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三峡教案 郦道元三峡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教学构想]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

1、本课宜以“美”为情感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景色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 ,体会情感的变化美。若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一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

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

2、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展开想象来体味作品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把 握节奏。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教师录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配音朗读。

4、作者郦道元简介及《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5、教师利用网络下载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 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2、导言:

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欣赏着如此多姿的画面,让我们乘上白云,飞越高山流水,来到三峡这个秀美的名胜风景区尽情地游一游吧!

(音乐是最有穿透力的无声语言,而画面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有关作者──郦道元的简介

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

郦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 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关于《水经注》】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叫《水经》,《水经注))则是以注释《水经》而得名。

《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注文达3 0 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本环节的相关资料以幻灯片投影形式呈现,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调。

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更是不着痕迹地给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学生的试读和轮读是对其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检测,在轮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的诵读要点。)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为一小组,学生结合自我预习情况, 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3、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本环节的读的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浅显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预习时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仍有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

三读课文,想象意境

1、这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

(想象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技巧,为突破本文重点作准备。)

四读课文,体会写 法

3、《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 一笔,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细致描绘呢?请你从文章结构、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方面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师示范说话:文章 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 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三峡的美。

(学生以前已学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具备初步感知写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示范说话能给学生体会写作技巧提供一个导 向,无形中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体会与评议,固巩学生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思考

1、多媒体展示现今三峡开发建设后的一些图片,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2、有人说:三峡的开发建设可能会破坏自然美,课后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三峡的文章、诗句及现今开发现状等,为三峡的日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此设计着重于让学生积累,开拓视野,也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篇二】三峡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 “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 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①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

②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② 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① 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两个。

一层:三峡的山。

二层:三峡的水。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春冬的三峡。

秋季的三峡。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篇三】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备课者:董丽

一、目的要求: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出处,能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运用方法背诵文章。

2.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正字音,标停顿,再结合注释译课文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品味语言。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把握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通过教读本文,领略自然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方法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对景物描写方法的学习是在初一第一学期,再学本文时,需要将知识再巩固,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掌握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色彩、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减字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情景导入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六、教具准备:U盘

七、课时安排:2课时,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对节奏;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教给背诵方法,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三峡图片,让学生在休息之外,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有关三峡的美景,为《三峡》的课堂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 “峡”在词典的解释:两山夹水之地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三峡。三峡教案

二、进入新课:

1、先来了解作者:郦道元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 ,今河北人,著有集地理、游记、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水经注》.

2、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出示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初步掌握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3)掌握方法,背诵全文。

3、一读:朗读课文需要把握正确的读音,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标注不确定的字音。(生读。师生共同正音。)出示重点字音检测。

二读:字音关已过,我们还要把握节奏。老师给大家范读课文(配乐),请同学们用斜线标注停顿的地方。(师读,学生标注)出示句子指名学生断句。 三读:要了解三峡更多的知识,欣赏三峡风光,我们要再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意。(2)小组交流成果,讨论不理解的句子。(3)派代表提出解决不了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

(翻译完毕后)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子强化理解。

4、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就来欣赏美景。出示问题:你会选择在哪个季节去三峡?为什么?请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作答。(也可用原文句子作答,尽量读出感情。)

三峡教案

5、我们可以发现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景?(山、夏水、春冬、霜旦)以山为例,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山的景色的?(自由读,思考,交流)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旧知识回顾:欣赏景物,要抓住景物特征,发动各种感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观察。要把握写景的顺序,按时间或空间写出层次。)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课下分析水的特征。

三、教授方法,背诵课文。三峡美,《三峡》文更美,全文共155字,我们要试着把它背诵下来。运用减字法来试试。出示图片,学生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长江三峡的古诗。(2)、请以“ 般的三峡”为题写片段作文。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回顾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了一种背诵课文的方法。也随着郦道元的文笔领略了三峡的风光,谢谢大家的配合。

六、课堂反馈。

七、板书设计

景物 特点 手法

山 连绵险峻 正面侧面结合

三峡 夏水 宽广迅急 修辞手法

春冬 良多趣味 由低到高 色彩

晴初霜旦 凄凉哀伤 多种感官 引用

【篇四】三峡教案

《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教案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 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 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理清课文的层次及主要意思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5、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译一译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

1、说一说

请学生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美丽?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写三峡两岸的山(从开始到“不见曦月”)。

第二层:写三峡的夏水(从“至于夏水襄陵”到“不以疾也”)。

第三层:写三峡的春冬之景(从“春冬之时”到“良多趣味”)。

第四层:写三峡的秋景(从“每至晴初霜旦”到结尾)。

2、品一品

请学生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连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清 凄美

二、具体研习,合作探究。

1、 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连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在对三峡不同季节进行描写时,作者为什么没有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进行,而采用了这样的顺序?

因为“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最有特色,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明确: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4、《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5、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课后练习。

三峡是美丽的,我们身边很多景物也是美丽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寻找美,发现美,美丽的风景就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同学,请你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来写一写吧!相信你也会写出它的妙处。

板书设计 《三峡》郦道元

夏季 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奔放美

水 春冬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清幽美

秋季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凄婉美

教学评价

这篇课文在注重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文章的深层意蕴进行深入探讨,并且注重合作探讨式学习,课堂气氛较好。活动的设计把语文的学习和写作联系起来,既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又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动手去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两节课交接处有一小部分内容有些重复,本可以合成一个方面,可以减少时间。以后应该注意提炼信息。 山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高峻美

【篇五】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教案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多媒体显示: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显示下列文句:

【篇六】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三峡教案

一、导入:

播放短片《三峡风光介绍》(2分21秒)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二、教学目标

三峡教案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有三个: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3、感受作者笔下独特的三峡风光

三、文学常识积累

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作品。这位同学介绍得很详细,很好,请坐。请同学们在注释中画出这几个关键词句。(ppt显示)

四、一读,读准字音

这篇短文虽然只有155个字,但是大家能够读准每一个字吗?我们来试一试,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组(阙、嶂、曦),他读的正确吗?很好,声音洪亮,非常正确,第二组(襄、溯、御),第三组(湍、潭、巘、漱),第四组(涧、属、裳),注意“裳”。现在对于字音,大家还有问题吗?好的,那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五、二读,读准节奏

同学们已经能够顺利地读完这篇文章了,但是对于古文来说,光读准字音还不够,还应该读准什么?对,就是节奏,接下来,老师为大家读一遍,请同学拿起笔,注意画出节奏以及重音。老师配乐读。

老师读完了,有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在节奏方面应该注意什么?1、开头第一个字或词后停顿,或者拖长音节;2、四字词语,节奏是二二拍,如两岸/连山;3、注意特殊:清/荣/峻/茂 为什么分开读?没错,因为这是四个不同的事物。

六、四读,读出感情,分角色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节奏和情感,(学生读完)现在我们来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展示一下(师生评价)请一男一女,带出1、2段写山,需要高昂的情感,适合男生读,读出雄壮与气势,3、4段写春冻和秋的水,清新婉转,适合女生读。配乐,全体男生读1、2段,女生读3、4段。

七、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同学们读的真好,大家为自己鼓个掌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接下来分组疏通文意。一大组一段,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我们进行分享,请大家注意分工:每组需要一名朗读,一名翻译,一名在黑板上书写重点字词,一名说出该段写了三峡的什么景,有何特点。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我们的时间是五分钟。

时间到,给大家两分钟,做最后的准备,每组在黑板上写重点词语的同学可以上来了。

时间到了,接下来我们就看同学们的成果了,一组在展示时,同组的其它小组可以在结束时做补充,另外三组同学注意听,可以提出疑问。第一段,哪个小组先来?注意读一句,翻译一句。

评价及检查黑板字词。老师做引导

八、感受作者笔下的三峡景物,四段写了四种景,(板书)

山: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夏水:水涨湍急,交通阻断

冬水: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秋水: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九、测一测,巩固字词(看时间,时间不够,直接全班齐读,这个留为课后作业)

两分钟完成活动卷上的字词题,比比谁做的又快有准!

十、作业

背诵并翻译

【篇七】三峡教案

26三峡-教学设计 公开课

《三峡》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

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

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 多媒体显示:)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三峡教案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显示下列文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三峡教案

(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多媒体显示: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六、布置作业

【篇八】三峡教案

《三峡》公开课教案

《三峡》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虚实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自学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精讲精练》,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㈡、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四.精讲点拨

㈠.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㈡、亮点探究

1.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用意?

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正因为山势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势险恶,“沿溯阻绝”;正因为“重岩叠嶂”,才会出现“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奇景;正因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且难见“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倍感“林寒涧肃”,十分凄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三峡,重在写“水”。

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五、迁移应用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三峡教案 郦道元三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