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部编本文具的家 部编画ppt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部编本文具的家

《木兰诗》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èhán) 鞍鞯(ānjiān) 辔头(pèi) 燕山(Yān) 胡骑(jì) 鸣啾啾(jiū) 鸣溅溅(jiān) 赴戎机(róng) 传金柝(tuò) 阿姊(zǐ) 著我旧时裳(zhuócháng) 磨刀霍霍(huò)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

3.一词多义

策       强

4.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窗户)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5.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为“所思何”“所忆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文题解说】

 木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名字。这首诗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木兰诗

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这个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学习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本课为2课时。

 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4.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5.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1.诵读感悟法、创设情景法。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的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1.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2.学习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

 1.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难点】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第课时

 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

 3.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重点】

 1.背诵全诗,了解故事大意。

 2.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难点】

 通过情节的分析,初步认识木兰的英雄形象。

 导入⇒朗读诗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初读感知⇒指导背诵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由木兰的形象,直接点出课题,点明木兰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做到心中有数。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流传到海外。这个故事最早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导入二:视频型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观看兴趣,激发愿意阅读全诗的兴趣。

 播放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哪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导入三:音频型

 [设计意图] 由教大家唱家喻户晓的豫剧片段开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兴趣阅读全诗。

 听过这首曲目吗?大家唱一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由此引出课题。

一、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纠字音——辨节奏——学方法”等内容,指导学生顺读诗歌,做到节奏鲜明,顺读自然,情感充沛。

 1.教师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辨析字音。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  燕山(  )  胡骑(  )  鸣啾啾(  )  鸣溅溅(  )  赴戎机(  )  传金柝(  )  阿姊(  )  著我旧时裳(  )  磨刀霍霍(  )

 〔答案〕 zhù tiě kèhán ānjiān pèi Yān jì jiū jiān róng tuò zǐ zhuócháng huò

 【生快速辨认读音,组内互相检测,齐读两遍,巩固认识。】

 2.辨析通假字。

 帖花黄

 〔明确〕 “帖”同“贴”,粘贴。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明确〕

 (1)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音韵美。然后齐读,指名读,教师纠错。

二、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结合注释自我翻译,培养学生自学自译的能力。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用工具书,自主翻译诗歌。

 2.画出疑难词语和语句,组内交流,班内集中释疑。

 3.班内交流翻译效果。【教师指名翻译,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纠错。】

 4.重点语句(特殊句式)翻译展示。

 【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生自主翻译,师讲解翻译方法。】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 (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2)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才得胜而归。(3)希望驰骋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4)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5)它们一起贴近地面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三、积累词汇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教师帮助归类,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矫正等策略,协助学生梳理出本课的重点词汇,增加学生的文言词汇量。

(一)积累如下重点词语。【生独立完成词语的解释,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唯闻女叹息(只)

 愿为市鞍马(买)

 旦辞爷娘去(早晨)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关山度若飞(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出郭相扶将(外城)

 著我旧时裳(穿)

 雄兔脚扑朔(动弹)

 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二)教师梳理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重点文言现象。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班内展示。

 1.一词多义

 市

 策

 强

 2.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窗户)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活用作动词,记下)

四、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概括出大意并梳理出每段的情节,培养学生的梳理归纳能力。

 【生再次顺读课文,在读顺的基础上,组内讨论,了解故事大意,明确层次划分。】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五、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当堂背诵,提高其背诵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1.学生结合对每一段内容的概括,抓住每一段语句的规律,进行独立背诵。

 2.组内开展背诵比赛,互相交流背诵方法。

 3.班内展示背诵效果。【背诵不熟练的,可以作为课下作业。】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诗歌,对其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希望同学们再读一读、品一品这首乐府诗歌,更深入地领会它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  )头 扑shuò(  ) 雄cí(  )  阿zǐ(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

 3.填空。

 《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的巾帼英雄形象。

第课时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重点】

 1.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难点】

 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明白本诗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

 前情回顾⇒探究人物⇒读透技法⇒畅谈感悟⇒拓展迁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梳理上堂课的内容,帮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检验翻译诗文的效果,为本堂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1.按要求用原句填空。

 (1)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的诗句是:

 (3)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明确〕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 (1)记最大的功勋,赏赐的财物成百上千。(2)打开我东阁和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3)雄雌两兔一起贴近地面跑,怎能分辨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疏通了文意,知道了故事的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详细研读课文,欣赏木兰这一形象美,欣赏本文组织情节的恰当美。】

二、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研读课文细节、分析人物描写的能力。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生独立找寻相关语句。】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第五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6.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明确〕 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三、精读课文,读透技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帮学生精读课文,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和多种修辞手法并用的手法。培养学生挖掘文本,归纳发现的能力。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1)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明确〕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十几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2)再读第四段和第六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3)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学生在全班展示。

 〔明确〕 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地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及女装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多年的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的娇美的形象刻画得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这一形象一千多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仍以第三、六段为例,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

 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修辞手法都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的效果。

 (4)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它们的表达作用。

 (5)除了上述修辞手法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明确〕 以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四、齐背课文,畅谈感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发表观点的能力。

 1.齐背一遍。

 2.思考: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报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几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思考:学完本诗,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4.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5.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6.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光大。作为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有有了这样的责任感,你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才能成为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五、悟读课文,拓展迁移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完成与木兰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借此巩固对本诗的学习。

 我们在学习《木兰诗》时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在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以“花木兰”为话题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

 1.请确定你的研究选题并围绕选题提出两个问题。

 2.你建议人们通过哪些方式增加对花木兰这一形象的了解?

 3.你准备如何向同学们介绍“花木兰”这一形象?

 〔明确〕 1.花木兰的身世或花木兰的精神。 2.阅读文学作品;查阅史料,了解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风土人情,认识木兰替父从军行为的可行性。 3.花木兰,中国古代的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之敌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木兰诗》这一北方民歌便是对其事迹的描述。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北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用自己的一丝绿,哪怕用自己的一点红。

 以“学木兰,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链接一:

 乐府“双璧”

 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2-1-c-n-j-y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叙事长诗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长达三百余字。内容写少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奔赴疆场、屡立战功而又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女英雄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诗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精妙工整的律句。句型或整或散、长短错落,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颖出奇,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名篇,因其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故名。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全诗一千七百多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孔雀东南飞》艺术成就较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全诗语言朴素流畅,叙事中兼有浓厚的抒情,描写上运用铺张排比,是当时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这两首叙事长诗,以其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强烈的反抗精神,以及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诗歌宝库中一对放射奇光异彩的宝石,被称为乐府“双璧”,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

链接二: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吟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养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予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事迹,描绘她的传奇形象。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摘自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链接三: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修养的途径,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1.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串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的,一直以来总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但是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2.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这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得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站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使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得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比较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地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一、〔参考答案〕 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本身。所以,表现主题的部分要详写。

二、〔参考答案〕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四句,也是排比句。

 三、〔参考答案〕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这个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四、〔参考答案〕 1.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面临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参考答案〕 背诵这首诗。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汗(kèhán)  辔头(pèi)  鞍鞯(jiān)

B.啾啾(jiūjiū)  朔气(suò)  燕山(yān)

C.云鬓(bìn)  金柝(tuò)  铠甲(kǎi)

D.红妆(zhuāng)  著(zhuó)  傍地(bà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6.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事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二、课内语段阅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8.“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木兰的什么特点?

9.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类比,赞颂了什么?

10.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11.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多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12.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

三、课外类文阅读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皆次当行(    )

(2)数建奇功(    )

15.区别一词多义。

(1)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2)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17.“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18.“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意思相类似的句子是:

【答案与解析】

1.B(“朔”读“shuò”。)

2.C(A项“贴”为“帖”;B项“渡”为“度”;D项“辩”为“辨”。)

3.D(“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4.D

5.C(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这句诗既是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也是描写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

6.C

7.A(注意互文修辞的运用。)

8.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喜悦心情。

9.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0.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21*cnjy*com

11.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多年军旅生活只做了高度的概括。

12.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13.D(“易”解释为“更换”。)

14.(1)háng (2)shuò

15.(1)因为 (2)因而(所以)

16.(1)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2)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17.C

1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附译文:

 木兰是古时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时就学习骑术,长大之后更加精通。正值可汗招兵,她的父亲被列入名册之中,(要求)与当地的青壮年一起去服役。(由于)她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有疾,不能去,于是木兰换上男装,到集市里购置了鞍马,替父亲去从军。渡过黄河,经过黑山,在战场上驱驰了共十多年,屡次立下奇功。啊,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尝不能够做到,我从木兰从军这个事迹,(因此)于是更加相信了。

李杰

【篇二】部编本文具的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老王》导学案

第10课 老 王

1.易错字

翳(yì)  干校(gàn)  骷髅(kūlóu)  滞笨(zhì)  攥着(zuàn)  惶恐(huáng)  取缔(dì)

镶嵌(xiāngqiàn)  侮辱(wǔrǔ)  愧怍(kuìzuò)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幸运强调意外地遇到好运气,含有庆幸、喜悦之意。“幸运”强调好的运气。获得好运是“幸运”;

免于不幸是“侥幸”。

侥幸强调偶然获得成功或免于不幸。“侥幸”强调免于不幸。

5.词语释义

伛:弯(腰)曲(背)。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关闭或禁止。

骷髅:干枯的死人头骨或全身骨骼。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凑合:将就。

 杨绛,钱锺书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文题解说】

 作者以“老王”为文题,意在告诉读者此人的普通,也明确地告诉读者“老王”是文章的主人公。

 【创作背景】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当时正是“文革”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这篇课文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文中写到“文革”,那是个荒唐的动乱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老王》一文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文末应该成为启发教学的关键,这里应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自觉接受文中思想的启发。

 本课为2课时。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理解本文的主题。

 1.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造性的见解。

 2.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3.通过精读,比较、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的思想,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

 1.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第课时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重点】

 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导入⇒整体感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

导入一:故事型

 [设计意图] 由故事引出的道理,自然引出本文课题。

 小故事大道理。讲新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40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于1996年7月29日只身进入一个2000多米深的地下溶洞,他要进行一项与世隔绝的独居生活实验。一年后蒙塔尔重返地面,这时他的体重减轻了21公斤,脸色苍白如纸,免疫功能降至最低点,且情绪十分低落,不善与人交谈。面对记者,他走出洞口的第一句话是:“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奥秘,就是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有没有注意到探险家说的那句话,“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来自生命深处最真实的呼唤,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人交往首先要真情实意,互相关心,诚挚待人,并在相处中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快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又是怎样的。

导入二:情境型

 [设计意图] 由诗歌创设一种对“人力车夫” 的怜悯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进入课堂,有利于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课件展示诗歌】

 《人力车夫》 “四季的斑斓/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你生命的履历/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携着夕阳隐没∥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铿锵的跫音/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你擎起人生的火炬/挺进于时光的隧道/为了生存的精彩/为了生活的热爱……”

 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人力车夫。这首诗歌怀着激情赞颂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导入三:题解型

 [设计意图] 直接解题,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环节。

 “老王”意在告诉读者此人的普通,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像《爱的奉献》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设计意图] 扫除文字障碍后,梳理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印象,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深入分析。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翳(  )    骷髅(  )

滞笨(  )  攥着(  )

惶恐(  )  荒僻(  )

取缔(  )  镶嵌(  )

侮辱(  )  愧怍(  )

〔答案〕 yì kū lóu zhì zuàn huáng pì dì xiāng rǔ kuì

2.解释下列词语。

(1)惶恐:                           

(2)取缔:                           

(3)滞笨:                           

(4)愧怍:                           

(5)伛偻:                           

(6)失群落伍:                           

〔答案〕 (1)惊慌害怕。 (2)明令取消、关闭或禁止。 (3)呆滞笨拙。 (4)惭愧。 (5)腰背弯曲。 (6)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www-2-1-cnjy-com

(二)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 “我”与老王的交往。

 2.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明确〕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初读印象。

 文中的老王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发言,组内交流意见,班内展示。】

 〔明确〕 示例:老王是一个“苦”人,同时也是一个“善”人。

二、走近老王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帮学生认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为下面品味老王,挖掘其深层社会意义奠定基础。

 【自由朗读1~4自然段。】

 1.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有关老王的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 

 老王是一个“苦”人

 2.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话言简意赅。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3.“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而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

 〔明确〕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4.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按当时的“理论”,单干是资本主义;只有组织起“合作社”之类,并建立党的组织,才是社会主义。这一政策,极大地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助长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5.为什么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明确〕 因为他是单干户。

三、品味老王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与老王有关的事情逐步梳理,旨在让学生逐步认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1.阅读5~22自然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体现出老王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 

 老王是一个“善”人

 顺序:时间顺序。

 2.文中说“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

 〔明确〕 “文革”中,作者及其丈夫是“反动学术权威”,属于“敌人”,是被“专政”的对象。从“你还有钱吗”推测,可能还被停发工资。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3.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 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

 4.你怎样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

 〔明确〕 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知恩图报。

 5.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

 〔明确〕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理解“我”不愿意白接受礼物的想法。

 6.“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明确〕 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纯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思考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什么?

第课时

 1.继续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重、难点】

 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诊断⇒善待老王⇒把握主题⇒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情诊断

 [设计意图] 回顾上堂课所学,为本堂课继续梳理文章情节做铺垫。

 1.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老王是一位好人,他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虽然生活窘迫,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他愿意给作者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先生上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感激、报答,还有关心。

 2.老王为什么会感激作者呢?这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堂课我们继续探究这些问题。

一、善待老王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对老王的态度,理解作者的语言,增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细致赏读课文的主要情节,思考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出来的?同组交流质疑,班内展示解惑。】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富有同情心。

 “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证,便送他大瓶鱼肝油→“我”女儿关心他。

 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

 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我”关心老王。

 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给了他钱。

 作者的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明确〕 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愧怍。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明确〕 社会上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心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总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二、把握主题

 [设计意图] 通过深层分析问题,组织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帮学生深层认识本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组讨论解决,组长搜集整理答案在班内交流,师适当补充点拨。】

 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明确〕 呼吁我们——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3.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怎样深刻的主题?

 〔明确〕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三、品味语言

 [设计意图] 品味杨绛的语言魅力。

 “直僵僵”,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僵僵:写出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年老体衰、形销骨立)。

 “镶嵌”,将一物嵌在另一物体中,门框的宽度很小,而老王能“镶嵌”在其中,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身形的干瘪和身体的瘦、薄(无生气)。

 “僵尸”,僵硬的死尸。

 “面如死灰”,死灰:冷却的灰烬,脸色灰白。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以看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无力支撑,只凭一口气儿吊着,是一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病态,一点儿生气和活力都没有了。

四、拓展延伸

 老王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留在了作者心中,也通过作者的笔感动了我们,如果老王和作者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请同学们为老王写一段颁奖词。(这里展示了老师写的一条关于杨绛的颁奖词)

 杨绛——她,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冷暖。她给予老王的是善良,她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幸运与不幸,关爱不幸者是每一个人不容回避的责任。

 (注意写颁奖词的要求:1.体现人物身份;2.概述人物事迹;3.突出人物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老王的感人之处,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送鸡蛋、香油部分。指导: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在领会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一、含泪的微笑——谈杨绛《老王》的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的作品,语言平和却字字含情。《老王》更是一篇足以体现她“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

  《老王》创作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悲苦不幸却善良真诚的老王深深打动。“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就用这样水波不兴的语言徐徐道来。“我常坐”,起笔就与下文“乘客不愿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闲话”中也就向我们介绍出老王的基本状况。作者以非常集中的笔墨刻画老王的“苦”。一是伶仃孤苦,“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二是谋生难,一只眼瞎,好眼也有病,别人先前“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也不是无端猜疑,“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半面肿胀,又青又紫”,但还有人嘲笑、污蔑他“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我”却让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而且猜测老王眼瞎是因为“更深的不幸”。这段叙述看起来平平淡淡,有些幽默和调侃的味道,其实却蕴含鲜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对老王的同情、关怀,为下文老王知恩图报做铺垫,更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以践踏弱者为乐的世风的厌恶和批判。接着作者介绍老王住所的荒破,再写其困窘。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谋生更加艰难,“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他才“可以凑合”维持生活。“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仿佛这样,“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作者用幽默诙谐的叙述写来,粗读令人忍俊不禁,再读却不觉倍感心酸,仿佛看到了老王脸上满足的笑容,更看到文字背后杨绛微笑的面颊上一双盈盈的泪眼。老王身患重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苦得不成人样的老王,还要挣扎着来到“我”家,作者着意刻画了他临终前的样子:瘦、僵。“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是总写,用“直僵僵”活画出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样子,“镶嵌”更是用得特别,传神地刻画出老王清瘦、单薄、僵直,没有一丝活气。“直僵僵”在全文出现了三次,他像一具“僵尸”,“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直”字写他僵直、艰难的动作,两手却都拿着东西——瓶子里竟是香油,包裹里竟是鸡蛋,如此珍贵、易碎的东西!老王这一路该是如何走来?巨大的悲剧感压在读者心头,催人泪下。

  身体没病时,生活尚只能“凑合”,几月不出车,老王的境况之苦无法可想。但就这样穷困不堪,病魔缠身,他却省出来香油、鸡蛋硬撑着亲自送来,如此之苦,更见其善!作者还通过回忆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肯收钱等生活片段再现老王的老实厚道、知恩图报。临终前送香油、鸡蛋不收钱,他是要最后一次感谢杨先生一家对他的同情、关爱、照顾和尊重。如此之善却如此之苦,更突出其“不幸”!作者在结尾写道:“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自己在老王生前不曾真正了解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没能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他改善处境,改变不幸而惭愧不安。“文革”爆发后,杨绛一家受尽了屈辱和蹂躏,夫妇先是被迫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来女婿王德一含冤自杀,全家被迫离家逃走……忆及那些“含泪”的往事,杨绛却淡淡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想起的却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怎能不感叹、敬重于杨先生那种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中评价说,杨绛的文学语言“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此言真是一语破的。

二、也谈杨绛的“愧怍”

 人不是神,不可能完美,所以不可能一生中没有令自己“愧怍”的事。杨绛之所以“愧怍”,是她的一种反省精神,更是她的勇气。错了,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这样才能鞭策自己去改正,激励自己去做善事,提升人格,以求得良心的安宁,社会的健康发展。

  教材的可贵之处就是选了一些教人向善、向美、求真的文章,它是心灵的净化剂,有唯美也有凄美,有喜剧也有悲剧。无论如何,所起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读《老王》,从对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中,可以感受到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很破败,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我们又能深刻地感受到老王的善:“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他的善更表现在,收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进一步解读教材,《老王》全文都是叙述,很少直接抒情,作者的情感全在平静的叙述中,其感情不在字面上,而在字里行间。所以这种叙述是一种不抒情的抒情,而且这种叙述往往比抒情更深沉,因为其中还包含着理性思考。紧抓“愧怍”做文章,这种愧怍有两个特点:一、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二、这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并不是一下子产生的,而是“渐渐明白”的。这就是说,杨绛的“愧怍”是有一个过程的。文章真实地再现了这种渐渐明白的过程。

  杨绛起初并没有感到愧怍。一开始,作者只是一般的顾客和车夫的闲聊,渐渐显出同情。同情他的穷;同情他的“失群落伍”、孤独;他瞎了一只眼,当然也值得同情。对他穷的同情算不得有什么太大的特色,接着说眼睛瞎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这当然也值得同情。但又说,可能是因为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病,导致眼瞎。这在一般人看来,可能就不太值得同情了。然而杨绛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这就很深刻了,是年轻时“不老实”落下的残疾,这是得过“脏病”的证明。但作者并不因这而歧视他,反而显示出同情。所谓同情,就是设想自己和对方一样时的感情,这样就能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感受到不幸。但在这种同情里,多多少少包含着某种宽容,而宽容就潜隐着自己幸运的意味:自己不那么穷,自己是健康的,自己不孤独,自己不倒霉。这姿态是一种俯视。

  这是作者对老王的感觉的第一阶段——对一个不幸的人,一个外表上不美,甚至有些丑的人,给予同情和宽容。这时杨绛对老王的理解中包含着庆幸,还谈不上尊敬。

  接下去对老王的感觉就突破同情了。老王送冰,量多价等,不欺负好欺负的主顾,是“最老实的”,这就改变了前面一段所说给人印象——他眼瞎了一只是因为年轻时“不老实”。老王送病人到医院,却不肯收费,原因是他怕在“文革”劫难中的作者没有钱。这就是说,老王非常“同情”作者。此时作者对老王的感觉,就不仅仅是同情和宽容了,而是有一点刮目相看,有一点被触动。

  接着对老王形象的描述,近乎可怕,似是无情,实则不落俗套,她把感动留到后面去。

  后来她才知道给自己送香油、鸡蛋的老王,已经到了死亡的前夕,自己舍不得吃,还惦记着他人。这个不幸的人,居然把关心幸运的人当作生前最后必须做出的奉献。

  这是值得赞美的,是可尊敬的,可是在他生前,作者却没有充分理解他,没有充分被感动。这就使作者在后来渐渐明白过来时,感到十分“愧怍”。

  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高贵的品性,甚至连感觉都没有,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照自己的时候,还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就那一点感动都是在他死后有的。但这时说什么都来不及了。

  杨绛在文章里面隐藏着一条思绪的转折:同情、宽容不幸者,是俯视的姿态;而最后的“愧怍”却变成仰视的姿态。这是自我解剖,也是自我批判。

  文学创作不是老有人讲贴近生活吗?但光贴近生活是不够的,杨绛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惊心动魄的文章来,就是因为她首先是贴近了自我真实的内心里微观的“渐渐明白”的逻辑。

  文章也就贵在敢于通过贴近自我内心的微观逻辑去贴近生活。

  所以这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一点。

一、〔参考答案〕 如“穷苦”: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参考答案〕 (1)写“我”付钱给老王的语句: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指了”。

 (2)钱起到了塑造人物的关键作用。“我”付钱给老王,是因为老王应得,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但是最后还是收了钱,是因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怕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三、〔参考答案〕 1.详写老王离世前的事情,通过老王送“我”鸡蛋、香油,可以突出老王的善良和“我们”之间的情谊,写出了老王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以及“我”对老王的愧疚、感动与敬佩。这一部分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所以详写。

 2.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和“我”的心理活动,细致、生动地体现出老王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可他依然坚持着到“我”家来送东西,说明他是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同时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做了铺垫。21·cn·jy·com

 3.“害怕得糊涂了”,表明“我”为他的身体担忧。

四、〔参考答案〕 1.(1)“当然”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应当这样;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 (2)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说明了老王善良,而“当然”一词也说明了杨绛一家也很善良,认为付全价才是理所当然,表现了作者一家的正直及对老王的同情与尊重。

 2.(1)强调了老王善良的本性。(2)不矛盾,此处的意思重在“压根儿”上。

 3.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这里也体现了“我”的善良。

五、〔参考答案〕 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滞笨(zhì)    荒僻(pì)

B.取谛(dì)  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  惶恐(huánɡ)

D.骷髅(kūlóu)  伛(yǔ)

2.赏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3.依照课文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偏僻    B.荒僻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A.坍塌  B.塌败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

A.取缔  B.取消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

A.愧怍  B.惭愧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

(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

(2)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  )

(3)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文章写了老王和“我”交往中的哪几件事?

7.请概括文中老王的形象。

三、课外类文阅读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你怎么啦?”

  ⑨“我摔坏了。”

  ⑩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1920年7月

(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略有删减)

8.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

9.文章描写了    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    。 

10.“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  (  )

A.完全没有听到

B.听得清清楚楚

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

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11.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与解析】

1.B(谛——缔,zhà——zuò)

2.“镶嵌在门框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3.(1)B (2)B (3)A (4)A

4.(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语言、神态描写

5.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象着他都要散架了。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抱歉和同情。

6.①老王为“我”送冰,车费减半;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③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7.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老实厚道、纯朴善良、关心他人、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必报的人。

8.起因:因为生计关系,“我”到S门去,雇定了一辆人力车。结果:车夫被留在巡警分驻所,“我”请巡警转交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了。

9.4 老女人(女人)

10.C

11.(1)第三处环境描写:大风过后,天气寒冷,路上除了“我”、车夫和老女人外,没有其他人,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2)第四处环境描写:风停了,路上安安静静。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12.赞美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表现了“我”自我批评(自愧自省)的精神。李杰

【篇三】部编本文具的家

2017部编本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 教学设计

文具的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认真学会6个生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 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部编本文具的家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悟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部编本文具的家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感。部编本文具的家

2.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准备

1.识字、词语卡片

部编本文具的家

2.学生学习习惯调查。

3.课文插图。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阅读愿望。

1.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文具们可伤心了!它们都要离开你们找贝贝去了。你们想不想留下它们哪?

部编本文具的家

2.快去找小贝贝商量商量吧。

(二)板书课题,随文认读生字:文具。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具”?提示:1.“具”里面是三横。

2.八笔写成。

(三)给足朗读时间,读准生字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下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反馈指导 :

(1)文具、丢、时候、仔细、平时、已经。

(2)学生评读,鼓励与纠正并用。

(四)反复阅读实践,读通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边标自然段序号边把遇到困难的语句画下来 。

2.同桌互助,帮助对方把课文读通顺。如果两人都读不好,示意老师指导。

3.读文,师生评议:能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4.师范读课文,学生并听边认读生字。

(五)整体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谈的问题吗?部编本文具的家

(六)联系实际质疑,引发深层探究。

1.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只擦了一回,就找不着了。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

2.读文,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贝贝像妈妈爱她一样,爱着她的小伙伴们?

3 .再次探究读文:怎样才能做到不 丢文具呢?(小组讨论)

4.鼓励学生互动,结合课文或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七)选择性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背积累。

2.赛读、赛背。

(八)总结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看图画,训练想象,培养习惯。部编本文具的家

1.出示课文的插图,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个文具,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2.先自己想、练,再作交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发学生自主表达。

学生在以文 具的身份,向主人诉说自己的遭遇时,受到自我教育。在学生交流中,渗透爱护文具的习 惯培养。

(二)联系自己,学习表达,学语育人。

1.看看自己的小书包说说,你有哪些小伙伴?

2.试着用书上的语言说说,你是怎样爱它们的?

3.再用自己的语言练一练。

4.在小组里人人发言,推选说的最好的同学作总结。

(三)学习生字,辨析字形,正确书写。

1.复习“文具”,并用“文具”说一句话。

2.自己拿出识字卡片,独立分析: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3 .同桌检查,汇报,再说说觉得哪个字有困难。

4.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指导。

5.生字找朋友——组词练习,巩固记忆。

6.描红、抄写字头。(写字好 的同学可以为有困难的同学抄写字头。)

7.教师巡视,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四)巩固识记,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1.读读“我的词语库”,比比谁先记住它们。

2.用上几个词语,说说自己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按照“自己先练 → 小组练习 → 推荐全班交流”的流程进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部编本文具的家 部编画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