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文导读

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诗中形容阳光微弱。

塞下:边地。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勒:刻石记功。

报倾城: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会:当。

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拟:准备。

舴艋舟:小船。

麾下:部下。

炙:烤熟的肉。

翻:演奏。

塞外声:雄壮悲凉的军歌。

三、语句解读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雨的感伤之情,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

3.“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哀伤较重。

四、作家作品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表达了政治上不得意的感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斜晖脉脉()白蘋洲()

人不寐()右擎苍()

锦帽貂裘()鬓微霜()

舴艋舟()麾下炙()

2.解释下列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

千骑卷平冈()

会挽雕弓如满月()

也拟泛轻舟()

五十弦翻外声()

马作的卢飞快()

3.将相对应的项用线连接起来。

《望江南》范仲淹南宋

《渔家傲》苏轼唐

《江城子》辛弃疾唐

《武陵春》温庭筠北宋

《破阵子》李清照北宋

4.默写填空。

⑴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

⑵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风住尘香花已尽,______。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

⑷醉里挑灯看剑,______。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

5.请指出下列分别是哪位作家的号。

⑴青莲居士()⑵东坡居士()

⑶柳泉居士()⑷易安居士()

⑸六一居士()⑹香山居士()

二、整体感知

1.《望江南》中表达作者盼望之且、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句子是什么?

2.《渔家傲》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4.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5.《破阵子》一词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课内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怎样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怎样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写出猎时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是哪句?

4.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哪句?(3分)

6.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报效国家的宏愿、伟大气概的句子是:

四、拓展阅读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开头展现了夜空中的景象,写出了,___。这境界具有一种朦胧的美。

2.这首词由实入虚,你认为词中的梦境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绪?

3.词中用了《楚辞》和《庄子》中的“路长嗟日暮”“九万里风鹏正举”,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的?

4.比较这首词和《武陵春》给你的不同感受。

☆写作小练笔

试将其中的一首词,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扩展为一个200字以上的片段。

一、1.mópìnmèiqíngqiúbìnzéhuī2.姑且、暂且/一人一马称一骑/定将/打算/奏/像……一样3.略4.⑴斜晖脉脉水悠悠;⑵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⑶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⑷梦回吹角连营;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5.⑴李白⑵苏轼⑶蒲松龄⑷李清照⑸欧阳修⑹白居易二、1.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2.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3.物是人非、国破家亡。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为解国恨家愁。5.可叹壮志无法实现,只能听任白发增生,抒发了词人的伤感和悲愤之情。三、1.密州出猎渴望报效国家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表达上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四、1.云海迷茫,闪烁着星星的星河斜转。2.写出了词人既为自己的才华自负,有乘长风高飞的豪情,但才能难以施展,只有在梦中寻求精神寄托之情。3.“路长嗟日暮”写出了实现理想之艰难,“九百里风鹏正举”写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豪情壮志。4.这首词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了豪放的风格。《武陵春》细腻的刻画了内心的浓重哀悉,描写具体形象,体现了凄婉的词风。

谭义专

【篇二】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李清照《如梦令》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词,知道了(1)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词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蝶”。又叫“片”或者“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除了小令外,词还有其他两类:;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3)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一.作者简介:

同学们:风格分类: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词从记叙昨天的印象开始,天气恶劣,“雨疏风骤”,心情也不佳,难免借酒消愁,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于是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心中的苦闷为深沉的“浓睡”所淹没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女主人公是不是亲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

那么她是问谁?(卷帘人),卷帘人是(侍女)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关心花事又怕听道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又想知道事实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却怎样答道?“海棠依旧”。海棠花还是那样。难道海棠花真的没有受到任何摧残吗,这只是事不关己者的麻木不仁罢了,随便轻瞥一眼,怎么能够察觉海棠花遭受风雨袭击后的变化呢?是啊,“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作者满怀痛心地责问卷帘人,是怎么责问的?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作者对侍女说的,是反问,也是作者的自我概叹。

(你知道吗,你怎么能够知道呢?恐怕经过风雨的摧折以后,海棠花只剩下了茂盛的绿叶,花儿都被吹落了吧。)

7、“知否”两个字的重叠,委婉缠绵,感情色彩极其浓厚。

“应是绿肥红瘦”是反问后的自我解答。

“应是”两个字绝妙。“应是”当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为园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对,作者没有亲眼见到,所以“应是”

就是推测、估量的意思,还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光虽好,但不可能常驻:海棠花虽美,也要随着逝去的春光逐渐凋零,时光的流逝是无情的,是无法抗拒和无力挽回的。可谓语浅意深。接下来女主人公用四个字来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是哪四个字?“绿肥红瘦”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用借代和拟人),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教师小结:风霜雨雪,昼夜阴晴,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作者给它注入了特殊的社会色彩;草枝木叶,花儿开落,因季节和气候而变化的自然景物,作者却赋予它淡淡的悲剧意识,于是从心底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

同学们从作品内容的表层来看,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描写的都是日常的自然景象,但凭着作者敏感的知觉和审美能力,却能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进而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封建时代的女子,固然可以美丽如花,但因其品质的娇弱,在残酷的社会环境面前,终究难免凋零的悲剧。一场风雨摧折之后,剩下的只是“绿肥红瘦”,不复往日的鲜艳明媚,不免令人可悲可叹!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杨思立

【篇三】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

如梦令(6分)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三)私心

19.(5分) ①就 ②比作 ③可是,但是 ④这,这样 ⑤说,称

20.(4分) ①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2分) (关键词“或”“公” 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 ②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即使)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2分)。(关键词“疾”“省视”“竟夕”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扣完为止。)

21. (3分) 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 如梦令

22.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3.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篇四】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如梦令》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知多少

1、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____。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曲调即____《如梦令》是____,这两首词都是按照同一个曲调来写的。

2、李清照(1084——约1155),号___,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__代女词人。

其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被称为“易安体”。给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现传____。

二、请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的异同。

三、默写《如梦令》两首。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四、收集李清照后期作品,如《声声慢》等。

附答案:

一、文学常识:

1、长短句 “词牌” 词牌名

2、易安居士 宋 《漱玉词》

二、比较异同

同:从内容上说, 对生活的态度。闲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从语言上说, 都擅长白描,善用口语。(如绿肥红瘦)。都使用了叠词。

异:从内容上说, “常记”一词作者是非常怀念当 初的美好生活,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后一首是惜花之情。前者是动态的外景;后者是静态的室内场景。

从感情基调上说,前词欢快明朗,后词因惜花之情而带悲伤之调。

三、略

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四、《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五】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学习古词的方法。迁移运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古诗词热爱激发学生

二、教学重点:

品读字词,想象词境,并能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想象词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沉醉”的心情。

2、了解古词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营造学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1、师:同学们,春天到来,又是郊外踏青的好时节。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游玩过?你去了哪里?景色如何?心情怎样?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看到那迷人的江南美景,你想到了哪首词?(点名)(课件,音乐)

1、忆江南

师:掌声送给她!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夏天,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诗人苏轼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3、山行

秋天,人们喜欢登高远游,这满山的红叶,我们又想到了

4、梅花

冬天,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雪寻梅,墙角数枝梅——

师:多美的诗句啊!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名篇佳作,难怪有作家说道——(课件出示于丹与叶延滨的话)看了这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二、正式上课:

师: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关于郊游的古词(板书:古词)——如梦令(板书: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作者是(板书:【宋】 李清照)如梦令是词牌名,是用来吟唱的,又叫曲子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和韵律。""她是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有“词国女皇”之称。

三、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

(一)自主学习,读“通”本词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

评价:字正腔圆!你把生字“藕”和多音字“兴”读准了,(出示课件:藕花和多音字兴)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兴”在这里读第四声?(高兴、兴致)(课件)是的,兴表示“兴致”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二)师生合作读

1、小结:同学们,古词是用来吟唱的,(板书:吟)除了读准音,还要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词的味道,我们一起来合作吟一吟。(师读前两个字)

3、小组赛读:同学们吟得真好,带着这样的节奏,我们小组来赛一赛,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吟诵方式,看看哪个小组吟得好。

4、展示。

四、读懂词的大意,抓住关键字瘦读全词。

1. 同学们,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读懂它,大家可以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那个字,在组里和同学讨论讨论。(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生:醉、梦、记、暮、兴。

2、各组代表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

3、总结:刚才大家通过学习,找到了自己认为最能表达词意的关键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词的内容,这是古词学习的第二步: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板书:凝)但是,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五、想象画面,感悟词之意境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1、哪一幅画面让你的印象最深?(请三个同学)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再来说一说?还有谁也喜欢这样的画面?

2、出示溪亭日暮图

①这就是美丽的溪亭日暮图,你能读一读这美丽的画面吗?

评价:说的好,读的美,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样的画面?你来读一读。 ②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板书:品) ③再读“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夕阳晚霞,物我两忘,难怪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3、还有谁想到了不同的画面?(哦,你看到了藕花深处的迷人风景)李清照,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李清照,你还看到了什么?你闻一闻,闻到了——

①现在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走进那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谁来读一读这样的美景?(指名读)

②难怪词人迷醉其中呢?你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深吸一口藕花的香气,一起来读读——

③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误)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不知不觉、情不自禁)

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读这一句。

4、还有怎样的画面呢?(惊起鸥鹭)(出示图) A怎么划船?(争着、用力)

师:关于“争渡”的注解历来有两种观点:

(1)以《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奋力划啊,抢着划啊”

(2)以《唐宋词鉴赏词典》为主的一方观点认为,“争渡”的意思是“怎么划啊,怎么划啊”

师:再读读这两句,考虑一下,你认为是哪一种意思呢?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吗?

生1:她着急回家,就抢着划;(你抢着划一划)

②小组“争渡”读出抢着划的感觉。(做动作)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师: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了作诗的雅兴,真是“一群诗人争船渡,一滩鸥鹭上青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谁来读一读。

③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开心、激动。(激动地读一读)

④生2;她喝醉了酒,就不知道怎么划了""(你把那种不知道怎么办的感觉读出来) 迷迷糊糊中,呼啦啦鸥鹭飞起,你会有什么感受(惊讶、惊喜) (惊喜地读一读) 这个“惊”字,既惊飞了鸥鹭,又惊喜了词人。写得多好啊。同学们,带着惊喜与兴奋,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难怪那些诗词专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呢。不管是“抢着划”还是“怎么划”,李清照的心情都是——快乐(快乐地读一读)

5、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假如你是李清照,你会和朋友们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6、总结:

学到这儿,谁来说说最能表达词意的是哪个字呢?(醉)(擦掉别的字)李清照,你沉醉的仅仅只是酒吗?(说到了酒)还有什么?沉醉于景吗?沉醉的还有什么?——心(快乐美好的心情)(板书:酒、景、心)在这份美好的醉意当中,老师也写下了这一首如梦令,伴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沉醉地读一读。(音乐起,再读全词)

六、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就让我们沉醉在这幅流动的画里,一起背诵这首词吧!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待会你们可以看画面、可以听音乐、可以做动作,甚至可以唱一唱。开始吧!(还有不一样的形式吗?)

六、拓展读词,感悟词之情韵

1、大家诵得韵味十足,谁来说说你怎样学习这首古词?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一首同样词牌名,同一位作者的词。(先吟、再凝、最后品一品)

2、要吟出词的节奏,读懂意思,把整首词凝成一个字或词,品出李清照怎样的心境?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如梦令李清照九年级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