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孔子的故事大全 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全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

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故事二: 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 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

来。 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 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便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 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 你又是带著气走的,身上还佩带著宝剑, 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故事三

两小儿辩日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的故事大全}.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虽然当时的孔子已经是声名赫赫,可是依就敢于在两个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无知,可以说是谦虚、诚实的表现,为后人感动。正如他自己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四

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值得后世所有读书人学习、敬仰。

故事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春秋时期,孔子带他的学生子路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一天子路掉队,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肢不勤快,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就道歉,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原谅了子路,还邀请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可老丈已经走了。孔子知道后,认为老农是位隐士,心中敬佩、感叹不已。

故事六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故事七

后生可畏

相传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

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可怕啊!”这就是“后生可畏”的典故。

现在,人们用“后生可畏”来称赞少年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篇二:《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林汉达

孔丘,字仲尼,从前人们一直尊称他为孔子。他是春秋时鲁国人。三岁上死了父亲,母亲就带着他搬到曲阜去住,靠着自己的一双手来抚养孔子。

孔子十七岁那一年,鲁国的大夫请客招待读书人,孔子想趁机会露露面,也去了,却被赶了出来:“我们请的都是知名人士,你来干什么?”受了这番刺激,他格外刻苦用功,要做个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快到三十岁的时候,名声大起来了。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办了一个书房,招收学生。贵族学生、平民学生他都收。过去只有给贵族念书的“官学”,孔子办了“私学”,以后贵族独占的文化教育也可以传给一般的人了。

三十岁时,他有机会去到洛阳,就特地送了一只大雁给老子作为见面礼,向他请教礼乐。老子姓李,名聃,年级比孔子大得多,在洛阳当周朝守藏室的大官(相当于现代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见孔子来向他虚心求教,很喜欢,还真拿出老前辈的热心来,很认真地教导孔子。末了还给孔子送行。他说:“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送钱;有德行的人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就冒充一下有德行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说的那些古人早已死了,骨头也都烂了,只有他们的话还留着;第二,君子遇着好时机,就驾着车去,时机不好就走吧;第三,我听说会做买卖的人把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似的,道德很高的人看上去好像挺笨似的;第四,你应当去掉骄傲,去掉欲念,因为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话就这几句。”孔子一一领受了。他回到鲁国对他的门生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走兽,我知道它会跑。可是,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捉,会游的可以用钩子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怎么风里来、云里去,怎么样上天。我见了老子,没法琢磨他,他大概像一条龙吧。”

就在孔子会见老子那一年年底,郑国的子产死了。郑国人都流泪,也有痛哭的,好像死了亲人似的。孔子一听到子产死了,也哭起来。他说:“他真是我所想念的古代爱人的人!”孔子很钦佩子产,也跟他见过面,像尊敬老大哥那样尊敬子产。在想法上也多少受了他的影响。比如说,郑国遭到了火灾,别人请子产去求神,还说:“要不然,接着还要发生火灾。”子产可不答应。他说:“天道远,人道近;我们要讲切近百姓利益的人道,不讲渺渺茫茫的天道。”郑国有水灾,别人又请他去祭祀龙王爷。子产又不答应。他说:“我们求不着龙,龙也求不着我们。谁跟谁也不相干。”这些思想在当时可以算是很了不起的。孔子在讲天道、

人道方面是跟子产相像的。

孔子总想寻找机会实现他的理想。他到处奔波,后来还曾周游列国,可一直未能如愿,还差点被人打死,也几乎饿死,他自己说活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曾经有人向他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肯回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对他这样说:‘孔子这个人呀,追求真理不知疲倦,教导别人不知厌烦,发奋学习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忘记了忧愁,连人变得老了都不知道。’”

六十三岁上,孔子回到鲁国,一心一意把精力搁在编书上头。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终于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典的编修工作。他以这些经典为教材,精心传授学生,培养了大量的卓越人才。据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名学生,最为出色的有七十二个。

七十三岁时,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子路在卫国被人杀害。他悲伤过度,患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孔子在世时始终想有所作为,安邦定国,造福世人。虽然他一生不得志,郁郁死去,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代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孔子的故事大全}.

请回答:

1. 孔子,名,字,国人。他的再传弟子曾将孔子及其他的弟子的言行编录成一本书,

这本书体现出了“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学习方法和理念。

2.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孔子的一生?

3. 结合文章中第五自然段,说说“天道远,人道近”这句话的含义。

4. 文章中提到的《诗》《书》《礼》《易》《春秋》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那

么“四书”又包括哪些书籍呢?

5. 你知道孔子哪些弟子,说说他们的故事。

篇三:《论语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第三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子贡坐车在各国之间旅游,来到一个深谷,深谷里有条清澈的小河,小河旁有个佩戴着玉佩的美丽女孩正在河边浣洗,孔子

和子贡停了下来。 孔子给子贡一个杯子,说:“你去问一问那美丽的姑娘,要注意礼貌,看看这姑娘懂不懂礼?顺便弄点水来喝。” 子贡老老实实的拿起杯子,跑到姑娘身边,傻傻地说:“这河水真清啊!我可以舀点水喝吗?” 女孩撇了他一眼,说:“这河水是很清,这河是很弯,但这河水又不是我家的,你要喝,自己去舀就是,问我干什么?”子贡无趣的端水走了。 孔子喝了水,听完子贡的汇报,正经的点点头,说:“恩,不错,知道了,这次你再拿把琴去,再问一问,一定要注意礼貌。”说完就把琴上的一个旋钮给取了下来。 子贡拿着一把没有琴钮的琴,傻傻的跑到女孩子身边,害怕的说:“姑娘,你好,我这琴坏了,你可以帮忙调下琴吗?” 女孩子翘了下眉毛,有点生气的样子,回答道:“我只是一个村妇,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姑娘,我怎么会调琴?你没事找事跑来做什么啊?找茬啊!?” 子贡赶紧回身走了,把刚才姑娘说的汇报给孔子。孔子很高兴,说:“真是一个懂礼的好姑娘啊!”说着从车上取出几匹漂亮的绸缎,说:“把这个给姑娘送去。” 子贡很高兴,以为这下姑娘不会在给他白眼了,又傻呼呼的跑到河边。把绸缎递了上去。子贡没想到,这下可把那女孩子惹火了。 女孩子生气的说:“你怎么又跑来了,这么无聊啊?跑来跑去你不累啊?你那这些绸缎来干什么?我又不是你什么人?你还不快滚,我男朋友就在这旁边,小心你的脑袋!”

篇四:《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

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篇五:《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故事大全}.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孔子的故事大全}.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孔子的故事大全}.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孔子的故事大全}.

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孔子的故事大全}.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篇六:《小朋友讲故事:孔子小时候的故事》

勤奋学习、孝顺母亲的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子说:“都记住了。”{孔子的故事大全}.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子是和哥哥在一起睡觉的。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子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妈妈要考我,要是有不会的,妈妈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第二天一早,在妈妈考核时,他一遍通过。妈妈惊喜地说:“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子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孔子的故事大全}.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篇七:《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

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

从汉画像石“滑板车”图 联想老庄的哲学思想 作者:翟智高时间:2014-05-14 22:10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 “滑板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本是代步工具,但传入中国后,却迅速成为深受儿童们喜爱的玩具。西安碑林有一块东汉画像石上,有“滑板车”,画像石中,一名儿童手推“滑板车”,站在两个大人之间抬头仰望。中国古代儿童也玩滑板车,要比德国人发明早了近两千年. 汉代画像石上的滑板车: ? ? 画像石出土于陕北绥德,描绘的是孔子长途跋涉来到洛阳,向老子求学问礼的场景。右侧的孔子手执“大雁”,屈身向老子行拜师礼。? 站在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儿童,手推一辆两个轮子的“滑板车”,名叫项橐(tuó),是春秋时代闻名的神童。据史料记载,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被项橐用泥沙修筑的“城墙”挡住了去路。孔子问他何不避车,项橐回答说,只闻车避城,未闻城避车。后来项橐又连问孔子几个问题,孔子却回答不出来。于是有《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之句,所以他也被戏称为“史上最著名”神童。 画像石图中项橐手中的“滑板车”,根据嵇康《高士传》的记载,被称为“蒲车”,是东汉时代流行的玩具。虽然不知是否像现在这样可以用来代步,但无疑与现代的儿童滑板车类似,同属于儿童们喜爱的玩具。 ? ??? 画像石画中是孔子到东周都城洛阳问礼樂与老子的故事,在洛阳老城现在还有后世纪念孔

子入周问礼樂的碑刻: ? ?? 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载于《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列传》(以下资料黑字是原文,括号内蓝字是译文参考)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孔子前往周王室都城洛邑,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

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

概就是龙吧!”) 关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典出《庄子? 田子方》,主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要多方面看问题的全面。(以下资料黑字是原文,括号内蓝字是现代话参考)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刚洗了头) 方将被发而干,然似非人(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是孔丘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地真像是枯槁的树桩”)。 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吾游心于物之初(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老聃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浑沌鸿濛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孔子问:“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聃说:“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闭而不能谈论) 尝为汝议乎其将(让我为你说个大概)。 至阴肃肃(最为阴冷的阴气是那么肃肃寒冷) 至阳赫赫(最为灼热的阳气是那么赫赫炎热) 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肃肃的阴气出自苍天,赫赫的阳气发自大地)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阴阳二气相互交通融合因而产生万物,有时候还会成为万物的纲纪却不会显现出具体的形体)。 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为,却不能看到它造就万物、推演变化的功绩。生长有它萌发的初始阶段)。 死有所乎归(死亡也有它消退败亡的归向) 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开始和终了相互循环,没有开端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们变化的穷尽。倘若不是这样,那么

谁又能是万物的本源!) 孔子曰:“请问游是(孔子说:“请问游心于宇宙之初、万物之始的情况。”)”。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老聃回答:“得到的认为很满足,就是‘至美’、‘至乐’了。)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体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乐’,这就叫做‘至人’。)

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孔子说:“我希望能听到那样的方法。”老聃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生活的草泽,水生的虫豸不害怕改变生活的水域) 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进行了小小的变化而没有失去惯常的生活环境,这样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就不会进入到内心。普天之下,莫不是万物共同生息的环境。) 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获得这共同生活的环境而又混同其间,那么人的四肢以及众多的躯体都将最终变成尘垢。) 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死亡、生存终结、开始也将像昼夜更替一样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扰乱它。) 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更何况去介意那些得失祸福呢!) 弃隶者若弃泥涂(舍弃得失祸福之类附属于己的东西就像丢弃泥土一样。) 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懂得自身远比这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变化而丧失。况且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过终极,怎么值得使内心忧患!已经体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晓这个道理。) 孔子

曰:“夫子德配天地(孔子说:“老子的德行合于天地。) 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借助于至理真言来修养心性,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够免于这样做呢?)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老聃说:“不是这样的。水激涌而出) 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不违背自身力量去强求一切,方才合乎自然法则。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对于德行,无须加以培养万物也不会脱离他的影响,就像天自然地高,地自然地厚,太阳与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着修养呢!” 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孔子从老聃那儿走出,把见到老聃的情况告诉给了颜回,说:“我对于大道,就好像瓮中的小飞虫对于瓮外的广阔天地啊!) 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不是老聃的启迪揭开了我的蒙昧,我真不知道天地之大和全貌了啊)。

篇八:《孔子诚实故事》

孔子诚实故事

不知为不知

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早上太阳距离我们远,中午太阳靠我们近吗?”另一个争辩道:“不对!早上太阳又大又热,就像车顶上的篷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顶多也不过菜盘那么大,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这是普通常识。”两个孩子争得不可开交时,抬头看见两个大人站在现前,就问那位年长者“你是谁?”年长者回答:“我叫孔丘,是鲁国人。”一个孩子高兴地说:“噢,原来是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就请你评一评,看谁说得对。”孔子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理解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孔子望着笑着离去的孩子,对身边的学生子路说:“在学习上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知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孔子的故事大全 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