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教学过程]

(教师:程红兵;每课一诗:徐晓燕;课文主持:李佳梁)

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略)

二、《雨霖铃》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习。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显示〕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估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主: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这是我们应当剔除的。

〔显示〕雨霖铃宋•柳永

主:下面要学习的《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并显示〕《雨霖铃》全文

主:从刚才的录音朗读中,不难发现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运用了“切”、“歇”、“噎”、“阔”、“别”、“月”、“设”、“说”等十个入声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多以仄声来收句,如“绪”、“处”。大家都能感觉到,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达悲切痛楚的情绪,加上又用了双声的齿音,如“凄切”,令人想像到那种抽泣哽咽之声。由于充分发挥了词的音乐性能作用,作品形象的凄美和声音凄凉相统一,增强了艺术效果。此外,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应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朗读《雨霖铃》。

(主持人领读。)

主: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十分重要的。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所以,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

(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边读边背。)

主:好,时间到。让我们先从第一小组开始,前一位同学在背诵时发生“卡壳”或错背,就请坐下,由下一位同学接着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一组用最少的同学解决《雨霖铃》的背诵。

(隐去投影幕上的全文显示,四个小组顺次背诵。)

主:从刚才各小组的背诵情况来看,大家都用心去读了、背了这首词。《雨霖铃》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课文的注解也比较详细,应该说大家在字面上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留给大家提问,不管是字面上的,还是诗作理解上的疑惑,都可以举手发问,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显示〕词作全文

生一: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多曲折委婉。《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我觉得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当中,而现在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之中,是否有些矛盾呢?

主: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今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在介绍宋词时,我提到过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豪放”,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师:我再补充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是后人评论的———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些词人自己可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被归作某一个派系,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在鉴赏宋词时,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没有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

生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主:“都门帐饮”意思是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无绪”指心情不好,“兰舟”就是木兰木造的船。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诗人和他的爱人彼此的心里都不好受,就在两人依依不舍、相互留恋的时候,船夫却不停催促诗人赶快出发。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样的情景:好友在机场送你,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传出你乘坐的那次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下脚步。作者当时的体会与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的。

生三:这首词的开头有“对长亭晚”一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晚间乘船离开京城的。但据我所知,限于古代航行技术的落后,晚上一般不会开船。作者在这里是不是故意说成“晚”呢?

主:在古代晚间不能开船吗?这我没有听说过。你认为这里作者有意把离别的时间定在晚上,这倒不见得。就我看来,两人相对而坐,畅饮饯行,一直到日落西山,只好在夜间出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嘛。

生四:我记得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可见在晚上开船并不足为奇。

师: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这很好。其实在我们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

主: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生五: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生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生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主:前面几位同学提到的,我都颇有同感。我个人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下面让我们再将《雨霖铃》齐读一遍,注意要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

(大家再次朗读课文。)

主:通过刚才的再次朗读,相信大家对《雨霖铃》这首词更多了一份体会。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这首《雨霖铃》乃是写景、抒情与叙事的统一,并寓含着说理成分。词人于离别的场面、进程的展示中进行写景、抒情,笔下自是由眼中景包罗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作者别开生面的写景、写情,是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杰出创造。正如清代词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所说:“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全词语言清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歌唱。

(下课的铃声响了。)

师:感谢李佳梁同学的主持,他为我们还准备了许多精彩的东西,我们明天继续享受。另外请大家课外完成《雨霖铃》的背诵。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公开课到此结束。第二天的课上李佳梁同学请一位很善于朗读的同学很有感情地诵读《雨霖铃》,体味词作的意境。请同学们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种词风格的不同。还安排了两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词作的理解,分别画出两首词的意境图,让大家进一步体会词意、词风。)

教师后记

也许老师们看了这篇教学实录,会产生疑问,整堂课都是学生为主,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应该说,一堂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横截面,但即使是一个横截面,老师的作用也依然体现在三个环节:课前:学生主持人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和老师共同探讨许多问题,有关课文内容的,有关课文教法的,老师给予细心的指点。课中:学生主持人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请教老师,老师觉得重要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启发点拨学生。课后:老师对学生主持人工作给予评价,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学会主持集体学习。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大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减少了,顺应了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的变化,初步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学通讯》2000.5)

美女看了就想要(图)

绝对另类!和老婆长假期间的败家记录(组图)

【篇二】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白色鸟》教学设(网友来稿)

王华

【自读导言】

1.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小说主题及人文底蕴。

2.初步了解小说风俗画般的美,抒情诗般的意境以及对少年世界的独特感悟。

3.揣摩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心灵世界。

(解说:何立伟的《白色鸟》轻灵、飘逸、深情、隽永,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小说一反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人物的写法,重在渲染传达一种感觉、氛围,是诗化的散文化的小说。”十年浩劫”是残酷不堪回首的一幕,它已成为过去,成为淡如云烟的记忆,成为少年永远的困惑与伤痕,成为发黄的照片,不成调的歌,和那飞翔着白色鸟的夏天一起远去。)

【自读程序】

一、导入新课

1.由中西小说的不同特点导入新课。

2.简介萧红的散文化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解说:教师设问点拨,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把握文章,积极思考,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二、整体阅读感知

1.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涉及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夏季,沙滩,一黑一白两少年。

2.本文侧重描写的是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要素?

明确:环境。

3.小说的高潮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锣响了,白色鸟飞了,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说:整体阅读就是让学生鸟瞰全文,理清思路,但也决不是粗枝大叶地阅读,要抓住精髓,为精读做准备。)

三、精读导引,理解探讨

1.小说的开

第一,引出那一个夏天(七月)的故事。

第二,渲染一种感觉、氛围。

第三,既然是回忆,必然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在其中,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悲哀。

2.找出文中关于白色鸟的描写,体会”……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白色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是自由和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的象征。因此用它作题目含蓄隽永,引发人无尽的遐思。

3.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述一下,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悲剧的?

明确:一个夏天,两个少年挖菜、嬉戏、游泳,一阵锣响惊飞了白色的水鸟,这是个悲剧,一个”无事的悲剧”。夏天、少年、大自然,太美了,而象征”文革”的枪声响了,打破了这一切的美好。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白色鸟”是美好的,那是少年无瑕的梦,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切美之所在,然而这一切都被毁灭了–这田园牧歌般的一切,也因此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应。

4.小说写了哪两个主要情节?为什么?

明确:小说两个主要情节是写”扯霸王草”和”划水”,这看似不经意的情节展现的是如生活般的平实,而在平实中却处处有张力,引发对少年与生活的思考。

5.小说描写道:”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很匆遽地流。粼粼闪闪。这是南方有名的一条河,日夜的流去流来无数美丽抑或忧伤的故事,古老而新鲜。”谈谈对这段描写的感受。

(解说:学生尽情发挥。)

6.小说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几句?

明确:小说描写了沙滩、野花、野草、野菜、田鸡、江水、水蛇、野蜂和蝉。让学生揣摩语言,体会风格。

7.你怎样理解”外婆”这一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文革”。

明确:”外婆”是一个从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形象,她仿佛是”草蛇灰线”,却又和当时的时代风云息息相关。她是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却惨遭”政治风暴”的袭击,她是少年心中的圣母,她从容不迫,笑对命运,是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的缩影,也因此鞭笞了那个时代的荒唐。

(解说:整体阅读,就是对文章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文章基本大意进行感性认识,对于何立伟这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二、”文革”本来是成人上演的悲剧,作者为什么用少年的独特视角来表现?

明确:鲁迅曾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处高声呐喊”救救孩子”!孩子永远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少年的世界是纯洁的、美好的,所以这一视角非常独特,也使我们想起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冰心的《小橘灯》。作家以一颗未泯的水晶童心,通过一黑一白两少年澄澈的双眼去打量那个污浊的疯狂的年代,这种反差尤其耐人寻味,振聋发聩。

三、你怎样理解象征手法,能列举用这类手法表现的艺术作品吗?

明确: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运用这一手法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小橘灯》等。

(解说:因为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解读这

(1) 体会小说当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 小说独特的表达主题的方法。

(3) 了解十年”文革”给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冲击,形成对十年”文革”的正确认识。

(4) 体会小说当中对童年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小说所描写的优美的生活场景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2) 小说在轻松的氛围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本大意,解决生字、生词。

迤(yǐ)逦(lǐ) 歇憩(qì) 眼瞳(tóng) 葳(wēi)蕤(ruí) 歪歪趔(liē)趔

踅(xué) 马齿苋(xiàn) 匆遽(jù) 倏(shū)忽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

1、读过这因为本白皙的少年来自城里;他从小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外婆非常喜欢他。这从文中””城里人没得用””、”白皙的少年也就极喜欢外婆炒的喷喷香的马齿苋干菜”、”他是外婆带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臂弯宁静又温暖”、”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等内容可以看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却忽然有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外婆的生活受到了不明因素的冲击,不然的话,哪一个城里人会愿意专门从城里到乡下来住呢?至于说是什么因素,咱们还不得而知,需要从文中其它内容去理解。

4、仔细阅读第43自然段,看看外婆的举动有何反常,这种反常预示着什么,在此处你能感觉到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平时,”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但是今天,有一个好大的声音隔了田塍喊外婆,外婆就叫来了他的朋友”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而且”随便”地玩,””没断黑不要回来””……这种反常,预示着今天下午在外婆的身上要发生一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外婆还不愿意让白皙的少年知道。

另外,这里叫外婆的声音是”好大”,我们可以理解为声音宏亮,也可以理解为声音粗暴。究竟该如何理解才准确呢?在这时好像还无法准确把握,我们且往下看。

5、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忽然传来了锣声……今天下午开斗争会”几段。把这一部分与前面的分析联系起来,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会得出结论,而且前面的疑问也迎刃而解。

教师归纳:今天下午的斗争会的斗争对象,就是外婆。外婆不愿让自己心爱外孙看到这种难堪的场面,不愿让自己心爱的外孙的生活受到冲击,所以专门叫来了黝黑了少年陪外孙”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没断黑不要回来””。

“开斗争会”又是十年”文革”这一特定年代的产物,因此,这如,”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河水”粼粼闪闪”,”小鱼小虾蹦蹦跳跳”,”卵石好洁净”;蝉声”抑扬”,野蜂”嗡嗡营营”;”绿色的岸”,”远远淡青的山”;岸边水草”葳蕤”,芦苇”汪汪的绿着”;水鸟”雪白雪白的”,甲虫在软泥上爬。一幅多么美丽的乡间田野图!在这样的大自然中,一切多么纯洁、透彻,与少年率真的心相互辉映,让人感到一种净化的美,质朴的真。

2、这这些优美的画面,营构了全文的诗情画意,表达了少年天真烂漫的纯真和如梦如幼的感觉。

板书设计: 采马齿苋

扯霸王草 天真烂漫

一白 打水漂 无忧无虑 开斗争会

玩耍 讲知识 自由自在

一黑 赛划水

捉蛇窥鸟

作者邮箱: zjnhw@163.com

【篇三】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juyi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juyi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 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

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篇四】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古诗赤壁教学设计

古诗《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赤壁》。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教师补充: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做了铺垫。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品味: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的物“小”。赤壁,是三国时代的英雄们建功立业的战场,千百年来众多的文人武士在这儿吊古抒怀,置身于这著名的浩大的古战场中,每个诗人都感慨无限。但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抒怀。

楼国胜

【篇五】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赤壁》的教案

《赤壁》的教案

教学目标: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

听音频朗诵,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ǐ))的读音,学生朗诵。

四、词义和诗句的翻译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五、分析古诗:

1. 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

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2.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诗人他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偶然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

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这首诗的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七、小结: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篇六】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九年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具有兴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后人称为“小杜”。《赤壁》写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杜牧借史抒怀,评论当年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东风之助,若非如此,大乔小乔也会被曹操占有。正所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嗯,有道理啊!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注释

①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②销:锈蚀。

③前朝:以前的年代。

④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⑤铜雀:即铜雀台。

⑥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三、译文:

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水底沙中还没有完全消融,

我把它擦洗干净认出是三国赤壁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四、诗歌赏析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而发。诗中“前朝”指的是,“周郎”指的是,“二乔”指的是,咏怀的历史事件是。

答案:一截折断了的铁戟

前朝:过去的历朝历代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周郎:周瑜

二乔:大乔、小乔

咏怀的历史事件:火烧赤壁

2、《赤壁》的体裁是七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之意。诗中用典的句子是:,。

答案:诸葛亮巧借东风的典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之作。诗歌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

参考答案:怀古咏史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这样写很自然地引起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4、有人说,杜牧的这首诗所歌咏的赤壁并不是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是这样吗?对这首诗来说,这重要吗?为什么?

5、【名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不是靠的安邦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篇七】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词五首 赤壁》教学案 语文版

赤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古诗

二、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四、指导朗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自主学习:

(1)、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2)、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3)、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合作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这里的“东风”和“二乔”仅仅是自然界的东风和东吴的两位美女吗?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 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赤壁一诗教学设计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