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
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往往”“常常”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
总说—–分说——-总说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4)“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6)“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1)常常 (2)往往 (3)有时 (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下定义 (2)拟人 (3)分类别 (4)引用 (5)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文中“”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4)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教学反思:
这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李福海
【篇二】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优秀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风雨》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 风雨
【篇三】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语文公开课教案《风雨》
课 时 教 案
【篇四】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风雨》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风雨》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的学生阅读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作者笔下的风雨不寻常,他好像一只充满魔力无所不能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全文没有出现风和雨,读来却让人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支点】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 刹那( ) 栅栏( ) 蜷曲( ) 倏忽( ) .....
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参考答案:侧面烘托。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参考答案:略。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课后学习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篇五】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风雨》教案
《风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也分很多种,阴天、晴天,下雨、下雪"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并告诉我们原因呢?
老师比较喜欢下小雨的天气,看着非常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掉到那个小水洼散开一圈圈的水晕,非常漂亮。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的《风雨》,是我喜欢的那种细密小雨呢,还是狂风大作的暴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 检查预习
(一)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贾平凹,是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被誉为“鬼才”。他的小说十分出名,散文也很有特色。贾平凹的作品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有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学品格。代表作有《秦腔》、《白夜》等。
贾平凹为什么叫“平凹”呢?其实,贾平凹的本名叫“平娃”,他在他的自传中也说过,他娘叫他“平娃”,是希望他一生平平顺顺的。但是后来贾平凹上学了,小有名气了,再叫这个名字,显得比较俗,也没什么文化底蕴。而在陕西方言中,这个“凹”和“娃”读法相同,于是他就把“娃”改成了“凹”,表示他能够正视人生的平坦与坎坷,也显得很有文人气。可以看出,这文人的一个名字,也是大有讲究的。
(二)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三、 整体感知
1、本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下面我来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有些地方应当读得急促一些,而有些语段不甚急速,可以读的舒缓一些,读完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段:树林子 第二段:垂柳 杨叶 芦苇 第三段:羊 女孩
第四段:葡萄蔓 苍蝇 第五段:鸟 鸟巢 第六段:废纸 猫 瓦片
第七段:浮萍 鱼 第八段:老头 小孩
2、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虽然本文题目是“风雨”,但是通篇都没有“风雨”二字,这算是跑题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本文到底有没有描绘出风雨呢?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文,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出风雨的写得最好的句子来赏析一下,最后我们一起来概括这场“风雨”的特点。
同学们在赏析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其次是从什么角度来进行描写的,如细节描写、整体概括。最后也可以从词语这方面来赏析,如运用一系列的动词等等,最后说明这些突出了风雨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举例:“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这句话是对景物的细节描写,连用了三个动词“倒伏”、“斜插”、“破裂”,既有芦苇在风雨吹打下的形态描写,又有声音描写,形象地突出了风雨的狂乱、强劲。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两句来赏析一下。
3、小结
很好,从同学们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文无“风雨”,却通篇都在写“风雨”。而这种描写并不是正面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景物来突显风雨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还有没有运用其他的修辞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 比喻 拟人
4、那么,总结一下这场“风雨”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时强时弱 狂乱 强劲
5、接下来,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作者究竟是怎样来描写这场“风雨”的呢? 全文总共从三个大方面来描写风雨的景象:
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的描写。
有的是整体的描写,如第一段对树林子的描写,也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第二段对垂柳、杨叶等的描写。就这样,刻画了一场时强时弱,狂乱强劲的风雨,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6、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7、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 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
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算是对贾平凹笔下的风雨有了全新而详尽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一种新颖的描写事物的方法,侧面描写。请同学们下课之后找一个描写对象,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篇六】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风雨》教案
人教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风雨》教学设计
临洮县洮阳初级中学 陈如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借助各种事物来描写风雨的。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灵活多样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由志南和尚的《绝句》和杜甫的《漫兴(其五)》两首古诗导入。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二、研读文本
(一)读风雨
朗读课文,注意根据文章内容读出轻重缓急,并注意文中写到了哪些事物。
(二)析风雨
思考:
1.文中所写的风有何特点,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2.文中写到了雨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品风雨
再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描写风雨的句子,至少画出两句,说说这些句子如何表现风雨的特点。找出来后同桌先交流一下,然后与大家分享。
(四)写风雨
文章结尾写到孩子们在风雨之中惊喜地放纸船,请模仿作者的写法,续写此时孩子们眼中的风雨。
注意:文中尽量不要出现“风雨”字样。
【篇七】七年级语文《风雨》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 《风雨》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认识作者,认识“凹”
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这些景物大致可以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 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4、实例认识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
① 丰富的想象。 ② 贴切的比喻。③ 精准的动词。 ④ 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3、小结: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摹写风雨景
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
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布置作业: 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