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与相同加数连加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 突破方法: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突破方法: 五、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获得主动发展,并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六、教学方法
1
2
3
4
【篇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出示教科书第46页情境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篇三】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P47、48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策略: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例1:
(1) 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篇四】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
新城四小:薛海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认识乘号。
3、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写出乘法算式。
4、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引导法
学习方法:
动手实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兄弟各五个,总是在一起,有骨又有肉,长短各不一。
2、学生说出谜底:手。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再来看看数学乐园里的这些同学都在做什么?原来他们在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同学们摆的图形多美丽呀!
2、提问:他们都摆出了什么形状?
3、学生回答:伞、三角形、五角星等。
4、师:他们摆的图形各用了多少根小棒?能列出算式吗?
5、生:3+3+3+3+3+3=18
10+10+10=30
4+4+4+4=16
6、师: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学生踊跃回答。)
师:你们会用小棒摆这么多的作品,那咱们也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生:好!) 师:请你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老师帮你看着时间,看看你在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7、 学生汇报。
8、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用不起眼的小棒摆出了这么美丽的作品。那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了几个作品?一个图案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呢?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
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6+6+6=
7+7+7+7=
3+3+3+3+3+3+3+3+3+3=
10、师:小朋友们通过摆小棒列出了那么多加法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一样的数。
11、师:对,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你打算摆出多少个?你还能列出算式吗?(生:能)如果你摆了100个作品,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能!)那你想像一下你列的算式会怎么样啊?
生1:算式很长。
生2:本子上都写不下了。
生3:可能写满了黑板也写不完算式。
生4:写起来太麻烦了。
12、师:是啊,看来这样的算式写起来还真麻烦。象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乘法来表示,板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13、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乘法,对,因为有6个3相加,3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3,6就是算式中3的个数。写的时候也可以先写3,再写6。中间这个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读作“乘”。大家看,乘号的样子像什么?(生:像叉号)因为乘法是由加法得来的,乘法就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所以数学家就把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人们一直在使用它。
14、读乘法算式,指明学生读算式。
师:现在你能把黑板上的其他连加算式写成乘法吗?(生:能。)在你的作业纸上写下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并请你把它们改成乘法。(学生练习)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1、看来小朋友们对乘法的知识掌握得还真不错,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挑战练习(课件练习)
3、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摆小棒的游戏,接受了老师的挑战,还认识了乘法,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我们再到公园的别处看看吧。(课件出示公园中儿童乐园的场景。)
4、师:儿童乐园是小朋友们最喜欢来的地方,大家看,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呀?(学生观察回答,有摩天轮、有过山车、有小火车"")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提问:“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人?”“摩天轮上有多少人?”“小火车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可以选一个问题把算式写在作业纸上。(学生自主练习,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板书设计:
3
乘法的初步认识 3+3+3+3+3+3=18 6个3相加 ×6=18 读作:3乘6等于18 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新城四小:薛海娟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突破重难点的:
1、初步感知
在准备阶段,我出示数学乐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2、引导探究
让学生来摆小棒,如摆三角形,摆小树,摆正方形,摆小房子""摆之前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谁摆得图形又快又多!接着来计算: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自己摆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学生会说出很多个相同的数相加的情况,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师可以再追问一次,如果100个3相加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会“啊”的一声或者愁眉苦脸,这时教师还不讲乘法,问学生你为什么会“啊”?你怎么不算了呢?这时学生会说这样太麻烦,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引入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觉得这样做,学生会更加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乘法是怎么得来的。以3+3+3+3+3+3=18为例,6个3,10个3,10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从而引出乘法,板书:6×3,告诉学生“×”叫乘号,6从哪里来?3呢?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问:用乘法表示这样的加法简单吗?
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好,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体验不够,我在课中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求几个几用加法计算方便吗?旨在让学生体验乘法的简便。学生有的说乘法方便,有的说加法方便,没有真正体会乘法的简便。如果让学生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这样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2、可见出现错误,还是课前准备做得不充分。 通过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上课之前应该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也就是备学生,课前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后学生可能的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另外就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训练学生说话准确,完整。在课后练习中充分开展动手操作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注意练习的层次安排,力求做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篇五】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游乐场里真热闹!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小飞机、过山车)这么多好玩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飞机好吗?同学们,节假曰你们喜欢去什么地方?今天去游乐场看看怎么样?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同意吗)怎样列式,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你们说我来写。
教师:3﹢3﹢3﹢3﹦ 对吗? 生:少了一个3。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老师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同时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尝试,进一步强化相同数连加与“几个几”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概括乘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设计意图:从自己写算式到展开想象,让学生体验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不便之处,并通过让学生两次谈感受,将情感体验暴露出来,产生学习新的表示方法的情感需求。)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教师: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板书课题:乘法。)
(2)学习乘法算式的读、写,认识乘号。
教师:7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可以写成7×2=14,读作:7乘2等于14,也可以写成2×7 =14,读作:2乘7等于14。(板书算式并介绍乘号。)
(3)算式对比,再次感受用乘法算式表示的简洁性,并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算式的联系。
教师:将上面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行比较,说说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教师:加法算式中没有7,乘法算式中的7是怎样来的?
教师:说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4)补充相关史料,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教科书第51页乘号的由来。
教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和“+”看起来很像,但又不完全相同呢?
(5)课堂练习,巩固乘法的意义。
教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精灵的话、算式比较及相关史料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学习乘法的价值o)
(6)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六)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5题。
(3)补充练习:连一连
2+2+2 2×4
5+5+5+5+5+5+5 5×7
7+7+7+7 2×3
4+4 1×9
1+1+1+1+1+1+1+1+1 7×4
(七)课堂小结,点明目标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的数学家!
【篇六】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法,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把具体情境与乘法进行联系,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在用多种方式表达乘法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对应思想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正确理解乘法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情境:(出示公园的画面)仔细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
2.引入:红红想去玩哪个项目?我们就跟着红红先去坐小飞机。
二、探索新知
1.建立“几个几”的表象
(1)观察:请你仔细观察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小朋友?有几架飞机?
(2)提问题: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3)思考:要想知道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请你写一写。
(4)交流:谁来说说你的算式?
①谁来说说你的算式?
②读读这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个加数都是3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充分体会“几个几”
(1)从小火车、旋转木马、过山车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项目,按照研究小飞机的方法独立研究,并且把算式写下来。
(2)交流:你研究的是哪个项目,观察到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列出的算式是什么?
(3)出示小火车画面
①你观察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算式是什么?
②提问题:看到6+6+6+6谁能提问题?
③联想:如果增加1个车厢是几个6呀?再增加1个车厢呢?7个车厢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有1个车厢就有1个6,2个车厢就有2个6""有几个车厢就有几个6。
(4)出示旋转木马画面
①说说你是怎样研究的?观察到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列式的?
②对比:仔细观察,这个算式(3+3+3+2)与前两个算式(3+3+3+3+3及6+6+6+6)有什么不一样?3+3+3+2能用几个几相加表示吗?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几个几表示呢?
3.认识乘法(出示过山车画面)
(1)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
①说说你是怎样研究的?
②思考:如果是14个车厢,你还能列出算式吗?写出来会有多长?36个车厢呢?你还能列出加法算式吗?那你想象一下你列出的加法算式会怎样啊?
③尝试:能不能研究一种写起来简便的方法,让很长的连加算式变简便点呢? ④同桌互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最简便。
⑤全班交流:怎样表示7个2简便?
(2)揭示乘法:数学家就是这样2×7表示7个2的,他们把“+”号斜过来,写成“×”号,给它取名叫“乘号”。乘号怎么写呢?
(3)乘法算式的读法:谁会读这道乘法算式?7个2还可以写成7×2,谁会读?
(4)用2×7代替2+2+2+2+2+2+2,你有什么感觉?好在哪?
(5)试一试:你会写成乘法算式吗?
3+3+3+3+3=15 3×5=15 5×3=15
6+6+6+6=24 6×4=24 4×6=24
(6)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7)思考:3+3+3+2=11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为什么?什么情况可以用乘法表示呢?
三、拓展延伸
1.算一算。每束5个气球,3束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摆一摆。4个2 6个2 10个3
四、全课总结
20以内进位加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凑十的思想。
3.通过计算和比较,学生对不同的算式能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算法,体验算法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凑十法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片断
1.引入
利用互动信息反馈教学系统创设森林王国中的小动物进行射击比赛的情境。提问: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名呢?谁猜对了呢?让我们看看比赛的情况吧!
2.展开
师:比赛结束了,现在你认为谁是第一名呢?(第一次使用互动反馈系统)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确切地知道谁是第一呢?8+5=? 4+8=? 7+8=? 4+9=? 7+4=?
师:我们先算一算小猪的总成绩。会算的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不会算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师生交流算法。
(1)8+5=9+1+1+1+1=13(生:数的。)
(2)8+5=8+2+3=13(师:为什么把5分成2和3,不分成1和4?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凑十法)
(3)8+5=5+5+3=13(师:为什么把8分成5和3?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凑十法)
(4)8+5=10+5-2=13(师:明明是加法为什么要减去2?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
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多加再减)
设计意图:多媒体画面一出现就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裁判一起报出小动物们的成绩,同时自然地提出了数学问题——谁是射击比赛的冠军?此刻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跃跃欲试,产生极强的求知欲望,立即要解决“谁是冠军”这一问题。学生纷纷拿出遥控器,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争强好胜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使我获得了宝贵的前馈数据——对于20以内进位加法题,57.5%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这时我能对学生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会计算,但不熟练;计算方法因人而异,各不相同,有凑十的,有推理的,有数数的,有背口诀的,有珠心算的,还有说不出理由凭直觉计算的。面对这种状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在获取反馈信息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看清楚题目,弄明白题目的内容,再进行选择,以确保反馈信息的质量。
3.凑十法
观察比较:这两个凑十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用你喜欢的凑十法计算一下小兔的总成绩。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师:你认为凑十时是分大一点的数方便,还是分小一点的数方便?
师:用拆小数凑十的方法分别算一算其他三只小动物的总成绩。谁得第一名? 师:让我们祝贺它!(课件:填统计表,挂奖牌)
观察:4+8=? 7+4=? 4+9=?这三个算式中都有一个加数4,为什么有的把4拆成2和2,有的拆成3和1,有的拆成1和3,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后,即转到凑+评的内容学习。
4.巩固
(1)看图填数。
(2)帮小兔找家。
(3)种花游戏。
师: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种花的游戏。游戏规则:每朵花上都有一个算式,请大家把它种到与这个算式得数相同的花盆中。请同学们拿出遥控器。
第一题:9+2=?选 项:1.11;2.12;3.13;4.14;5.15 (这道题有38人答对,2人答错,通过率为95%)
第二题:6+6=?选 项:1.11;2.12;3.13;4.14;5.15(这道题40人全答对,通过率为100%)
第三题:8+6=?选 项:1.11;2.12;3.13;4.14;5.15(这道题有36人答对,4人答错,通过率为90%)
第四题:8+3=?选 项:1.11;2.12;3.13;4.14;5.15 (这道题有38人答对,2人答错,通过率为95%)
师:这四道题目都答对的同学做下面这道题目: □+□ =13 ,这四道题中有做错的同学到老师这里来,让老师帮你们弄明白。
设计意图: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出几道评价试题,让学生练习,把作业收上来,几天之后才能知道信息,而即时反馈技术在讲完教学内容以后,可以马上出四道小问题,让学生反馈,如此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是形成性评价的表现。种花游戏的四道题目是“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知识点的体现。对于已经掌握知识点的同学,我启发他们发散思维,实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对于还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对其进行及时辅导,通过再练习,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掌握凑十法。在这一环节,如果不是通过信息反馈技术,只是通过察言观色,我很难知道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充分地实现师生互动,分层教学也就很难进行。
我在学生已经理解“双基”知识点的基础上,又出了一组训练题目(9+2=?9+3=? 9+4=? 9+5=? 9+6=?)。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发现规律,于是我给前面答错题的学生更多机会,请这些同学说出他们发现的规律——得数的个位比加数少1,少的这个数给9凑10,这不仅帮助学生及时查出问题、掌握知识,还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体现了基于反馈技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很难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凑十法,学生对凑十法是否掌握?怎么去了解?这是确定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策略的主要起点和依据,传统教学是做不到的,信息反馈技术有助于教师确定起点。
信息反馈技术能为教师提供量化指标,检测当堂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师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是92%的掌握率,通过比较教师讲解知识前57.5%的学生具有初步计算的能力,与预设教学目标仅差34.5%;课程讲解后,95%的学生都掌握了知识点,这表明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可对5%的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