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ppt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第二课时)

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感知文本

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

是作者的断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3.作者断想到什么?请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1.课文的语言很美,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用你的语言来描述,用你的感情去体验,并用""这句话很美,美在""的句式作简要的分析。 23 段,“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它们如今都到哪去了呢?""”,

经历了动难的洗礼,再回首往事之时,地下森林很动情,那就是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 课文9 段,“然而那幽暗的峡谷""静悄悄”,运用了一些叠词,写出了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恶劣。

11 、12 段,“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无疑而问,强化了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如: “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准确形容词的应用,构成排比的句式,丰富描写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再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如诗一般的语言,工整对偶,又有很深的意蕴,。

2.仿照这些美句造句。

3.地下森林的形象很美,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作者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师:种子在不毛之地的峡谷里,企图扎下自己的根,萌生出了自己的芽。可是环境太险恶,阳光又不公平,照不到它们,它们一次次被扼杀,可是强者活下来,长起来了。千万年的艰辛,千万

年的不懈,森林种子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环境的险恶,他无私的奉献给人们伟岸的成材,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不怕环境艰苦,只要努力,终究能获得转机,赢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五、拓展性联读——揭示哲理

活动设置:

1.回忆《爱莲说》《马说》《我家的小桃树》《天净沙·秋思》等文章,想一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描述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和现状吗?

3.地下森林默默无闻,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让他不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他身处逆境,没有屈服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而荆棘丛生,时而狂风暴雨,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许多坎坷,那么,地下森林的哪些品质能激励我们在逆境中崛起,胜利远航呢?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升华出的深刻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六、结束语

同学们,千万年的艰辛,千万年的不懈,森林种子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险恶的环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我们应当为这片地下森林感到骄傲和自豪。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环境的险恶,生命的艰辛,也许就在眼前,让我们勇敢的跨越过去,美好的未来一定属于我们。

附:中考散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6小题。

地下森林的“情怀”

何阳

⑴早听说哈尔滨(牡丹江)附近有个叫地下森林的景点,去年夏天在朋友的伴同下,我来到了这里。

⑵其实,这是一座死火山,海拔约1000米左右,当游人沿着山路登上火山顶时,眼前会出现一个硕大的火山口,从火山口向下张望,只见火山口下陡峭的内壁,林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里天凉得快,才9月下旬,林中树木已是几经霜打,层林尽染,色彩缤纷。

⑶火山口的顶部,人们修了一个可供休息与眺望的亭子。在亭子旁边,依着悬崖横斜地长着一棵独特的怪松,粗壮而结实的树干,就像是一条天然的长凳,来来往往的游人都喜欢坐在这道独特的景观上,拍照留念。由于拍照的人太多,反而使我失去了兴致。于是,便踏着峭壁边上一条前人凿开的阶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沿着石阶,走到了火山口的底部。这里的地势比较平坦,四处散落着火山爆发时崩塌下的巨石。峭壁边上有一眼深潭,走近细观,顿觉寒气瑟瑟,扑面而来,原来平静的潭面飘浮着一层终年不化的薄冰,也许这就是导游所说的,冰川时留下的遗迹。

⑷位于谷底,仰望上去,地下森林另有一番风景,四面悬崖一株株,一棵棵常青的绿树,扎根在石缝中,贴着峭壁,形态各异攀岩生长,巨大的根系,有的宛若游龙,有的纤细如丝,在峭壁上四处蔓延,就像一片片无形的文字,爬满了石壁,使整个峡谷变得生动,又富有情趣。

⑸望着眼前的景致,我不由浮想联翩。在遥远的年代,那时这里也许是芬芳的草原,肥美的湖泽,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它把峻岭劈成了深渊,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一切都变了。

(6)一道峡谷,深陷地下,四处险岩峭立,怪石嶙峋。大自然放弃了它,光秃秃的峡谷中没有生命;阳光放弃了它,仅在正午时分,才会有几束光线好奇地向谷底窥探。只有风儿偶尔为它捎来点点草籽,粒粒树种,撒落在了石缝,沟涧。

⑺可这大自然的弃儿,没有乞求,没有媚骨,千百年来,它在黑暗中苦苦地挣扎,让代表生命的绿色,一点一点地延伸向光明的天顶。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火山口里发现了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柏成林,密密麻麻地耸立起了一片颇为壮观的森林。因为它生长在井底一般的深谷中,就像生长在地下一般,于是便给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

⑻日头西行,此处的阳光渐渐离去。我沿着石阶走了上来,此时眺望亭旁已是山路寂静,人去亭空。回想刚才人们为了方寸之地,争先恐后,你争我夺的场面,不由几分感慨。

⑼作为一个文字匠,这些年来我注意到,“竞争”这两个字眼使用频率愈来愈高。诚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生命进化的法则,在承认这一点时,我也感到了一种无奈,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把“竞争”这个单词的词义,发挥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为了蝇头小利,尔虞我诈,反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⑽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兜售虚无主义,几年前,曾在一本书上读过一个小故事,介绍美国科技界的一段轶闻,给我很深的启示。

⑾理查德与萨姆在同一家公司当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一次当他们共同接手一个科研项目时,为了达到排挤对手,独霸一方的目的,萨姆逼走了理查德多年的搭档乔治,又借故将他经手的材料全部查封,这意味着理查德多年的心血将毁之一旦。面对着上司误解,同行的妒忌,事业上的困境,理查德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段话:“我要摄取那些消极的能量,让它流遍我的全身,在我成为一个新人时,然后再把它们扔回给他们。”他不与人争,不与人斗,忍辱负重,独自一人将整个项目承担下来,一年过去了,他终于带着胜利的笑容,提前一个月将产品交给了客户。面对着一位位瞠目结舌的同僚,他平静地说了一句话:“成功是最甜蜜的报复。”

⑿这句著名的格言,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虽说生活在竞争时代,我们也不妨换个角度,把自己作为对手,与自己竞争。用自身的积极因素,淘汰自身的消极因素,在生命的旅途中,始终将超越自我作为一种不懈的动力,日新月异,沉淀下的积累,就是你跨上成功之巅的阶梯,有朝一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激情满怀,胸襟坦荡,又何须与他人说长论短。

⒀就像此处风景,它本可以成为明珠串似的小湖,就像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叹。也可成为一潭碧水,碧波荡漾令人流连忘返。可它却隐名埋姓,安于这穷乡僻壤,将自己的追求,化作了一株株长青的绿树。岁岁年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它自成一方景观,成为了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地下森林。

1.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地下森林”?(2分)

2. 《地下森林的“情怀”》一文表现了“地下森林”怎样的“情怀”?(2分)

3. 第6段,句子“阳光放弃了它,仅在正午时分,才会有几束光线好奇地向谷底窥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4. 第9段“在承认这一点时”中的“这一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5. 人们“争先恐后”拍照与理查德身上表现出的品质相同吗?试做分析。(3分)

6.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 成因、环境、景致、性格。

2. 没有乞求,没有媚骨,与世无争,安于环境,成就自己的追求。

3.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环境的恶劣、艰苦。

4.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生命进化的法则。

5. 不同。人们的“争先恐后”在文中表现为不谦让,对名利的追求。而理查德身上表现出的品质是:面对困境,忍辱负重,具有顽强的毅力,勤奋。

6. 抒发了作者对“地下森林”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也批评了那些为名利尔虞我诈的人们,表现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篇二】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公开课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公开课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质疑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山有山的刚毅,水有水的灵动,自然万物总会触发人们不尽的情思,许多作家因此写下许多优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就学习女作家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

解释一下,“断想”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或重要词语写到黑板上。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什么?

明确:

1、字词

2、明确:本文主要写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品质,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投影

课文开篇就写地下森林的形成吗?(一般森林,引出看到得地下森林的特点)

课文写道形成并未结束,又写什么?(再见地下森林的状貌、感悟)

三、自主探究,圈点批注

根据课文写到的几部分内容,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从语言或写法上进行赏析,试着加以朗读

明确:

(2) 写法:对比、想象、拟人(写法的作用)

语言:叠词,对称句、反问句、感情色彩

例如(投影):a、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实践又是如何公正?) b、“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期待什么?) c“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D、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E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f“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情感:

第二段: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四、探究主旨:

第三部分作者再次描写地下森林,写出地下森林自豪的特点,作者也从中获得深深的启迪。

1、

2、 启迪是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 举出名言警句或事例

根据个人经历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地下森林事件引发更多的思考,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

更知生命可贵。

3、 课文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去掉?(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

五、质疑

读罢文章,你有什么不懂得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六、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课文对地下森林的描写不多,请你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对地下森林做以描写。

总结:地下森林,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人生路漫漫,困难挫折在所难免,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前行,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让我们用冰心《谈生命》中的话结束今天的课: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七、作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选取能触发你想象的自然之物,以“ 的断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形散)断想

坚韧顽强 沉着谦逊 乐观奉献

(神聚)景仰

【篇三】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11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得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质;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解难,师生互动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郑智化的《水手》。

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例子,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位吗?

出示幻灯片──张海迪、海伦o凯勒的照片。

人有身残志坚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让人震撼的例子──地下森林。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现实作者亲眼看到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景仰”之情,并揭示出作者悟出的深刻的哲理。

结合朗读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再次有感情的轮读课文

试从几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做出解释。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需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

题思想。)

(学生合作探讨)

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生长历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没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升华出的深刻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活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3.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

思考: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必须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②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的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现在要求学生用格言警句来概括,可以顺着作者的话去说,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另作概括,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然后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4.拓展延伸

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说明不同?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胡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得狭长地带上共有10个。他们得直径在400只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溶洞。溶洞内气温反常,酷热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篇四】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 :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示例: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

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示例: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

.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教后反思:

【篇五】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1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地下森林断想

1

2

3

4

【篇六】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上面图片展示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2.作者简介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略)

三、具体分析,讨论鉴赏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

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2)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

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四、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五、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