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希腊神话电影》
您的位置:原版英语学习网 > 影视英语 > 榜单推荐
与希腊神话有关的10部英语电影(图文)
adaliu 于2012-03-06发布 l 已有 5155人浏览
玩歪歪博,拯救你的脖子和颈椎数百名外教任意选,每天陪你练口语原版英语QQ群背单词利器"开心词场"受追捧
对希腊神话有兴趣的童鞋们有眼福了,小编整理了些跟希腊神话有关的电影,逐一看看吧: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 0
对希腊神话有兴趣的童鞋们有眼福了,小编整理了些跟希腊神话有关的电影,逐一看看吧:
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 (2010)
编剧:特拉维斯·比彻姆 Travis Beacham
菲尔·海 Phil Hay
马特·曼佛雷迪 Matt Manfredi
主演:萨姆·沃辛顿 Sam Worthington 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丹尼·赫斯顿 Danny Huston
杰玛·阿特登 Gemma Arterton 麦德斯·米科尔森 Mads Mikkelsen
杰森·弗莱明 Jason Flemyng 艾莉克莎·黛沃洛斯 Alexa Davalos
伊莎贝拉·米珂 Izabella Miko 尼古拉斯·霍尔特 Nicholas Hoult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Pete Postlethwaite
剧情梗概
影片讲述了众神之首宙斯之子珀尔修斯落入人间后遭遇的种种事端,一场神与人、神与神之间的拯救与被拯救行动就此拉开。
在远古的希腊,神王宙斯(连姆尼森 饰)与兄弟冥王哈迪斯(拉尔夫费因斯 饰)这对宿命中的敌人已经缠斗多年,哈迪斯不服宙斯安排自己永远在冥界,这种痛苦的感觉让他想尽办法想要将宙斯颠覆,让整个世界就只有痛苦。
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 (2010)
编剧 :瑞克·瑞奥丹 Rick Riordan ….story Craig Titley ….screenpla
主演 :
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 ….Percy Jackson
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 Alexandra Daddario ….Annabeth Chase
布兰登·T·杰克逊 Brandon T. Jackson ….Grover Underwood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Medusa
罗莎里奥·道森 Rosario Dawson ….Persephone
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Chiron
肖恩·宾 Sean Bean ….Zeus
凯文·麦克基德 Kevin McKidd ….Poseidon
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Sally Jackson
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Hades
赛琳达·斯万 Serinda Swan ….Aphrodite
杰克·阿贝尔 Jake Abel ….Luke
乔·潘托里亚诺 Joe Pantoliano ….Gabe Ugliano
梅琳娜·卡纳卡罗兹 Melina Kanakaredes ….Athena
剧情梗概
波西·杰克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12岁男孩,他被诊断出来患有读写困难症和多动症。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实地佑考察时,他被自己的代数老师的“特异功能”吓到了。在那之后,珀西·杰克逊才发现自己其实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神话人物和人类的后代。
发现了自己身世之谜后,珀西·杰克逊被送到了一所特殊的学校里就读。在这所学校里学习的孩子都是众多神话人物的后代。当波西·杰克逊来到学校之后,海神波塞冬立即宣称杰克逊是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学校里,波西·杰克逊结识了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漂亮的安娜贝丝·蔡司,她是智慧与技艺女神雅典娜的后代;另一个是葛洛夫·安德伍德,他是半兽人的后代。在这所学校里没呆多少时间,波西·杰克逊就被众神指认为盗窃了宇宙之神宙斯的闪电火的窃贼。珀西·杰克逊被规定要在14天之内交出雷霆杖,否则的话,他的妈妈就要被这些神灵杀死,而且众神之间的战争也在所难免…
潘神的迷宫 Laberinto del Fauno, El (2006)
片长:UK:119 min / USA:112 min / Canada:112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导演: 吉尔莫·德尔·托罗 Guillermo del Toro
演员:
伊万娜·巴克尔诺 Ivana Baquero …..Ofelia
道格·琼斯 Doug Jones …..Pan/Pale Man
玛丽贝尔· 瓦度 Maribel Verdú …..Mercedes
塞吉·洛佩兹 Sergi López …..Captain Vidal
艾妮安娜·姬儿 Ariadna Gil …..Carmen
亚历克斯·安克吕罗 Álex Angulo …..Doctor
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1944年的西班牙仍然笼罩在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和内战狼烟阴霾下,军队四处搜
篇二:《希腊神话电影》
希腊神话电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发魔女》
《新木马屠城》
《奥德赛》
《奥菲斯》
《亚历山大大帝》
《世纪对神榜》
《时光大盗》
《百劫英豪》
《杰逊王子战群妖》
《米蒂亚》
《伊阿宋与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好看的希腊神话电影}.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好看的希腊神话电影}.
《赫拉克勒斯的爱情冒险》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记》
罗马神话电影:
《战争子午线》
《角斗士》
《匈奴王阿提拉》
《罗马帝国艳情史》
《埃及艳后》
《亚瑟王》
《宾虚》
《斯巴达300勇士》
《勇敢的心》
《天国王朝》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埃及艳后》
《尼罗河上的惨案》
《英国病人》{好看的希腊神话电影}.
《木乃伊》
《木乃伊归来》
《夺宝奇兵》
《开罗红宝石》
《斯芬克斯》
《海底之城》
《十戒》
《蝎子王》
《博物馆奇妙夜》
《第七卷轴》
《法老的诅咒》
《卢浮宫魅影》
《尼罗河宝石》
《夺宝奇兵》
《女王密令》
《古墓丽影》
《魔茧复活》
《埃及妖后》
《摩西十诫》
《诸神混乱之女神陷阱》
《盗墓迷城》
《木乃伊魔咒》
《七个木乃伊》
《星际之门》
《埃及王子》
《太阳公主》
超人
钢铁侠
黑客帝国
指环王
X-战警
007
所罗门王与希巴女王
所罗门王的宝藏
所罗门王凯恩{好看的希腊神话电影}.
BBC 地平线 所罗门国王的石碑
太阳神的诅咒
亚瑟王
天启四骑士
富士应该挑那种看上去一丝一丝的,黄里透红的,这样的一般壤是黄的,又脆又甜还有一点点酸,味很正。千万不要挑绿里透一点点红的,这样的,一般味道都有点寡淡的,水分可能也不少,但甜味一定不行。正宗的红富士苹果放在桌子上都是歪的,没有正的,否则肯定不是正宗,颜色不能特别红,有些粉红,且不是红成一片,要挑有许多红丝的那种,还有“肚脐”要陷下去深的,这样才甜。皮上麻点多的,用手指轻轻弹,清脆有回声的,是又甜又脆的。
买苹果(主要是红富士),最好选外表为条状红的(称“条红”),而且红里面有一些黄色。那种苹果脆性、汁水多、很香甜。
篇三:《理查德.林克莱特电影推荐》{好看的希腊神话电影}.
1.《爱在黎明破晓前》
这部电影是由美国独立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特作为男女主。讲述的是火车上的一段邂逅,因为其几乎从头到尾的交谈,从而又可以被称作是“话唠电影”。我之所以选择这步电影,是因为我比较倾向于去看这样的电影,人们把一类电影称为是“独立电影”。所以首先要把“商业电影”和“独立电影”区分开来。现代社会的电影制作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以票房为目的,未免有太重的商业色彩。不可否认很多电影也很精彩,有先进的技术后期、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并且能够“速成”,所以有很强的能产性,这些都能为之增色不少。但也不排除有太多粗制滥造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往往只注重形式,只一味的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暂且把这样的现象称作“媚俗”。但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所要承载的不应该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有的电影也在尝试着去表达某些思想理念,但有些“精神内涵”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太过于片面性。当然如果艺术太具有目的性,只为某个阶级服务的话,倾向性太重,往往又削弱了其艺术性。所以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它应该去反映那些存在于生活中或生活中所具有的某些理念向人们展示出来,所以它的表现形式要恰到好处,对于有的社会问题,不能遮遮掩掩,当然对于所要传达的思想也不能使之太过现实化地完全表现出来,艺术和生活始终是要有界限的。
影片的开头用快镜头将铁轨、沿途的风景展现出来,之后又以火车车厢作为空间。火车上有人在交谈,有人在拿着书阅读,拿着书的就是男主和女主,他们是陌生人,路途漫长无聊,两人开始交谈。当然这可以算是“艳遇”这一类老而又老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路途中认识一些人并进行交谈并彼此留下联系方式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但这部电影中“艳遇”及其艳遇之后发生的事情只是一个框架,一个融合了诸多精神的框架。
男人来自美国,结束了自己的欧洲之旅要到维也纳转机回国。女人是一个法国女人会说英语准备要到马德里去。两人咋火车上聊天。于是到了维也纳,女孩人决定要和这个男人一起度过明天之前的时间,然后第二天俩人再开始各自的路途。火车上的谈话关于童年,女人说到自己的幻想总是与父母的给的期望相对,这里面反映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对立,当然包括经历和思想的对立。而男人说自己年幼的时候在玩水的时候看到了阳光下已故的彩虹,他在彩虹里看到了已故的外祖母,他满心欢喜告诉自己的父母,但是他的父母否认了他的所见。童年需要的是幻想,但是由于成人和儿童的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成人往往以自己的方式教儿童去看待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时代的不同,所孕育出的思想也有差异。法国女人提及自己的父母属于“愤怒的一代”,经历过“五月暴动”,他们是反抗一切的人。但是女主却不知道自己的敌人为何物?所以自己有反抗现存物的思想。{好看的希腊神话电影}.
影片的对话,在他们来到维也纳坐上公车的时候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也就是各自问对方问题然后再回答,这样一问一答,表面上只是两个陌生人在认识对方的过程。但是从其问答的内容来看,却是一种自我“三观”的反映。男人问女人真正让她生气的事情,她说她讨厌战争,她认为有的人在战火的硝烟中死去,但有人却在这一切面前冷漠。她还说她讨厌媒体控制人的思想。反战争反专政追求自由的态度就在这样很随意的谈话中表现了出来。有仍有战乱的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新闻里关于战争的报道。战争、难民、死亡但是我们对于战争却没有了立场,从而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同情心,这也许也是人性的一种缺失。 电影中提到了一个“无名公墓”,里面埋葬的人都是被冲到多瑙河岸的人,而这些人大多都是投海自杀的人。法国女人称他们为“这个世上走失的人”。即使不知道他们生为何人,有什么样的故事,但是也依然相信墓园是一个让灵魂得以安息的地方。所以这种类型的“公墓”的建立,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也能够体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博爱。然而对于生命问题的探讨,人们似乎也没停止过。男人在教堂里提到自己参加一个朋友的孩子的接生仪式,他说当他看到出生的孩子,他想到人生来是向着死亡的,所以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所以关于生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无关你是否信教。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也可以看做是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艺术展现。当男女主下火车到了城市的公园时,有人给了他们两张话剧的入场券,说是下午会有一场话剧演出,他们可以拿着入场券进入。这是一种将艺术平民化了的感觉,话剧或者类似于话剧这样的艺术表演在这个城市似乎是很平民化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享受艺术的权利,而不是使这样的艺术仅限于某一阶层。综合西方的文化来看,其源头古希腊的文化中,悲剧戏剧这样的表演似乎也是全民性的,人们享有艺术表演和艺术欣赏的权利。
而且艺术作品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电影里呈现的维也纳,是一个艺术的国度,大街小巷都是艺术的气息。电影里在一个街头有一个画展,她说她喜欢这个一个画家的画,铁轨的线条让她觉得非常美,于是当她见到这幅画时她曾经驻足45分钟。这应该是一个画家对美的一种尊重和追求。另一幅画展现出的是人物融入环境,周围的环境比人物更突出。这样的画所要传达的理念应该是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影片没有通过具体的情节去展示这种思想,却通过几幅画去让人感受。这也是电影人把观众当做审美主体从而采用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展现方式。而且对于文学和艺术它不只包含在主流人群中,电影中提到河边的流浪诗人,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流浪过程中作诗养活自己,表面上他一无所有,但他思想中的诗意却为他构造出一个世界。文学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它是每个人的权利,这个观点在电影中不断地被强调。
所以说整部电影依托一场维也纳的“艳遇”这一个框架,阐述了一些电影人所要表达的一些理念。它没有曲折丰富的情节,没有丰富的人物性格的刻画,但是整部电影像是一个思想的大融汇,通过繁复的语言去进行叙述,但又并不是简单地说教。这也许就是独立电影的优点,它不受制于或者说很少受制于外界的影响,它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去传达一些信息,关于世界关于人类的话题也不曾停止。
2.爱在黄昏降临前
时隔九年,理查德林克莱特继《爱在黎明破晓前》之后又导演了另一部电影,可以算是《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续集。他的男女主人公的演员依旧是,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特。影片中人物再度出现时,经历了9年的岁月,男主的脸上已有皱纹,而女主失去了年轻时候的丰腴,取而代之的是骨干的身材——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一般的电影要表达不同时段的人物时往往启用不同的演员,这样省时省力。而理查德林克莱特却坚持在9年后用同一人物,这是一种将电影制作地精细的表现,他不求影片的多产,而更看重的是人物在岁月的积淀后的改变。他用电影的方式去表达一种对时间的祭奠。而这部电影依旧采用了“话痨”的形式,通过无休止的人物对话对话去表达观点。
电影中,九年之后两人咋法国再次相遇。女主说9年前的那个夏天没有出现在约定好的地方是因为自己的外祖母在那天下葬,而男主如期出现却没有见到她,于是两人9年的生活里没有交集。这就是时间所开的玩笑,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有很多事不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中。而俩人的相遇是因为男主在巴黎有一场图书签售会,而女主看到了这个消息在签售会现场和男主相遇了,时隔九年。两人又开始在谈话中,谈及自己9年中的经历。
女主说他开始为绿十字会工作,自己去拯救世界的梦想还在继续,而男人则用言语表现出自己对世界的彷徨,这种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生命的迷茫状态正是理查德克林莱特尽力在电影中去呈现的。他们穿过巴黎的大街小巷,在谈论着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一种全局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其中提到了西方世界的工业转移问题,西方经济发达,开始往欠发达国家转移重工业,继而产生的环保问题。如果单从区域划分的角度看,西方人似乎对各种环境污染问题高正无忧了,但是如果将人类看做一个整体,那些被转移重工业的地区的人所遭受的环境问题,应该不只是那些国家的责任,所以女主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到过很多地方,其中一个工作就是在印度进行污水的处理。俩人在交谈中认为世界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相似,世界在变化发展,人在变老,而世界存在的问题和人们存在的问题都是在慢慢变得复杂的。这也是
电影的亮点之一,电影人能用一种通俗的聊天的形式,把人与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谈话中还提到了美国枪支问题、共产主义这些问题,涉及面比较广。
两人用自己的经历叙述了“形式”与“过程”的问题,男主说自己年轻时候组过乐队,是乐队的鼓手,但乐队的主唱却太过注重结果,注重代表着荣誉的结果,最终不欢而散。而女主喜欢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去墨西哥的贫困地区给孩子们送去铅笔,也许这样的形式微不足道,但是女主认为这种“自得其乐”的态度就是要不在乎形式,只在乎过程。大抵是要表达对当今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反对,寻求的是一种的我的“本真”的状态,经历一种不在乎外界的态度而对生命的追寻的过程。
而影片中提到的女主的现任男友是一名战地记者,女人说他看到战争中痛苦的人的第一反应是拍照,眼里没有丝毫的同情,似乎拍下这一切灾难都将成为自己的战利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中存在的苦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削弱人们的同情心,职业操守和善良的本性之间的界限,任何人都是难以把握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去证实去表现某种痛苦,而是面对这些痛苦时的恻隐之心。
一如既往,本片也强调了电影人的宗教观。影片中的男女主都是无神论的,但是对于宗教也有自己的见解。对于“欲望”的肯定与否定似乎是不同宗教都在争论的问题。其中谈到了佛教的对欲望的否定,不只是佛教,基督教也同样有这样的否定。但是完全没有欲望或者欲望过多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合理的,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所以影片中关于“欲望”的探讨不过是对人本身的探讨,对我们想要的和我们得到的一切的清楚的认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不论你是否是佛教徒还是基督教徒,除了神明除了信仰,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本身。或许最好的信仰状态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人与神的狂欢或者是严肃的悲剧的状态,对人本身的肯定或许就是一种最朴素最有效的宗教。
9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建立一个家庭。男子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但谈及他现在的生活他却并不满意,或许爱情和婚姻的差别就在于“新鲜感”,日复一日的生活,对伴侣的优缺点了如指掌,于是就会产生不满与抱怨。他形容她的妻子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和“一位优秀的母亲”。但进入婚姻,恋爱时的激情就转化为了平淡的日子,婚前的琴棋书画,婚后大概就是茶米油盐了。这也是时间的流逝所产生的厌倦。影片结尾,女主在公寓里放起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滑稽地跳起舞哼着调,然后又弹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歌,她以一种戏剧化地方式去表示对时间的无可奈何。
比起上一部影片,这步影片把人从浪漫主义又进一步拉近了现实,也许这就是时间所带来的改变。
3.《少年时代》
这部电影是始于林克莱特的一个电影试验计划,这部从2002年起每年用两三周时间拍摄,历时十二年的影片将镜头对准一个叫麦森的小男孩,用完全真实的时间跨度,讲述了男孩从六岁到十八岁成人的成长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它通过不同的音乐去代表不同的阶段。影片开头是Coldplay的《yellow》这首歌,“look at star, look at sun for you ,they are all yellow”,而影片后来有一首歌是麦森父亲朋友的乐队主唱吉米在酒吧送给中学毕业的麦森的一首歌《hero》,这样的歌词配合不同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6岁的小麦森躺在草地上一脸稚气望着天空,而后来的一首歌则是在一家酒吧,麦森即将踏入大学校园之前,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满嘴胡茬的青年,与歌的主题相呼应——长大了,就应该成为一个英雄去为自己而战斗了。
当然影片中的父亲和母亲的变化也让人深有感触。林克莱特善于在时间对人的改变方面下功夫,在这部影片中也淋漓尽致地向人们展示了这种变化。影片中,麦森的母亲从一个年轻的女性变为了一个体态臃肿的中年妇女,父亲则从一个喜欢音乐的乐队成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中年男子。麦森和她姐姐6岁时,父母就离婚。母亲再婚却遇到酒鬼丈夫遭受家暴,
最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读完了研究生找到了一份满意的作为大学老师的工作。而麦森的父亲则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又有了孩子。这样的结合与分离,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人一生当中都是在追寻我们生命中的另一半,这或许并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但如果幸运,我们门所得到的结局也趋于圆满。所以尽管影片中的人物也遭遇了不幸,但其发展的结果却是积极的,这也是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成长的力量,不止是孩子在成长,父母也是在生活的磨砺和反省中不断成长的。
其中麦森父亲对他的孩子们的教育是值得一提的,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教育的反思。尤其在文化差异悬殊的中西方来说,麦森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令人耳目一新。他和妻子离婚后,每周都会接儿子女儿出去玩,他教会自己的子女要有自己的判断。当学校向学生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避免911这样的事件发生,他告诉他的孩子们这次战争和911和恐怖势力没有任何关系,当权阶级是为了石油,并表示对布什政府的不满。他直接大胆地谈论这样的政治问题,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而当事件过了几年,他成为奥巴马的忠实粉丝,美国总统选举时,他开始带着子女去社区张贴宣传广告支持奥巴马。这些事件的穿插,表明政治立场的同时也通过政权更替这样的大环境去表现时间变化,将人物融进政治环境中,显得合情合理。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他向他们讲授一些性知识。在儿子经历了失恋时,他向朋友一样将他从痛苦中拉出来。
麦森的母亲则是一类杰出女性的代表,虽然生活里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以一个独立女性的身份,在离婚后读完研究生,担负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任。这期间她再婚,但是她遭遇了一次不幸的婚姻,嫁给了一个酒鬼,遭受了家暴。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更加消沉,她成为一个大学教师,并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在儿子女儿都要离开家去异地上大学的时候,她留下眼泪,她说:“这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这可以说是对离别不舍,但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对成长这个主题的一种渲染,以一种忧伤的方式去诉说成长,成长就是独立,是孩子的独立,也是父母的独立。而后子女将变成一个真正的大人要独立承担责任,而父母则变成了“空巢老人”,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麦森从一个6岁的儿童到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他从幼稚走向叛逆,再从叛逆到有成熟的趋势,在上大学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有自己独立世界观人生观的人,他喜欢摄影,报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学校去上大学。他要自己赚取学费,这从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经济的独立是人格独立的一个标志之一,但这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他对后现代的科技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老是盯着手机看被屏幕里的生活所吸引。“感觉人人都陷入一种中间状态,无法真正体会什么”。这也是对后现代的一种审视,在对话中运用了文学的语言,是一种概括性的表述。所谓的“中间状态”就是大多数当代人所处的状态。科技的发展,信息量越来越大,人们被覆盖在无休无止的信息中,关于是非对错,关于自己的观点,这些都逐渐被人们忽视。对外界大量的信息的有意识回避,这种“退后”的态度,或许能够让人多一些自己的想法多一些自己的判断。
影片结尾是麦森和大学舍友一起去徒步,他看到了疯狂的舍友在山顶大声欢呼。他也即将开始他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