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陋室铭》教学设计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梁平县柏家初级中学2014年秋季公开课教学设计(修订稿)

上课年级:初2016级1班

上课教师:邓厚甜

《陋室铭》教案设计(修订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邓厚甜

【篇二】《陋室铭》教学设计

爱莲说(语文版七年级选修)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说理、抒情的写法;

2.领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

学习重点:物——“莲”美丽的形象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说》。

二、释题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我为什么爱莲的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

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

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

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甚”,含贬义。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独:强调与众人所爱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喻君子既不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又不愿讨好献媚社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内心通达,品格正直;不拉关系,不走歪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树立。比喻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不能随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写莲的可爱和自己独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说,认为。菊花在万花凋谢时开放,独抗寒霜,不与众花同时,故说是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牡丹,色艳香浓,富丽华贵,故说是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照应前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绘,点明莲花比喻君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三种花都予以人格化,评花实际上是在评人。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叹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几乎没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众”与上文“甚”呼应,与两个“独”构成鲜明对比,暗含讥讽。

以上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当世没有同道者,而喜爱富贵的凡夫庸子却很多。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示鄙弃和厌恶。

七、小结本文特点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这叫托物言志。本文写莲,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有人与自己的爱好相同。菊花是陪衬,牡丹是反衬。(此部分可不讲)

八、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文章开头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后面却又说“予独爱莲”,这是为什么?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熟读能诵

十、布置作业

1、背诵

2、《感知、体验》

3、在校园找一种植物,予以人格化的描写,来象征人的品格

三、教学过程片断

在导入中,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即在星子县参观爱莲池时,因铁将军把门,翻墙上去纵目观赏,由此说明《爱莲说》对后代读书人的影响。

在课文结束时,又讲了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杭州小瀛洲的亭亭亭皆因《爱莲说》得名,呼应了开头所说的《爱莲说》对后人的影响。

另外,使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下面这一片断:

课例记载

为了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麻雀让大家解剖,我在10月下旬上了一堂探究性公开课,课文是《爱莲说》。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预习。

《爱莲说》是文言文,免不了要请同学们翻译。在翻译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朱扬帆和大家一样,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翻译,只见他站起了身,手里拿着书,慢腾腾地说:“这个……这个,我喜欢莲花出……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关照大家预习,而且他也举起了手,应该有所准备。当时我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没翻译哎!”,他还在啊啊地僵在那里,我只能说:“没关系,先坐下去”。为了有个台阶可下,我又说:“要么是没预习好,要么是太紧张”。

课继续上下去,上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顺便问了个问题“什么叫‘隐士’?”朱扬帆又举起了手。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开课出洋相,我可以不请他回答,不过我还是考虑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来回答。这次他倒是很顺利地作了回答,毫不犹豫地说“隐居的人”,我马上予以表扬,说道“他刚才没翻译好,现在是将功补过了”。等到翻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时,朱扬帆又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抱着浓浓的兴趣请他解释,他说“牡丹,象征花中的富贵者”。我一听,很不错,便发出感慨:“翻译很好,看来他预习是不错的。刚才可能是紧张了没说出来。现在立了两大功劳,就把前面小小的过错全给弥补了。”经过这样的表扬,朱扬帆发言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几乎每次提问他都会举手。比如我问“第二段最关键的句子是哪一句?”他作了回答,尽管也很关键,却跑到第一段去了。经过启发,在大家吃不准,都不敢举手发言的情况下,他又举手要求发言,这次一语破的,回答很正确。当同学们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还是对应“端正严肃,令人敬重”发生争议时,我让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理由,朱扬帆表态“‘香远益清’是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这个表态是正确的,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而当我请同学们从《陋室铭》找一下根据,即把人的品德和香气联系在一起的句子,也是朱扬帆反应最快,他脱口而出“惟吾德馨”。可以看出,朱扬帆是越来越在状态中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回答贴切。

特别是我介绍苏州拙政园水中主体建筑“远香堂”,同时我问“远香堂”得名的由来,朱扬帆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是根据《爱莲说》“香远益清”一句来的。从现场表现看,朱扬帆的语感和悟性都是很出色的,在寻找内在联系方面,似乎有胜人一筹之处。可实际上朱扬帆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也并不理想,。你看他,小小的眼睛总是眯缝着,小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纹,可特别顽皮,上课总能找到一两个理由往台子下钻,似乎对大地有深厚的感情,老是看到他躺在地下。上课有这样的行为,可谓绝无仅有,也是史无前例。作为老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只能哭笑不得。那么,那天公开课,他为什么会有那样出众的表现呢?

上完公开课后,有老师在评课会上说,我的点评很有特色,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点评。那么,也许是我的点评起到了好的作用?由此激起了朱扬帆思考发言的欲望!

四、教学反思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反思,分述如下:

一、我让同学们预习,朱本人也举起了手,我满心期待他有一个很好的回答,谁知他竟然无法翻译,令我尴尬。不过,我没有批评他,还为他找了台阶。这样,就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反过来,他倒是想着要将功补过。我这种做法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朱扬帆再次发言,而且发言正确时,我利用点评当即予以表扬;当他又一次踊跃发言并有精彩表现时,我由衷地给予肯定的点评,还大大地表彰了一番。这就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愿望,也使朱扬帆以后的表现越来越好。

三、点评恰如其分,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其潜能往往是不可限量的。

这就是我在这堂课的几点思考,用以自省。

【篇三】《陋室铭》教学设计

《群鹤翔空》教学设计(七年级)

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亲眼见过真的活的鹤这种动物呢?有的同学说没有,有同学说有,那见过的同学都是在哪里见到的?大多都是在动物园里见到由人工饲养的鹤,而真正生活在大自然里的野生鹤我们在城市里是很少能见到的,尤其是有上百只鹤组成的鹤群,我们能见到的机率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鹤这种动物。……写鹤的诗句也有很多,《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在《秋词》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崔颢著名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熟悉的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所以说鹤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里是源远流长的,并占有很高的地位的。既然鹤在古代文人眼里都是那么的美,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跟随一位日本作家的脚步,来观赏一群飞翔的鹤群,并感受鹤这种动物身上不同的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七课《群鹤翔空》。(板书:群鹤翔空,江口涣)

1.作者江口涣大概了解他是日本的小说家和评论家。

2.大家课下都已经读过这这是一通过学者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11.书后第一大题第3题

鹰捕食鹤在自然界是一种正常的弱肉强食的法则,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描写了苍鹰突袭的过程。读者不应该抱着美鹤丑鹰的一边倒观念,否则就有悖于大自然的生存规则。鹰的体格强健威武,从不与俗乌为伍,独自傲然徜徉于天际,张扬着他作为空着王者的生命原动力。我们可以从文中欣赏到他单枪匹马闯敌阵的勇气和胆略,可以眼见它足智多谋脱离险境的机敏,鹰的雄姿和气派的确让人震撼。

所以同样一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样才能获得多种的审美愉悦。

鹤作为个体也可以有很多可写之处,但本文作者却将笔墨集中在对鹤群的描写上,不仅描写了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美姿,更写出了鹤群齐心协力与苍鹰搏斗,集体救助伤鹤的动人场景,向我们展示了鹤群的队形美、合作美等一系列的美,赞扬了鹤群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需要这种集体精神的?

我们的班级也是一个整体,在座的每位同学就好像鹤群里的一只鹤,组成了我们这个小“鹤群”,因此同学们也应该学习并发扬鹤的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我们的班集体建设的更加具有凝聚力,是不是?

今天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积极,感谢大家对我的配合,谢谢,下课。

【篇四】《陋室铭》教学设计

名师讲堂《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张玉锦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一篇文章 —— 《陋室铭》。

(师板书课题、作者)

(一)、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请周林浩同学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职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

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

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厅的房子。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

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故意刁难,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子居住。对

此,刘禹锡毫无怨言。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文采非凡,他就根据住地景

观写了一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做贼心虚的

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这次

的房子面积虽然小了些,但是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

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

住。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

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师结:周林浩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既向我们呈现了策知县势利小人的丑陋

嘴脸,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刘禹锡旷达的胸襟、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

其实这个故事也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一个文言文学习方法1.借助注释、工具

书、互联网,了解写作背景——年代久远、与作者、与文本碰撞、从

而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沐浴着古典文学的芬芳,达到阅读文言文的最

佳境界。)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1、课文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识记文中“名、灵、乱、劳、德馨、鸿儒、之”等文言词语

的用法;掌握“互文、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3、了解“铭”用韵、多用对偶的文体特点;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

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简介作者、解题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师补充:课外读背八首诗中,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提示学生

背诵《秋词》,其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前人悲秋的寂

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秋高气爽里、鹤飞冲天的动人景象,从中我们不难体会诗

人昂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他作为一个读书人诗情画意的情怀。这样的古典诗词,

《陋室铭》教学设计

我们爱读、也爱品,从中也能汲取成长的力量,是吧。

2、 (看题目,陋室铭) 简介“铭”这种文体。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都是用韵的。

师补充:通过预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押韵的字是:名、灵、青、丁、经、

形、亭;那么,韵脚就是:ing。

二、初识陋室(过渡语:本文只有81个字,却是“铭文”中的长者,下面就

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刘禹锡的脚步初读课文,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

1、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吴婷婷)

2、评价吴婷婷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

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

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吴婷婷是不是这

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吴婷婷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

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老师总结了文言文学习的第二种方法

——2.文言文诵读的方法——在准确流利、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仪

态大方的基础上,要把握好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3、[多媒体]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及朗读节奏

4、师范读

5、学生自读

6、齐读

7、读了这多遍后,有没有能背过课文的同学? 试背(刘小策)。

8、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的美,除了因为这篇文章用韵了,

还因为文章中有大量的对偶句。你能找出文中的对偶句么?

师结:看来“铭”这种文体,不仅用韵,还经常多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朗

读和背诵时都要好好体会。

三、走进陋室(过渡语:在初步认识陋室的基础上,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吧!)

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

高咱同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

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

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

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1、对照注释,小组自学,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

2、学生质疑、解答。(安排两个同学质疑——姜飒之字的用法;赵佳琳互文)

刚才赵佳林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

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

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

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针对互文,老师讲解文言文学习的第三种方法——3.文言文翻

译的方法—— 信、达、雅)

3、在自学的过程中,再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1)[多媒体展示]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灵;(2)[多媒体展示]教师针对○使动用法:乱、劳);

2“之”字的用法:主谓间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结构助词“的”3○;○

特殊的句式:互文和宾语前置 这三类文言现象重点讲解、强调。

(老师讲解文言文学习的第四种方法——4.“文言现象”——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还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壮

语后置、定语后置都属于文言现象。)

4、自背

5、同桌对译

6、找一组同学对译课文(能否做到一个背,一个翻译?)

四、感受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感受陋室,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1、“陋室”简陋吗?(简陋)

2、那么,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陋室不陋)

3、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呢?(惟吾德馨)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陋室不陋”来表现“惟吾德馨”的?

(边引导边板书) 景:—— 环境幽雅

陋室不陋— 人:—— 交往高雅 }—德馨— 安贫乐道、 事:—— 情趣清雅 高洁傲岸 板书

↑ 设计

托陋室之物言→ 志

6、“陋室”陋而不陋,这样陋而不陋的陋室,你喜欢吗?我们把表现陋室不陋的

这几句话齐背一下吧,再一次感悟刘禹锡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

活情趣。 ○

(文言文学习的第五种方法——5.多背诵积累。小而言之,丰厚

自己的文化底蕴,汲取精神的养分;大而言之,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

传承,那是祖宗留给后人的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7、陋室如此简陋,老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品,同学们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

锡的陋室之中?我们把陋室装扮一下吧。

(1)文房四宝(2)虎皮太师椅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素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金碧辉煌的牌匾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体会了刘禹锡的志趣。斗室一间, 简陋异常,但有碧草青苔、知音相伴,琴瑟和鸣、怡然自乐,如此高 山流水自在我心、与世无争物我相忘之境,正是刘禹锡所向往和追求

的人生最高境界。

说到这里,老师还想再问问同学们,同学们都知道,古代读书人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他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毕生的功课来修为,把“立言、立德、立功”看成自身价值的最高体现;更有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不以为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么本文作者的“独居陋室,不闻丝竹声,不看案牍文”,是不是也是不足取,或者是为现代人所批判的? 无力改变现实,只能“独善其身”。同学们有自己的思考很好,我们应该“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五、课堂检测(下发提纲,多媒体订正答案)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收获)

了解了“铭”这种新的文体、主旨句、体会了作者的志趣、理解了文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等。

说得好!你能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呢?

(多媒体出示)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1.了解写作背景——年代久远、与作者文本碰撞、从而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沐浴着古典文学的芬芳,达到阅读文言文的最佳境界。

2.文言文诵读的方法——在准确流利、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仪态大方的基础上,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3.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信、达、雅

4.关注文言现象

5.多背诵积累。小而言之,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汲取精神的养分;大而言之,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七、作业超市

借助工具书、课外书籍或者互联网,选做以下拓展性作业:

A、了解更多的关于作者刘禹锡的生平、事迹、作品等。

B、搜集更多的优秀的铭文范例,体会“铭”的文体特点。

【篇五】《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设计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注意扣住“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言词汇,能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高尚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 提问: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假设有一简陋室,那里青山绿水,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 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抽学生解决,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三) 简介“铭”。 (抽学生解决,师补充)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初释陋室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要求: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自读、小组内读、抽读、齐读)

三、走进陋室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小黑板出示重点词句:

名 斯 馨 鸿儒 白丁 调 素琴 丝竹 乱 案牍 劳 形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感受陋室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再现陋室。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 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交往、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环境清幽、交往不俗、生活高雅)

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4、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总结: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装扮陋室

课堂上我们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选择之后,请说出你的理由。(用纸写好)

(1)文房四宝 (2)虎皮太师椅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不加装饰的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金碧辉煌的牌匾

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如此朗润之境,正是刘禹锡的钟爱。

六、背诵陋室

一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希望通过游戏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记忆的能力。

七、探究陋室(多角度解读课文)

1、谈谈你学完本课后有哪些启示?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2、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刘禹锡,他身上有哪些不足?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解析与测评《陋室铭》的作业。

2、仿写《——铭》提示:学生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可以语文、学习、教室、家居等为写作题材,写出新意,写出文采。(选作)

九、教学板书:《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

主人

德馨 环境 清幽不慕荣利

陋室 不陋

交往 不俗安贫乐道

生活 高雅

托物言志

【篇六】《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嘉兴市余新镇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路和情感,力求熟读成诵。

2. 理解文章的炼字、修辞、写法和主旨,争取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积累词句,读出感情,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披文入情,把握主旨,领会写法,体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很高兴和我们的同学一起经历短暂的语文学习之旅,共度美好时光。提起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想起了语文届的一位老寿星——周有光先生,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是我们语文界的泰斗,现年109岁。当记者采访他,询问他长寿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拿出他文革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新陋室铭》来加以回答。那么,这篇《新陋室铭》究竟介绍了什么长寿秘籍呢?我姑且卖个关子,还是先让我们共同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探寻一下:《陋室铭》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赏析

出示《陋室铭》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初读:读准句读,读出节奏(约10分钟)

A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请大家合上书本,读上面的文字,请同学断一断句子,说一说理由。点名学生读读谈谈,具体指导。

B.教师指导朗读: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气,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落美相结合的和谐之美,具有铭文的特点。全文除了末句外,都是骈句,都在偶句押韵“九青”韵。同是骈句,有排比句,有对偶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把握朗读节奏时需注意:三言句按一二停顿节奏读,如“阅/金经”;四言句按一三或二二停顿节奏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言句要用二一二或二三两种停顿节奏来读,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六言句则根据逻辑和语义来划分节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指名朗读,师生点评,齐声朗读

2.再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约13分钟)

A.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以前学习过的字词积累,读一句翻译一句,弄懂大意,不懂的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也可以向老师直接提出来。

教师预设(可适当板书):灵 名 德馨 乱 劳形 鸿儒 白丁“之”用法 何陋之有

《陋室铭》教学设计

B.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朗读《陋》文,前六句语调要轻些,语速应沉稳适中,以表达作者乐观、自豪的情感;中间八句应以轻缓、恬淡的语速语调读出陋室给人的清幽雅静的感觉;最后四句应以浑厚的声音读,并重读“何陋之有”的“何”“有”,表达作者乐观向上、高洁傲岸的,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感。

C.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互动点评。

3.三读:读懂写法,读出情怀

A.请大家通读文章,揣摩语言,谈谈你在文章写法上的发现或者疑惑。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讨论。

B.教师指导体会写法和情怀:《陋室铭》教学设计

字词:哪些词语用的较为生动传神?上、入、白丁(换一换,品一品)想象一下所描绘的画面。

句子理解:开头写山和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比兴)主旨句能否改为“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文章对仗句有哪些作用?(工整,具有形式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有矛盾吗?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什么人?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有何用意?(类比,用典)

篇章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出示写作背景,理解主旨句和末尾句。被贬却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运用了什么手法?托何物?言何志?从整体的写法上看,作者是托“陋室”之物,言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情怀,也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C.出示《新陋室铭》,朗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情感或写法上的异同,说说你的一点发现(点到为止,只在感受运用,不可耗时过长)。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笑谈高干的特殊化,赞成工人的福利化,同情农民的自由化,安于老九的贫困化。鲁迅说:万岁,阿Q精神!——周有光

三、背诵内化

请问同学们学完本科还有那些疑问?如没有疑问,试着背诵。

《陋室铭》教学设计

嘉兴市余新镇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路和情感,力求熟读成诵。

2. 理解文章的炼字、修辞、写法和主旨,争取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积累词句,读出感情,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披文入情,把握主旨,领会写法,体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很高兴和我们的同学一起经历短暂的语文学习之旅,共度美好时光。提起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想起了语文届的一位老寿星——周有光先生,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是我们语文界的泰斗,现年109岁。当记者采访他,询问他长寿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拿出他文革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新陋室铭》来加以回答。那么,这篇《新陋室铭》究竟介绍了什么长寿秘籍呢?我姑且卖个关子,还是先让我们共同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探寻一下:《陋室铭》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赏析

出示《陋室铭》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初读:读准句读,读出节奏(约10分钟)

A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请大家合上书本,读上面的文字,请同学断一断句子,说一说理由。点名学生读读谈谈,具体指导。

B.教师指导朗读: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气,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落美相结合的和谐之美,具有铭文的特点。全文除了末句外,都是骈句,都在偶句押韵“九青”韵。同是骈句,有排比句,有对偶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把握朗读节奏时需注意:三言句按一二停顿节奏读,如“阅/金经”;四言句按一三或二二停顿节奏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言句要用二一二或二三两种停顿节奏来读,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六言句则根据逻辑和语义来划分节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指名朗读,师生点评,齐声朗读

2.再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约13分钟)

A.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以前学习过的字词积累,读一句翻译一句,弄懂大意,不懂的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也可以向老师直接提出来。

教师预设(可适当板书):灵 名 德馨 乱 劳形 鸿儒 白丁“之”用法 何陋之有

B.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朗读《陋》文,前六句语调要轻些,语速应沉稳适中,以表达作者乐观、自豪的情感;中间八句应以轻缓、恬淡的语速语调读出陋室给人的清幽雅静的感觉;最后四句应以浑厚的声音读,并重读“何陋之有”的“何”“有”,表达作者乐观向上、高洁傲岸的,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情感。

C.齐读课文,指名读课文,互动点评。

3.三读:读懂写法,读出情怀

A.请大家通读文章,揣摩语言,谈谈你在文章写法上的发现或者疑惑。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讨论。

B.教师指导体会写法和情怀:

字词:哪些词语用的较为生动传神?上、入、白丁(换一换,品一品)想象一下所描绘的画面。

句子理解:开头写山和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比兴)主旨句能否改为“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文章对仗句有哪些作用?(工整,具有形式美)“调素琴”和“无丝竹之乱耳”有矛盾吗?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什么人?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有何用意?(类比,用典)

篇章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出示写作背景,理解主旨句和末尾句。被贬却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运用了什么手法?托何物?言何志?从整体的写法上看,作者是托“陋室”之物,言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情怀,也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C.出示《新陋室铭》,朗读并比较两篇文章的情感或写法上的异同,说说你的一点发现(点到为止,只在感受运用,不可耗时过长)。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笑谈高干的特殊化,赞成工人的福利化,同情农民的自由化,安于老九的贫困化。鲁迅说:万岁,阿Q精神!——周有光

三、背诵内化

请问同学们学完本科还有那些疑问?如没有疑问,试着背诵。

《陋室铭》教学设计

嘉兴市余新镇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的音韵、节奏、思路和情感,力求熟读成诵。

2. 理解文章的炼字、修辞、写法和主旨,争取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积累词句,读出感情,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披文入情,把握主旨,领会写法,体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很高兴和我们的同学一起经历短暂的语文学习之旅,共度美好时光。提起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想起了语文届的一位老寿星——周有光先生,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是我们语文界的泰斗,现年109岁。当记者采访他,询问他长寿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拿出他文革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新陋室铭》来加以回答。那么,这篇《新陋室铭》究竟介绍了什么长寿秘籍呢?我姑且卖个关子,还是先让我们共同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探寻一下:《陋室铭》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赏析

出示《陋室铭》文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初读:读准句读,读出节奏(约10分钟)

A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请大家合上书本,读上面的文字,请同学断一断句子,说一说理由。点名学生读读谈谈,具体指导。

B.教师指导朗读: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气,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落美相结合的和谐之美,具有铭文的特点。全文除了末句外,都是骈句,都在偶句押韵“九青”韵。同是骈句,有排比句,有对偶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把握朗读节奏时需注意:三言句按一二停顿节奏读,如“阅/金经”;四言句按一三或二二停顿节奏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言句要用二一二或二三两种停顿节奏来读,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六言句则根据逻辑和语义来划分节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指名朗读,师生点评,齐声朗读

2.再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约13分钟)

【篇七】《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校本

哈拉海镇东方红村小学

夏百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2、理解短文的重要内容,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陋室不陋,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做一个选择:如果有一座美丽的高楼大夏,要想得到它,就必须说一辈子的谎,做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另外还有一间陋室,就是简陋的屋子,但环境幽雅,绿色可人,还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一个呢?(学生回答,说明原因)

你们的选择和唐代一位著名大诗人的选择不谋而合,他就是刘禹锡,他曾为自己住的陋室做了铭,叫作《陋室铭》,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读中感知,体会品格

1、幻灯片介绍作者及背景资料

2、解题,了解“铭”的特点

3、介绍学习方法

①粗读——矫正字音读准课文

②细读——疏解文意,读通课文

③精读——品味意境,读懂课文

④背诵课文

4、粗读——矫正字音读准课文《陋室铭》教学设计

①范读

②正音

③自由读

④检查读

⑤齐读

5、细读——疏解文意,读通课文

①疏通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揭示译文

②自由读文

③比赛读,看谁读的好

《陋室铭》教学设计

6、精读——品味意境,读懂课文

感悟思想

7、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一种不慕名、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警戒,下面请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它给你什么启示和警戒?

【篇八】《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一篇文章 —— 《陋室铭》。

(师板书课题、作者)

(一)、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请周林浩同学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职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县当了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厅的房子。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故意刁难,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子居住。对此,刘禹锡毫无怨言。刘禹锡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文采非凡,他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幅“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这次的房子面积虽然小了些,但是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师结:周林浩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既向我们呈现了策知县势利小人的丑陋嘴脸,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刘禹锡旷达的胸襟、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其实这个故事也是《陋室铭》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一个文言文学习方法1.借助注释、工具书、互联网,了解写作背景——年代久远、与作者、与文本碰撞、从而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沐浴着古典文学的芬芳,达到阅读文言文的最佳境界。)

(三)简介作者、解题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师补充:课外读背八首诗中,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提示学生背诵《秋词》,其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反前人悲秋的寂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秋高气爽里、鹤飞冲天的动人景象,从中我们不难体会诗人昂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他作为一个读书人诗情画意的情怀。这样的古典诗词,我们爱读、也爱品,从中也能汲取成长的力量,是吧。

2、(看题目,陋室铭) 简介“铭”这种文体。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都是用韵的。

师补充:通过预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押韵的字是:名、灵、青、丁、经、形、亭;那么,韵脚就是:ing。

二、初识陋室(过渡语:本文只有81个字,却是“铭文”中的长者,下面就

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刘禹锡的脚步初读课文,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

1、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吴婷婷)

2、评价吴婷婷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

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

(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老师总结了文言文学习的第二种方法

——2.文言文诵读的方法——在准确流利、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仪态大方的基础上,要把握好节奏、重音、语调、语速)

3、[多媒体]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及朗读节奏

4、师范读

5、学生自读

6、齐读

8、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的美,除了因为这篇文章用韵了,还因为文章中有大量的对偶句。你能找出文中的对偶句么?

师结:看来“铭”这种文体,不仅用韵,还经常多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朗《陋室铭》教学设计

读和背诵时都要好好体会。

三、走进陋室(过渡语:在初步认识陋室的基础上,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吧!) 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对照注释,小组自学,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

3、学生质疑、解答。

4、在自学的过程中,再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1)[多媒体展示]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2)[多媒体展示]教师针对

1词类活用(名作动:名、灵;使动用法:乱、劳)○;

2“之”字的用法:主谓间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结构助词“的”○;

3特殊的句式:互文和宾语前置 这三类文言现象重点讲解、强调。 ○

4.“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还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壮语后置、定语后置都属于文言现象。)

四、感受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感受陋室,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1、“陋室”简陋吗?(简陋)

2、那么,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陋室不陋)

3、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呢?(惟吾德馨)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陋室不陋”来表现“惟吾德馨”的?

(边引导边板书) 景:—— 环境幽雅

陋室不陋— 人:—— 交往高雅 }—德馨— 安贫乐道、

事:—— 情趣清雅 高洁傲岸 板书

↑ 设计

托陋室之物言→ 志

6、“陋室”陋而不陋,这样陋而不陋的陋室,你喜欢吗?我们把表现陋室不陋的这几句话齐背一下吧,再一次感悟刘禹锡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

(文言文学习的第五种方法——5.多背诵积累。小而言之,丰厚

自己的文化底蕴,汲取精神的养分;大而言之,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那是祖宗留给后人的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7、陋室如此简陋,老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品,同学们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我们把陋室装扮一下吧。

(1)文房四宝(2)虎皮太师椅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素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金碧辉煌的牌匾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体会了刘禹锡的志趣。斗室一间, 简陋异常,但有碧草青苔、知音相伴,琴瑟和鸣、怡然自乐,如此高

山流水自在我心、与世无争物我相忘之境,正是刘禹锡所向往和追求

的人生最高境界。

说到这里,老师还想再问问同学们,同学们都知道,古代读书人都是“三

更灯火五更鸡”,他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毕生的功课来修为,把“立言、立德、立功”看成自身价值的最高体现;更有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不以为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么本文作者的“独居陋室,不闻丝竹声,不看案牍文”,是不是也是不足取,或者是为现代人所批判的? 无力改变现实,只能“独善其身”。同学们有自己的思考很好,我们应该“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这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五、课堂检测(下发提纲,多媒体订正答案)

【篇九】《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方案

南康市大岭中学 朱六香

教学课题:《陋室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 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时,感慨官场的人心势利,愤然提笔写下的一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铭文。文章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由此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过部分文言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本文内容的理解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当代中学生处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他们对精神超越物质的观念缺乏认识,学习本文对他们的思想意识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设计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步骤。在学生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先在导入部分以故事的形式交代文章的创造背景。再由尝试性学习到体验性学习,逐步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品析文章写作上的技巧。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师生平等、课堂民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设计思路:

1、采用故事导入法,不仅为即将教学的内容交代了背景, 并且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还给学生拓展了知识。

2、数学等式的引进,不仅形式新颖,而且让课文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主旨,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能积极思考、回答,在不经意间就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认识“铭”这种文体,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比兴和类比手法的应用。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写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创造性学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讲读课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问题,查阅刘禹锡的资料。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ppt展示背景故事)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于是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作者,简介课题 (ppt展示作者和课题简介)

1、关于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拥护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晚年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著有《刘宾客集》或称《刘梦得文集》。

2、关于“铭”: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2、读准字音(ppt展示字词)

德馨 xīn 苔痕 táí 鸿儒 rú 案牍 dú 西蜀 shǔ .....

3、辨析字形(ppt展示形似字)

馨 磐 磬 罄 儒 蠕 孺 濡 犊 读 渎 椟

4、教师范读

5、翻译字句 (学生举手抢答,ppt展示字句)

斯是陋室:这 。这是简陋的屋子。 .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只是我的品德好。 ...

苔痕上阶绿:长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

草色入帘青:映入。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 ..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

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6、齐读译文(ppt展示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ppt展示思考问题)

1、矮山 + 仙 = 名山 (不再显得矮了)

浅水 + 龙 = 灵水 (不再显得浅了)

陋室 + ? = 名室 (不再显得简陋了)

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德馨

2、正如矮山有了神仙就成了名山,浅水有了龙就成了灵水一样,陋室有了主人高尚的品德,就会成为名室,因而不再显得简陋了。这里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呢?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类比、比兴的写法,以山水引出作者要写的陋室,而且使作者陋室不陋的观点显得很有说服力。

3、以上式子要陋室主人是真的品德高尚才能成立,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主人确实品德高尚呢?学生找出文中句子齐读并理解概括。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友贤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事雅

4、为了进一步表明陋室不陋,作者在证明了主人品德高尚之后,还举出了与陋室相似的“诸葛庐”和“子云亭”,它们有何共同的特点?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因住有古代名贤而著名。以古代名贤自比,意在说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你怎样看待作者的生活态度? 明确: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五、播放朗诵,学生齐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这篇精美的古文,进一步认识到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努力锻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篇或几句情趣高雅的《铭》,或反面讽刺,或正面赞颂,通过某事物表达出你的情操和志趣。 (为提高学生仿写兴趣,老师提供参考铭文一篇,ppt展示《教室铭》)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画漫画,写书信。无书声之乱耳,无作业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娱乐厅。学子云:“混张文凭!”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名山类比 斯是陋室景幽 托物 安贫乐道 友贤

灵水比兴 惟吾德馨事雅 言志 高洁傲岸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陋室铭》教学设计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