘吉尔因为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

受到了英国人民的爱戴,他的母亲被评为英国人民最伟大的母亲,理由就

是他为英国人民养育了一个丘吉尔,这样说来母爱的伟大和对孩子的健康

成长的重要性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别的。

我认为现在家庭教育中母爱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女性思想中女权意识的复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受到“女主

内”“三纲五常”等传统礼教的束缚,妇女的地位很低下,她们一生的主要

职责就是相夫教子,而如果一旦教子失败还会受到丈夫或夫家或乡人的严

厉责备,因而说在传统的家教中母爱还是很富足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母爱缺失}.

政府对妇女进行了彻底的解放,伟人的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一下子就

把中华民族全体妇女的地位提高到了与男人平等的地步,也把全体妇女同

志从家庭推向了社会。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现在改革开放的不但深入,

社会上已经不仅仅再是男女平等了,而是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状况了。就是

因为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很多母亲已经不愿意呆在家中潜心相夫教子了,

她们所自愿承担的对孩子的教育的责任心是越来越淡了,随之而来的是孩

子从小所享受到的浓浓的母爱也是越来越少了。

二是女性在家庭中所承担的养家义务增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

的都是男人养家糊口的习惯,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女性解放思想的推动下,

男人就难以养家糊口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一般家庭的男人就更难以

养家糊口了,哪怕现在夫妻俩只有一个孩子,像我等这样的工薪阶层一个

男人工作更本就无法养活三口之家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女性只好从家{母爱缺失}.

庭主妇的位置上退下来走进社会,与男人一起承当养家糊口的责任。现在

除了少数有钱的富裕家庭中的女性可以在家中做全职主妇全职母亲只是承

{母爱缺失}.

担相夫教子的责任之外,绝大多数家庭中的主妇已经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承

担赚钱养家责任了。这样一来,她们花在教子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必然少多

了,她们花在与孩子交流上的时间当然也就不会有很多,那么她们给予孩

子的母爱也就相应减少了。对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留守孩子来说,享受母

亲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一种梦想和一种无尽的渴望了。不是有媒体经常报

道说有的留守家庭中的孩子一连好几年都难以与自己的父母相见一面吗,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那还谈得上什么母爱呢。

三是女性走出家门参加社交的成分越来越多了。在中国的现实中随着

女性无论是家庭地位还是社会地位的上升,女性走出家门参加各种类型的

社交活动也就越来越成为普遍状况了。这样就有许多女性宁愿花去大量时

间进行社交活动,也不愿花费时间与孩子一起成长,她们往往只管生育了

孩子,只是觉得给予了孩子生命就算完成了历史使命。至于对孩子的成长

她们往往关心不多,还时时以“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来成为自己不愿

承担孩子成长教育义务的理由,这样一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享受到的

母爱那就是弥足珍贵了。

四是女性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淡化了。在中国古代,基础

教育条件欠缺,教育不普及,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还是难以享受到正规的

学校教育,因而说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了。但是在国家已全部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正在向十二年义务教育奋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母爱缺失}.

能够享受到国家提供的正规教育了,所以那些做母亲的女性们就理所当然

地认为家庭教育就不再是那么重要了。在与家长多年的交往交流中,许多

做母亲家长的这种 “既然有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再加上做母亲的也没有时

间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养育问题就不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了” 的想法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总是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有知识教育是唯

一最重要的,既然有了学校,那么做家长的当然就可以解放自己了,因而

她们往往忽略了孩子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她们往往并不把给予孩子母爱当

做一件什么值得做到的重要事情。所以现在因为母亲忙这忙那一连好几天

甚至几个月不与孩子交流的家庭教育情况是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在这种状

况下孩子那还能享受到母爱呢,母爱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为了奢侈品。

家庭教育中母爱的缺失又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哪些危害呢?

一是孩子的感情变得更加冷漠化。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共有特征就是

自私自利、专横霸道、冷漠无情,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享受母爱较

少的孩子,他们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往往表现得更加突出。在一个人一生的

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其实在他们身上往往都是需要那种母

亲似的情感的,这是一种温柔细腻,充满同情心、怜悯心,坚韧忍让,无

私善良的美好品质,这些也就是被我们赞之以伟大的“母爱”的内涵。反

过来说,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和沐浴到这种伟大的母爱的时候,

那么他的心中当然也就会缺少这种母性的特征。所以说母爱的缺失就会让

孩子变得更加的冷漠、冷酷、自私、自利,让他们不再善良,不再具有同

情心和怜悯心,不再相信世界的美好,也就不再相信他人,他们往往会更

多的丧失做人的“本心”。

二是孩子的行为变得更加暴力化。由于母爱的缺失,让很多孩子倾向

于用暴力的行为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缺少母爱的孩子正是因为情感

上的冷漠,才导致了他们行为上的残暴。特别是女孩子在这方面往往表现

得比男孩子更为突出,她们不再是温柔、善良、同情的化身,不再是充满

柔情充满爱心的天使,而是变成了冷血的魔女。这在初中生身上就往往表

现得比较明显了,哪些行为不端的女生在处理同学和同龄人之间的矛盾时,

往往比男生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就是母爱缺少的验证。

三是孩子的心理变得更加异常化。常言道“伟大的母爱”,母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女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善良、温柔、慈爱、坚韧、宽容、怜悯和隐忍等一切美好的品质。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如果他无法感受到来自母亲的这一切美好品质的熏陶,那么他的心理必然就不可能是健康的,必然就会变得更加异常化。其表现就是女孩子的男性化,也就是女孩的行为更倾向于武力和暴力,在她们身上往往看不到那种女性应有的慈爱和柔情;再就是他们的情绪特别容易激动和激怒,特别容易发脾气;再次就是这些孩子的心理变得更加的脆弱易折,缺少了女性的那种韧劲和忍性,这就是现在那些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中往往男性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已经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母爱缺少给成长中的孩子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的严重性。其实作为为人之母的女性,要帮助孩子消除这种不良后果,让其健康成长,并非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只需要做母亲的每天多用点时间陪陪孩子,多倾听一下孩子成长的心声,多给孩子一点伟大母爱的熏陶,多留心一下孩子出现的不良言行并及时给予矫正而不让其发展,在孩子遇到成长障碍时多帮扶一下孩子。

所以我要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真正的女性解放不是让女性走进社会,而是让女性回归家庭。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的稳定,更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身上和心理上能够融进更多的母爱和母性,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婴幼儿从睁开眼开始就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伟大的母爱,让母爱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婴幼儿来说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成为一种富足品,成为他们人生成长中的坚定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不竭动力。

篇三:《母爱缺失令孩子的心灵枯竭》

0-6岁是人格成形期。在婴幼儿阶段,大脑发育速度非常快,6岁前人的大脑大部分几乎都成熟了,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求和动机在这个阶段都初步完成。而母爱是帮助婴幼儿完成人格发展最为关键的情感,是任何爱都无法取代的。艾里克森说过,儿童是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的,并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

母爱就像一个人身体内好的基因,它让我们具有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拥有抵御自然界不良事物侵袭的免疫力。所以说,在早年经历中,母爱是最充沛的营养,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人格素质的优劣和强弱。弗洛伊德说过:“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生充满自信。”拥有充足母爱的人大多一生健康自信。反之,自幼缺乏母爱的人常常会脆弱、胆怯,不容易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他会将未满足的母爱需求投射到其他客体上去,这也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比如会寻找与母爱相似的,诸如被认同、被保护,甚至被控制的感觉,他为了获得这样的感情,有时会依附他人,形成依赖性人格的特点,如对女友的依赖情绪。

母爱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上的供给,更多的是温暖、包容。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把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里有两个“猴妈妈”。一个“猴妈妈”是用金属支架做成的,胸部挂两个奶瓶,小猴可以在这个猴妈妈身上吃到东西。另一个“猴妈妈”是绒布做的,身上没有任何吃的,小猴只能坐在猴妈妈的怀抱里,抱着猴妈妈玩。心理学家的问题是:小猴跟哪个猴妈妈呆得时间长? 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小猴只在饿的时候去金属猴妈妈身上吃东西,其他时间都呆在绒布猴妈妈这里,因为这个“妈妈”给了它温暖的感觉。

妈妈能够陪伴孩子时,尽可能多抽出时间来。工作繁忙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保姆、送到全托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孩子仍然会觉得家人不够重视他,不够爱他。

有些妈妈很委屈:“我供他吃,供他喝,要什么给买什么,他怎么就跟我不亲呢?”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孩子需要被爱的感觉,有人陪伴,有人关心,有人陪着一起玩。

现如今,大多数妈妈都选择继续留在职场为梦想而打拼或为生活而奔波,那么怎样才能协调好工作与家庭,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呢?

1、做出良好的亲子计划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母爱的存在,首先妈妈们要有良好的亲子计划,协调好工作事业和照顾孩子的时间,千万不要因事业而忽略孩子。妈妈们要优先安排与孩子欢度美好时光的计划,如一起去郊游,一起庆祝节日等等;同时要出席孩子的活动,比如孩子参与的表演、比赛等。

2、要给予时间与孩子独处

孩子也需要跟妈妈单独相处,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妈妈应该每天腾出时间跟孩子相处,随着孩子长大,可以让这个时间减少为每周一次的惯例,在这个时间里可以安排妈妈和孩子都喜欢的运动。

3、随时随地陪孩子玩耍

妈妈还可以随时随地陪孩子玩耍,在家与孩子做游戏,一起逛公园,做家务。关键在于大家一起寻找欢乐,为孩子留下一些共度美好时光的回忆,不必花费很多的时间或是金钱,妈妈只需遵守约定和保持爱玩的心态。当孩子与你度过很多美好时光时,许多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4、留出时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要与孩子有良好沟通的时间,此时的沟通是耐心平和的,这是在给孩子最好的身教。沟通中要适时欣赏和鼓励孩子,母亲的欣赏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动力,使孩子能勇于改善自己、力求进步,建立良好的自尊感。我们还要引导孩子自我肯定和欣赏,逐渐形成强大的健康的自信的自我。

篇四:《母爱弥补缺失特教点燃心灯》

母爱弥补缺失 特教点亮心灯

―读明石洋子女士《通往自立之路》有感{母爱缺失}.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燕

有学者说,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世界焕然一新;第二个阶段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世界的半边天撑起来了;第三个阶段是发现了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世界更加充满阳光和美好。当前,不论家长,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在为实现让儿童在快乐和幸福中学有所成的终极目标而不懈地努力。而一位母亲面对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相信大多数人在求医无果的情况下会失望、放弃。但明石洋子女士面对自闭症的儿子,没有气馁、放弃,而是积极面对,把自己养育引导自闭症儿子一步步走向自立的经历,孩子在成长路上的点滴的进步一一呈现给读者,并出版了《通往自立之路》,把自己多年承受的痛苦化作成功的动力,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弥补了缺失之美,使我不禁对这位坚强的母亲肃然起敬。

“自闭症是精神上的绝症,它与生俱来,伴随病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无法治愈,只能缓解病情。”——这样的判决让人绝望。面对特殊孩子的自卑、封闭、多疑、孤僻的性格,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做为一位特教工作者我们无时不再找这把打开心门的金钥匙。《通往自立之路》的作者明石洋子女士用她教育自闭症儿子走向自立之路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指明了找到这把金钥匙的路,那就是——付出真爱,走进自闭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同悲同喜,共同成长。《与自闭症儿子同行之通往自立之路》讲述了作为家长,明石女士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彻之的,包括:上厕所、偏食、刻板行为、干家务、处理金钱等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议题。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明石女士在一开始并没有编号教程,致力于掌握自立的

诀窍;彻之掌握自立的方法,其过程并不是顺顺当当的,更说不上一帆风顺。单就打扫浴缸一事,因为彻之一边玩耍一边练习,修成正果竟然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对对错错,反反复复,又边学边忘,耗时经年累月。但最后,彻之仍然还是学会了自立的基本事宜,并成功的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位正式的国家公务人员。这一切的成功,都源自于明石女士坚持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书中给我更深印象的是明石女士在彻之教育上的勇于尝试,在那个年代,没有结构化也没有行为矫正更没有心智解读,但一位是门外汉的明石女士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样一样地自己摸索出来了,在教育彻之的过程中自己也焕发了新的人生奋斗目标,就象她自己说的那样,找到了自身与社会的新接点,如果没有彻之,自己只能是一介家庭主妇吧。

从事特教工作的我,在阅读《与自闭症儿子同行之通往自立之路》时,时时扪心自问,这位坚强的母亲所做,我在工作中做了多少?特教不仅需要坚守和忍耐,还需要超越血缘和亲情的关爱。自闭儿就像一个来自其他星球的外星人,需要懂得他的人,珍惜他的人,在一旁,悄悄地,一点一滴地靠近他。自闭儿明石彻之有一个保护神——他的伟大的妈妈明石洋子女士。是妈妈让他渐渐适应人世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学会点滴的沟通方法,可以在自己爱的社区里生活。明石女士因势利导,她的教育强调的是疏导,而不是硬性的遏制和压抑。儿子不是对水偏执的很吗?喜欢玩水,喜欢厕所。压制只能让孩子更加抓狂,更加歇斯底里,更加反抗不合作,那么,既然如此,就让他玩,而且,让这种玩变成一种能力,化破坏为建设。喜欢在厕所里玩水,那就清洁厕所吧,不仅清洁自己家的,也可以清洁邻居家的,无形中,还融洽了邻里关系,为彻之能在社区正常生活构筑了良好的氛围。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自己的意愿不被遏制,这是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了。对待自闭儿,请给予最基本的尊重。爱他,首先尊重

他。所以,明石妈妈顺势而为,在彻之的日常生活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孩子。

在我们的工作,常常把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不善于沟通,也缺乏与他人感情联系,误认为患有“心理疾病”,或在性格上存在缺陷。而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不会因势利导。甚至我们有时会把矛头指向了患儿的父母,认为是父母对孩子没有尽到责任。诸如此类的指责至今仍不绝于耳。但是,自闭症实际上是由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并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当怀疑孩子患有自闭症时,与其考虑是谁的责任,不如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想一想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在这个时候,作为孩子的父母及老师的我们,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应该积极的考虑,如何让孩子生活的更加幸福。孩子青春期的问题行为的加剧,我采取的方法和某专家一样:就用大量的运动来消耗他们的体力或者转移注意力给孩子派很多的事情去做等,让孩子没有精力去做,如果在做,不惜揍孩子一顿,态度之坚决不容置疑。却没有想到禁止压制虽然操作简单,方便省事,正好避重就轻,但那是无视人性和人权。而明石女士的处理方法却是:不用体罚来压抑,把它视为自然的生理现象。制定规范,传授自我控制的方法,以求防患于未然。好好教导,问题就可以解决。认真的教给孩子方法、合适的场合、恰当的时候。既然孩子不懂羞耻,就别强求这方面不着边际的情感培养,索性教他实际的。

从努力治疗到承认现实,再到培养其自立意识和能力,这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明石女士认为不要把学成某事当成培养子女的目标,而要将如何使子女幸福当成最终目的,这样家长和子女都活得轻松。多么有思想,有开拓精神的一位母亲。通往自立之路的过程,必定是不平坦的,有过难于逾越的困难,有过气馁,有过失败的体验。但是《通往自立之路》的作者明石洋子女士也敦促着我不断反思,让我明白了‘不求回报的快乐才是

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教会了我如何取舍。我们应该在观念上也要有个质的转变,理解、接纳孩子,了解孩子的局限和潜力,善于欣赏其于生俱来的“缺陷之美”。换个积极的角度来欣赏我们面对的孩子,尊重孩子的特殊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特教真爱点燃孩子们的心灯,用我的热情去打开他们紧闭的心门,聆听世界上最美的心声。

篇五:《母爱泛滥 父爱缺失》

中国教育是母爱过剩父爱缺失

啃老族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折射的是深层次的家庭社会心理问题。啃老族滋生的土壤是母爱过剩。笔者以为,有必要澄清多年来对母爱的糊涂认识,以正视听。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是相通的。换句话说,不管孩子是缺胳膊断腿还是痴傻呆乜,只要是自己的孩子,她都会爱。正因为这种“无条件”的保护,弱小的孩子得以长大,动物世界生生不息。也正因为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在成长中充满了安全感,奠定了容忍、宽容、忍耐等心理品质。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无条件”的弊病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无须争取,无须努力,爱都会降临到她或他的头上,于是,孩子自我的发展甚至生存能力都在“无条件”的遮蔽下丧失了。从深层心理来说,孩子无须付出就能得到爱,只有蜗居在家里才有安全感,自然不敢也不愿意走向社会,懦弱、恐惧、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的啃老族产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无条件的母爱实在算不上什么伟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

那么,什么样的母爱才称得起伟大的母爱呢?那就是承受分离的爱,母亲必须承认孩子是独立于自己以外的个体,给孩子创造独立成长的空间,发展个性,为孩子的社会化奠定充分的心理基础。很遗憾,具备这种承受分离能力的母亲现在是越来越少了。以往,我们可以凭借多子女以及较为贫困的物质条件来达到“分离”的效果,今天已经被独生子女时代替代,在“爱不够”的舆论环境下,啃老族就成了一

道社会风景。

另外,长期忽视父爱也是啃老族的产生的重要因素。父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即孩子必须按照规范去做,我才爱,否则爱就收回。正因为这种“有条件”,成长中的孩子才具有社会性,奉献、责任、认真、勇于付出、感恩等心理品质的形成都与这种有条件的爱密切相关。在家庭中,一般来说,父爱是由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父亲来实施的。但是,现在不仅是父亲淡出家庭教育,而且有的父亲给的还是“母鸡式的爱”。比如,某理财专家说:因为当年我贫困我没有,今天就要尽量的满足孩子,别人有的他一定要有(这是一种代偿心理,不是爱孩子是爱自己)。

可以这样说,啃老族的出现提示我们:我们的家庭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母爱残缺,父爱缺失的时代。而改变一个民族的教育模式不能指望一个早晨起来就能完成,教育又事关民族素质,笔者就此斗胆提点补救措施:

一是舆论导向要先行。不要一提母爱就是伟大的母爱。要区分母鸡式的爱和伟大的母爱。至少让母亲懂得一点:她的“无私”不那么伟大,甚至有时很有害。

二是中国的教育到了强化父爱的时候了。但对于多数“死狗肘不上墙”的父亲,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完成的。笔者认为,“急用先学”,不妨用一些替代的方法,弥补父爱的缺失。记得二十多年前看过日本的一本小册子,书中介绍的很详细—–1~6岁的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应该达到的行为水平,比如,何时知道自己上楼梯;煮鸡

蛋何时知道磕皮吃等等。我以为可以出一些这样的书,很具操作性,简单易行,规范家庭教育。

三是对于已经形成的啃老族,“强制断乳”是治疗之法。而不再形成新的啃老族,是今天更应该考虑的问题。虽然,父母对于“啃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一个大国的教育,应该在养小和养老两个制度层面上进行考虑,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容笔者以后再述。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母爱缺失 母爱缺失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