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战国七雄”之说,那么,你们知道是哪“七雄”吗?

其实,在这“七雄”当中,秦国在战国前期最为弱小,但在战国后期却最为强大。本文记叙的就是战国后期,最强大的秦国和一个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在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怎么样呢?请大家随我一同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吧!

一、请齐读标题——唐雎不辱使命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预习过这胜利)那么:1、唐雎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只是安陵君手下一个普通的使臣)2、作为一个小小的使臣,究竟是怎么让堂堂的秦王如此低眉颔首,低声下气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吧。

四、齐读第一段:

1、从第一段中可见,秦王的政治骗局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骗局?(“五百里之地”和第二段的“五十里之地”大小悬殊)2、天上是不可能掉下馅饼的,秦王这一伎俩无疑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对于这样的骗局,安陵君心里明白吗?但他敢激怒秦王吗?所以他是怎么说的?也正因为此,秦王不高兴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安陵君不得不“因使唐雎使于秦”。

看来,第一段其实写的就是——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板书:背景)

五、请大家迅速扫读2、3段,想想这两段都写的是什么?

——唐雎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板书:斗争)

那么这场斗争一来一往,实际上进行了两个回合。(2、3两段分别一个回合)

(一)我们先来看第2段,第一回合(板书:第一回合)

●请根据老师的语音提示,找出并齐读相关的句子:

1、秦王一见到唐雎,重提“易地”的政治骗局,并对安陵君严厉指责;

接着他炫耀“灭韩亡魏”的军事实力,表明完全可以用武力吞掉安陵,并且惺惺作态,称安陵君为“忠厚长者”,说是自己不忍心那样做;

最后,再提“易地”骗局,对安陵君再次进行严厉指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秦王——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阴险狡诈、包藏祸心)

2、面对此情此景,唐雎是怎么应对的?

●请同样根据老师的语音提示,齐读相关的句子。

面对秦王设计的骗局,唐雎洞若观火,首先予以不客气的、坚决的否定;

然后,他不卑不亢,成竹在胸,说出了自己的原因。(板书:唐雎——不卑不亢,成竹在胸)

3、请大家观察一下,唐雎的这两句台词和前面安陵君的台词大同小异。可见这君臣二人,为了保全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君臣言词一致,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二)唐雎和秦王乍一见面,矛盾就如此不可调和,预示着下文两人关系会更加尖锐对立。我们再来看第3段,第二回合(板书:第二回合)

1、在第二个回合中,唐雎和秦王之间主要谈到了哪两个关键词?(“天子之怒”和“平民之怒”)

2、在秦王眼里,“天子之怒”是怎么样的?(读)由此可见秦王的——凶狠残暴。(板书:凶狠残暴)读此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骄横狂妄、目空一切)试读一下。

而在秦王眼里,“平民之怒”又是怎么样的?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对平民的极端轻蔑,蔑视)试读一下。

3、那么唐雎是怎样介绍“平民之怒”的?——齐读。

①这里唐雎谈到了历史上有名的三个平民英雄的事迹,分别是——,这是一组排比,句式整齐,显得铿锵有力。

②唐雎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平民英雄的事例?(实际上他是想表明自己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仿效他们)其中哪句话表明了这个意思?

③其中“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这个句子怎么翻译?

同学们,这是唐雎和秦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的斗争。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个唐雎呢?——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板书: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三)所以,通过两个回合的较量,在强大且残暴的秦王面前,唐雎最终取得胜利。为国家保全了领土,维护了尊严。接下来分角色朗读2、3两个段:注意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和性格特点。

六、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把握了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梳理一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们还了解了其中人物的个性特点——齐读板书中个性特点。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七、联系生活,拓展延伸:钓鱼岛和南海局势。我想,同学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唐雎一样,为了保全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尊严而努力。

八、下去过后,请对文中三个文言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行归类——之、以、使

张永强

【篇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三】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姓名:张 潇

单位: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峪中学

课题: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课标指导下的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能有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对作品的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收集和整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九年级语文教学应在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单元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的对人物对话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4、理解并感受唐雎的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借助读出潜台词的过程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教学流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文学常识介绍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记录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对比记忆,教师指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也选自《战国策》,《陈涉世家》选自《史记》——纪传体;《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编年体;《水浒》《西游记》——章回体;《论语》——语录体。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识记文学常识,总结归纳中考常见考点,帮助学生记忆答题。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3、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请大家认真听,然后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指名朗读课文)

4、请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5、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

【设计意图】让朗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抓主语气强化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初步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四、翻译课文,积累词语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勾画出你理解有困难的语句。

2、请学生提问后由同学们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实词、虚词、句式等,教师随机指导并且提问翻译。

【设计意图】继续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争做到“信、达、雅”。提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合作交流,扫清疑难词语对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碍,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五、分析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唐雎出使秦国,与秦国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2、唐雎是受谁的命令出使的?

明确:安陵君

3、唐雎与秦王是怎么样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呢?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4、分析唐雎与秦王之间的对话,揣摩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5、唐雎与秦王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唐雎的人物形象,进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设计意图】能分辨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会用“要素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用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对比写法,突出人物形象,进而突出文章中心;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六、拓展延伸,分享收获

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查找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再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与同学和老师分享。他们的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结束语:《唐雎不辱使命》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这些古代外交家的“表达智慧”也让我们折服。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更加清晰。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见导学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回答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⑾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

(3)寡人谕矣 ( ) (4)图穷而匕首见( )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设计意图】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能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浅易文言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答案:

1、(1)道歉 (2)介词,从、由 (3)明白,懂得 (4)穷尽,完结

2、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B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对比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主要描写方法:语言描写

【设计意图】该板书简洁明了,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好每一节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 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让语文课回归本色,让语文课真正有语文味。《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这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把疏通字词疑难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和基础,所以基于学生的情况和课文篇幅及难度的考虑我没有采用串讲、小组翻译的形式,而是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进行大胆自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和同学们、老师进行交流,共同解决。这个过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适合在教授篇幅较短和知识点不太密集的文言文时使用。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 观的培养,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唐雎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课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我坚信:只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就会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收获累累硕果!

市教研员点评:

该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很好地实现目标,并且突破重、难点。教师把握教材能力强,课堂教学步骤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能充分地学习课文。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语文功底深厚,普通话标准,板书设计简洁、合理,粉笔字优美,教态自然,本节课该教师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掌握了相关语文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质,是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篇五】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模板

【篇六】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基于新课标教学设计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

育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主题:《唐雎不辱使命》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

Ychhjd/广汉市aaa镇中学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言文,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文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初中阶段浅易文言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

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这就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接着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即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成就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教学时可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文章脉络。

3.学情分析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够,尤其是文言对话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本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反复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语汇;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从唐雎的说话技巧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定三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古今词语的异义;归纳活用的词语意义及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2.反复诵读,归纳出作者提出的三条建议,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和小组交流,欣赏“表”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篇七】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优秀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对话的意思(重点) 2,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理清思路

1.简要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

明确: 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三感知课文 ,探究思考:

1.本文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2.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在这几个回合的斗争中,唐雎是怎样一步步驳斥秦王的? 三个回合(略)

3.你觉得唐雎和秦王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角色朗读第三段,体会文中的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深入研读课文

文中主人公是唐雎,为何还要描写秦王?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的方法,

人物对比: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小邦使臣,从容镇定,据

理力争,义正词严。

态度对比:秦王 先倨后恭 唐雎 先恭后倨

性格对比:秦王 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唐雎 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 五.拓展延伸

1.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维护国土,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2.在战国时代,像唐雎这样冲突在唇枪舌剑的战场上,游说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能言善辩之士比比皆是。你能从你的知识积累中举出几个例子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略)

)秦王

唐雎

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骄横狂暴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秦王 唐雎

唐雎

对话 对比

不卑不亢大义凛然有胆有识不畏强暴语言描写

语对言比

手描法写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