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扬州一瞥ppt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扬州一瞥讲课

扬州一瞥

余心言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诵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品味引用古诗文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但是对散文还是比较陌生的。

重点难点

1、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2、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学时目标

1、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2、诵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品味引用古诗文作用。

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

有首歌唱到“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待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到底如画的扬州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随作家余心言先生到“扬州一瞥”。

二、展示课前预习成果(主动回答,给所在小组加分)

1、谈作者

余心言原名徐唯诚,安徽芜湖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余心言杂文选》《人生方程解》等。

2、(两生在板上写出积累的字词,比比谁写的多又准,其余在书上做好笔记)

3、朗读下面字词

瞥(piē) 妩媚(wǔ mèi ) 春荫(yìn ) 俨(yǎn) 忌讳(jìhuì) 昭示(zhāo) 宛然(wǎn) 触忤(wǔ ) 纨绔(wánkù)

崩榛(zhēn) 风嗥(háo) 汪沆(hàng) 冢(zhǒng) 破绽(zhàn)

4、积累四字词语

孤蓬自振:蓬草飞动。孤蓬,孤飞的蓬草。自振,自己飘转。

令人发指:使人头发都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没有穷尽。

歌舞升平:唱歌跳舞,庆祝太平。多形容太平盛世,有时也指粉饰太平。

四、采用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5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第一部分(1-8段)想扬州

第二部分(9-22段)到扬州

第三部分(23段)思扬州

五、再读课文,文中作者大量引用诗文说明人们对扬州的看法,

(一)在文中找出诗文积累下来。(同桌互助,分工积累)

1、“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崩榛塞路”,“孤蓬自振’,“灌莽杳而无际”——南朝的鲍照《芜城赋》

2、“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夜看扬州市》

3、“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南朝梁殷芸《小说》

4、“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河边”——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5、“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眇”——唐代徐凝《忆扬州》。

6、“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杜牧《杜秋娘诗》

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0、 杜牧的诗说:“十年一觉扬州梦。”

11、“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清代刘芳

12、郑板桥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13、清朝的诗人汪沆有诗说:“垂杨不断接残芜,雁翅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14、“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清代陈重庆《题绿荫馆》

(二)文中引用大量诗文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明确(1)文中引用古诗文,既增添了文学色彩,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说明扬州是一个既能人们注意,又能引起众多议论的地方。为作者去扬州、写扬州蓄势。

六、说一说你的课堂收获

1、整理课堂笔记积累字词和古诗文以及课外哪些写扬州的诗句。

2、假如你是导游,如何安排余心言先生扬州之行的路线。

板书设计

一、字词略

二、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8段)想扬州

第二部分(9-22段)到扬州

第三部分(23段)思扬州

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二、文中引用大量诗文有什么作用?

第二学时

学时目标

1、研读文章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

2、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扬州精神”。

学时重点难点

研读文章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

引导学生理解 “扬州精神。

教学活动

一、复习:检测学过的字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写本上)回顾上节课文章的行文思路。(1-8段)想扬州 ;(9-22段)看扬州 ;(23段)思扬州 自由读课文,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选代表发言

(一)研读“想扬州”部分

哪个字表明他对扬州心仪已久了,他为什么想去扬州呢?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想去扬州的原因了呢?

1、 文章第一部分是想扬州,但却是围绕着一句话展开,请问是哪句话呢?明确:“我从书本上知道的扬州,是一堆矛盾的概念。”

2、 开篇2-6段落介绍了古人对扬州的不同评价,围绕“矛盾”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的?(小组指定发言人发言,教师明确)

明确:面貌上荒凉与繁华;感受上可爱与否;在地域上扬州属于“南方”或“北方”;扬州性格上妩媚的美人与具有反抗精神的“扬州八怪”并存。

3、思考一下下 写这些“矛盾”有什么样的作用?小组讨论,发言人发言,老师明确。

明确:这些矛盾不仅仅是作者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于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便从这些矛盾中对扬州产生了种种幻想,认为那是个如梦的地方。也说明自古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对扬州的不同看法与感悟,引出下文自己对扬州的见解,以及结合自己对扬州的了解做出的客观评价。

(二)研读“到扬州’部分

(作者怀着对扬州种种矛盾的疑惑,终于完成多年来的夙愿,到达了扬州,跟紧咱们的步伐,一同前往。读9-22自然,各组小组长设定你们组的导游,安排大家的路线图,并且向我们介绍各处景点。)

1、跟随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点,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个景点,谈谈你的收获(各小组分别找同学回答,回答不全的其他人补充,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 明确:作者细致地介绍了扬州的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平山堂及其周围大明寺的景色,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等。这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饱满充实。教师补充:

瘦西湖 来历 、 虹桥、 白塔、 命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平山堂 借景之法、琼花衰兴——神奇、创新

大名寺 鉴真东渡——矢志不渝不屈不挠

史公墓 史可法拒绝诱降,以身殉国、墓地遭受劫难——反抗、觉醒

(三)研读“思扬州’部分

1、作者的游览到此结束了,可是作者却把自己对扬州之行的感受又用了一

个矛盾的对比来表达出来。那位同学给大家指出来呢?

明确:龚自珍——初秋的肃杀;作者——一片春意。

2、如何理解作者的一片春意呢?注意语境分析法,答案就在文中。

明确:原文“不只是这些古迹的劫后恢复,而且这些园林,这些文物,本来都在向人们昭示着我们民族从从逆境中奋斗、创造的精神。”我们可以把这种扬州具有的精神叫扬州精神。

同学们介绍的非常全面。

四、解疑答惑(把你不懂的问题说出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如:

1、怎样理解“那些患信心不足症的人们能不能从这里汲取一点儿力量呢?”这句话。这些人指的什么情况下的什么人?为什么要让他们来扬州?(提示: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咱们看一下写作背景。同学们思考,小组回答,老师后结合背景明确)

明确:联系背景作答。此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改革开放信息不足,持怀疑态度,畏首畏尾,害怕失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用扬州古往今来虽遭受重重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这种精神来提醒人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信心去奋斗,去创新。

五、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怎样去理解本文的主旨思想呢?再次浏览全文,概括文章主旨。

句式:本文按照( 想扬州 )、( 到扬州 )(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介绍了(古人对扬州的不同评价),叙述了( 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作者观赏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扬州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与创新精神)

六、回头看,想一想

文章作者反复强调“如梦的扬州,你是迷人的,你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扬州的风光是迷人的,虽然所受到的灾难不止一次,但“无论多少次灾难,扬州又总是重新站了起来,带着伤痕,却又添了新姿。”虽经历兴衰变化,朝代更迭,但我们的民族总能从逆境中奋斗、创造。

(这是作者观赏扬州的感受。对扬州各种相互矛盾的评价使扬州像梦一样扑朔迷离,扬州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秀丽如画,又具有迷人的风采,扬州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勇于创造的精神可以使人受到鼓舞,从而从梦中觉醒。

七、情感体验

到扬州一瞥后,你有什么收获?那种不屈不挠、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对你的学习有何帮助?

八、作业布置

1、整理课堂笔记,背诵文章诗词,便于积累写作素材。

2、课后一题和二题。

3、善于联想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总是能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上的有关事物。请你仿照此写法,介绍一下西柏坡的人文景观。

板书设计

扬州一瞥

余心言 想扬州 古人的“矛盾评价”(疑惑) 瘦西湖一来历、虹桥、白塔、命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到扬州 平山堂一借景之法、琼花衰兴 (神奇、创新) 大明寺一鉴真东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

史公墓一史公故事、遭受劫难 ( 反抗、觉醒) 思扬州 写感受,赞奋斗与创新精神(肯定)点明主旨

游记散文 形散神聚

【篇二】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新)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引用诗句以及由景及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会景与历史沿革浑然一体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

1.感知作者笔下扬州的自然风光及人文历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 体会引用古诗文对于增加文章的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在今江苏省中部,长江备案,大运河经过此地,历来诗人争相议论之地。今天,我们也随作者余心言到扬州一瞥。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当代作家。中共党员。1949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全国第八届政协常委及学习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1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改革开放信心不足,持怀疑态度,畏首畏尾,害怕失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用扬州古往今来虽遭受重重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这种精神来提醒人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信心地去奋斗,去创新。

三、整体感知 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崩榛( zhēn ) 杳( yǎo )而无际 触忤( wǔ ) 妩媚(wǔ m^ai ) 夙愿(sù ) 朦胧( m~anglóng ) 琼( qióng )岛 纨绔( wánkù ) 衣冠冢(zhǒng )多尔衮(gǔn ) 忌讳( huì )上溯( sù ) 肃杀( sùshā ) 汲 ( jí )取 令人发 ( fà )指

2.解释下列词语:

孤蓬自振:蓬草飞动。孤蓬,孤飞的蓬草。

令人发指:使人头发都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纨绔: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3、分析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7)段 写作者所知道的诗人。前人对扬州的“矛盾”评价。

矛盾一:南宋鲍照笔下扬州的荒凉与唐代诗人笔下扬州的繁华形成矛盾。

矛盾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可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并不把扬州包括在内——不可爱。

矛盾三:“北方”与“南方”的不同认识。

矛盾四:美人——性格上妩媚,她与具有反抗精神的“扬州八怪”并存。

第二部分(8——13)段 介绍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14——17)段 介绍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第四部分(18——21)段 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

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第五部分(22——23)段 揭示主题,交待写作目的。

四、合作探究

1、开篇用五个自然段介绍了古人对扬州的不同评价,围绕矛盾主要从那几方面进行介绍的?引用大量古诗文写这些矛盾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面貌上的荒凉与繁华、感受上的可爱与否、地域上的属南或归北、人性上的妩媚与反抗精神等各方面的评价,说明自古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对扬州的不同看法与感悟,说明扬州是一个既能引起人们注意,又能引起人们众多议论的地方。为作者去扬州、写扬州蓄势。

2、 假如你是导游,你会安排的怎样旅游路线?你又如何介绍各处景点呢?

——瘦西湖、平山堂、大明寺、史公墓示例:我带游客游览的是瘦西湖,我向游客介绍瘦西湖的来历,到虹桥,望翠堤春晓、亭台楼阁,到湖中的小金山上月观,去湖西部看白塔,并介绍白塔的由来。

3、如何理解“如梦的扬州,你是是迷人的,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这句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对扬州各种相互矛盾的评价使扬州像梦一样扑朔迷离,扬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秀丽如画,有具有迷人的风采,扬州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勇于创造的精神可以使人受到鼓舞,从而从梦中觉醒。

4、“患信心不足症的的人们”,指的什么情况下的什么人?为什么让他们来扬州? ——联系背景回答,本文写于19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改革开放信心不足,持怀疑态度,畏首畏尾,害怕失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用扬州古往今来虽遭受重重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这种精神来提醒人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信心地去奋斗,去创新。

五、本文主题

本文用典雅秀丽的语言描绘了“我”所听到、见到的扬州,让读者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品味与扬州相关的深厚的人文底蕴,感受扬州的奋斗与创新精神;品读历史的同时,受到启发、教育和鼓励。

六、写作特点

1、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典雅秀丽,优美灵活。

如作者描绘虹桥所见,说“湖面虽然比西湖瘦,可是却更曲折多姿,亭台楼阁,到处掩映可见,一直连到蜀岗平山堂”,接着引用对联“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来进一步概括出所见景色的特点。再如,描绘湖中小金山上的月观时,用如诗的语句“月色朦胧,平添千顷碧波;云彩变幻,化为万重山峦”。解释郑板桥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使读者对这一景物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在写湖西部的白塔倾斜与琼花衰兴时,引用了民间传说,增强了景物的文化底蕴。

2、写作技法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构迎全文。

文章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构造全文。随着作者行踪的变化,读者依次领略列厂扬州·箐名的景点瘦西湖、、平山堂、大明寺、鉴真纪

念堂、史公墓等,随着作者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扬州的文化底蕴。

七、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写扬州该你留下的印象。

【篇三】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冀教版八下语文第18课《扬州一瞥》教案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扬州一瞥》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投影等,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思维链接能力,及信息共享意识。

2.调动学生主动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 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4.体会文章层层深入的写法,以及引用古诗文对于增加文章的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主动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 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借游览名胜古迹 ,抒写自己对扬州的感受, 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从前扬州有一个青年叫观郎,他曾救过一只腿受伤的白鹤。到了他要结婚的时候,有一只白鹤从西方 飞来了,化作白发老翁对观郎说,他是西天瑶池的鹤仙,为感谢观郎救子之恩,特地送来一粒鲜花种子。观郎收下鲜花种子后,就种到一个土墩上,第二天便长出一棵树,开了一树七色鲜花,香气四溢,便给

它取名叫“琼花”。、消息传到隋炀帝耳朵里,便决定下扬州看琼花,但是当他来到琼花树旁时,琼花却凋谢了,气得隋炀帝拔剑想要砍琼花树,突然琼花树枝间放射出万道金光,从中飞出一只白鹤,衔起琼花树便向西方飞去了。同学们,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余心言的笔触去琼花的故乡——扬州看一看吧!

二、预习检查

1.重点字词注音 瞥(piē) 妩媚(wǔ) 琼岛春荫(yìn) 俨(yǎn) 上溯(sù) 忌讳(huì) 昭示(zhāo) 宛然(wǎn) 触忤(wǔ) 纨绔(wán kù) 夙愿(sù) 崩榛(zhēn) 风嗥(háo) 汪沆 (hàng) 冢(zhǒ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蓬自振:蓬草飞动。

纨绔: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销金锅:比喻挥霍钱财的地方。销金,熔炼金属,引申为浪费金钱。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令人发指:使人头发都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上溯:①逆着水流往上游走。②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掩映:互相遮掩,互相映衬。

冢:坟墓。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夙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歌舞升平:唱歌跳舞,庆祝太平。多形容太平盛世,有时也指粉饰太平。 地域:所包括的地理范围。

万重山峦:指许多山。

蒙混:用欺骗的手段使人相信虚假的事物。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三、整体感知

本文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7),写作者所知道的对扬州的“矛盾”评价。这一部分引用大量诗文,从矛盾的两方面介绍了自己知道的扬州,这也更加激发了他要看看扬州的愿望。

第二部分(8-13),介绍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14-17):介绍平山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第四部分(18-21):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

第五部分(22-23):揭示主题,交代写作目的。

四、合作探究

1.作为游记,本文重点是否在于描绘自然风光?

明确:

作为游览古城的“一瞥”,作者没有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描述上,因为那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作者将笔墨更多地投向了扬州的人文景观,细致地介绍了扬州的瘦西湖、平山堂、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等。这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进而满怀浓厚的感情对扬州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崭新的精神面貌进行了热烈歌颂,弘扬了一种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搏斗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

2.文章中介绍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史可法是扬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领导了扬州保卫战,城里留有他的衣冠冢。作者由十年浩劫中史公墓遭到的劫难慨叹“文革”在人们心中投下的阴影。

扬州遭劫是因为它地处水陆交汇,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清兵进关和解放战争中都备受劫难。 但是,尽管这样,扬州又重新站了起来,带着伤痕,同时又添了新姿。作者于此水到渠成地对本部分进行小结,赞扬如梦的扬州既迷人又能令人从梦中觉醒,与第一部分结尾处杜牧的诗遥相呼应。这一部分主要赞扬由史可法代表的扬州精神与英雄一部分相比是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五、写作特色

1.线索分明,简单明了。

【篇四】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扬州一瞥

扬州一瞥

余心言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诵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引导学生品味引用古诗文作用。

3、感知作者笔下描述的扬州风光及人文历史。

4、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首歌唱到“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待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到底如画的扬州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随作家余心言先生到“扬州一瞥”。

二、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1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改革开放信心不足,持怀疑态度,畏首畏尾,害怕失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用扬州古往今来虽遭受重重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这种精神来提醒人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信心地去奋斗,去创新。

三、展示课前预习成果

1、谈作者

余心言原名徐唯诚,安徽芜湖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余心言杂文选》《人生方程解》等。

2、字词

瞥(piē) 妩媚(wǔ mèi ) 春荫(yìn ) 俨(yǎn) 忌讳(jìhuì) 昭示(zhāo) 宛然(wǎn) 触忤(wǔ ) 纨绔(wánkù)

崩榛(zhēn) 风嗥(háo) 汪沆(hàng) 冢(zhǒng)

破绽(zhàn)

3、积累四字词语

孤蓬自振:蓬草飞动。孤蓬,孤飞的蓬草。自振,自己飘转。

令人发指:使人头发都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没有穷尽。

歌舞升平:唱歌跳舞,庆祝太平。多形容太平盛世,有时也指粉饰太平。

四、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8段)想扬州

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9-22段)到扬州

第三部分(23段)思扬州

五、研读课文

(一)读“想扬州”

哪个字表明他对扬州心仪已久了,他为什么想去扬州呢?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想去扬州的原因了呢?

1、 文章第一部分是想扬州,但却是围绕着一句话展开,请问是哪句话呢?明确:“我从书本上知道的扬州,是一堆矛盾的概念。”

2、 开篇2-6段落介绍了古人对扬州的不同评价,围绕“矛盾”主要从几个方

面进行介绍的?(小组指定发言人发言,教师明确)

明确:面貌上荒凉与繁华;感受上可爱与否;在地域上扬州属于“南方”或“北方”;扬州性格上妩媚的美人与具有反抗精神的“扬州八怪”并存。

3、思考一下下 写这些“矛盾”有什么样的作用?小组讨论,发言人发言,老师明确。

明确:这些矛盾不仅仅是作者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于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便从这些矛盾中对扬州产生了种种幻想,认为那是个如梦的地方。也说明自古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对扬州的不同看法与感悟,引出下文自己对扬州的见解,以及结合自己对扬州的了解做出的客观评价。

(二)读“到扬州’部分

(作者怀着对扬州种种矛盾的疑惑,终于完成多年来的夙愿,到达了扬州,跟紧咱们的步伐,一同前往。读9-22自然,各组小组长设定你们组的导游,安排大家的路线图,并且向我们介绍各处景点。)

1、跟随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点,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个景点,谈谈你的收获(各小组分别找同学回答,回答不全的其他人补充,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片) 明确:作者细致地介绍了扬州的瘦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平山堂及其周围大明寺的景色,史公墓及扬州在历史上遭受的劫难等。这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饱满充实。教师补充:

瘦西湖 来历 、 虹桥、 白塔、 命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平山堂 借景之法、琼花衰兴——神奇、创新

大名寺 鉴真东渡——矢志不渝不屈不挠

史公墓 史可法拒绝诱降,以身殉国、墓地遭受劫难——反抗、觉醒

(三)读“思扬州’部分

1、作者的游览到此结束了,可是作者却把自己对扬州之行的感受又用了一个矛盾的对比来表达出来。那位同学给大家指出来呢?

明确:龚自珍——初秋的肃杀;作者——一片春意。

2、如何理解作者的一片春意呢?注意语境分析法,答案就在文中。

明确:原文“不只是这些古迹的劫后恢复,而且这些园林,这些文物,本来都在向人们昭示着我们民族从从逆境中奋斗、创造的精神。”我们可以把这种扬州具有的精神叫扬州精神。

同学们介绍的非常全面。

五、解疑答惑(把你不懂的问题说出来,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如:

1、文中引用大量诗文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明确(1)文中引用古诗文,既增添了文学色彩,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说明扬州是一个既能人们注意,又能引起众多议论的地方。为作者去扬州、写扬州蓄势。

2、文中反复强调“如梦的扬州,你是迷人的,你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对扬州矛盾的评价使扬州像梦一样扑朔迷离;扬州的自然美景又让人着迷;扬州奋斗、创新的精神又能使人受到鼓舞,从梦中觉醒。

3、怎样理解“那些患信心不足症的人们能不能从这里汲取一点儿力量呢?”这句话。这些人指的什么情况下的什么人?为什么要让他们来扬州?(提示: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咱们看一下写作背景。)

明确:联系背景作答。此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对改革开放信息不足,持怀疑态度,畏首畏尾,害怕失败。作者针对这一现象,用扬州古往今来虽遭受重重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的这种精神来提醒人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满怀信心去奋斗,去创新。

4、善于联想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作者总是能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上的有关事物。请从课文中试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比如在游览瘦西湖时,联想到了瘦西湖的来历,联想到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在写平山堂侧种的琼花时,联想到隋炀帝的故事等等。

这些联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负载更加厚重,主题更加深刻。

六、写作技法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贯穿全文。

文章按照想扬州——到扬州——思扬州的顺序组织材料,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线索构造全文。随着作者行踪的变化,读者依次领略到了扬州著名的景点瘦西湖、平山堂、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史公墓等,随着作者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扬州的文化底蕴。

七、 主题思想

本文介绍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扬州的不同评价与印象,叙述了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自己对扬州的感受,赞扬了一种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八、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有关写扬州的古诗句,连同课内你喜欢的古诗句,一并整理到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

扬州一瞥

余心言 想扬州 古人的“矛盾评价”(疑惑) 瘦西湖一来历、虹桥、白塔、命名(历史沿革、文化内涵) 到扬州 平山堂一借景之法、琼花衰兴 (神奇、创新)

大明寺一鉴真东渡,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

史公墓一史公故事、遭受劫难 ( 反抗、觉醒)

思扬州 写感受,赞奋斗与创新精神(肯定)点明主旨

游记散文 形散神聚

【篇五】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各课教学建议

八年级语文下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及各课教学建议

一、单元及课文说明

本单元以山水寄情为主题,选编的是《小石谭记》《岳阳楼记》《扬州一瞥》《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密西西比河风光》——古今中外全罗列,山川秀美皆文章。学生既可以领略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又可以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欣赏体会古今名人别样的情怀。

重点课文有文言名篇《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是作者范仲淹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深刻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

现代文《扬州一瞥》介绍了历史上文人墨客对扬州的不同凭借与印象,叙述了自己到扬州参观名胜古迹的经过,抒写了自己对扬州的感受,赞扬了一宗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奋斗精神。

刘白羽的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是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懂得关爱母亲河,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法国作家夏多勃里昂的《密西西比河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口语交际·习作”让学生来观察,来体会“身边的美”,来感受大自然;分享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分享祖国大地的美景和家乡的自然景色。

二、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5、熟悉课文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6、感受运用修辞所展示的语言魅力。

7、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及学习方法: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感情之深和语言之美,启发式的对话问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探究式的解决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的是:阅读法(朗读);对话法(问答、讨论); 研究法 (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情境教学法。

要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同时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最后达到背诵默写重点篇目的目的。

四、课时安排:

小石潭记 3课时

岳阳楼记 3课时

扬州一瞥 1课时

黄河之水天上来 1课时

密西西比河风光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 1课时

诗词诵读 1课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扬州一瞥教学设计 扬州一瞥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