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制度的格言 制度标准格言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管理格言40条》

1、

15、 为什么有的企业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奖励越多,员工越抱怨?薪水越高,员工越偷懒?因为一切制度与激励(包括薪水和职位)都是针对人的自我动力设计的,都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而激发员工动力,首先要激发员工超我动力,改变员工心智模式。

16、 所有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都必须是原创性的,必须是与企业紧密结合建立起来的。企业不需要最先进的制度与管理,而是最贴近企业发展实际的制度与管理。要提升制度的层次,首先要提升全员理念的层次,建立一个可以实施新制度的文化平台。

17、 企业如没有高尚的文化,吸引不了高尚的人才;没有远大的理想,吸引不了有理想的人才;没有宽阔的胸襟,吸引不了有胸怀的人才。

18、 企业的制度要形成“火炉效应”。即A别碰我!(起到警示作用);B即时反应(谁触犯,谁立即感觉到纪律的严肃);C对事不对人(不论是谁,谁碰烫伤谁)。

19、 所有理念必须要有制度做保证;所有制度必须要有理念做灵魂。制度许可范围(利益底线)必要时要向文化许可范围(道德底线)延伸。

20、 我们学习先进企业,经常想学习别人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模式,想达到别人先进的效果,而没有考虑别人的企业文化基础。管理不是算术,不是加减乘除,不是这么做就一定会有那结果。比如学习武术,只学招术,不练内功,不可能成为武术高手。招可学,但一定要先练好功。相反,还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中国企业最大的毛病就是只学招不练功,恨不得一夜成为世界五百强!

21、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形成自我动力的动力结构:要形成员工的自主动力,必须激发员工的成就欲望(圆满完成一件工作的成就感)、自我满足欲望(相应的报酬与职位升迁)和机会欲望(让工作成为机会,让员工主动去争取机会)。

22、 一个老板的能力如何衡量?你认为某件事可行:你有决策能力;你能让手下都感到这件事可行:你具有激励能力;你能员工真正付诸行动:你的执行力。

23、 制度与企业文化如同飞机的两个引擎,必须保持平衡。任何单方的成功都无法把企业带到预期目标。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奖惩等制度化都是约束,不是感化,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做支撑,你会发现,这些所谓健全的制度只会让员工更关注个人利益而小团体利益,而不顾企业利益,更多的内耗和扯皮就产生了,于是你又制定出更多更新的制度,又产生新的内耗与扯皮,如此反复。

24、 激励什么时候有效果?激励效果公式:激励效果=期望达成概率×期望目标价值。也就是说当目标一定能达成、一定有好处时激励效果最明显。人就是这么现实。

25、 老板一定要记住:没有任何员工是来为什么服务的,也没有任何员工是来为你服务的。每个人都为自己服务。每个人都会衡量自己在为企业的同时自己得到什么?为了什么?值不值得?你了解这些,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激励员工。如果希望员工具有超我精神,那首先要有超我精神的老板。

26、 竞争上岗的标准:让上岗者服众、下岗者服气。

27、 企业薪酬给付的原则:工资标准给岗位、能否上岗靠素质、实际收入看业绩。

28、 执行制度,要坚持过程公平,而不是结果公平。(故事:分粥制度)。关键不是最终是否真正公平,而是大家是否觉得公平。一个好的制度就是让坏人干不成坏事。

29、 马期洛需求理论的延伸—-挫折回归理论:当一个人高级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加倍地要求低级需要。(如果他得不到自我实现或尊重的需要,那他一定会加倍地索取生理的需要或安全需要)。

30、 期望原理与成就激励:管理者要时刻准备“放大镜”和“缩小镜”。对下属的成就用“放大镜”,对下属的过失用“缩小镜”。相反,一个管理者对下属的成就用“缩

小镜”,对下属的过失用“放大镜”。效果截然不同。(例:如果你在读书时代,每次辛辛苦苦写的作文老师都只批一个“阅”字,你还会有写作的激情吗?)

31、 职业生涯规划定律:一个企业或一个上司不可能也没必要给所有人做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上司必须了解和掌握你20%关键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规划,最好能协助这部分员工实现规划。

32、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即是最有利于公司使命与宗旨实现的价值观。

33、 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技术与制度层面:做人莫做事、做事莫做人。这个层面的论点是只要执行制度,不必看对方是谁,都应一视同仁;从人本管理的层面:做事先做人。这个层面的论点的是一个管理者的人品决定他的做事动机与态度,人品的重要性大于技能。

员工行为的基础是员工的内在行为动力。对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整合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动力。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自我”与“超我”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动力体系。

一、一个民营企业老板的困惑

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曾经问过作者一个问题:在自己刚创业时,企业只有五、六个人,没有考核制度,也没有奖惩制度,但是,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问题,表现出的奉献精神至今令人感动;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也比以前完善了,但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消失了,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怎样避免这种现象?

后来,类似的问题不断地有人提出,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老板,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其管理者都有类似抱怨。在对二十多个企业的咨询中作者发现:在单纯靠制度管理的企业(即企业的管理手段以奖励或惩罚为主,在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理念的培养方面,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中,员工“斤斤计较”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而且制度越多,奖罚越分明,这种现象越严重;但是,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培养了较强文化、有着统一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企业,制度建设却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要求的符合程度要大得多。

这使我们不得不做认真的思考: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分别是如何作用于员工行为的?它们对行为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利用这种机理指导企业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应该怎样设计企业的管理体系""

二、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理

员工行为的基础是员工的内在行为动力。对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整合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动力。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自我”与“超我”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动力体系。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员工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如果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奖励,对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惩罚,就能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的利益控制员工行为;

“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

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三、管理者最容易发生的两种偏误及预防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最容易发生两种偏误:一是过度依赖管理制度,忽视企业文化建设;而是过分强调文化理念,忽略用制度对员工利益的满足。

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

当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化认同下来,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但是,如果自我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这除了与员工行为的利己属性相左,违背管理的目的性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因此,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正确的方法是,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之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四、对“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现象的分析

在企业创业时期,只有五、六个员工。他们最强烈的愿望是尽快把企业搞起来,一旦企业能够发展起来,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因此,每个人经常想的是如何把企业搞好。虽然经常加班,但是每个人都受到“把企业搞好”想法的推动,员工基本上受到的是超我的支配,不会过份计较个人利益。当然表现出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但是,“一旦企业能够发展起来,个人的利益才能够实现”这种想法本身,就暗含着自我的苗子。当企业真的发展起来时,这个苗子就长大了。客观上,员工兑现自我利益的动机就强了,也即自我发动机开始发动了。这时,如果企业继续有意识地把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更远大的远景提出来,使员工分享并内化,继续保持超我的力量,员工的自我动力还不足以把员工行为完全带向自私。但是,可惜的是,大部分企业这时只忙于做业务,无暇顾及或者干脆完全忽略了企业精神的培养、企业理念的内化、企业远景的共享。超我发动机完全熄灭了。与之相反的是,奖励和惩罚的制度却越来越多,激发自我动力的力量越来越大。其结局必然是员工越来越自私。 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理念建设、企业价值观导入的企业,奖惩制度的增多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

在企业创业时期,只有五、六个员工。他们最强烈的愿望是尽快把企业搞起来,一旦企业能够发展起来,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因此,每个人经常想的是如何把企业搞好。虽然经常加班,但是每个人都受到“把企业搞好”想法的推动,员工基本上受到的是超我的支配,不会过份计较个人利益。当然表现出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但是,“一旦企业能够发展起来,个人的利益才能够实现”这种想法本身,就暗含着自我的苗子。当企业真的发展起来时,这个苗子就长大了。客观上,员工兑现自我利益的动机就强了,也即自我发动机开始发动了。这时,如果企业继续有意识地把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更远大的远景提出来,使员工分享并内化,继续保持超我的力量,员工的自我动力还不足以把员工行为完全带向自私。但是,可惜的是,大部分企业这时只忙于做业务,无暇顾及或者干脆完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企业精神的培养、企业理念的内化、企业远景的共享。超我发动机完全熄灭了。与之相反的是,奖励和惩罚的制度却越来越多,激发自我动力的力量越来越大。其结局必然是员工越来越自私。

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真正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理念建设、企业价值观导入的企业,奖惩制度的增多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

员工行为的基础是员工的内在行为动力。对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进行整合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动力。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自我”与“超我”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动力体系。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员工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如果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奖励,对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惩罚,就能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的利益控制员工行为; “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三、管理者最容易发生的两种偏误及预防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最容易发生两种偏误:一是过度依赖管理制度,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二是过分强调文化理念,忽略用制度对员工利益的满足。

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

当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函认同下来,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但是,如果自我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这除了与员工行为的利己属性相左,违背管理的目的性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因此,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正确的方法是,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之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一、“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

企业的老板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刚创业时,企业没有什么制度,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很高、奉献意识很强,即使晚上、周末加班不发加班费,大家也照样干得热火朝天。而随着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制度越来越完善,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消失了。新来的员工没有奉献精神尚好理解,令老板郁闷的是,那些跟随他一起创业的老员工们,也变得越来越斤斤计较了。“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这在很多企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但真的是“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吗?为了了解员工的想法,我走访了几家民营企业,找到了一些跟随老板一起创业的老员工,问他们当初刚创业时为什么能保持很高的工作热情、为什么不会计较报酬得失。我原以为答案是因为他们跟老板的感情好,没想到我在调查了几十位老员工之后,却发现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老板为了创办这个企业,砸锅卖铁才凑齐了启动资金。当时也想计较来着,但却没有东西可以计较。所以,我们只想着要好好干,想着等企业搞好了我们也就好了。”由此可见,创业之初员工并非没有想到自我,而是尽管想到了自我,却自觉自愿地将这个自我排在了“等企业搞好”之后。当企业越搞越好,员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也应该越来越好,因此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兑现自我先前期望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再回到老板方面,企业发展了,员工们跟着自己苦尽甘来,给他们分点好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具体该怎么分呢?老板仔细一想:老张这个人平时工作积极,经常加班加点,对企业贡献很大,要多分他点儿;小李呢,人有点懒,经常迟到,应少分他一些""当老板忙于一手抓市场、一手抓分配的时候,就没有第三只手去抓思想、抓文化了。结果,越是用奖惩考核去分配员工们的利益,他们的自我意识就越强,而创业之初他们“以企业为先”的超我动力就越弱,于是他们也就变得越来越自私了。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如果忽略了文化建设、忽略了思想管理,而只顾紧盯着员工们的利益,最终的结果就是“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无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对员工的管理始终要保持利益管理和思想管理并重,要在施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抓好文化建设。

二、人是自私的,但人又不完全自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有两个动力系统:一是自我动力系统,它基于个人倾向和自我需要,在这一动力系统的作用下,人是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另一个是超我动力系统,它是超越个人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动力系统的作用下,人又不完全自私,而是以社会为中心,其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社会理想。

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而企业奖惩制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正是通过人性中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来发挥作用的。不过,若企业只强调通过奖惩制度的利益刺激来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效果肯定会越来越不理想——有的企业发奖金不仅没有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反而更加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单纯的利益刺激满足了员工的自我需要,却忽视了超我的引导,结果将导致“富了和尚穷了庙”。同样地,如果只强调思想、理念、价值观等超我方面的引导,而忽视了员工的自我需要,就会“穷了和尚富了庙”。企业的管理者既不能以饿死和尚为代价来发展庙,更不能以庙的倒闭为代价来发展和尚,而应该在追求庙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让每一个和尚也能得到身心的满足与发展。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企业管理者可以采用一种“两袋管理”的方法,即“左手管口袋,右手管脑袋”。其中,“口袋”是指利益,通过“左手”——制度来加以控制;而“脑袋”是指思想,通过“右手”——文化来予以驾驭。通俗地说,当管理者用左手从员工的口袋里拿走 200 块钱以示惩罚时,一定要用右手从员工的脑袋里“取”出一个错误的思想予以纠正;而当管理者用左手放入 200 块钱在员工的口袋里以表奖励时,也一定要用右手在员工的脑袋里“植”入一个正确的理念让他认同。这是因为,制度化的

篇二:《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警句》

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警句

1、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2、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5、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6、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9、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10、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1、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1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1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1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16、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1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21、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22、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23、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24、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25、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26、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27、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28、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29、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30、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31、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32、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33、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34、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35、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36、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37、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38、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39、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40、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41、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42、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43、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44、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45、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46、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47、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4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49、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50、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论》

51、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关于制度的格言}.

52、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53、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大仲马(法)《马希里选集》

54、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55、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5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57、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篇三:《50句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

50句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

内容简介:如今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不负责任的想象越来越多。责任已经成为了现在最重要的德育教育,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呼吁大家一起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关于制度的格言}.

1、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托尔斯泰

2、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3、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刘易斯

4、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费兰克

5、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林肯

6、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7、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8、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心有睛天

9、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10、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11、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12、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爱因斯坦

13、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关于制度的格言}.

14、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15、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16、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17、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18、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威尔逊

19、责任到此止步。——杜鲁门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1、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

22、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高尔基

23、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雨果

24、真正的责任是信自己。——佚名

25、对培养好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徐待立

26、先生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陶行知

27、友谊是一种责任。——纪伯伦

28、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纪伯伦

29、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他的主要责任。——巴纳德

30、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归因于对客户与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李奥贝纳

31、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32、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谋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两者的一致。——毛仲强

33、有良知的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苏霍姆林斯基

34、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有不推卸责任的精神。——佚名

35、责任感以及有效地派任职务是成功企业经营的要素之一。——洛德福特

36、对上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制度的格言 制度标准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