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一年级作文:画素描》
一年级作文:画素描
湖北省武汉市 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一班 邓斯舜
经过我的努力,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我今天可以画素描了。 我一直以为素描很容易画,可是,听了苏老师的讲解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画素描首先要打好轮廓,再涂颜色。你们不要上当啊,不是用彩色水笔涂,而是用各种型号的铅笔涂。
今天,我画了苹果、香蕉和花瓶。我先打好轮廓,然后涂上交错的颜色。涂颜色时一定要注意密集排列。颜色分为两种——从深到浅和从浅到深。从深到浅就是收笔轻下笔重,从浅到深则正好相反。最主要的是注意颜色的深浅,要逐渐改变。只要仔细观察,用心用笔,那么就可以画出一幅不错的素描。经过将近两小时,一张栩栩如生的素描终于完成了。虽然老师说我画得不错,但我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超过别的同学。
篇二:《素描作文》
素描作文
贴近事物本来的样子
——“2008新思路”作文教学研讨会课堂实录
执教:薛法根
《小学语文教师》2009-02
实验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写作文吗?(生答“喜欢”)作文难吗?(生答“不难”)那今天写好不好?(生答“不好”,全场师生笑。)
其实呀!写作文并不难,要用好我们身上的四样宝贝。 (板书:四宝)首先要用好我们的眼睛,要会看,会观察。要能看到细微之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有了眼力。眼力呀,是要练的,现在我们来练练你的眼力。讲台上放着什么?
(学生讲得笼统,无条理。)
师:怎么才能把讲台上的这些东西说清楚?这有一个观察顺序。 生:桌上放着三只杯子。
师:这是第一句。
生: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沙子,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沙子。
师:这就叫会看和会说。如果写下来,就成了一段文字。谁再说说看?(生说) 师:接下来老师要做一个小实验,你要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做的,这时候光靠眼力是不够的,还要用耳朵,要会听,听听老师问了什么,同学们答了什么。 (教师做动作)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举。
师:“举”应该是这样啊。 (做向上举的动作)
生:抓。
师:不是“抓”,“抓”是这样的动作。(做抓东西的动作)
生:取。拾。
师:对,“拾”可以。注意,老师的动作要用准确的词语表示。 (师取一石子放到盛满水的杯子里,水溢出。)看清楚了吗?再看一次。 (师重复做一遍)看到了什么?{写画素描作文}.
生:看到老师把两块石头放进了水杯。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水溢出来了。
师:好,有一个字用得好,什么字? (学生答“溢”)再看,看到了什么? (师取两块石子放在装满沙子的杯子里,石子突出在杯外。)
生:看到了石头下不去。
师:石头下不去?不要说石头下不去,应该说石头?
生:是很难下去。
师:哈哈,所以说啊,看到了不一定能说出来,谁能说清楚?
生:老师把两块石头放在了沙子上,石头并没有成功。
师:你看,(师指着杯沿)这叫杯沿,老师放的石头——{写画素描作文}.
生:老师放的石头露出了杯沿。
师:冒出或者高出都可以,对不对?这是第二个杯子。第三个杯子,看—— (老师取一些石子搁到了空杯子里,石子超出杯沿。)
师:这个杯子还能装东西吗? (生答“不能了”。师将杯子顿了顿后开始装沙子。)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沙子从石头缝隙中掉到了杯底。
师:不叫“掉”,叫什么呢?
生:沙子把空杯子填满了。
师:填满了,渗进去了,对吗?好,这些词用得好。你看,渗进了多少沙子啊?
生:半杯。
师:现在这个杯子还能装下东西吗?(生答“能”,师将水倒进第三个杯子。)放进去多少水?(生答“一小杯”)
师:很好。刚才我们看到了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老师放进了石子,还能装东西吗?不能,水都溢出来了。第二个杯子放满了沙子,老师放进了两颗石子,石子高出了杯沿。第三个杯子,先装什么?再装什么?还装了什么?记住老师问什么问题了吗?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吗?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写画素描作文}.
师:听清楚了,看清楚了,赶快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两点:第一要把刚才的过程完整、有条理地写下来;第二要求用词要准确。好,开始写。 (板书:完整 有条理 用词准确)
(师巡视指导)
指导修改
师:同样一个现象,同样一个事件,写出来的文字是不一样的,有的写得比较简单,有的写得比较具体。我们先看一下这位同学怎么写的,我们请她来读,
我来改,你们看老师怎么改的。(大屏幕出示)
生:(读)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一个杯子里放满了水,一个杯子里装了一满杯沙,还有一个杯子是空的,旁边还放着一堆石子。
师:“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这里应该是句号,因为意思讲完了。接下来是老师做实验了,应该另起一段。好,继续往下读。
生:(读)老师把两颗石头拣起来放进了第一个杯子里,水溢了出来。
师:“拣”是从一堆东西里面挑选。我刚才是随便拿出了两颗石子,所以应该是这个“捡”。(板书“拣”、“捡”)
生:(读)老师又把两颗石子放进了第二个杯子,石子高过了杯沿。 师:好,她这里“又”字用得好,表明是有顺序的。
生: (读)接着,老师又把剩余的石子都放进了第三个空的杯子里。
师:是都放进了吗?(生答“没有”)那么这里“都”字可以圈掉,这样就更准确了。
生: (读)这时,老师看见了还可以放东西。
师:是“老师看见”吗?
生:老师问:“这个杯子里还能放东西吗?”同学们回答:“还可以放。”于是,老师再把大量的沙子“沙沙”地倒进了第三个杯子里面。
师:这里的“里面”就不要了,接着往下读。
生:(读)最后,老师把一滴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是小半杯水,要注意用词准确。再读一遍。
生:(读)最后,老师把小半杯水又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这里的“又”放到哪里更合适?重新读一读。
生:最后,老师又把小半杯水倒进了这个杯子。
师:好。
生:这下,第三个杯子再也装不下东西了,老师才停了手。
师:这就是说你把看到的、听到的完整地写下来了。请你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下来。
(生连起来完整地读)
师:知道作文怎么改了吗?好,自己一边读一边改,把你的文字改得更通顺。 (生修改,师巡视指导。)
师:好,停笔,下面我请这位同学读一读。我们要认真听她的这段话是不是完整、有条理,而且用词准确。
生:讲台上有三个杯子。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用“什么地方有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有”字换成一个更准确、更恰当的词呢?
生:放。
师:看,这个“放”就比“有”好多了。
生:讲台上放着三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第二个杯子装满了沙子,最后一个杯子里是空的,旁边还有一堆石子。老师首先取出两个石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头扑通一声沉进水里,结果杯子里的水溢出来了。
师:她有声音,听到了“扑通”一声,妙!
生:接着老师又取出两颗石子,放进了装满沙子的杯子里,这样石子盖过了杯沿。最后老师把剩下的石干装进了第三个杯子,直到装不下为止。 师:很准确,“直到装不下为止”。
篇三:《一节素描课作文》
一节素描课{写画素描作文}.
我们今天上素描课。老师先介绍了一下素描的基本知识,就叫我们画线条了。{写画素描作文}.
老师说要把线条画得两头尖,我以为很好画,一定能画得很漂亮的。可是我按照老师的握笔姿势,刚下第一笔,就觉得很别扭。我的注意力全在纸上,画得很仔细很仔细,结果总是出差错。我看看我画的线条歪歪扭扭的,而且只有一头尖,有点急了。我问老师,老师说:你太紧张了。大胆地画就行了,没有一个同学第一次画就画得很好看的。妈妈抓起我的手摇啊摇,把我的手摇“软”了。我伸出食指和大拇指,夹住笔,剩下三个指头搁在笔上,笔和要画的线条垂直。这样我放松了下来,拿起笔,在纸上“刷_刷”地画起来了。
画了一大堆看起来有点乱乱的线条,可我感觉真不错。接着老师让我们画正方体,我也大胆地画,发现感觉越来越好了。
篇四:《第一次画素描》
第一次画素描
昆区团结四小四年级二班 蔡梦瑶
我学画画已经两年了,大多是蜡笔画和水粉画,有点腻了,今天是我第一次素描课,我已经期待很久了。
我九点准时来到画画班,今年带素描的是一个有名的画家王老师,他四十多岁,和蔼可亲。他首先教我们画素描时如何抓笔,再告诉我们这节课画的是什么,是圆锥体。深蓝色桌面衬托着白色的圆锥体石膏,圆锥体放在正中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了不同的投影。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画起来,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再慢慢修形,修完形就又开始画投影、桌面。终于一个圆锥体画好了。王老师还夸我的素描有立体感呢。
虽然素描颜色单一,没有水粉、油画棒颜色鲜艳,也很枯燥,但我仍然很喜欢素描画,因为它可以扎实画画的基本功。第一次画素描很开心!
篇五:《人物素描——细节描写》
人物素描——细节描写,增加作文感染力
一 全程演示场
师:同学们你们写作文时都写过人吗?好写吗?
生:写过。那还容易,简直易如反掌呀?
师:是吗?你可别吹牛哦!我的要求是你要把人写的活灵活现,好象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啊,老师那有点难的哦。
师:怎么,这么快就投降了呀?
生:老师你今天是不是要教我们怎么写人呀?
师:还挺机灵的,是的,今天我要教你们一招写人的秘诀。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老师,您就别卖关子了,快告诉我们吧?
师:好吧,看在你们那么上进好学的面上,我就免费传授给你们拉,不过——
生:不过什么?
师:不过,你们只许自己知道不可外传给其他人哦!
生:为什么呀?
师:哈哈,这是我的专利,教给你们我可以心甘情愿,教给别人我可是要收费的哦! 生:谢谢老师,我们一定替你保密。您现在快告诉我们秘诀吧!
师:着什么急呀!我这就传授给你们!今天老师教你们的招叫做——细节描写!一篇作文要获得高分,总要有一些精彩之处,或者有一两段精彩的描写,或者有一两句精彩的语言,这样才能打动阅卷老师作文,才可能取得高分。要想让你的作文具备感染力,迅速征服读者,最直接的一个办法就是加强细节的描写,通过你的具体描绘,创造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师:
大圣的话:
一 细节描写是细小动作和细微的情节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就是那些精彩的细节
描写。我国清代有一部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书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叫作严监
生,他被称作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这个严监生到底吝啬到什么程度?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段有关他死去之前的场面描写,便会知晓。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自?”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一个将死之人,连命都顾不上了,还在为灯上多点一根灯草而操心,可见他已吝啬到什么程度。这段描写就是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开头”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让人不明其意;然后接连制造”出奇”,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猜对,这就使事件发展奇峰迭起;最后还是心腹之人赵氏说到他心里,原来是因为灯里点两根灯草费了油。这个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深入到严监生的内心深处。看过这段描写后,同学们从此就会通过严监生从被窝里伸出的两个指头,记住这个大吝啬鬼形象。
细节,是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小动作和细微的情节,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行为、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一般多指在细小的环节方面所做的描绘。
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动作、神情和物件、景色等细枝末节的具体生动的描写,它是我们在记叙文中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景物或环境等最小的”构成单位”,主要运用在写人记事的作品中。一部(篇)小说或电视剧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其故事情节中的那一系列细节。如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中,在日本鬼子团团围住屯子的情况下,嘎子找来鞭炮绑在羊尾巴上,用劈啪作响的鞭炮声吓鬼子,结果却打乱了区队的战斗部署,就是很生动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张嘎的机智勇敢,又突出了他性格中的”嘎”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生
:
师:
大圣的话:
二、细节描写的作用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突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的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更加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并深化主题。刻画人物离不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这些常规的手法,但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就会使作品锦上添花,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更典型。生活中充满细节,有许多细节反映着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要使人物刻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立体感,细节描写是不可缺少的。例如课文《鸡毛信》,关于海娃逃跑的情节,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实现的:
“鸡叫二遍了。海娃哪还躺得住,他坐起来一看,门口的哨兵正打瞌睡呢。他就悄悄地站起来,踮起左脚把歪嘴黑狗的胳膊轻轻拨开,从小胡子身边跳过去,闪到门边,又轻轻地迈过哨兵的大腿,溜到了村边的路上。”哪一个?”街那头的哨兵吼起来。”喂牲口的!”海娃装着大人的声音回答。那个哨兵就不理会他了。海娃走进牲口圈,一把抱住那只老绵羊,把,它尾巴底下的鸡毛信解下来,揣进口袋里,撒开两腿就跑,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这段精彩的细节,主要是关于海娃逃跑时的一系列细微动作的描写,生动逼真,细细品读,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人心,无不为海娃那惊险的行动捏一把汗。动作写得越细,越牵动着读者的心,直到他”跑上了庄后的山粱”,才如释重负。正是通过这种典型的细节描写,才使海娃这个胆大心细、机智、果敢的少年形象光彩照人。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人物阿Q,他是典型的落后农民形象代表,既苦大仇深,受尽有钱人的凌辱,又愚昧无知,沾染一些游手好闲的流氓习气,最后竟稀里糊涂地被当做革命党枪毙了。其中有一段阿Q临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
“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
这个动作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2、用描写细节来展开情节,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是展开情节的最好手段,在故事情节中多作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不但能使情节更充实,而且更生动。有一篇《让小花见太阳》的作文,写在幼儿园里,树下面一朵美丽的小花让一块大石头压住了,”为了让小花见太阳”,”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小朋友们准备把大石头推开。作者描写了两个小朋友推大石头的细节:
“玲玲第一个走到大石头旁。她长得很瘦弱,先用脚朝石头踢一踢,那石
头纹丝不动。她不罢休,用力一脚,朝石头踢去。”啊唷”她突然惊叫一声,
石头把她的脚底心碰得很痛,眼泪都快流了出来。她没有哭,朝两只手的手心哈了口气,双手搓了搓,憋住气,嘴里喊着‘嗨’,脸涨得通红通红,但石头仍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最胖的卫卫走了上去。他伸出又白又胖的小手,摆着肉球似的大脑袋说:”让我来把这个大坏蛋搬走!不让它再欺负小花!”只见卫卫像少林寺和尚那样,练了练手脚,稳了稳脚步。他站在石头前面,突然大叫一声,大家以为大石头被他搬走了。谁知大石头只是稍微动了一下,仍躺在小花的身上。”
这两段写玲玲和卫卫搬石头的情景,由于作者具体地写了几个细节:”石头把她的脚底心碰得很痛”,但她没有哭,”朝两只手的手心哈了口气,双手搓了搓,憋住气""”,”只见卫卫像少林寺和尚那样,练了练手脚,稳了稳脚步""”。
生: 师:
三、细节描写到底写什么
细节描写有多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对象,分为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和生活细节描写。其中,人物细节描写,又包括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动物、静物等等的细节描写;生活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为情节细节和事件细节的描写,有时和人物行为细节描写不大好区分。
那么,细节描写究竟描写什么?
老师认为,对于刚刚学习作文的小学生来说,不管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还是描写一处景物,只要知道抓住一个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细微之处多着笔墨,一步一步细致刻画,你的作文就算有了”细节描写”,你写出的细节虽然还赶不上像前面介绍过的作家的那些经典描写(包括李老师在内,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赶得上),但是在努力强化细节描写,那你写出的作文肯定会增加感染力,不信就自己读读看。
有一次,上小学五年级的邻居孩子,绘声绘色地讲起军训参加打靶的事来,已时过好久还是那样兴致勃勃,李老师让他把打靶的经历写篇作文来,但他写出的作文只有打靶的大概过程,却缺少细节描写,读来一点也不感人。李老师给他提出三点修改意见:一是见到的枪的样子,颜色、重量等,自己第一次摸到真枪时是啥感觉?二是在解放军叔叔的指导下,自己怎样瞄准、扣动扳机,这时的感觉;三是枪响后的感觉及得知自己成绩时的心情。因为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很快便改了出来。这时再读,就有血有肉,感人多了。投稿后,这篇作文很快发表在江城日报《星期天》的”青青苹果”栏目上,还得到了13元稿费。这篇作文之所以得到成功,是因为细节描写到位。我提出的三点修改意见,其实都是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细节,有了这样的细节支撑,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1、人物细节描写,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这些都可以成为你作文的细节描写。一句话,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有力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小学生平日作文最主要的是目前只要掌握独具个性的动作细节描写就可以了。我们看下面这篇作文:
蓝色的纽扣
我的文具盒里有颗蓝色的纽扣。它虽小却凝聚着同学之间的深深友谊。
那是上学期的一个上午,我们进行大扫除。其他同学扫完后,我便撮好垃圾,到往常堆垃圾的地方去倒。可是,操场边堆垃圾的地方一点儿垃圾也没有,我犹豫了一下,照样把垃圾倒了出去。可巧,清洁委员张超同学来了。”学校有新规定,不准在这里倒垃圾,请你把垃圾扫干净,倒到河边去。”张超严肃地说。我也不示弱,高声吼道:”就你一个人这么说嘛,我怎么不知道呢?”张超见我这样,就来拿我手里的簸箕。”哧”,在拉扯中张超把我的扣子扯掉了一颗。我急了,一边抓住一边嚷:”你还我扣子,非给我钉好不可!”“住手,不要打了!”庞虎一边说一边跑来劝阻,我们只好罢手。庞虎又把垃圾撮起来拿到河边倒了。我拿着簸箕悻悻地走了。{写画素描作文}.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张超来找我,他要给我钉上掉了的扣子,我挺不愿意,他却硬是把我拉到座位上,接着从兜里拿出一颗蓝色的纽扣和针线,对我说:”来,坐下,看看我的手艺如何。”他一边说一边拉着我的衣服钉起来。我有些慌了,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慢慢坐下来让俺钉。他边钉边同我谈心:”你怎能把垃圾倒在操场边呢?就是倒在河边也远不了多少嘛。”尽管他说得很起劲,我却一句也没听进去。”哎哟!”张超突然叫了起来。我低头一看,哎呀!他只顾说话,把左手扎了一针鲜鲜血直流。”你!”我惊慌地说。我知道他从没干过这种活,今天是为了我才让针扎了一下。他用右手捏住左手说:”不要紧,过会儿就会好的。其实,我也不是有意扯掉你的纽扣的。”我们又继续谈着话。也不知怎的,这次他每一句话我都听得十分入耳。在他的帮助下,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向张超道歉说:”昨天的事,我真是对不住你呀!”
后来,我的衣服不能再穿了,我就把衣服上这颗蓝色的纽扣剪下了,一直保存到现在。 同学之间闹点小矛盾是平常事,往往通过一件事或一句话就能和好如初,还给未来增添了回忆。读过这篇作文,你认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段?李老师告诉你,描写最好的就是文章的第3自然段”钉纽扣”,小作者抓住这个最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情节,细腻而具体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把张超给”我”钉纽扣,和”我”谈心的情况细致地写了出来,
篇六:《画素描作文》
画素描作文
第一次画素描
作者:北港小学504班 赵申桐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
篇七:《小主人的铅笔素描画》
小主人的铅笔素描画《大佛》在市里得了大奖,他把金灿灿的奖
章放到文具盒里。文具盒里的铅笔、橡皮、卷笔刀见了,都想戴戴,
可是,谁先戴好呢?一场围绕谁先佩戴奖章的争论就这样开始了。 这个,谁先佩戴嘛”,橡皮清了清嗓子,说话了,“不知大家忘记没有,
小主人开始用铅笔画大佛,可那时大佛没有生气,后来还是多亏我及
时出马,擦掉了‘败笔’,才使小主人能重新作画。而我呢,为此身
子缩了好大一截,连我那洁白无瑕的身子也被弄得黑不溜秋的。”说
到这儿,橡皮顿了顿,向大家扫了一眼,接着说:“我看呢,这奖章
该我先戴!”“什么,多亏了你?!”卷笔刀气得连肚子里的螺钉也“咔
嚓咔嚓”响起来,他冲着橡皮大声喝道:“你想想,每次绘画前,主
人最先用谁?还不是先用我把笔削好。你说说,没有我,小主人能动
笔吗?”卷笔刀一边说,一边就把身子往奖章边挪了挪。“你""”
橡皮没想到刚刚说了一句话,就遭了卷笔刀这么一通抢白。他气得一
蹦老高,顾不得头被文具盒的盖子撞得生疼,又向卷笔刀撞去。一向
沉默寡言的铅笔见两兄弟为一个先后而争得面红耳赤,生怕这样闹下
去会伤了和气,赶紧示意他们停止争吵,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其实,
这次主人获奖,两位都功不可没。要是没有卷笔刀,我没‘心’作画;
没有橡皮,我知错难改,更画不出好作品。那么,我就先退出来吧。”
听到这里,卷笔刀和橡皮愣住了,他们都在心里想着:为了这幅画,
铅笔那200毫米的身子只剩下不足50毫米了,他却不贪功,我们""
想着想着,他俩忍不住都羞愧地低下了头。铅笔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又面带微笑地说:“其实,不管做什么事,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
不够的,都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我看,谁先佩戴奖章你们也就不要争了。奖章上不是有条宽大的绶带吗?我们干脆把它同时套在我们三兄弟的身上,你们说好吗?”听了铅笔的话,橡皮和卷笔刀都高兴起来。于是,三兄弟把身子往一起凑了凑,同时围上了绶带,于是也便同时拥有了奖章的荣光。文具盒里又充满了团结、喜悦、和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