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朗读示范》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B,C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AC,则ABAC的最小值为( )
1
41B.
23C.
4D.1
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OB,OC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与OA的夹角和OB与OC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OB,OC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22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由ABAC得,(OBOA)(OCOA),因为
,所以有,OBOAOCOA则OAOBOC1
ABAC(OBOA)(OCOA)
2
OBOCOBOAOAOCOA
OBOC2OBOA1
设OB与OA的夹角为,则OB与OC的夹角为2
11
所以,ABACcos22cos12(cos)2
22
1
即,ABAC的最小值为,故选B。
2
【举一反三】
【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中,已知
AB//DC,AB2,BC1,ABC60 ,动点E和F分别在线段BC和DC上,且,1BEBC,DFDC,则AEAF的最小值为.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
运算求AE,AF,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AF,体
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
11
【解析】因为DFDC,DCAB,
92
11919CFDFDCDCDCDCAB,
9918
29 18
AEABBEABBC,1919AFABBCCFABBCABABBC,
1818
19192219AEAFABBCABBCABBC1ABBC
181818
2117172919199
421
cos120
921818181818
21229
当且仅当. 即时AEAF的最小值为
923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的焦点F1,0,其准线与x轴的
交点为K,过点K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 (Ⅰ)证明:点F在直线BD上; (Ⅱ)设FAFB
8
,求BDK内切圆M的方程. 9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的方程为ym(x1),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K1,0,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
则可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1,Ax1,y1,Bx2,y2,Dx1,y1, 故
xmy1y1y24m2
整理得,故 y4my402
y4xy1y24
2
y2y1y24
则直线BD的方程为yy2xxx2即yy2
x2x1y2y14
yy
令y0,得x121,所以F1,0在直线BD上.
4
y1y24m2
(Ⅱ)由(Ⅰ)可知,所以x1x2my11my214m2,
y1y24
x1x2my11my111 又FAx11,y1,FBx21,y2
故FAFBx11x21y1y2x1x2x1x2584m,
2
2
则84m
84
,m,故直线l的方程为3x4y30或3x4y30 93
故直线
BD的方程3x
30或3x30,又KF为BKD的平分线,
3t13t1
,故可设圆心Mt,01t1,Mt,0到直线l及BD的距离分别为54y2y1
————-10分 由
3t15
3t143t121
得t或t9(舍去).故圆M的半径为r
953
2
14
所以圆M的方程为xy2
99
【举一反三】
【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直线5
y=4与y轴的交点为P,与C的交点为Q,且|QF|=4(1)求C的方程;
(2)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且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的方程.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2=4x.
(2)x-y-1=0或x+y-1=0. 【解析】(1)设Q(x0,4),代入
y2=2px,得
x0=,
p
8
8pp8
所以|PQ|,|QF|=x0=+.
p22p
p858
由题设得+=p=-2(舍去)或p=2,
2p4p所以C的方程为y2=4x.
(2)依题意知l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的方程为x=my+1(m≠0). 代入y2=4x,得y2-4my-4=0. 设A(x1,y1),B(x2,y2), 则y1+y2=4m,y1y2=-4.
故线段的AB的中点为D(2m2+1,2m), |AB|m2+1|y1-y2|=4(m2+1).
1
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2m2+3.
m将上式代入y2=4x,
4
并整理得y2+-4(2m2+3)=0.
m设M(x3,y3),N(x4,y4),
则y3+y4y3y4=-4(2m2+3).
m
4
22
2故线段MN的中点为E22m+3,-,
mm
|MN|=
4(m2+12m2+1
1+2|y3-y4|=.
mm2
1
由于线段MN垂直平分线段AB,
1
故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
211
22从而+|DE|=2,即 444(m2+1)2+
2222
2m++22=
mm
4(m2+1)2(2m2+1)
m4
化简得m2-1=0,解得m=1或m=-1, 故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y-1=0或x+y-1=0.
三、考卷比较
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题型分值完全一样。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篇二:《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读技巧
朗读作为口语艺术,技巧性很强。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记得刚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碰到的最让我头疼的事就是孩子们的朗读习惯。农村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大多数普通话不标准,自然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也受到影响,除了吐字不准,从一到六年级还有一个特点:拖音。什么是拖音呢?就是每读一个字,就拖很长的音,比如读“长城”,他们总是读成“长——城——”,速度慢,很难听,更别提什么感情朗读。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作了很多努力,示范读,领读,效果甚微。后来,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方法教给学生,经过几个星期的练习,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朗读时首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能把课文流利的读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调,是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其次,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意、突出重点的作用。停顿合理可使语句表意显豁,并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将根据语句结构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如: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表示停顿稍长,“/”表示短暂的停顿)
第三,重音明显。在朗读时正确运用重音,可以突出语句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加强重音:在朗读时突出强调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如《草原》的第一句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这次”上,有的在“草原”上。根据上下文,应重读“看到”,从而强调下文写的恬静而令人向住的草原美景。 (2)拖长字音:通过有意延长音节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如:“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一场雪》) 朗读时通过延长“整整”、“一夜”的读音来体现雪下的时间长。(3)重音轻读:读音的轻重是相对的,有时有意的轻读主要重音,更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重音轻读,常用来表示深沉、含蓄、细腻的思想感情和轻巧的动作、轻微的声音、幽静的环境等。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里的重音“冷极、雪、黑”就需要读得低沉、绵长些,做到重音轻读。
第四,掌握节奏。节奏是课文所表达的内容由思想感情决定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回还交替的声音形式。课文的感情基调,可造成四种节奏类型:
(1)轻快型 。这种有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跃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如《火烧云》: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轻少重,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卖火柴的小女孩》。
(3) 舒缓性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如《第一场雪》、《月光曲》等: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如《董存瑞舍身炸喑堡》、《景阳冈》等。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底。
第五,注意语气 。语气是指在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支配下朗读语句的具体语音形式。作品中的语句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总是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的。语句的感情色彩,主要是通过声音气息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1)喜爱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轻快流畅。 如: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着,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珍珠鸟》)
(2)悲伤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有一种迟滞感。 如: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了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丰碑》)
(3)激昂的感情 一般要读得“气粗声重”语速稍快。 如: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不负众望,虚心纳谏,博采众议,拥有一副兼听则明的耳朵,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灵,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继续开创,去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朗读技巧的传授不能唯技巧化,必须是一种巧妙的“渗透”。渗透的方法很多,如:结合范读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在对话中渗透等。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五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朗读技巧四要素
发布者:王冬清 发布时间: 2012-8-3 7:47:59
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如果学生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出课文,那么就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三维目标。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至关重要。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的朗读比赛中,我班朗读篇目《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语调由舒缓到高昂,由轻到重。语气坚定,字字清晰,字里行间体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
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
4、 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但不管怎样,我们在授以学生朗读技巧时,一定要联系课文内容,不得单纯地追求技巧,在朗读过程中也要保持“因声示义”的心理活动,让思维活动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篇三:《语文课文朗读名篇》
语文课文朗读名篇
七年级上:1理想 流沙河
2《论语》十则
3春 朱自清
4秋天 何其芳
七年级下:1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2黄河颂 光未然
3木兰诗
八年级上:1陋室铭 刘禹锡
2爱莲说 周敦颐
3大道之行也 《礼记》 八年级下:1雷电颂 郭沫若
2海燕 高尔基
3短文两篇(《日》、《月》)巴金 4组歌(《浪之歌》、《雨之歌》)纪伯伦
5岳阳楼记 范仲淹
6醉翁亭记 欧阳修
九年级上:1沁园春.雪 毛泽东
2雨说 郑愁予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九年级下:1我爱这土地 艾青
2乡愁 余光中
3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7鱼我所欲也 孟子
8愚公移山 《列子》 9关雎 《诗经》
10蒹葭 《诗经》
参考网站《语文课文朗读》,《派派网》
篇四:《小学生语文课文朗读比赛实施方案》
小学生语文课文朗读比赛实施方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为了展现及提高我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更会读书,更爱学习,特拟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强化师生朗读能力训练,培养正确的朗读习惯。能使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标准,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恰如其分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字正腔圆,热爱表达。通过本次朗读比赛活动激发师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二、参赛对象及时间:
各班在4月25日下午自行评比的基础上推选优秀学生代表,参加4月27日举行的学校朗读比赛。比赛中表现优秀者将代表学校参加乡级朗读比赛。 三、比赛内容及形式
1、朗读的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过的课文、诗歌或课外优秀文章,也可以是自己的作品,具体篇目和朗诵形式自定;朗读时间大约在4分钟左右,不可超过5分钟,也不能少于3分钟。可以脱稿朗读,也可以持稿朗读。
2、朗读的形式:(1)个人朗读;(2)所有朗读均不配乐。 四、比赛地点及要求: 1、小学内。
2、决赛时按抽签决定选手出场顺序。各班严格遵守赛场规定,听从统一指挥,有序进退场,不许带任何零食入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3、穿着整洁;态度认真、有礼貌,充满自信;举止稳重大方。
4、朗读正确、流利。不丢字,不添字,不破句,停顿适当。
5、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轻重缓急合理;有感情地朗读,能读出作品的韵味。 五、人员安排: 评委:
统计分数: 六、奖励
1-2年段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中、高年段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七、评分标准:见附表 八、注意事项:
1、 各班主任要严格按要求主持好本级的预赛,及早定好参赛选手,积极组织学生朗读,保证比赛质量,确保比赛顺畅进行。
2、参赛班级将朗读内容报给教导处并准备相应的朗读作品7份。
附表
篇五:《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文朗读}.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摘 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今,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搞扎实,才能激发起学生爱学语文的热忱。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文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说明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起到哪些作用。 关键词: 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 语感
前 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朗读教学的特点
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依然是教师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使用和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语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
二、 朗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所谓“正确流利地读”,就是要发音正确、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按句逗号的停顿去读。有感情地朗读是在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是感悟的前提条件。重视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变的主题,而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走入了误区。
(一)夸大效果,满堂皆读
曾几何时,小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大力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可喜的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终于得到了重视,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夸大朗读教学的效果。以为朗读无所不能,包容万象,课堂上只要抓好了学生的朗读,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于是语文课成了典型的赛读会,出现了“满堂读”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段时,他先让一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回答:“好!”再让另一个学生读了一遍,老师又问“这个同学读得好不好?”学生回答:“好!”老师又说:“谁想和他比一比?”后来又让第一组的同学和第二组的同学比""最后老师说:“谁想和老师比一比呢?”老师读,学生再读。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学生读书遍数不少,课堂也很热闹,但收效却不大。这不仅不是加强了朗读教学,而且还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厌烦情绪,由最先的兴趣勃勃变成最后的索然无味,失去读的兴趣,使朗读教学变得事倍功半了。
(二)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
部分教师喜欢指名朗读某一节,不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某一节;喜欢全班齐读,忽视自由朗读、个别读;喜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过多的评论,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评价。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刚接触课题,就要求学生带着激动的或者沉重的心情、矛盾的或者陶醉的感情朗读,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感情是学生受到课文感染之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感情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光靠几个孤零零的概念,更不是靠老师生硬的指令来调控和强加的。与其强加指令,不如花些精力帮助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的感情。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产生了共鸣,自然就不要你去告诉他要用什么感情、什么语气去朗读课文了。{小学语文课文朗读}.
(三)过程走马观花,效果镜花水月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但有的教师一上课就让一名学生读
课文,或教师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