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找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做点评。
学生点评时应让学生朗读,老师顺势作以指导。
2、找学生再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投影)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旁打上问号。
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请学生按照此法自主学习,根据注释,小组讨论,译读课文。三五分钟后,学生把有疑难的地方说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四、读文章,品人物。
(投影)1、请以“我从———-的句子,看出——-是——–的人”。
如:我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的句子,看出元方是活泼、开朗的人。
2、根据学生的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时可以有表情和手势。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再朗读,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进一步认识人物。)
五、拓展延伸
刚才大家读的很投入,对故事理解得更透彻。下面老是想开个记者会,请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起探讨。
预设问题:1、你如何评价陈太丘的做法?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友人、元方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六、书美言,谈收获
1、学习本文,老师感受很深,于是写了首打油诗以表我心。希望老师的诗是抛砖引玉,激起你的思维之花,写出更美妙的语言。诗如下:
《世说新语》小文章,蕴含道理故事强。告诫人们做事情,诚信有礼记心上。
2、学生写出感受,格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写感言,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感悟,让学生在心灵上对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有新的认识)
小结:自古以来,诚实守信、明礼懂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咱班的学生都能继承这些传统,光明磊落的立于天地间。
【板书设计】陈太丘与友期行
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即改
元方:聪明活泼
诚实守信
【作业设计】
阅读《王戎识李》,谈谈收到的启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教学反思】
把《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完之后,细想之余,有以下反思:1、在上课时朗读环节还要加强,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内心世界。2、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探究部分的时间不宜过多,应充分体现重难点。3,、我虽对“舍、去、委、顾”等词语做了重点讲解,但对一些古代人物称谓落实不够。
汗张
【篇二】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千古文人《世说》梦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执教: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
时间:2003年12月4日下午地点: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班级:初一(8)班记录、整理(根据录像光碟):张萍(翠园中学初中部)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请坐。同学们,对不起,今天座位要是朝那边就好,但朝这边了,看投影不太方便。(师边说边展示投影《乌衣巷》)好,请看屏幕,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乌衣巷》,大家把它齐读一遍。《乌衣巷》,预备读。
(生齐读《乌衣巷》)师:这首诗以前见过吗?
生:见过。师:第二行最后一字怎么念?
(生有的念xie,有的念xia。)师:念xie,不错。刚才有的同学念xia,也行。在古诗里面可以念xia,押韵。下面大家再读读此诗,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乌衣巷》预备读。(生再齐读《乌衣巷》)师:能背吗?(生众说纷纭。)
师:好,试试!找个同学来背一下。哪个同学最小啊?哦,是你!(师示意生1起来背,生1低声说“不会”。)师:没关系!哪个会背?举下手!(面对闪光灯熠熠生辉,生害羞不语。)师:一齐背,好不好?一齐背,可以混,是不是?(笑声)(生神色稍舒)来,《乌衣巷》预备起。(生齐背《乌衣巷》)师:好,还是找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下。
师:你会背吗?好,请你来背一下。(生2背诵《乌衣巷》,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师:大概意思知道吗?生3:没学过,不知道。师:没学过也能背下来,不错!你年纪这么小就可将这首诗背下来。我小时候只能背《毛主席语录》的。(笑声)毛主席是男的还是女的?(哄堂)
生4:男的。师:啊,那你比我聪明。我小时候以为毛主席是女的,(哄堂)因为毛主席的头发很长。(笑声)这首诗很有名,它里面写到“朱雀桥边”“乌衣巷”等等,写的是什么东西呢?写的是一个朝代变更,新旧对比。刘禹锡这首诗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两个显赫的贵族,姓谢的家族比姓王的家族还要有影响,连当时皇帝都有点怕他们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些非常有名的人物。我们今天就要学学有关谢家的一那本书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实际上自魏晋以来,中国文人还有一个梦,就是“世说新语”这个梦。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生活——精神境界是非常羡慕的。有很多知识分子至今还在追求那种生活方式,有些行为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分子中还存在。(生听得入神)
比如说,有一次,在国外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持人介绍北京大学的某一个校长和原来的华中师范大学也就是我的母校的一个校长叫章开源,章是文章的章,开源节流的开源。章开源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史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介绍北京大学的校长,是这样介绍的:“这位是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介绍章开源先生的时候说:“章开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同学们学语文,体会一下这两个介绍有什么区别:中国著名大学的校长,这个校长是不是很有名?那不见得。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那就是说这个校长很有名。
章开源先生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国家教育部长到华中师范大学参观开会,通知九点钟开会,八点五十五分章开源就到了,结果九点十分,部长没到。于是章开源就走了。一会儿,部长来了,部长生气地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后来,部长仔细一想,晚上跟章开源打电话说,章先生,你是对的,我通知你九点钟来,我九点十分才到。
章校长这种行为有点像我们教材后面的一课《陈太丘与友期》,那个故事写的是两个好友约好了,“今天中午约好了去爬莲花山啊!”(笑)(注:莲花山为深圳市最著名公园,因山顶有邓小平塑像而闻名)等到那个时间,那个人的朋友没来,他自己就先走了。他的小孩在门外玩。后来那个人的朋友来了问小孩:“你爸爸哪去了?”小孩说我爸爸走了。那个人就很生气,说怎么约好了又走了。小孩说跟你约好了,你没来,所以走了。 我给大家印了教参,教参上有的内容我就不讲了。教参上面提到诚信问题,实际上这故事虽然讲了诚信问题,但更主要讲的是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率性而为。中国文人,魏晋以来,对《世说新语》无比迷恋。为什么迷恋呢?为什么成为他们的梦想,今天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这么小的年龄知道《世说新语》是个什么东西,里面有什么内容,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以“一斑窥全貌”,以《咏雪》这不着急。唉,对了,然后怎么搜索?(女生1接着操作)师:好快啊!不着急。找一找出一两句话,看看为什么那么多文人迷恋《世说新语》?要不找一小弟献丑了。(哄堂)
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笑声)(师生合作上网找资料。下面学生专心致志地看,小声提示)师:好,谢谢你们。“芝兰玉树”,说一个小伙子长得很英俊,常用“玉树临风”的这个词就是从《世说》中来的。屏幕不太清晰,但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上网搜索了。大家看看教参,能不能找出一些介绍《世说新语》成就或特点的一两句话呢?找到了,划一划。哪个同学找到了?(生默读,作记号)
有的同学在划鲁迅的话。有关资料里鲁迅先生的经典评价,看到了没有?(生默读、作记号。)(师板书“千古文人《世说》梦”)师:好的,你把鲁迅的话念一下。生6:鲁迅曾指出这种清淡……师:清谈!
生6: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治,而一变为专谈名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
师:请坐。这是鲁迅先生介绍《世说新语》的一个背景。“名士底教科书”——实际上这个“底”字就是我们今天用的“的”,当时鲁迅写这些话的时候,“的”“底”以及“的”“地”“得”还没有完全分工。
教参还没有将《世说新语》基本特点很明晰地表述出来。千古文人之所以有《世说》梦,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世说新语》里面描绘的贵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个性化精神生活,等会我们就要看一些《世说新语》的文章了解一下。第二个就是它的语言很精炼,但是非常有味道。今天我们就跟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揣摩、品味一下它的味道。
那么,下一个环节我们就来读一读《世说新语两则》第一以《咏雪》为例”)
师:大家齐读一下,《咏雪》预备起。
(生有感情地齐读)师:好,现在大家再自由地把它背下来,再读。(生自由朗读背诵)师:它只有七十一个字,标点不算。
(师到生旁指导念生字。)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齐背一下。好不好?背不下来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尽量不看书。《咏雪》预备起。
(生齐背《咏雪》)
师:连滚带混地背下来,还可以!当堂背下来,不错!哪个同学能不看教材说说,里面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7:有三个人,一个是谢太傅,另一个是他的儿子。
生8:文章说了三个人,一个是谢太傅,谢安,一个是他哥哥的儿子。
师:他哥哥的儿子叫什么?生8:文章里面写的是胡儿,是谢朗。师: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8、:谢朗是谢安哥哥的儿子。(笑声)师:我是说他们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8:是叔侄关系,另一个人是他长兄的女儿谢道韫。
师:也就是他侄女。
生8:谢道韫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王凝之是谁的儿子?
生8:是王羲之的儿子。
师:王羲之是谁啊?是不是卖肉的啊?(笑声)
生8:是写字的!是书法家!
师:刚才第一个同学说谢朗是谢安的儿子说错了。“与儿女讲论文义”。注意这句话中的“儿女”是子侄晚辈的意思,跟我们今天现代汉语不一样。学文言文要注意它在词语、词汇上跟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现代汉语一般双音词多,如“我们”是两个字,“他们”是两个字,而文言文多用单音字来表达,一个字是一个词情况多,如“妻子”在文言文中就表示两个词,而我们今天是一个词。如文中的“儿女”是指“子侄晚辈”的意思。刚才同学们的答案综合起来就较为准确。所以我们学习既要聪明又要仔细。这是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我们大家一起来“注一注课文”,文章已经有注了,但是我们根据自已的体验来补注一下课文,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譬如你觉得这个字要注一下,就作下记录。
师:同桌交流一下,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这位同学你说说你补充注了哪些字?
生9:我注的是“兄子”,是兄弟的儿子。
师:准确点说是哥哥的儿子。你注的是什么呢?
生10:我注的是“雪骤”,意思是“下得很大”。
师:“雪下得很大很急”更准确。
生11:我注了三个地方,一个是“谢太傅”,一个是“未若”,还有一个是王凝之。我觉得有必要认识一下。
师:那就什么时候和他们认识一下!(笑声)
生12:我注的是“公欣然曰”的“公”,指的就是谢太傅。
师:除了注的这些词,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哪个同学来说一下?
(生齐说没有)
师:没有,好!那“补注课文,疏通文意”这环节我们就到此为止了。下面我们来揣摩品味一下这“要好好读书,以后考大学,出来当处长多拿工资。”林黛玉从后门进去眼睛肿得像核桃,说明她哭了。当贾宝玉屁股挨打时,她是很心痛的,最后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话:“你可都改了吧。”很复杂的心理就通过这一句话表现出来了。《世说新语》是影响了后面的《红楼梦》作品风格。因此我们这你认为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生13:我觉得谢安有教育家的风范,陶冶了晚辈的情操。
师:“陶冶”这词用得好。
生13:谢道韫比较聪明。
师:她不是比较聪明,是很聪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很少的著名女诗人。
生13:哦,她冰雪聪明,很富有诗意。
师:冰雪聪明是不是很聪明的意思?这个词……(笑声)
生14:我觉得谢安他比较开朗。谢道韫有点谦虚。
师:比较开朗?为什么这样说?
生14:公大笑乐。
师:很多人都大笑。我也大笑,可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开朗。(笑声)
生15:他听到谢道韫的比喻很高兴,看出他很开朗。
师:一家之言。
生16:我觉得谢安很慈祥,因为他听到晚辈回答问题好的时候,就大笑,很象慈祥的老爷爷一样。(笑声)我看电视剧、书中描述的慈祥的爷爷对着孙子们、儿女们都这样。
师: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子,我们常被爸爸妈妈骂。(笑声)生16:我觉得谢道韫特别有才华,她很善于用比喻,想象力很丰富。
师:你想象力也很丰富!(笑声)
生17:我觉得谢安很乐观,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很愉快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后面又大笑。说明他很乐观。
师:那以后我们要常大笑,那是乐观!(笑声)这个问题比较难,因为文章没写性格特点,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揣摩。我们要了解谢家的背景,这个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可不平凡,刚才已经说了一下。
(师展示投影:李白的诗“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暂因苍生起,谈笑靖胡沙”)
师:李白是谁也看不起的,但他只看得起谢家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暂因苍生起,谈笑靖胡沙”,李白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但他却对谢安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展示投影:谢灵运、谢脁、李白的诗)师:谢家还有几个后辈,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如大小谢,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山水诗一派就是他们家所开创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后面的“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的。我们再看一些文章,写谢安的,作为旁证,来了解下谢安这个人物。
(师展示投影: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可以知道这个人气量大,很镇静!你看他在下围棋听到前方捷报的时候:
(师展示投影: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大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么大的喜讯,他还那么地镇静!当然后来他去朝廷报喜讯的时候,把他的高跟鞋跑掉了。(笑声)
(师展示投影:
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世说·雅量》)
师:当然他还有一个特点是比较多情,(师边读边译文章)爱看婢女表演。夫人不让看,说再看说明你花心了。(笑声)
师:刚才通过看文章,大家可了解到谢安是一个很有城府、气量很大的一个人。所以他大笑跟这些有关。下面我再顺便介绍一下王羲之被招女婿的一个故事,也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
(师展示投影: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王东厢房。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小字)。因嫁女焉。——《世说·雅量》)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这就是后来我们说的“东床快婿”的来历。我估计这是王羲之他设计好的,可能是他早就看上那家的女孩子,别人都去争,他在旁边故意要搞另类、个性化的动作,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笑声)这男同学也要学学。(哄堂)
(师再展示投影: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乎?”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世说·贤媛》)
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看来中国文化有这个特点,有时候好事不要做,坏事也不要做。什么也不做为好!可现在不行,不然四个现代化谁搞啊?(笑声)
(师展示投影:
王凝之谢夫人继往王氏。大簿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悦)。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王羲之)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大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则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衷(谢渊)。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贤媛》)师:(师边读边译文章)王郎怎么差劲呢?他天天在家练**功。(笑声)指当时一种宗教。谢道韫是很有才华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会跳舞。晚上她想唱卡拉OK,王郎他又不陪她。(笑声)王郎一点情趣都没有,整天就会打坐。所以谢道韫觉得精神生活很枯燥。你看她跟一般的封建女性是不一样的。就如我们作品当中胡儿讲了以后,她马上说“不如”。这就很不象封建社会的一般女性。
我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谢安是很有个性的,很有城府的。谢道韫是另外一种个性化,跟后来的封建社会女性及其它小说里提到的女性形象性格不大一样。这就是我们品谈出来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究竟怎么概括呢?这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概括。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这人们追求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境界生活,也就是“率性而为”。此外,《世说新语》的语言很有味道。最后我们再把这我们刚才说到《世说新语》里的很多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不少现在的人。比如刚说的章校长和教育部长的故事。教育部长迟到了,他就可以走了。老师我就不行了,一个科长来了,老师我都不敢走。所以大家要好好读书,读到有一天,局长或部长迟到了,你可以走了。那就是读书读得很好了,读到家了。你们总有那么一天的!
这节课的一个作业就是改写《咏雪》,把里面一些你觉得很有味道的地方把它扩写出来,这是为了加深理解。第二个作业就是大家去深圳书城买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有空时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欣赏一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虽然有不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好好展开了。但是同学们不错,一个个象《世说新语》里面的人物,芝兰玉树,长得很帅气。谢安就说过他们家的人长得都很漂亮,喜欢读书,喜欢文学,喜欢山水,谢安小时候有个轶文趣事,有一天,早上起来,洗脸后照镜子,越看越漂亮。(笑声)然后不禁感叹:“我爸爸竟生出如此漂亮的一个儿子!”(笑声)你们就是这样,很漂亮!师:好,下课!谢谢大家!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全场热烈掌声)
【篇三】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
北京昌平四中 林永峰
一、概述
1.课名:《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
3.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一学生和古代机智少年的年龄相近,所以故事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
2.但初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加以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3.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4.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
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活动:讲故事。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设计意图:讲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巧妙引入本课学习。
2.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诵。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文言句式,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3.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并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4.翻译全文
教师活动:检查指导。
学生活动: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加以指正。
5.课堂表演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
6.质疑探究
教师活动:分析人物。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明确:
(1)关于友人: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关于元方: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3)关于陈太丘
设计意图: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7.课内延伸
教师活动: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2)创新题:请你发挥想象,依《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假设一个对话情境,猜想友人遇见陈太丘后,两个人分别会说什么呢?
学生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8.教师结语
9.拓展阅读
文章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试读此文。
2.试着翻译。
文章二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王冕僧寺夜读》
1.对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篇四】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长城中学 魏静
【文本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第二则,编排在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单元课标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此前学生仅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三课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及学习方法习得均处于初级的启蒙阶段,因此,学生需要积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此故事主要记述了陈太丘之子:七岁儿童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对话背景:客人无信。对话内容:客人无信,且对子骂父;元方据理斥责客人无信无礼。对话结果:客人服软,“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执信明礼、落落大方、正直不阿,维护自己及家父尊严的智慧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故事对公民道德建设、对净化不守信诺的社会风气具有弥足珍贵的社会价值,是对学生进行知礼明义、方正诚信教育的好教材。
此文语言简洁、叙事完整、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且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大人与小孩的比较凸现主题,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教学用书之“教学建议”指出:“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 把握节奏、感情基调,体悟情景、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 探索文言文直译的基本方法,积累“去”、“舍”、“委”、“引”等常见文言词语; ③ 读懂文意,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① 以“诵——述——探”为主要教法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②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揣摩故事蕴含的深意,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认识故事对净化不守信诺的社会风气弥足珍贵的社会价值;
② 认识“信”、“礼”是做人的基本素养,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① 重点:诵读感知课文,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发展思维。
② 难点: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
三、课型:讲读课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在进入新课之前,咱们来做一个讲故事比赛,好吗?(教师在投影上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人三个故事的题目)投影上的故事相信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过,看谁讲的好!
同学们,其实像曹冲、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像他们那样聪明的少年,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好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小元方。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节奏,并在文中圈划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三)疏通文意
1、提问同学划了哪些重点词句。
①陈太友与友期(约定);② 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离去);③去后乃至(才到);④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在不(通“否”);⑤与人期行(相约同行);⑥相委(丢下)而去(离开);⑦日中(正午时分)不至(到);⑧则是无信(没有信用);⑨下车引(拉)之:⑩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让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边解释词语的意思边翻译句子。)
“期”是约定的意思,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了。成语“不期而遇”中的“期”也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说没有经过约定就意外相遇。
“舍”是放弃的意思,太丘舍去,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也就是说,太丘放弃了等候。成语“锲而不舍”中的“舍”也是放弃的意思。意思是说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喻有恒心。我们做事就应该要有恒心。
“去”是离开的意思,去后乃至,离开后友人才到。成语“去危就安”中的“去”就是离开的意思,意思是说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信”是信用的意思,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到了中午还没有来到,就是没有信用。成语“言而无信,言而有信”中的“信”与这句话中的“信”意思相同,说话没有信用。 “引”是拉的意思,下车引之,客人下车拉着小元方表示好感。成语“引吭高歌”中的“引”也是拉的意思,意思是拉开嗓子,大声歌唱。
“顾”是回头看的意思,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没有回头看友人。成语“瞻前顾后”中的“顾”就是回头看的意思,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考虑周密。
3、翻译全文。
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下整篇课文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谁能把文章翻译的最准确,最流畅。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的时间是中午时分,但是,时间过去了,朋友却还没有来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就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不在家?”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就离去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时间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4、根据文意给课文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按照断句的节奏全班朗读课文。
(四)译读积累
1、课文中“尊君” “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我的父亲(谦称,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2、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尊称,哪些属于谦称。
①敝人 ②卑职 ③老朽
④寡人 ⑤令尊 ⑥令堂
⑦令郎 ⑧令嫒 ⑨犬子 ⑩陛下
尊称:令尊、令堂、令郎、令嫒、陛下
谦称:敝人、卑职、老朽、寡人、犬子
(五)讨论问题
1、文中三个人,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
(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2、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接着告诉同学们做人要有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老师很感动,大家都那么踊跃发言,那么积极。听了那么多同学的意见,大家想听听老师的想法吗?我认为,小元方不失礼,正如同学们所说童言无忌,那是爱父亲的表现等等!并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而作为我们学生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重信守诺,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
(六)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诚为本,以礼待人。成为一个文明的好学生。
(七)分角色朗读
叙 述 者:平和舒缓语气
友 人:气愤、惭愧
元 方:怒中不失礼节
(八)拓展阅读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九)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复述故事,以便收集写作素材。
3、请你收集10条关于“诚信、守信”的名言,抄在作业本上
【篇五】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设定授课时数为1课时。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1、疏通文意,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客人”和“元方”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并思考“信”与“礼”。
3、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本功,且思考能力较小学有了进步,可以接受由讨论来探讨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教学方式,也需要通过亲身参与讨论来强化思维。但由于其能力还有待提高,思维方式也不太成熟,所以需要老师对其讨论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掌握字音(如:舍、不)、字义(如:期、至、去、乃、委、引),能正确理解文意。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能通过讨论分析出“客人”和“元方”的人物形象。
3、能把握文章情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见解。
4、学习古人的智慧,传承守信遵礼的美德。
四、教学重点
1、正确翻译、理解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信”与“礼”的重要性。
五、教学难点
1、对“信”与“礼”二者的把握。
2、激发学生思维,探讨“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开放性讨论,不求意见统一)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以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为主,以讲授法和谈话法为辅,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思考、解决问题,而非教师单纯讲解传授。
八、教材教具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黑板、粉笔
九、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十、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由“孔融让梨”的故事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个像孔融一样知礼、懂礼的聪慧的孩童,由此引入课文的学习。
2、齐读课文。
本次朗读不作感情要求,着重解决字音问题。如有字音问题,纠正字音,如:行(xíng) 舍(shě) 不(fǒu)
3、疏通文意。
(1)将学生分成小组(4-6人为一组),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讨论、翻译课文。
(2)讨论完毕后,与学生一起解决重点字词。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 去:离开(古今异义) 乃:才 委:丢下、舍弃 引:拉 顾:回头看
(3)由于文言文表达力求简洁,所以文中很多地方省略了成分,例如主语。跟学生一起补全省略的词语,便于翻译和正确理解文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太丘)非人哉!(太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抽学生起来翻译课文,如有不当,老师再做完善。
4、再次齐读。
在理解了文意之后,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观察学生对人物语气、情感的把握。
5、分析客人和元方的人物形象。
将问题抛给学生,按刚才的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再由学生发言(讲明结论得出的依据),老师总结:
客人:不守信用、失礼于人、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机敏、以礼待人
6、角色朗读。
在对人物形象有把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读客人所说的话,女生读元方所说的话,旁白齐读。然后角色交换再读一次。这两次朗读要求注意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情感。
7、问题探究。
提出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答案不求统一,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1)失礼:客人虽失礼在前,但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表现出了愿意改正的意愿,元方应当给客人一个机会;客人是长辈,作为晚辈的元方不应这样做
(2)不失礼:客人失礼在前,对子骂父,作为儿子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对待失信失礼的人,只有七岁的元方对他露出不加掩饰的鄙责是无可厚非的,也表现了元方的刚直
(3)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启迪学生。
8、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9、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收集五则与“信”“礼”有关的名言警句。
【篇六】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德厚中学七年级 杨文祥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
(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为什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被放在《世说新语》的“方正”篇里?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
【篇七】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商南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序号课 题: 《陈太丘与友期》
主备人: 袁慧 二次齐备时间 2014-09-09 三次备课人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
2、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本文以叙为
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感知课文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讨论
五、课时设计: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学
1、给加点字注音
尊君在不.( ) 非人哉.( ) 友人惭.(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友期.行 去后乃.至 门外戏.尊君在不.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4、翻译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君与家君期日中(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4)元方入门不顾
5、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元方是怎样一个孩子?
【预习质疑】你还有哪些问题,请写下来。
(二)组内对学
小组内讨论疑难问题。
(三)班级群学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1、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表情、动作,组合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
对话。
2、“君”“尊君” “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2、讨论人物性格:三个人中你觉得谁最有意思?
3、品读探究——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4【拓展迁移】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四)教师点拨:
疑难重点字词
(五)当堂检测:
1、解释词语:
(1)期日中 (2)太丘舍去 (3)元方入门不顾 (4)尊君在否 2、【中考链接】比较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
“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
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
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明确译文: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
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方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
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
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
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
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
的日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3)、文段理解。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
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乙文
侧重叙述。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
可,至少两条)
明确答案:1.A
.2(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
父亲)等了你很久,你却还没来,现在他已经出门了”
(3)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
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六)课后反馈:教师阅评“学后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 : 不诚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 彬彬有礼、聪明机智、落落大方
陈太丘 : 诚信
(七)、教学反思:
【篇八】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词法句法来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通过表情朗读、人物评价来领略课文的意趣;
3、在评论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领略课文的意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也就告诉我们说话要算话。)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与这点有关,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大声地把题目读一遍。
二、朗读课文,梳理情节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个字的读音特别需要注意呢?
“不”,读fǒu 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通假字,要读它本字的音。如《<论语>十则》中的“说”“知”。
全班齐读课文。
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1、陈太丘和友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用原文来讲述。
“期”是什么意思?“约定”——不期而遇
他们守约了吗?太丘和友人是如何对待他们之间的“期”的?
陈太丘:守期,舍期——“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明明“舍去”了,为什么还说他守期呢?因为“期日中”,而友“过中不至”,说明太丘“舍去”时,已经超过了约定的时间。“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旦过了时间,“期”就失效了。所以,太丘就“舍期”了。
友:失期——“期日中,过中不至”,虽然他“乃至”,但已过了月的那个的“日中”。
重点词语:舍:舍弃(恋恋不舍),去:离开(去世),乃:才(比较:去后就至,去后才至)
省略句: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2、友人和元方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个回合:一是一问一答,二是一怒一曰,三是结局“友人惭”而元方“不顾”。 重点词语:委:舍弃(委弃),引:拉(牵引),顾:回头看(左顾右盼), 省略句:(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辨析:(太丘)待君久不至,(太丘)已去
(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友)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友)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请同学们注意“家君”“君”这类词,是对话时表示称呼的词,文中还有哪个类似的词?“家君”——“家君”“君”是尊称,“家君”是谦称。
揣摩两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感受两人情绪的变化。
第一回合:友:笑、客气——“尊君”是一种尊称
元方:客气、有礼貌——“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第二回合:友:“怒”——“非人哉!”表明非常生气
元方:生气——“入门不顾”
义正辞严、理直气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表情朗读,教师范读指导。
三、人物评价,领略意趣
对故事中这三个人物的言行,你有何看法?
陈太丘:守信,有时间观念——“过中不至”
友:“无信”——“过中不至”,“无礼”——“对子骂父”“非人哉”
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去埋怨陈太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事实上是他自己失约在先。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有礼:面对客对父亲的怒骂,依然有礼有节
懂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深明大义:信,礼
四、引出作品
这篇短文语言简练,全文102字,但人物形象确实活灵活现的。这样的文章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可以慢慢去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