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训练:“怎样选材”教案
第四单元作文训练:“怎样选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课时安排
2课时(一课时指导,一课时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我是这次语文半期作文题《走进》,在这里向你们真诚的问好。在半期考试结束后向你们问好,对于考场失意的同学来说,你们肯定不领情。心里也许在嘀咕:这么重要的考试,作为语文试卷最重要的一个大题——作文,为什么这次你像雾像云又像风,让人仿佛有话可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和怎么说好。
走近作文容易,走进作文却太难,今天我对第三单元作文《怎样
选材?》,和大家探讨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二、教授新课,提高选材能力
(一)明确:什么是选材?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
(二)清楚:选材常犯的错误
(1)选材不真实
以“说说咱们班”为题进行选材。
材料一:咱们班老师优秀,个个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咱们班的学生勤奋,人人都是刻苦学习的典型;咱们班班风良好,次次受到学校的表彰。 材料二:咱们班有“八大族”。“睡仙一族”,每晚挑灯夜战,鏖战“题海”,白天却云里雾里,昏昏欲睡;“神侃一族”,课间“猛侃”,饭后“神侃”,寝室熄灯后“瞎侃”;“追星一族”,将明星贴画贴在课桌上、书本上、笔记本上,对明星的轶闻趣闻津津乐道""“语文一族”,“数学一族”等也各有特点。 第一则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洞——美化人物、编造故事的毛病,缺乏感染力;第二则材料符合学生的身份,真实可信,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
(2)选材太大,写作时无处下笔,或者下笔后无话可说。 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话题进行选材。 材料一: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修了一条公路,交通更便利了;兴建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生意更兴隆了;兴建了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材料二:记叙自己家里十年前和十年后生活的巨大变化,着重突出出行的变化——10年前是骑自行车很风光,现在是开摩托或者小车更加方便。
第一则选材太大了,同学们不易写的具体。第二则材料从大家的身边的生活出发,写作时可以深入细致的刻画人物的感受,形成对比,文章自然而然的生动起来。
(三)突破:选材有方法
选材要“想得开”的突破方法:
走进报刊、影视,你会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你感触良多;走进社会你会惊讶生活的多姿多彩,获得人生的启迪;走进大自然,你会感叹大自然景致美不胜收,让你情感荡漾;走进书籍,你会感到视野开阔,陶醉不已;走进校园,你会感到泛舟学海的酸甜苦辣;走进集体,你会感到温暖无比······
以上文字中划线的词语就是一个例子而已,而且范围还显得大。 突破方法:“想得开”——打开思路,拓展和细化。例如“走进妈妈的白发”、“走进唐诗”“走进《锄禾》”、“走进我的小家庭
(寝室)”、“走进老师的心里”、“走进流浪狗的世界”“走进春天”、“走进学霸的世界”、“走进吃货的生活”、“走进大唐王朝”“走进我们班的排球比赛”·····从这些举例来看,你是否觉得有事(人)可写,有话可说呢?
其次要选材要“选得准”。虽然我们提倡作文有新意,但更要结合自己生活和能力,首先考虑能完成,再考虑能写好。所以最好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作文和自己擅长的内容来书写,切不可一时冲动,写了一两段就写不下去了。
突破方法:选材要“选得准”——自己熟悉的材料。可选自己在校园生活的材料,如课堂学习,自习作业,课间探究,课外活动,师生交往,朋友交往等;可选自己在家庭中的生活:爷孙交往,父母故事,家内小事,可以细化到看电视、玩游戏、做家务等;还可以选择自己在社会上的见闻,如郊游活动,野炊活动,走进敬老院,街头一幕等。
其三选材要选“有深意”的材料。没有中心的作文只是语言的堆砌,没有思想的作文显得苍白无力。人类因有思想而伟大,作文因有思想而深刻。所以要选择有深意的材料,才能做到主题突出。
突破方法:写作选材的时候,要选择有意义的材料。例如《走进春天》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写景赞美大自然,更应该抓住春天里最能体现生机和活力的春花、春草,歌唱生命的春天——积极向上,展现生命的风采;《走进老师心里》可以选择老师关爱自己的一个故事,歌颂我们其实一直都在老师心里,更要体现老师的高尚人格——无私奉
献,默默无闻;《走进我们的小家庭》可以赞美大家阳光积极、真诚友爱,也要体现每个小伙伴的性格;《走进流浪狗的世界》可以狗眼看人类,批判人性的冷漠,呼唤人间真情;《走进差生》可以写他们的困顿与呼唤,突出为了走出困境,他们做出的努力。
第二课时
学生自由写作
【篇二】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作文指导(四)怎样选材.DOC
作文指导(四)
怎样选材
写作时,选材应像蜜蜂那样勤于博采,在占有了一定数量的材料后,要善于提取精华,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怎样才能做到有材可选呢?
首先是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厚积才能薄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国际风云、社会生活,留意身边琐事,体验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并学会从中捕捉写作材料。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提起笔来才能得心应手。
要搜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最易带有精神色彩,也最容易触动情感。但是,这些材料也许不都新颖、典型。作为学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精神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这里的“虚构”并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编造,而是在遵循现实的基础上的“创造”,通过生动描绘使其生动具体。
在选材时,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其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初中,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学过的教科书中的材料,也足够我们使用的了。
另外,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也是一个好办法。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这些都是让材料丰富、有用的重要途径。
另外,应该掌握下面几种主要的素材取舍的方法。
(一)舍旧取新
新颖独特的素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新的启迪;而一般来说,陈旧的素材没有这样的效果。舍旧取新就是在众多的素材中,舍去陈旧的材料,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
新颖独特的材料主要指:新人新事新面貌;生活中五彩缤纷的“闪光点”;人的独特经历等。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素材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和“新”事,它有时也存在于平常的小事中,存在于习以为常的熟人熟事中。要做到“小中选新”“熟中选新”,就要靠敏锐的洞察力和仔细的分析,靠坚持不懈的训练。
(二)舍大取小
“大”素材(大的事件,大的场面,人的复杂经历"")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现深刻的主旨,反映时代风貌。但初中生要把握好这样的素材难度较大,且初中作文篇幅较小,也难以运用“大”素材。舍大取小,就是在作文选材中舍弃这样的“大”素材,而选取平常普通的“小”素材。行文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舍大取小之“小”,不是那些毫无社会意义的芥末小事,而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这样的“小”素材主要有: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的一棵小草、一朵浪花、一只蜜蜂等等小事物;能烘托出时代大背景、反映时代潮流的小故事、小事件、小场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要选出这样的“小”素材,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其隐含的深刻意义。
(三)去粗取精
一篇作文,容量有限,选材时对众多的素材必须去粗取精,即舍弃粗糙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素材,选取精要的(典型、最能表现中心的)素材作为文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精必少,所以去粗取精,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方法。
去粗取精的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断来反映事物本质,舍去一般性片断;选取人物最突出的事迹、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而舍去一般的事迹、经历,都可使作文精彩扼要,中心突出。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论据来证明论点,能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实例解说】
实例一 题目:润物细无声 ——×老师二三事
题解:“润物细无声”是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的名句,这里是借用其比喻义。把正、副标题结合起来看,是要求通过两三件事,来表现教师——人类灵魂的雕塑家注重言传身教,善于熏陶濡然,潜移默化,耐心细致地启发、教育、培养学生。
选材:切合题意的材料很多,试举三组如下:
第1组:(1)值日同学把垃圾扫到教室一角就回家了,第二天早自习时,×老师不声不响地撮出去倒掉。
(2)食堂里自来水没关好,同学们视而不见,×老师默默地把水龙头拧紧才去打饭。
(3)夏日中午,几个同学乱扔冰棒雪糕纸,×老师一一拾起,丢进废纸篓。
第2组:(1)“我”做了某种错事,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找“我”谈话时没有大发雷霆,
【篇三】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小专题 怎样选材
写作小专题 怎样选材
【写作导航】
记叙文就是记叙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通过人物或事件或景物表现一定中心思想的文章。写好记叙文,首先看选材。所谓的“选材”就是根据中心,从已积累的材料中选择要用的材料。怎样选材? 一、围绕中心选材。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灵魂和血肉的,若中心思想是写作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组成文章的血肉。所选的材料要针对中心需要来确定,才能使中心表现得丰满,进而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二、选择熟悉、真实的材料。
只有熟悉才有深刻的印象,心存强烈的感受,才有话可写,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感人心者在于真”,文章要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那就要说真话抒真情。
三、选择的材料要新颖、典型、生动。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新颖,是说材料要有新鲜感。用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主题,很容易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典型,就是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生动,就是要选取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最后,选择的材料要经过加工、润色。平时,我们积累的材料很多,把这些材料写入文章时,不能照搬照抄,而应根据文章的中心表达需要来选材,选取后要进一步加工、润色,为文章所需,为我所用。对所确定材料中的语言要进行一番推敲、加工、修改,纳入自己的主见,使之符合文章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文章的内容。
【例文引路】 家有“顽皮哥”
【名师点评】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具体的事例表现出弟弟顽皮的个性,中心突出,层次清晰。例如“他
站在水池旁,将鞋按在搓衣板上,一边用刷子胡乱地刷着,一边唱着自编的歌”、“话音
没落,他已夺过我手中的零食,很快就不见了”、“站在凳子上扭起了屁股”等动作描写;又如“有偿服务”、“美元、欧元、日元各种货币我都认识啊”等语言描写;还有弟弟为
“我”洗鞋时“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的神态描写等,通过一系列具体形象地描绘,把弟弟顽皮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篇四】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2017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号学 题 答 得 名 姓不
内 线 封 级密班 密
校学
2017年春期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词语xiūrùn shēngshūshāngzhu"ikěnqi^apìrúm~angl"ingl~aizhuìbi^aniutuōtàtuǒtiēhu修ìr润~anb úju生àn疏bùch ǐ商xiàw酌^andi 恳ānp切^aili 譬úl如í yǐ朦shēnzu胧^i z~a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修润xiū rùn 生疏shēng shū商酌shāng zhu"i 恳切kěn qi^a 譬如pì rú 朦胧m~ang l"ing 累赘l~ai zhuì 别扭bi^a niu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huù r~an bú juàn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an 颠沛流离diān p^ai liú lí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i z~a 丁卯年dīng mǎo nián 繁碎:fán s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 āi):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 míng è 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 gài):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 wén diǎn cè):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 hé):搀杂混合。 躬行(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shāng zhuó):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zì gù bù xiá):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dà shì suǒ qū):大势:指整个局势;趋:向、往。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bù jí bù lí):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修饰(xiū shì):①整理,装饰。②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③梳妆打扮,亦指讲究外表、形式。④修养品德 晦涩(huì sè):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méng lóng):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二、作家作品 二、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故事《稻草人》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第1页 (共16页)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课文可以分五部分,请写出每部分的段落起止,并概括层意。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11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6、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
7、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8、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答案: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9、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答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14《驿路梨花》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 着急(zháo) 露宿(lù ) 喷香(p^an ) 菌子(jùn) 麂子 ( jǐ ) 撵走(niǎn ) 修葺(qì )花丛(c"ing )
第2页 (共16页)
2. 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莹) bì(避)风 yì (驿)路 立jí(即) 竹mi^a(篾) 火táng(塘) 打rǎo(扰) 香气四yì(溢)
3. 形似字注音组词: 篾(mi^a)竹篾 蔑 (mi^a) 蔑视 莹(yíng)晶莹 yíng)军营 葺(qì ) 修葺 拢(lǒng)聚拢 茸(r"ing)茸毛 扰(rǎo )打扰 4.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二、作家作品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三. 课文讲解: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全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茅屋。
文章开头描写山的高、多、险,为后文“我”和老余天黑后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作铺垫。他们该怎么办呢?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他们担心。“看,梨花! ”老余叫了起来。梨花出现说明离人家就不远了。梨花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作者对梨花林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人家么?这里设了第一个悬念。很快就看见了一座小茅屋,可它的主人是谁呢?作者设了第二个悬念。很自然地引入下文。 第二部分:(9—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这部分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足见主人的热情周到。我们在感激主人的同时自然地想到:主人是谁呢?这是第三个悬念。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又一个悬念产生了。老人说有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于是作者便梦见梨花在梨树林中漫步。 第四部分:(28—36)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在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来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原来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方便过路人建造的,梨花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由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接管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这层层悬念我们应该解开了——凡是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意思是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光大。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中心。结尾再一次写到梨花,是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 写作特点:
1. 构思新颖。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 第3页 (共16页) 人入胜。
2. 结构巧妙。小说以“我”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也就是顺叙之中有插叙。这样就显得全文结构紧凑。
3. 匠心独运,堪称是寓情于景之妙笔。 15《最苦与最乐》 一、议论文知识
1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议论文的分类:
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分类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论证结构
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 先总再分后总 二、作家作品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中外纪闻》 三、字词
解释词语 :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lanshīyìdáguānqìyuējiāndūpáijiěxúnhuánrú shìzh^ingfùhǎiku^itiānkōb揽ēi ti失ān意mǐ n达r~an观 契约 监督 排解 循环 如释重负 海阔天悲天悯人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第4页 (共16页)
号学 题 答 得 名 姓不
内 线 封 级密班 密
校学
卸.却(xi^a) 监督.(dū)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速读全文。
⑴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 5 ) 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 (1— 2 ) 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 (3— 4 ) ⑷ 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分–总 ) 3、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①事实论据如:
A、“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B、“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②道理论据如:
A、古语说得好, “如释重负”
B、俗语亦说,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C、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D、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五、研读课文。
1.指名读第1段,体会: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士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讲讲它们的含义吗?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第5页 (共16页)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谈。) 6、拓展迁移
1.你是怎样看待责任的呢?
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
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那么,责任从何而来,请说说你自己学习生活中有怎样的责任。 明确:受过最大好处的人:父母 亲戚 师长 同学 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做人、求知 3.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我想这品尝葡萄的过程大概就似于品尝人生吧,面对果子的酸和甜,也就是面对人生的得与失。那么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小结:学习了本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我们学习本文的收获。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另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
第6页 (共16页)
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 苔 (tái)痕 鸿儒(r2、解释加点的字。. ..ú) 案牍.(dú) 有仙则名(出名) 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斯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是陋室(这) 谈笑有鸿儒.. 草色入帘青(映入) (大)(读书人) 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阅览)(佛经) 无案牍..3、词类活用。..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南阳诸葛庐
.(草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名 名词用作动词) (成为灵异的水 名词用作动词)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名词用作形容词)无丝竹之乱. 耳(使〃〃〃〃〃〃受到扰乱 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使〃〃〃〃〃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感到劳累 动词是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4、“.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不译 三、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3、《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 第7页 (共16页) 和抱负。
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5、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四、典型题例。
1、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写室内、外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3、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兴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答: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第8页 (共16页)
号学 题 答 得 名 姓不
内 线 封 级密班 密
校学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幽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 鸿儒 ,无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贫乐道) 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⒀、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臵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8)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9)首尾句有何关系?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0)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名士。
(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 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9页 (共16页) (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25)本文是一篇铭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
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对偶句。
答: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拓展延伸发挥题:
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开放题,不设答案。
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④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⑤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⑥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 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一、 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第10页 (共16页)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7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作文题 四上语文第七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