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实录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同上1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使动用法是表示(客观上即事实上)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党同伐异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A项“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4、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总结: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

导入: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四种句式.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倒装句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5、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③惟命是听(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二)、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乎”等。

①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②具告以事《鸿门宴》

译文: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③生乎吾前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①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②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②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③对话省。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②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①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

②介词宾语省略。

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虽大风浪不鸣之也

狗尾续于貂

王新

【篇二】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的

一、深入领会并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当注意过渡句。

二、理解课文中论述的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道理。在深入改革开放抓紧科学技术发展的紧迫日子里,尤其要强调谦虚与怀疑。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根据这一重点,围绕课文“预习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前两课所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培养自读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文章不长,可作先自读再研读的安排,读前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书上画出要点,并做笔记练习。

教学时效: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指导与要求。

1.导人阅读,激发兴趣。怀疑与学问究竟有什么关系?两者间的关系可密切呢。我们曾学过《哥白尼》、《祖冲之》,试想想哥白尼如果迷信书本,没有勇气怀疑并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的却又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天动学说,他能够创立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冲之如果“虚推古人”,不敢怀疑和推翻前人的陈腐学说和错误结论,他能在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怀疑精神不可少。

让我们来研读一下著名历史学家顾颌刚的《怀疑与学问》,就会明白治学为什么要有怀疑精神,什么是我们要提倡的怀疑精神,这对于培养开拓创造精神很有益处。

关于作者顾颌(jié)刚的介绍,《教参》有简介(略)。本文是顾先生根据自己的丰富的治学经验与切身体会而写的,精辟透彻,令人信服。

2.运用提问,指导复习上两程颐、张载、戴震、朱高的简介,请参阅《教参》。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三、教师检查初读情况,师生共同研讨订正。

1.从研讨文章的基本内容和

2“理解·分析”一的归纳总结。

作者对“怀疑精神”这个概念的阐释十分明确。所谓“怀疑精神”,绝不是对前人的学说一概不信,全部否定,而是说不要轻信、盲从或迷信,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是非来决定信与不信。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的过程,并能修正、评判、发展、创新。文中提倡的“怀疑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这对于学术上的批判、继承、发现、创新很有意义。我们在治学方面,对于一切虚妄的学说应有这种精神。(学生口述必须在认真阅读课文,准确理解内容的精神实质,掌握文章要点,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进行表述。)

3.指导完成“理解·分析”二。

四、研读指导与要求。

1.从上面分析来看,课文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中心论点阐述得十分精辟透彻,令人信服。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善于分析事理,有理有据。试以第3段与第6段为例作分析说明。

2.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指导学生完成“理解·分析”三,填好表格。

3.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五、学生研读时可以相互议论、讨论,教师巡视,个别质疑。

六、师生共同研讨分析总结上述问题,归纳要点如下:

1.该文分析事理透辟晓畅。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在第3段论述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说明事头利很据有两上来泊,传说不一定可靠.但从传说打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那么,怎么办?这就很自然地、合乎逻辑地推论出对于传说,事而都应经过一番思考这个道理。

又如第6段(最后一段)是论证“怀疑是积极方国建仅?占。作者积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讨程分析为怀疑(发)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发问)、有问题、求解答的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的过程,并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正面论证了,又从反面论证没有“怀疑精神”,而“墨守前人的旧说”,就不会有“新问题”、“新发明”,甚至整个人类文化就不会进步。论证清楚有力,说理透辟晓畅,这样的分论点就强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而使中心论点有很大的说服力。

2.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意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3.“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七、做语法练习一:1.“虽然……可是”表让步;“即使……也”表让步假设。2.“如果……就”表假设;“虽然……呵是”表让步。3.“因为—…·所以”表因果;“既然……就”表条件。4.“如果……就”表假设;“既然……就”表条件。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变化,语意就有了变化。

【篇三】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短文两

1.《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2.《弈秋》

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二、完成练习题。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两《孟子寓言特色管窥》

参考文章:

读《齐人有一妻一妾》(吴小如)

这是一

储子曰:“王使人(jiàn,窥视)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正因为齐宣王派人对孟轲窥伺盯梢,才引起孟子讲出了“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如把两章连到一起,自然不存在惟独这一章没有“孟子曰”字样的疑问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修辞的角度来看。《孟子》书中用“”字的地方只有这两处,而这两段文字又恰好彼此衔接;如果孟子不是用齐人之妻的“良人之所之”来与储子说的“王使人夫子”相呼应,而是分成全无关涉的两章,那么这两个“”字的出现也未免太凑巧了。但上述两点还不是两章书应合为一章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探究。

故事的叙述部分没有什么有意突出的笔墨,作者态度的冷静客观有点像契诃夫在写短“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可见“尽富贵也”的话是纯属吹牛;然后写他“卒之东郭墦间”,跑到墓地上去了,这不能不令人奇怪,使读者也急于看到下文;最后谜底揭晓,原来他不过是个乞丐,而且是个死皮赖脸的痞子,“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种抽蕉剥茧的手法还不够,更在下面一段的末尾补上一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的厚颜无耻不但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还表露在神态上和精神状态中,此之谓“颊上添毫”。这种形象刻画真是跃然纸上了。

读这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对这几句话,过去曾有过争论,有人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人则以为应该是酒店小伙计说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作品中的主人公表达他内心的独白。这儿的“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她表达出来罢了。

第四,要注意本“”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动,“”人则更属非礼。一个人之所以要被人“”,想必他做出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宣王以王者之尊,竟派人去“”孟子,孟子当然很有反感,所以一上来就用“何以异于人哉”针锋相对地进行了驳斥。但如果从修养、学问、见识、阅历来看,作为学者的孟轲,当然有“异于人”之处。但这种“异于人”的地方是不怕被人“”的,问题乃在于根本不应该派人去“”。所以孟子提出了“尧舜”来同自己相比,意思是说尧舜也不过同平常人一样,何况我孟轲!尧舜是古之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可见孟子用来自拟的形象是高大的。而下面却讲了一个十分猥琐的故事。意思说,只有龌龊小人才阳一套阴一套,才有被“”的必要;从另一方面说,只有一个人被怀疑自己是否伪君子时,别人才想到去“”他。“齐人”的故事一方面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一方面也正是为了孟子自我表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不会做自欺欺人瞒心昧己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副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轲从反面证明自己是光明磊落的。因此对于前面的话,也就用不着再回过头去照应了。这才是我认为应把两章合为一章最主要的依据。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怀疑与学问教案与说课稿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首先明确教材所处的位置以及它承担的教学任务。

《怀疑与学问》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议论怎样做学问的问题。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学习掌握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以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为学习驳论文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教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课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认知目标

a、记忆论证的内涵。

b、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重难点)

c、理解“怀疑”与“学问”间的关系,领会“怀疑精神”的积极意义。

②情意目标

a、懂得求知治学的正确态度与途径。

b、教育学生不可怀疑一切,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③动作技能目标

摘录名言警句,编制卡片。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议论文的论证”。因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二、说学情

从1999年9月开始,我校开展了“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教改实验,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从素质上全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阅读速成度达每分钟500字以上。因此,授课时各环节可紧凑的展开。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本文拟采用八字法、点评法、讨论法、反刍法。

现代教学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叶老曾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教师适时点评,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填写图示导读与讨论竞赛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比较阅读《发问的精神》,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忆不仅是如何受使受教者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授鱼”不如“学渔”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终身受益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学生学习采用批注法、讨论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学习,形成整体效应,通过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但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五、说教程

本文我设计的教学程序是“抢答激趣—导学定标—速读感知—填图导读—竞赛精读—联系生活—反馈检测—知识迁移—归纳总结”。这一教学程序让学生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到应用知识,成螺旋型上升,符合科学的学习方法,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1、抢答激趣

为了让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我课前让学生回去自学初中语文第四册304页《议论文阅读》,出了两道知识竞赛题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请解释论证的内涵。

(2)请说出常用的论证方法。

我认为这样设计的好处:通过竞赛使学生兴趣盎然,激起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学生了解了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填“图示导读”,把握重点。

2、导学定标

让学生看《海南省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目标、导学、评价”》实验手册第81页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解学习任务。有了目标,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为完成自读任务做好准备。

3、速读感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理解、分析三的问题速读课文,做到“三到”、“四边”,即:眼到、手到、心到;边看、边划、边批注,边思考。学生自行扫除字词障碍,感知全文。这一步骤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填图导读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图示导读(即课后理解、分析三),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教师在学生填图时巡视课堂,对中差学生、小组进行辅导,最后全班讨论、订正、完善图示导读。通过图示导读的填写,使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确定讨论方法,突破重点难点,为达到而不。教师巡视辅导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及时搜集回各种反馈信息,为讨论指导作准备。

5、讨论竞赛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4道思维训练题,(用幻灯投影)①什么叫“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阐述的?②课文开头两段的写法有何好处?③第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④说说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作用。这4道题,让学生进一

步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整个思维训练的排列由理解、分析到揣摩、运用,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原则。

这些思维训练题,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抽答竞赛,每个大组必抽答1题,答出来的加10分,答不出的可由其他小组各抒已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最后决出2个优胜小组给予加分奖励。学生的好胜心得到满足。

6、联系生活

让学生谈谈对以下2个问题的看法: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如何才能获得真才实学。②在生活中是否要怀疑一切呢?

通过让学生谈自已的想法,让学生领会“怀疑精神”的积极意义,又教育学生不可怀疑一切,教师点拔时可用现在法轮功顽固分子担心地球要毁灭的无稽之谈作例子,教育学生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一程序的设计完成情意目标,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学会生活。

7、反馈检测

根据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我们知道,“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设计反馈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考察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的掌握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进行互评,以便补漏。

8、引导迁移

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21课《发问的精神》指出它们的论证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

9、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将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归纳板书,即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让学生在仿读课、自读课中依据“导读”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自学阅读。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名言警句,摘录下来,编制卡片。此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做为理论论据的习惯,为写议论文积累资料。

【篇四】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论题和论点,理清全文的论证过程。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论题和论点,理清全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分析标题,明确论题。

标题点出了本文讨论的问题,论题: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三、默读课文,哪句话具体直接全面明确地阐释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理清思路。 明确:“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决定事物成败的因素)。”(这句话具体明确的阐释了作者的观点。) 从哪两方面阐述的:消极 辨伪去妄 积极 建设新说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过渡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第一分句承上是对上文论述的总结,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观点,第二分句启下,提出了后文要论述的观点。抓住这个过渡句,就帮我们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四、分析论证层次

我们看文章的前一部分是如何(用了哪些材料)论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1、对开头两句名言的认识:

“学者先要会疑”:做学问的人首先要会提出疑问。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在应该有疑问的地方提不出疑问,不能算是学习了,学习就必须提出疑问。(在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就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开头引用了两位大哲学家的话,引出对怀疑与学问的论述。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条件,用古人名言开篇,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让文章更有分量。

不是论点,通常情况下,论点是由作者直接明确提出来的。引古人名言,没有明确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2、接下来看3-5段,分析消极方面的论证层次。

朗读分析3段:阐述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理清论述思路:首先论述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并指出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亲见和耳闻。然后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的例子证明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从而阐明做学问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得传说了。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使文章的论述深入了一步。

朗读分析4段:阐述对于传说的态度,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原因。而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轻信的

态度就是怀疑的精神,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作者从对传说的态度就指出了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接着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阐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方法)。最后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接着作者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朗读分析5段:先从正面论证对书和学问要进行怀疑,经过怀疑、思索、辨别是非三步才能获得真知。(获取学问的三个步骤,证明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然后从反面论证对于书和学问不怀疑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接着引用孟子的话,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并作了阐释,这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强有力地证明本段的分论点。

小结:作者用两个小层次,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对于书和学问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论证了具有怀疑精神的必要性,它可以帮助人们去除虚妄、辨别是非,消除盲从或迷信,进而也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作者用了一个递进复句,从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进而转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更深入地进行了论证。

3、分析积极方面的论证过程。

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理清第6段的论证过程:

①层(1句):首先提出本段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层(2-5句):然后反正两方面讲道理,阐明只有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正面说理,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③层(6-8句):接着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发问的事例证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④层(9-11句):最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结阐述只有怀疑才能有新学说、新发明、新理论的产生。(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然后从反面指出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从而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小结:顾颉刚是位历史学家,从20年代起就从事民俗学、历史学的研究,著述丰富,有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这篇文章谈的是他自己治学的经验,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谁能用一句话阐述作者的观点?即治学(做学问)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也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业

理清全文的论证过程。全面地有理,有据,有序地表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板书: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消极 积极

辨伪去妄

【篇五】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

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运用分论点逐层论证论点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求学会这两种论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检查: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

(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投影)

(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明确:(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5、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即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接着先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

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用这些确凿的事例作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

2.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3.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4.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训练

美国有家工厂的一台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不超过10个字)

(提示:知识有价,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篇六】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设计者:黄玲玲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 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3、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2、知识准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以下几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

(3)、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审清题目。有的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它的题目本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议论文,如《谈骨气》、《怀疑与学问》,它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

第二、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时,这类中心句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第三、提炼归纳。即弄清作者对论题的基本态度,然后据此进行概括。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

行论述,那将就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

(4)、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阅读议论文,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的。

(5)、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一)、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二)、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其概念不太清晰,可先着重解决题一和题二)

三、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一)、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自然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2.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5自然段)

第一层:(3-4自然段)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

第二层:(5自然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自然段)

一层:(①句)提出分论点。

二层:(②-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1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三层:(⑥-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1句的论点。其中第⑥句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⑦、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四层:(⑨-⑾句):⑨、⑩先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都依赖怀疑精神做学问,对文化建设起的巨大作用。⑾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二)、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三)、学生自主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的阅读提纲;2、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学习论证方法:

1、 复习相关知识:(见上一课时“知识准备”环节)

2、 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有哪些?

明确:(1)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2)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3、 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有哪些?

明确:(1)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2)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3)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课文中所用的对比论证有哪些?

明确:(1)、第4自然段中“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2)、第5自然段“因怀疑而思索,┄┄。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自然段“对于别人的话,┄┄。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4)、第6自然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观点,若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若不赞成也请补充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篇七】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附导学案

课 题:怀疑与学问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

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哥白尼怀疑“地心说”的准确性,经过论证大胆提出了“日心说”,实现了

天文学的根本变革,而日心说就是正确的吗?后人再一次提出了质疑,宇宙到底

有没有中心呢?正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大胆提出疑问,天文学才不断向前进步而历

史也不断向前发展。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

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

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

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

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

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

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3.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全面正确认识“怀疑”精神。

四、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分论点又是什么?

找段落中心句。连句成段。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所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见,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其实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因此,学者先

要会疑,学则须疑。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用,承上启下。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据?分别证明了什么?

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假设,

不能作为论据)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道理论据: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层进式

五、拓展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据?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与课文相比有何不同?从论点提出方式、结构、内容等方面回答。

六、阅读视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七、妙笔生花

以“学而不思则罔”为话题,提炼一个与之相关的小论点,对其进行论证。

要求:a、论点正确、鲜明有针对性。B、选择适当论据进行论证。C、字数一二

百字左右。

八、作业

必做:将本课的小作文整理到小作文本上。

选做:1、搜集因具有怀疑精神而有所成的名人事例。

2、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很多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疑问呢?用你

的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附:(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

一、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

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

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

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

D、没有事实根据的。( )

2、给划线字注音。 程颐 譬如 颛顼 帝喾 塾师 停滞

二、议论文知识回顾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 、____ 。

2、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

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要______、_____ ,_________。

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_____ 。

5、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探究

1、划出《怀疑与学问》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试着归纳本文中心

论点。

四、拓展练习

1、划出《学贵有疑》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试着归纳本文中心论

点。

五、阅读视野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

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1、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六、写作训练

以“学而不思则罔”为话题,提炼一个与之相关的小论点,对其进行论证。要求:a、论点正确、鲜明,有针对性。B、选择适当论据进行论证。C、字数一二百字左右。

七、作业

必做:将小作文修改后抄写在小作文本上。

选做(读书笔记):

1、搜集因具有怀疑精神而有所成的名人事例。

2、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很多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疑问呢?用你的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篇八】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二)人教义务版 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

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

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虚妄()2,步骤()

3.懒惰()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

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

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

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9.提问:课后练习三。

10.提问:课后练习四。

讨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则先开门见山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兴趣”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说也a常常抱怀疑的态度,b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c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d: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②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③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

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是从①句中摘下来的,对它还原,它的正确位置是

A.aB.bC.cD.d

2.①句中四个“常常…·,二”概括了什么精神?

3.①句中三个“新的……”突出了什么作用?

4①句中的冒号起什么作用?冒号前后分句是什么关系?

5.如果把这3句分成两个小层次,该如何分法?为什么?

6.概括这3句话所论述的论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