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获奖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海口七中

郑琪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滋润下,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本单元教学的主题词是“诗歌拔萃”。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当诗人把你引进诗的境界之后,你便可以拓宽胸襟,净化灵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能力目标:①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

②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领悟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教学重点

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学习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有课余阅读和积 累的爱好;但有的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认为现代诗不如古诗厚重、耐人寻味。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现代诗兴趣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朗读仍然是现代诗学习兴趣培养的突破口。本课教学拟指导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学习现代诗。

三、教法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选用诵读吟咏法与赏析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在演示,练习等活动中启发学, 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感知诗歌诗意美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化被动为主动,从中学习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从而提高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分析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名家引领,读中悟

(1)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2)播放名家范读《再别康桥》

(3)感悟诗情

1.教师:诗人的感情隽永真挚,那让我们来模仿录音范读来练习一下,然后分男女两个小组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学生练习,展示成果,互相点评,然后再齐读。

2.大家这么用心的朗读,对这首诗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一定都有不少感受吧,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美景、情感、字词等感受最深的一点在课本上做旁批,以便我们待会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师生互动,悟中读

(1)那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吧。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竞赛,逐节分析,看哪个小组表现最突出)

(2)自古以来,描写离别的诗作多如繁星。存储在同学们脑海中的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析。

(3)如果我们把这些离别诗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离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从诗歌的第1和第7节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教师评析、小结。

(五)诵读经典,写华章

(1)请大家模仿诗中的某一节,描绘出你心中的校园。

(2) 熟读成诵,默写这首诗。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六、教学评价

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正确的学生角色定位。

配乐朗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与名家进行朗读比拼,练的是朗读技巧,培养的是现代诗学习的自信心。

诗歌鉴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步。明特色,作分析,品情味,出画面。思考、鉴赏、交流、点评,教师只是去促成整个学习活动的完成,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只要你相信学生并能作出出色的指导,他们一定会把诗歌鉴赏得有板有眼。

篇二:《再别康桥十分钟说课稿》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精僻的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读诗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文学悟性,启神益智的一把钥匙。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于是,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里就首先选入了大量中国现当代及外国诗歌,《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工具性)

2.(研究性)

3.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 力。(人文性)

三、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略)

(二)、诵读欣赏,整体感知(播放名家朗读音频《再别康桥》)(略)

(三)、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找出意象,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

A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2)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

{再别康桥说课稿获奖}.

(3)金柳像?为什么把金柳说成是“新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而且“新娘”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了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它意象所表达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

(4) 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5) 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树枝弯垂也是羞涩的。

(6) 河畔的金柳、夕阳下的新娘给了诗人永久的刻骨铭心的回忆。哪个词可以体现这种永久的情愫,为什么?

──荡漾。因为荡漾是一圈一圈化开来的,可见诗人的心中全都是夕阳中新娘的形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诗人能有幸活得更久些,当岁月带走他的容颜时,当白发染上他的双鬓时,康桥的金柳依然是他心中美丽的新娘。

(7)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B青荇。

(1)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青荇只是一种绿色的水草,是很细小、很不起眼的东西。可是诗人却注意到了,这能说明什么?

——通常我们说爱一个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注意他(她)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细微的眼

神或动作。诗人连青荇这样的细节都注意到了,可见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2)软泥是什么样的?

——细腻与光滑

(3) 通常我们形容什么才用细腻和光滑?

——肌肤

(4)青荇在软泥上像不像婴儿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感觉?

——温柔、亲切、甜蜜、安全。这就是诗人在康桥度过的那段生活给诗人的全部感受。{再别康桥说课稿获奖}.

(5)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a.“招摇”本来的色彩是贬义,如“招摇过市”。这里是?

——褒义。其意思可理解为“招手”,来时招手意为欢迎,走时招手意为挽留。

b.但“招摇”还有一个意思是“逍遥”,请问,“逍遥”是怎样的状态?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更显生动、形象。

c.“油油”是什么意思?

——“油油”的意思是柔柔的,滑滑的,好象是有营养一样。

d.诗人用“油油”一词来修饰“招摇”的水草有什么用意?

——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

e.能让你想起一幅怎样的画面?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波来回摇摆,自在安闲。

f.刚才说道“油油”还有“有营养”之意,这又如何理解?

——徐志摩在康桥求学时,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吸收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结识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这些都给诗人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6)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为什么诗人愿意做一条水草?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7) 徐志摩《猛虎集》序文中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徐志摩似乎实现了他一生追求的自由理想。

C清泉。(略)

(四)、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的?(略)

(五)、迁移拓展.(请学生朗诵并欣赏英文版的《再别康桥》)

附板书{再别康桥说课稿获奖}.

六、作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万丹 20092912

篇三:《再别康桥说课稿》

说课稿

课题:《再别康桥》

指导老师:杨荣树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 2009级1班

姓名: 吴季桃

学号: 20090141152

联系方式:15282101332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 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20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该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访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愁别绪。该诗以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物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较为典型的体现了诗人对诗歌“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追求。

这首诗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该单元为诗歌单元,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重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再别康桥》可以说是鉴赏其他现当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于现当代诗歌的阅读还比较少,有一定的诗歌阅读体验,但是缺乏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体会还比较肤浅,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三) 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 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和实际学情,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成诵,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及新诗“三美”的特点;学习从诗歌意象和形式入手对诗歌进行赏析,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根据实际学情)在此过程中具体使用:

(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文。

(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彩图和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化的情景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诗意美。

(3)引导探究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的使用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味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

分析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由此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和领悟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感受“绘画美”,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为了扩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通过具体图片带领学生进入诗意化的环境,采用教学用具:多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数:1课时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作为鉴赏其他现当代诗歌的典范例文,通过品读、细读、美读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景关系进行探究,在诗情画意中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特质、人生遭遇以及渴望“爱、自由、美”的人生追求。并在此基础上“一叶知秋”,了解中国新诗的基本特点。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我将通过以下九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过程。其中第四、五、六环节是分别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语言技巧等方面来对诗歌进行讲解。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1分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亦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简洁的导入语:

导入语: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戴望舒的《雨巷》体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还有另一种苦叫“离别之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2) “知人论世”——徐志摩及他的“康桥情节”(2分钟)

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性特点,而品析徐志摩的诗歌不仅要了解他这个人,还要了解他的“康桥情节”。为了帮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该环节对诗人的社会背景及该诗写作背景做了适当介绍。

(3)诗意朗读,整体感知(7分钟)(此环节采用诵读指导法) 自古多情伤别离,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感,而《再别康桥》却透露出一种轻快的节奏。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感受诗人离别的情感,我将诵读分为三步:

1、学生自由朗读,谈诵读体会

2、教师指导并范读(注意个别词如“荇”读“xìng、“篙”读“gāo”等,各节的停顿、声音的高低起伏结合整体轻柔、舒缓的基调,第五节声调略高,第六节低沉等,注意情感的把握)

诗人为什么会有一种淡淡的离愁?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重访英国,在归国途中写下的。 当时中国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地军阀混割据,诗人渴望在祖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的思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加之,诗人结识于康桥并爱慕的才女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结婚了。这个时候,诗人重回康桥,触景生情,物是人非。诗人告别的不仅仅是康桥,更是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是一种无奈,一种叹息和惆怅,是一种淡淡的离愁。

3、全体学生齐读

这三个步奏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诗意的鉴赏做了铺垫。

(4) 体味意象,感受绘画美(12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探究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借助PPT、板书等方式展现诗歌的绘画美)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为了让学生学会从意象去分析诗歌的情感和内涵的鉴赏方法,该环节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意象,然后让学生找出诗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在讲解意象的过程中,通过引用《诗经》、《红楼梦》等文学作品重点对“金柳、青荇、清泉”三个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意象内涵,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对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的使用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中立体、流动的画面。

(5)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10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探究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借助PPT、板书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我将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品味诗歌的第五、六节,对比分析两个表现情感的词:放歌,沉默。第二部分对比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让学生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宁静之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品味诗歌优美、独特、精炼的语言,体味意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

(6) 以图引文,背诵诗文(3分钟)(借助PPT)

篇四:《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再别康桥》,这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诗歌。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本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 说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提出“加强诵读,品味语言”,“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等要求,结合单元教学和课文自身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知诗歌音乐美;观察形式,感知诗歌建筑美。

2.把握意象,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感知诗歌的绘画美。

3.体悟诗情,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

对诗歌的品读最重要的莫过于体味作者情感,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是体悟诗情,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徐志摩主张艺术的诗,对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十分推崇,因此品析三美,感受作品艺术性,也是本课重点。

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诗歌的画面,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所以教学难点是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情景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体味意象。《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绘画美。

第三,问答欣赏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他们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的目的。

四、 说学法

学情: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不深,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但是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采用以下学法:

1、朗读鉴赏法: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联想鉴赏法: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自学探究、开放讨论法: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五、 教学过程

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播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走近作者

幻灯片展示作者简介,“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在“知人论世”方面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值得一提。诗人曾说过:“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三)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纠正发音

(2)教师范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教师示范吟诵时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带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自荐朗读,学生互评,教师指导,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语调要柔和、舒缓。

(4)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边听边体会诗人情感。

在“美读”中解决教学目标1,通过美读体会诗歌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的音乐美。通过观察形式,感知诗歌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的建筑美。

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再别康桥说课稿获奖}.

(四)激发想象 赏景悟情

(1)寻意象。找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请学生用联想鉴赏法,描述图景。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请学生

(2) 品意境。设想送别情景,对比诗中意象,体会作者就像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

(3) 悟真情。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分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梦”“寻梦?”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依依别情完,感受诗歌回环之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突破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把握住意象,有助于学生感知诗歌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巧用动词,给人以流动的画面之美。至此小结“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在《再别康桥》一诗中有了完美的体现。

(五)余音绕梁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作业设计

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学会写鉴赏短文。

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篇五:《《再别康桥》说课稿》

内 江 师 范 学 院

课 题: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姓 名:{再别康桥说课稿获奖}.

学 号:指导老师:

2012课 稿 《再 别 康 桥》 文 新 学 院 汉 语 言 文 学 2009 级 1 班 张 静 20090141161 林 广 泽 年6月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篇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的凭据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两大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学设计的凭据:

1. 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主要是写景抒情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是就是其中的一首,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人物徐志摩的经典名著,此诗感情真挚,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优美简练,总之诗人徐志摩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来表达了他对康桥母校的眷恋之情。

课文所在的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对现代新诗的学习,陶冶性情,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及其表现手法,发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再别康桥说课稿获奖 再别康桥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