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让学生谈一谈母亲对自己管教的一件往事并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一、导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和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学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听故事,了解胡适的母亲
讲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四、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字词,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后齐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
舔去(tiǎn)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五、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二)合作交流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诵读相关内容,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把握文中的主要事件。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学生讨论发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中写的主要事件及母亲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遭到严厉责罚──教之严
(4)母亲为我舔眼翳——爱之慈
(5)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6)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7)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1)、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师作点拨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遭受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答案。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评母亲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2、谈感受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3、赞母爱
用歌曲或名言歌颂母爱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七、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应以积极奋发的态度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由衷地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孝敬您!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学生边听歌边整理有关母爱的诗句和名言俗语
1、【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八、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九、板书设计
教子有方仁慈温和敬爱
我的母亲对子严格宽容忍让
胡适有刚气怀念
柳明
【篇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是关于伦理学方面的随笔,阐述的是一个人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这段时间里“爱”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精辟地论述了母爱和父爱在人生中的区别,指出人的成熟过程是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详尽地论述了人生不同阶段母爱和父爱的根本区别,为如何教育子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4.母爱和父爱各具有什么特点?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消极的一面?
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父爱是有条件的。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可以受人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二、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参考示例:
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其结构如下:
自恋阶段
第1~3段: 我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父母与
孩子之
间的爱 第4~8段:情感对象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9~10段:总结全文
2.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过和正在感受父母之爱,这种感受如何表达?作者从他哲学家、精神分析家、社会学家的角度来表达,写作上,本文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①从具体事实,上升到理论高度;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三、延伸拓展
1.作家与作品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 “健全社会”。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2.《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3.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节选)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选自《爱的艺术》,西苑出版社)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花圃 胸脯 店铺 精心哺育 惊魂甫定
B.恪守 炮烙 格斗 络绎不绝 洛阳纸贯
C.荟萃 市侩 烩饭 绘声绘色 脍炙人口
D.逡巡 唆使 梭镖 怙恶不悛 崇山峻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款待 融和 衣锦还乡 拱手相让
B.指摘 孤癖 一表人才 栉风沐雨
C.国萃 题词 迷途指津 慕名而来
D.因缘 宽宥 原型毕露 浅尝辄止
3.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是感谢和高兴。
(2)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像,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3)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A.反映 而是 但是B.反映 就是 但是
C.反应 而是 尽管D.反应 就是 尽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改革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在这深化改革的非常时期,谁要是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B.亲爱的伯父,十多年没见到您了,您现在安然无恙了吧!
C.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D.他从来没有见过大世面,这回一下子遇到这样复杂的事情,一时真有点六神无主。
5.下列各句表述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
D.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得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会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6.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 就 而且 因为 B.因为 就 而且 因而
C.如果 那么 而且 因而 D.因为 因此 而且 因为
7.文中说“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
8.文中说母爱“也根本无法赢得”,应怎样理解?
答:
9.文中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以下练习。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10.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答: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答:
12.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三、拓展阅读
父 爱
赵鲁
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为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挤在狭长的冰岛上,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站立在冰面上,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孵着托在脚蹼间、用厚厚绒毛盖着的那枚企鹅蛋。整整64个不能进食的白昼、不能安眠的黑夜,换来小企鹅破壳而出的那一刻。爱子如命的企鹅爸爸,到最后几乎变成了一块没有知觉的冰砣。
南极,一个冰清玉洁、银装素裹的世界。天空蓝得有几许神秘,皇帝企鹅一对对钻出海水,登上岩屿。它们那永远都在凝望和企盼的姿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雍容。圆圆的瞳孔里透出一派天籁的安详。阳光给它们洁白氅衣上敷上夺目的金黄,一如皇帝的龙袍。它们头顶上那一抹浅蓝和肚腹上那些个嫩粉,使那寒冷的画面有了些许鲜亮和温和。此时严寒使海洋敛住轰鸣和喧哗,崖上冰山上一道道奇妙无比的冰褶和瀑纹借了风的力量,塑造出各种姿态的凝固了的生命。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母企鹅产下一年中仅有的一枚珍贵的卵。
为了恢复产后虚弱的身体,也为了给64天后将来到南极的小生命预备下口粮,她们不得不和丈夫分离,把孵蛋的重任交给雄企鹅,依依不舍地踏上遥远的觅食之路。出发前,夫妻俩搂抱在一起,母企鹅把蛋从肚囊下移到雄企鹅的脚蹼间,整个过程迅速而准确,要知道那蛋若不小心滚到一边,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几秒钟蛋壳就会冻裂.活活断送掉一条小生命。南极的生存规则是严酷的,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于是,抱着蛋卵、直立着身躯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们成了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道风景。
它就这样,怀抱着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的责任,吃力地、安详地等待着,实现着做父亲的承诺,用厚实的身躯为还未出世的孩子遮挡着南极无边无际的风雪。它知道此时此刻自己是孵化中的小生命的唯一依靠。企鹅孵化后代的方式异常枯燥艰辛,在两个月里不能挪动身躯、不能睡觉、不能吃任何东西,天晓得它哪来的这般好耐性、好脾气、好体力,浓浓的父爱抑制了它所有的欲念,不吃不喝,身体各个器官几乎进入了冬眠状态。然而它又不能沉入梦乡,那枚又薄又脆的卵需要百倍清醒的呵护,它只能依靠消耗自身的脂肪来保持身体的热量,用来维持孵卵所需要的温度。
南极的冰阪辽阔空旷,风在冰川狂暴地奔驰,有一种呼啸长空的力度和一种穿透金属的震撼力。肆无忌惮地朔风包裹着冰屑,挟带着雪末,遇上阻挡,就像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剑逼得你无处躲藏。企鹅爸爸冰雕石刻般站立在风中,为一种深而不灭的信念而守候着,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圣洁的爱啊,这种情形让每个心中有爱的都会泫然。此时的企鹅爸爸是那样的慈爱,柔情不输母性,正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如何不丈夫”。世间不求回报的爱,都源于每一颗做父亲、母亲的心。这份老牛舐犊的亲情地老天荒永远不变。
当小企鹅从壳中探出湿漉漉的小脑袋,惊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时,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妈妈,而是疲惫之极又欣喜之极的爸爸。此时的企鹅爸爸已是形销骨立,瘦得不成样子,在雏鸟啄壳的“吡剥”声中,它享有了真正的快乐。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要给予。雄企鹅怀着这样的喜悦,仔细地将胖乎乎像个灰白色绒线团的小企鹅捂在自己的肚腹下,感受着儿女的每一束呼吸。既怕严寒冻坏了它,又怕贼鸥掠走了它,更怕顽皮的小家伙一旦走失,会被那些因稚子夭折而痛疯了的老企鹅在争抢之间误伤致死。如果是这样,企鹅爸爸在找到被冻成冰砣的孩子时,依旧会小心翼翼地把幼子保护起来,那种痴痴的爱没法不让人长叹。
雌企鹅终于成群结队地回来了,它们凭声音和气味找到了分别两个多月的丈夫,看见了挂念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小宝贝,急急地从嗉子里吐出小鱼小虾喂孩子。刚刚团聚又要分开,雄企鹅不得不告别妻子,因为南极洲的海面马上就要被冰封堵起来,如果再不去觅食,它就会饿毙在妻儿面前。企鹅爸爸实在舍不得心爱的小企鹅,一步一回头,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眷顾和难舍难分的情愫,最后企鹅爸爸们还是跳进了大海,向大海深处游去。在它们身后,是企鹅妈妈和小企鹅的呢喃声。吮吸着父母的爱,小东西会很快长大的,长成南极洲新的骄傲,走过冰川,去仰望新的太阳。
(摘自《读者》2004年第6期)
13.结合文意,说明第(6)自然段中”一种深而不灭的信念”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第(5)自然段中说”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们成了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道风景”,请你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企鹅爸爸让人感到”刻骨铭心”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在第六段中极力渲染南极气候的严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6.下列对这“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是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你认为父爱有条件吗? 请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结果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父爱是否有条件”的看法。
【篇三】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二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伸,用资料和声音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 学生分析
初二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所以。教师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语文思考
通过放录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能力;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历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回忆、重新整理思路 、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捕捉生活中有用信息的能力。 3 解决问题
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心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点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难点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六 教学过程
(一 ) 情境导入
1 学生朗读查找的关于母亲的诗词、格言、警句 2 导入
我们准备得很充分,我们每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耀下成长 ,在母爱的目光的关注下成长。请听《妈妈的目光》。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
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胡适的《我的母亲》 3复习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文写了母亲这样5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二 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三 情感延伸
1 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2 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 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 母爱可以使你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母爱是无任何条件的, 就连小动物的母亲也会保护自己的宝宝,请听下面的故事。(播放《黄鼠狼妈妈找食物》)(老师打出课件后,播放了一个深情而又荡气回肠的歌颂母亲的曲子《 烛光里的妈妈》,创设了很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
动物如此,我们人类呢,在奥地利发生啦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拉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着新恩的危机:由于她们身上都穿着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母女俩开始了艰难的自救,然而无济于事,她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严重的困难,她们昏迷了。当女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不无沉痛地告诉她,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她母亲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锋利的岩石切片,而她母亲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发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羞耻,但是在这一瞬间,他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道爱的真谛。假如你是那位母亲,体会一下当时母亲会怎么想,怎么做,请说一说。
4 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
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
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小结:
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四 拓展训练
有一个叫小兰的女孩,身患重病,家里无力为她治疗,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兰住进医院,获得治疗。下面是小兰的母亲的一段录音,请听:
母爱是无偿的,但在这个故事中有许多陌生人也无偿的献出啦他们的一片爱心,除了母爱,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爱? 五 布置作业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篇四】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课型:讲授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母爱是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
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准孩子哭出声来。对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1、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2、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三、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2、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3、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怎样的品格?
言教:①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②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罚我;——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身教:③除夕夜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声,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④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气量大、性子好
⑤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2、作者写了母亲几方面的内容?
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五、默读课文,深入探究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对儿子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而又不失刚强的母亲。
二、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1、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2、本文既是写母亲,开头为什么用了整整三段话来写童年自己的性格特点?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丁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三、品位语言特点,理解作者感情。
1、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2、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
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②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③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明确:
①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②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③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四、总结反思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五、阅读延伸
积累有关母爱的诗词。
板书设计:
我的 母亲 (1-4) 童年生活 对“我” (5-7) (5-12) 记叙母亲 对家庭 (8-11)
课后反思:
(13) 对自己 深远影响 (12)
【篇五】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
《我的母亲》
阳春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 薛光男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细节描写,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
3.训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朴素的语言,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并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1.第 自然段,写了母亲 (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参考:
(1)第8段。“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第8段。“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第8段。“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勤劳诚实认真
(2)第10段。“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热情好客
(3)第11段。
①“姑母时常闹脾气。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②“她最会吃亏。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善良隐忍、宽厚忍让
(4)第12段。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坚韧刚强
(5)第13段。
①“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②“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③“三姐是母亲的右手。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参考】: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2.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母亲对我进行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良好的生活习惯)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好客的习性)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软而硬的性格)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参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称作是“生命的教育”?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知识,讲道理,而母亲不识字,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她给“我”的教育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动上的。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她在生活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远的影响。
3.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对儿女深情的母亲,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自己的感受。
(1).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这幅画面如此生动感人离不开作者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
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2).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深沉、内敛而含蓄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第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
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亲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章为我们展现了母子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至深,关键在于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体现人物的性格,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体现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请同学们选取一个生活细节写一段自己与父母间感人的故事。
总结
有一种爱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道也道不尽,写也写不完,就让我们把这份感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用爱,用行动去回报我们的父母。
【篇六】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掌握生字词语,了解作者;
2.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5..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文章质朴、真切、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叙述语言,增强语感,把握自传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人。
三.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四、学习情境设计:利用,将学生带入文本。
五、 教学资源和工具
1、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2、教师制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体现母爱亲情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后,请学生谈谈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
2.师: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笔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母亲有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bó):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shù):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侮辱(wǔ rǔ):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绰(chuò)号 眼翳(yì) 庶(shù)祖母 吹笙(shēng) 摹(mó)画
三、了解作者及母亲(课件展示胡适和母亲形象及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胡 适(1891—1962.)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4岁到上海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胡适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七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1962年在台湾病逝。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
四、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快速跳读一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读文后回答明确: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二)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这是几件什么样的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速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明确:
1.共写了以下几件事: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重重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教之严,爱之深.
(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
(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
(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作者对母亲怀有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1-4段):写童年的身体状况、性格特点和印象最深刻的往事。
2.(5-12段):写母亲对我直接的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1)、写母亲对我的管教;
(2)、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3)、写母亲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3.(13段):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五.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生结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明确:
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
2. 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母亲教育儿子是非常严格的,你是怎样看待母亲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3.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七、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八、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板书设计:
对子严格, 教子有方 感激
我的母亲→ 仁慈温和,宽容忍让→ 敬爱
(胡适) 有 刚 气 怀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品味饱含感情,讲究分寸的语言。
2.理解母亲,体会真挚的母爱,完成本单元写作实践。
课前准备:搜集、查询歌颂母亲(包括动物世界)的诗歌、名言、故事、文章、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揭示主题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堂课我们就为母亲献上一首心中的歌。
(课件出示主题) 我的母亲
──献给母亲的歌
(一)自主合作探究
师: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提示: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让学生速读文章,找出语句独立分析或小组讨论,明确本文语言质朴、真切,讲究分寸的特点。
例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母亲爱子之深,平时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师:文章的选材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后明确: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小事)
(二)写作链接
1.师:《我的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给我们的关心是最多的,你和母亲之间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亲情故事呢?请说一说。(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
2.在学生回忆亲情故事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几个问题:
(1)你过生日吗?你的母亲过生日吗?你知道母亲的生日吗?
(2)你知道母亲的心愿吗?你做过令母亲欣慰的事吗?
(3)你知道母亲喜欢什么吗?
(4)你给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吗?
(以上问题会让不理解、不体贴父母的学生感到惭愧,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表达一下他们对母亲的感谢之情。)
3.学生展示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文章、故事、名言、俗语等。(课件展示名言、俗语等)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史蒂维·旺德(美国著名盲人男歌手)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
俗语: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养男不知娘辛苦, 养女点点报娘恩。
诗:孟郊的《游子吟》
歌曲:《妈妈的吻》
4.学生写作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笔记录下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感人瞬间。可以为母亲做传记;也可以给母亲写一封信;还可以写关于母亲的任何文章。
三、总结
同学们,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让我们由衷地热爱母亲,感谢母亲吧!(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篇七】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翔宇教育集团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徐国喜 433300
【设计简说】
本文是一篇写母亲的自传体传记文学,胡适先生在文中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本教学设计的关键词是“听故事,理内容,说形象,品妙笔,做积累”,即通过学生耳听、口说、脑思、手写等充分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胡适先生笔下的母亲形象,在受到人生成长教育和美德教育的同时,从中了解和感受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当代作家肖复兴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听一段故事,概括内容。
1.听一段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她来说,幸福是那样短暂,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刚刚尝到一点生活的甜蜜,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当时她只有22岁多两个月零17天,这对一个中国妇女来说,是多大的不幸!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当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归国,当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冯顺弟。
2.读课文,概括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读完后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事情。
提示概括角度:
①从“我”的角度概括:写了“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我”受到母亲严父般的管教和慈母般的关爱;“我”亲身体验到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
②从“母亲”的角度概括:写了母亲和“我”的故事;母亲和家人的故事。
课中小结:全文脉络清晰,三个层次十分明晰。第二部分主要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以及她对待他人和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这是全文的叙述重点。这一部分围绕着母亲的品质来选取和组织材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物都记叙得清清楚楚。
三、说一说感受,体会大爱。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如:母亲是一个管教子深细而严格的人。“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我的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母亲是一个刚气十足的女中丈夫。“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如:母亲是“我”的严父,每天母亲催“我”早起,回顾自己昨日的错误,然后上学;“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母亲严厉责罚。从中“我”学到了学习上要勤奋、守时和做人要反省“吾身”。
母亲是“我”的慈母,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
母亲是“我”的恩师,从她对大哥、大嫂、二嫂、五叔的态度上,“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学会了“宽恕人,体谅人”,学会了自尊自强。
3.母亲,我想对您说: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
4.母亲,我想对您说: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四、品一处妙笔,赏析妙要。
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形式组织语言,品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如:水到渠成的铺垫——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铺垫。
别致生动的叙事角度——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母亲与我”的角度、“母亲与家人”的角度叙说母亲的故事。
鲜明的对比——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
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作者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毫无夸饰的自传语言——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流淌,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课中小结: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表现出的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也许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五、 做一点积累,滋润心灵。
1.从文中积累洋溢着作者对母亲深情的语句。
2.从课外书中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诗句、故事、歌曲、散文等。
课中小结:母爱,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尤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让我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永远热爱我们的母亲!
六、课堂小结。
【点 评】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中活动”就像一只美丽的万花筒,表现出了丰富的艺术组合。 从教学的手段看,有听、读、说、品、写等不同形式的课中活动。听一段故事,让学生在情感的冲击和洗礼中走进了课文,定下了全课的感情基调;说一说感受,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整体认识和细致了解;品一处妙笔,是对文章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做一点积累,是将学生由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完成了一次思绪与情感齐飞的课堂学习之旅。 从教学的目的看,有语言性活动、思维性活动、情感性活动等。如概括课文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说感受,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与感悟能力的训练;品妙笔,是对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等等。而这些目的性活动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自然地彼此交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教学过程的安排来看,有辅助性的铺垫过程,有主体性的说读活动,有延伸性的收束过程,
循序渐进,线条明晰。
总之,真正的课中活动能够充分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篇八】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完整教案
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优秀品格
2、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难点: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章的生字生词,准确的概括文章事件。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母子情深,结合实际,感悟母爱。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怀念他的母亲时曾说“我从私塾到小学,到初中,起码经历过上百位老师吧,可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老舍先生的高尚品质中就渗透这母亲对他的影响,那么一代大师胡适先生的性格品质和待人接物中又受到了母亲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咱们就跟随胡适先生一起,走进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深沉真挚的爱子之情。
二、资料助读,介绍人物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详细内容见附件)
胡适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详细内容见附件)
三、初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读一读,写一写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气量
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一个问题: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回忆童年,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 第二部分(5~12)回忆母亲,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第三部分(13)深刻影响,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个问题: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把重点字词圈出来。
(严父、慈母、恩师)
第三个问题:母亲是一个 的人,她的为人处世对我有何影响? (答案较为宽泛,只要符合课文内容即可)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正是这一部分交代了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的几种角色,现在大家就来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出主要事件、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①母亲对我严格管教,催我上学。表现了母亲对我管教严厉,重视教育。(介绍胡适母亲重视教育的资料,详情见附件)
②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教育儿子。表现了母亲教子有方。
③罚跪和舔病眼,表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
④母亲对待败子大哥不露怒色。表现了母亲的仁慈隐忍。
⑤母亲用“忍、躲、哭”化解家庭矛盾,表现了母亲在尴尬处中的温和宽容。(介绍胡适母亲的后母后婆身份和尴尬的家庭关系,资料见附件)
⑥对待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不失刚气。表现了母亲的正直刚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样的写法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么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3、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三个“如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该段语言特点。 连用三个如果是谦虚的说法。“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用“如果”做关联词的复句叫假设复句。“如果”说明后面的“好脾气”之类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品德,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一丝一毫”“一点点”也体现作者的谦虚美德。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和气”“宽恕人”“体谅人”有口皆碑。同样,前文中的“混”字也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美德。
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都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读书写字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不仅为写我的母亲做了铺垫,同时也照应了文末。另一个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所以开头写了较多的童年经历。
五、拓展延伸,母爱无疆
胡适的母亲有三重角色,你的妈妈是否也同时兼任着严父或严师的角色?(学生在回答时,要举出恰当的事例来说明)
六、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复习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2、阅读老舍先生和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体会这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2、学会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刻画人物。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位慈祥而又严厉,教子有方,待人善良宽容,忍辱负重又不乏刚气的母亲。文章通过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和家人相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现在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回顾概括文章围绕母亲所写的主要事件,以及所表现出的母亲的优秀品质) 上节课我们被作者母亲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感激爱戴之情感动。这节课呢咱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如何表达他的感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每人至少找到一处饱含感情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体会。
(只要分析合理即可)根据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咱们都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但是这些句子并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呢?
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
和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听说眼翳病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句话就表现了母亲的爱之心切。“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苦痛,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表现作者最母亲的敬爱和同情。
第二,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的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时候注重选择典型事例,这就使得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作者又通过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同学们相互讨论,找对文中的对比之处,大家一起交流.
①对我要求极严,对其他人又及其宽容
②对我的体罚极严,但生病后有极为关照
(这里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母亲对我的体罚极严。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凉(娘)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母亲为什么听到这句话后重罚我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我的父亲都管不了我了你和我说母亲有什么用呢?)
③对大哥嫂子极为隐忍,但对五叔的侮辱又表现的极为刚气。
(这里母亲的两次哭也形成对比,为什么前面是轻轻地哭,这里却被气的大哭? 因为哥哥嫂子们虽然不懂事,但她们毕竟是晚辈,母亲作为长辈,自然不能跟他们吵闹打架,而两个嫂子的性格特点与母亲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到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时她气的大哭,因为在那个社会,一个女人的名节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她是一个年轻的敬爱逝去的丈夫的寡妇,她能忍受别人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和痛苦,但她 不能忍受别人玷污她的名节和人格)
④母亲和两位嫂子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目的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本文刻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通过 (事)表现了母亲 的性格特点,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请你就母亲的教育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复习课文内容,做本课的优+学案
2、写作:学习本文利用对比手法和选择典型事例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附件
胡适资料: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和李大钊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影响极大。
1917年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 1918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胡适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家中长女,她上待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惠,最得父母钟爱。顺弟16岁时经媒人介绍嫁给了48岁的“三先生”胡传。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的骨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也使得顺弟青年守寡,独自支撑一家重担。六年三个月的婚姻生活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重金求学: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 选自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后母后婆的尴尬地位:我父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他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