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人和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8、华南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以及《华南虎》的写作背景;学习并积累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保持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人以及《华南虎》的写作背景;学习并积累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重点)
2、了解诗中众多形象的象征意义,进而把握这些形象和主题的关系。(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的丰富多彩,生趣盎然。那么,这里老师就给大家说一个关于动物的谜语,大家来猜猜说的是什么动物:“身穿黄袍带黑杠,大叫一声震山冈,不吃食粮光吃肉,人称它是兽中王。”
对,它就是老虎。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以它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慑着人们的心灵(华南虎图片展示)。但是,笼中之虎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华南虎》,去感受牛汉笔下的华南虎形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三、初读感知
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古人也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的语言韵律美和诗歌的情感。
1、齐读诗歌,初步感知。
2、听泛读,纠正读音,品味朗读语气语调,把握节奏重音,体会朗读感情。
四、预习检测
1、字音
栅(zhà)栏斑斓(bānlán)胆怯(qiè)呵斥(chì)苍苍莽莽(mǎng)
抽搐(chù)铰(jiǎo)掉沟壑恍惚咆哮不羁掠过
(请一个同学起来读,纠正错音,最后齐读一遍)
2、词语解释
厉声呵斥、胆怯、安详、苍苍莽莽、屈辱、铰、石破天惊、咆哮、抽搐、不羁
五、再读课文
在明确了课文的背景和生字词后,再读诗歌(请三位同学朗读),朗读注意以下几点:
(1)1——2小节以叙述语气为主
(2)3——4小节要读出华南虎对人类的轻蔑、内心的孤独和忧愤,更要读出它的抗争
(3)最后一节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读出作者的羞愧和觉醒后的激愤
六、研读诗歌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
“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
“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2、象征意义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的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比如说,太阳就象征着光辉,光明、百合花象征着纯洁。那么——
文中的几个意向:华南虎、铁笼、观众和我分别象征着什么呢?(前后桌讨论3分钟,举手发言)
华南虎:“血淋淋的沟壑”暗示着它为自由做过勇士般无谓但却徒劳的抗争。象征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冰冷的囚具,囚禁自由。象征着邪恶。
观众:象征着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我:象征着良知未泯,有思想的人。
3、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什么?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七、总结归纳
诗人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通过将感情融注在华南虎上,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迫,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
这种不屈和个性深深的启迪着我们,作为一个青少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呢?希望同学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中,保持一颗不屈服的心,在生命的长河中逆流而上!
八、课堂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虎的成语或歇后语呢?
虎背熊腰虎踞龙盘虎视眈眈虎头虎脑
放虎归山狼吞虎咽如虎添翼狐假虎威
老虎头上拍苍蝇——不想活了
老虎戴念珠——假装慈悲
老虎进山神庙——老腐败(虎拜)。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张晓华
【篇二】人和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
另辟蹊径以读代讲——《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理念:
1对教材的理解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2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3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爱人民人民爱
【篇三】人和教学设计
《信客》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课文解读】
课文记叙了新老两代信客的人生。老信客是一条暗线,是他指引年轻信客走入这个行当,也是他用自己血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信”是信客的生命。年轻信客是一条明线,他是寂寞、困苦的远行者,是城乡变迁、社会冷暖的见证者,他既是城市的过客,也是故土的过客。总之,他的生活状态是“在路上”,他是一个边缘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又是乡村不可缺少的,他为远行者送(写)家信,带运行李,代办家事,没有绿衣使者的光环,没有锦衣华食的生活,没有旱涝保收的待遇,有的只是一身尘土,两袖清风,三餐难继,四方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人,实践了“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的职业操守;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诚信、宽容、隐忍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最终做了自己的主人。
《信客》一文平实、质朴、练达、深刻。余秋雨先生用他的诚信为文,引导每位读者诚信为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⑵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型】:赏析探究课
【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史密斯在《阅读中理解多义性》一文中,将阅读界定为“感知、理解、表述、鉴赏评价”四个层面,并认为第四个层面是在前三个层面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阅读。个性化的人物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之上,否则便会苍白无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动你我心田
1、出示课件:配背景音乐《祝你平安》
(上联)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挑生死祸福担
(下联)换来万户千家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
师:同学们好,请大家一起大声朗读这幅对联。请同学们想想,这幅对联写的是哪一种职业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笔下的《信客》。
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2、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余秋雨的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和《秋雨散文》。1997年,他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3、背景介绍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联系就靠信客。
二、整体感知:走进信客,阅读凄美人生
师: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地浏览课文。
出示课件:1、课文写了两个信客,主要写了哪一个信客?写另一个有何作用?2、年轻信客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生答。师明确:
1、主要写年轻信客。写老信客原因:A、他引年轻信客入行。B、他用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C、他用自己血的教训时时警醒年轻信客:“信”是信客的生命。要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
2、课文第一部分写信客为什么当信客;第二部分写信客怎样当信客;第三部分写信客不当信客的原因;最后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老师、校长。
出示课件:
接受重托——艰辛从业——无奈卸差——执教小学
三、个性阅读,:走进美文,品读感人旋律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信客的一生。我觉得,信客、信客,信是他的灵魂,客是他的身份。你们觉得呢?难道“客”是他唯一的身份吗?请大家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出示课件:1、信客是主人,还是过客?为什么?
2、信客是个怎样的人?
请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大家的心目中之所以有一个活生生的信客形象,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出示课件:“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师评析。
请生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赏析讨论,全班交流。
请生归纳这缅怀信客,秉承奉献风骨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示例: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墓志铭: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青的缪斯(Myza诗神),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五、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
这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赠言
*祸莫大于无信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板书设计】
信客
余秋雨
信客的品质:善良厚道任劳任怨
诚实无私恪尽职守
【教学反思】
在上本课之前,我设计语文课的思想是:有一个怎样的精彩导入吸引老师及听课老师的眼光,怎样的环节才能展示我的范读的特长,这才是我所认为的课堂上的亮点。
通过《信客》这节课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性,教师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方面进行设计,然后根据核心内容设计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小组的参与度,又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事实告诉我,学生的智慧、学生的思维是不能用教师的衡量来定位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展开讨论,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彩呈现出来,就会有更多的思维火花的碰撞!
【课后记】
虽然这是一篇描写信客的文章,大家都没有接触过信客。但是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不困难的。可是,有个别的地方还需要老师话语上的精彩引导。
张三
【篇四】人和教学设计
怎样与人相处教学设计
《怎样与人相处》教学设计
邮电希望小学 张惠
【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我学会与人相处”中第4课《怎样与人相处》。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1)、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的理念。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同学,角色换位,增进友谊。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2)、体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言谈之礼、待人之礼、学会做人”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学会来赞赏别人使他们体会到负责任、有爱心、有礼貌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人相处的学问,使学生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基本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技巧。学会文明、礼貌待人。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与人友好相处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
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学会赞美别人,并能真心实意的进行沟通。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4、教学课时:2课时。
二、教学准备:
1、课前调查本班同学的交往情况,搜集典型案例,排练短剧小品,以备上课时用。
2、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漫画
3、准备有关音响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真干净啊!能告诉我昨天的值日生是哪几位吗?(表扬)
师:刚刚被表扬的几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现在的心情吗?(活动)
(二)谈感受
1、小组内讨论,每人说出自已被表扬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2、老师在各组选出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陈述。
(三)互相赞美
1、同桌两人一组,每人赞美对方的三个优点,依次写在赞美卡上,写上自已的名字交给老师。
2、老师将纸条收齐后,打乱了放在一个大信封里,随机请同学上来抽取其中的一条,大声地读给全班同学听。
3、请被读到的同学向大家说自已被赞美的感受,并向赞美你的同学表达谢阿意。
4、请每位同学找出生活中想要赞美的对象,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等,回想他们身上值得赞美的地方,再次填写到赞美卡片上,送给要赞美的人。
师:刚才许多同学收获了赞美,也向别人表达了赞美,相信大家感受到了赞美的力量。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课本中“送人玫瑰手指留香”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讨论后师引导解答)
5、小结:送人玫瑰手指上留有花香,那么赞美别人,帮助别人,别人开心的同时我们也快乐。
(四)朗读短文《赞美的力量》
1、请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赞美的力量》。
2、思考讨论:要不要赞美他人。
3、请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自动组成一组,进行小范围的辩论表演。
(五)赞一赞
1、请每个同学找出自已在班上交往最少的同学,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2、继续想一想,这些同学身上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地方?
3、在课堂上向这些同学说出自已的赞美。
4、体会言谈之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沟通无极限
1、阅读课文中的“嘘,千万别......"
2、组织学生回答课文中的三个问题。
3、选择讨论较好的几个小组起来回答。
4、师小结 :
赞美他人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鞭策;表达了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美好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和喜好,不能因为这些而破坏友谊,一定要牢记:理解和尊重对方是一切成功交往的前提,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七) 作业:
1、请同学阅读《孤独的小美》,假如你是小美,你准备怎么办?(课后收集金点子)
2、我会将同学们的金点子汇总起来,想办法通过课文的编者交给小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师出示有关友谊的漫画。
1、师问:像他们这样与人交往会获得友谊吗?为什么?
2、完成课文第30页上的选择;请部分同学说说选择的原因;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三)、将心比心,角色换位
1、引入: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且看以下几个短剧。
一个同学没带笔,同桌不想把新买的笔借给人,使得这个同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人和教学设计
2、(演出暂停,教师引导:“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也许结果会不一样,大家看""”)
短剧中的演员换位,继续表演。
刚才不借笔的同学想:我忘记带东西的时候,同学也经常帮助我,现在别人有困难,我也应该帮助别人,新笔算得了什么,于是两人互相道谢,非常友好。
3、教师引导:“为什么换种想法,换个位置,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大家讨论,随意发表意见)人和教学设计
4、教师小结:在交往中,只要我们能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或矛盾都很容易解决的,并且还能增进双方的友谊呢!
请一对好朋友出来领唱《朋友》,全班齐唱。
(四)学习美文《听的艺术》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你会聆听吗?”中的美文《听的艺术》。
2、组织讨论:我们在做听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教师小结:与人相处过程中,许多时候听笔说更重要。只有养成愿意听、善于听的态度和习惯,愉快的交往才会持久。
(五)体会真情付出
1、阅读“全在真情付出”中的美文《一群光头男孩》。
2、思考讨论:
(1)为什么学校里会出现一群光头男孩?
(2)你能想到这样的真情付出的方法了吗?
(3)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能像文中的男孩们一样以实际行动献出真情吗?
3、小组汇报。
4、阅读《神奇的“心灵创可贴”》再次体会真情付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学会赞赏,友情花开
1、同学们自由发言:指出在班中你最想赞美的同学,并说出你要赞美的话,如:“你写的字很漂亮,我一直很佩服你!”“你学习数学的方法真好,对我的启发很大!”等等.接受赞美的同学说:“某某同学,谢谢你。”
2、教师总结: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适度赞美别人,是与人相处、搞好同学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交往中,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聆听、付出真情。学会文明交往、学会关爱、学会负责任、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
板书设计:
4、怎样与人相处
送人玫瑰 沟通
赞美他人
真情实感 付出
美丽世界 收获
四、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怎样与人相处》。
新课伊始,我让学生们互相赞美对方体会被赞美的心情,进而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光荣簿,即受到过的夸奖,分享自己受到夸奖时的快乐心情。由己及人,紧接着我又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这份快乐送给他人,让他们在“欣赏卡”上写下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许多人值得他们欣赏的地方。待学生们发现这么多值得欣赏的人、值得欣赏的地方后,我抛给学生们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把欣赏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同学们进行辩论。第二课时“将心比心,角色换位”,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学生的短剧表演引导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为别人想一想,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很多问题或矛盾都很容易解决,并且还能增进双方的友谊。让学生们对与人相处的方法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学生演唱歌曲《朋友》,使他们懂得与人友好相处,文明交往的重要性。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尊重、理解、赞美、宽容他人,就能收获更多友谊!
这节课我认为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第一课时学生辩论时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材料较少,所有口头表达能力差,辩论时论据不足,语句不够流畅。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愉快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五】人和教学设计
《人和》教案
《人 和》
教学目标 :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理解其中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3、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教学重点 :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 :
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一 、导入:
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二 、朗读:
根据课后背诵要求,对于本章节重点要求的段落进行诵读。(带着问题
考虑段落的分层。)
学生集体朗读(培养语感,在朗读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 、分析:
课文语段一的分析,由同学们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道理中进一步明确“人和”的重要作用(讲析中,加入介绍孟子层层递进的论证艺术。)
发散课文中的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联系到现实人生问题(指导学生选择相关出发点,启发学生。)
让学生提交此次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寻找的资料展示,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评点。)
分析段二段三:
讨论怎样做到“人和”?结合两个语段,总结出要点,明确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最后对于本节课发表自己的意义,仔细总结,讲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再次明确。最后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发表此次学习的心得。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例子)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团结和洽(企业)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气生财(生意)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篇六】人和教学设计
《怎样与人相处》教学设计
4、怎样与人相处
教学目标:
1、情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交往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与人友好相处的快乐。
2、能力:教会学生基本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技巧,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
3、知识:使学生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伊始,观察、夸奖坐得端正的、眼睛亮的、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的学生。
2.短短几分钟的相处就已经让老师感觉到你们的友好,心情很愉快。你们呢,和身边的同学相处了四年多,彼此都相处得很愉快吗?人和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样与人相处”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先请和周围同学相处融洽的来介绍经验:你为什么能和周围同学相处得很愉快?
根据发言提炼一些要点,板书。
二、学会欣赏与赞美
1.这些同学办法真多、真好!不知道这些方法能不能帮到孤独的小美。看书p28,你能用这些方法帮帮小美吗?
2.引出学会欣赏别人。如果小美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也许就能找到朋友了。小美怎样才能发现别人身上值得欣赏的地方呢?(换一个角度关注、观察)
3.你欣赏你的同学吗?欣赏谁,欣赏他哪一点?
引向“赞美”:这几位同学不仅会欣赏别人,还能够大大方方地表达出对别人的赞美。这样做是不是与人相处的好方法之一呢?(指导观察表达时的肢体语言,指导用合适的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真诚。追问赞美者和被赞美者的感受,体会赞美带来的愉悦。)
那么同学们是不是都能经常地赞美别人呢?(如有可能,辩一辩“赞美是不是拍马屁”。)如果说不好意思当面赞美,就补充《优点单》故事,追问“马克和同学们为什么一直保存着优点单”?不好意思当面赞美别人的同学有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能够当面表达自己的赞美非常好,以书面的形式表达也很好,都是对别人的肯定和鼓励。
4.我们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也学会了用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欣赏,学了就要用起来。谁来欣赏和赞美一下这位同学?(引导大家关注一位事先了解到的美誉度较低或较少受人关注的同学)
如果有人当面赞美,就采访被赞美的同学:听到他对你的赞美,你心情如何?有什么想说的?
如果没人当面赞美,就引导:和你小组的同学一起,用欣赏的眼光回顾一下与这位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看谁能先发现这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写在这张小书签上送给他。
(写、读、送)
5.(采访被赞美的同学)听到他们对你的赞美,你心情如何?有什么想说的?
再回访送出赞美的同学: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无论是送出赞美还是得到赞美,都让人那么愉快!
非常感谢刚才与我们分享与人相处的好方法的同学。老师一定要把你们的这些好方法带回去,告诉更多的同学。
三、巧用技巧解难题
1.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在与同学相处时遇到了麻烦,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难题一:
方方坐在林林的前面,他总是将林林的桌子往后挤。林林很恼火,就使劲往前推方方。林林越是往前推,方方就越是要往后挤,两人因此矛盾越来越深,越看对方越不顺眼。
难题二:
小红和小黄是好朋友,和小兰也是好朋友,可是小黄不喜欢小兰,就不让小红和小兰玩,还说要是小红跟小兰玩就跟小红绝交。小红为此很苦恼。
2.讨论结束总结:今天交流的这些方法是不是仅仅适用于和同学的交往呢?当我们与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相处时,这些方法还灵不灵呢?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尝试,在以后的课上继续交流。
【篇七】人和教学设计
《孟子》选读《人和》教案
《孟子》 《人和》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处理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高度、深度、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3)、要联系到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反求诸己”,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4.主要讲授第2、3则。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
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 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⑤“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⑥“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
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活动设计二 问题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 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低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的闲笔。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6. 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活动设计三 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三、学习第2则。
活动设计一 朗读课文。
1.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
2.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活动设计二 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 孟子认为应如何“存心”?
明确:存心的方法有二:一是“以仁”,二是“以礼”,也就是时刻以“仁”“礼”约束自己。
2. 孟子多次强调“君子必自反”,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凡事应从自身找原因,不要与人比较。
3. 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
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 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5. 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人和教学设计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自学第3则第4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3、第4则选文。
一、课前导入:孟子通过前两则短文告诉我们人和在战争和治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人和,那就是要得人心、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对于统治者怎样可以做到人和呢?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活动设计一 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则。
1. 选文第三则和第二则相比,有什么异同?
明确: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针对统治者。
2. 这则短文说明了什么?
明确:对于统治者来说,身正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了。
活动设计二 师生合作学习第四则。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内容。
2. 师生共同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3.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一 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问题设计二 孟子向齐宣王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君臣同乐的和谐图案,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仁政”主张作铺垫。
问题设计三 孟子对齐宣王说要做到人和必须做到哪些?
明确:1.推恩四海。2.施行仁政。3.制民之产,使民吃饱穿暖。
三、作业布置:
1.《新学案》。
2.预习新课文。
【篇八】人和教学设计
人物与环境教案
《人物与环境》教案设计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孩子们,首先老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PPT出示),提问: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吗?为什么?
生:交流讨论
总结:人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人物与环境》,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十二课。
师:家、大自然、学校以及任何一个地方就说我们处在的环境。 板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三、 新授
1、 师:(出示课件)孩子们,老师这里有几个人物,你能根据他们的姿态想象一下,他们在做什么?你能想象当他的身体方向发生改变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吗?(旋转画面) 生:讨论交流
2、 师:你能根据现有人物姿态,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课件示范)
3、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P26.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本中的人物。 师问:a.观察书本中人物动态有什么特点?
答:人物相同、变换了角度、方向,改变了活动内容。
b.问:人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突出了人物活动,环境衬托了人物活动。
4、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讨论:
尝试为人物改变活动和环境
师提示:人物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生:交流、总结
师问: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他的活动与环境吗?
四、 表现创作
要求:请大家根据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者自己找
一幅原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人物原型添加活动情况、服饰以及周围环境。
五、 作品展示
对画得出色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
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同学
六、 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的服饰,身处变化着的环境中,真是有趣极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到了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练
习。
七、 拓展
人类由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课件播放受污染的环境的照片并提问:孩子们你们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
我们都喜欢生活在干净美丽的环境中,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篇九】人和教学设计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教学设计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教学设计
彭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人际交往的作用
2、认识受欢迎的人的特质,反思不受欢迎的人的特质。
3、了解人际沟通的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
教学方法:
(一)热身活动
(二)讨论
(三)动手制作
(四)自测
(五)角色扮演
教学准备:1、幻灯片2、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当听到“花朵”的时候站起来,当听到“雨滴”的时候坐下去。好同学们的反应都比较快,谢谢大家的配合,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二、课堂活动
1、写出五个最先闪现在你脑海中的五个朋友的名字
请同学们思考你所写的人有哪些因素令你喜欢的?
师生共同总结,熟悉与临近、相似与互补、才能、外貌、人格品质等影响喜欢的因素
2、动手制作
(1)将准备好的A4纸发给学生,并告知学生按照要求撕纸
(2)教师口述要求,不回答学生提问
(3)出示学生作品,并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及其原因。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一个同学的作品是相同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因素造成了这种结果, 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等等。
3、听一听
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倾听,看你能听到教室里有几种声音?
教师:有的同学听到三四种,有的同学听到五六种,有的同学听到七八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 ,听也是有层次的,也是可以训练的,要学会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4、演示背靠背聊天
请四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同时请其他同学在座位上演示,要求,背靠着背,聊天内容不限。接着请同学们谈一谈有何感受?
教师:同学们谈到背靠背聊天很不舒服,这是因为看不到对方 ,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动作,这些都是非语言的信息,我们的肢体动作可以传递很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际交往中正确的肢体表达有哪些是什么。
三、讨论总结
同学们今天都积极的参与,思考了,相信大家对人际交往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的问题,对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你认为,该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教学板书:
1、人际交往的作用
2、影响喜欢的因素
3、人际沟通的技巧
教学反思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视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激发其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的动机,同时通过优秀,讨论,自测,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体验感悟,对人际沟通的技巧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学生学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提供了引导与方向,不足之处是,由于人数较多,有时可能有个别学生参与不多,同时对每种沟通技巧具体如何运用,涉及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