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弈喻教学设计 弈喻翻译

小学作文 zuowen 3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弈喻教学设计

弈喻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工具书、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文学家钱大昕凭观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写下了耐人寻味的散文《弈喻》,这种缘事悟理的写法,便于表达我们在生活中的思想收获,大家通过研读此文一定会在成长中得到难得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历任山东、湖南、浙江、河南乡试考官,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丧归里,后称病不复出。归田三十年,先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对经义聚讼难决的问题,皆能剖析源流,于音韵、训诂方面,尤多创见,对史学精于校勘考订,当时推为通儒,也长于诗文。著有《潜研堂集》等。

三、朗读课文。

四、解题。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下棋,正是为后面的议论和说理作铺垫。实际上在这样的叙述中,虽然还未说理,但理已寓于事中了。就好像箭在弦上又引而未发,不仅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而且迫使读者也不得不参与进来要探明其中的究竟。同时,由于作者并不是从旁观者的地位客观地叙述下棋者的优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因而就使读者格外感到“事事确凿”,也使下面的议论说理有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而不致流于空洞浮泛。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点明题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却写起读书事来生发议论,一句也没有涉及与下棋有关的事,这是为什么?

从文字上看,第2自然段确实一句也没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与第1自然段不相衔接。然而作者指出,今天有许多做学问的人,在读古人书时,常常喜欢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在与人们相处时,也往往以指责别人的过失为快意,似乎真理都握在他们手中一样。这类人事实上正与那些在观棋时爱指手画脚的人为同一类。因此,作者由点到面,从下棋这件小事而联想、扩展到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而从为人处世的高度立论,揭示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习焉不察的事实:“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从而使文章的主旨从“下棋”这一狭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来而具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富有力度。再从写法上看,作者在写完下棋之事后,有意宕开一笔,拓展开去,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读者的印象,使文章的内容涵盖更加丰富,也达到了教育弟子的目的。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们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常常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司空见惯却并不留意的道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作者认为,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会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的主旨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道理。

六、理解和学习缘事悟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后,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对弈、治学和判断事理三者的关系。

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体会设喻,现身说法,借做事来讲道理,不仅容易把道理说清楚,读者也会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本文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说下棋不可小看对手,第2自然段说读书不可轻易指责古人,辩明事理不应相互嗤笑。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呈现出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尾“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又照应开头,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七、总结。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种思想,仔细品来,修身养德常思己过,闲谈静坐莫论人非才是。

王云

【篇二】弈喻教学设计

峡江寺飞泉亭记(网友来稿)

小草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山中小亭观瀑的情趣。

3.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

1.重点: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山中小亭观瀑的情趣。

2.难点:体会本文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学法引导

自学为主,教师稍作点拨,以读带动课文的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生字的音。

宕(dàng) 匡(kuāng) 粤(yuè) 磴(dèng) 纡(yū)

炙(zhì) 偃(yǎn) 瀹(yuè) 澄(chéng) 弈(yì)

曳(yè) 籁(lài) 蓊(wěng)

2.朗读全文,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代著名诗人。他继承了明代“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当时影响很大。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导语。

峡江寺的飞泉亭,因为便于观赏瀑布而受到作者的高度称赞。坐亭观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看课文如何写出这种美的享受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出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余年来观瀑屡矣:年来,近年来。屡,多次。

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意,感情。决舍,丢开、离去。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势不能久留:势,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他若匡庐:他,其他。若,比如,表示举例。

踞危崖:踞,蹲坐。

不得从容以观:从容以观,悠闲地观赏。

如倾盖交:倾盖交,路上认识的朋友。倾盖,两辆车错车时车盖倾斜挨在一起。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高不过里许:里许,一里多。

而磴级纡曲:磴,石头台阶。纡曲,弯曲。

古松张覆:张覆,张开树盖遮蔽。

奇已:奇怪了。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纵横丈余:纵横,指长宽。

可偃仰:偃,仰面倒下。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其仙乎,大概是个仙人吧。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余命霞裳与之对秤:对秤,对弈,下棋。秤,棋盘。

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曳,拉,柱。从云中来,指从山中来。

天籁人籁:天籁,大自然的声音。

不图观瀑之娱:不图,没想到。娱,欢乐。

一至于斯:竟到了这种境界。斯,此。

7.请学生翻译第6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云树蓊郁:蓊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妙无一人肯泊岸:妙,奇怪。泊岸,把船停泊靠岸。

无征不信:征,凭证。

已遂述数行:遂,完成。述,写。

四、学生朗读课文。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情趣。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1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作者对峡江寺飞泉亭难以割舍的感情。

2.提问:课文第2段为什么要写别处的瀑布?

讨论并归纳:用别地观瀑布的艰难对比衬托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舒适欢娱。

3.提问:课文第3段写登山经过“奇”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奇”在“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有三奇树”“根分而枝合”。

4.提问:课文第4段写飞泉观瀑,最有情趣的句子有哪些?试简要说明。

讨论并归纳:

(1)飞瀑雷震,从空而下。(先闻瀑声,后见瀑形,符合观察顺序。)

(2)闭窗瀑闻,开窗瀑至。(愿听瀑则闭窗,愿观瀑则开窗,各得其所。)

(3)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九天银河”使人联想到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九天银河如何壮观,但有了飞泉亭,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观赏,如放在案几上的小玩具,多么惬意!)

5.提问:课文第5段进一步从什么方面描写飞泉亭观瀑的乐趣?

讨论并归纳:从听觉写“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吟咏之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6.提问:课文第6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下山夜宿,并交代写此文的缘由。

7.提问: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写景多用白描手法,无生动的比喻,无形容词的堆砌,清新自然,抒情直抒胸臆,率真质朴,如叙家常,然于平淡之中足见情趣。

8.学生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四、小结

本文描写峡江寺飞泉亭观瀑的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飞泉亭高度的赞赏。本文写景别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率真自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和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

峡江寺飞泉亭记

天台 雁客等——目悦体不适

意难决舍

峡山

亭中

不能久留

赏景——目悦(奇已)

观瀑——体适 对比 (亭功之大)

观弈——乐景,乐事融合

不得已下山

首尾呼应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作者邮箱: kingzhauh@sina.com

【篇三】弈喻教学设计

孔孟论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孟子论学的角度和具体意义。

2.背诵孔子的四则语录,熟读孟子的两则语录。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及文言词。

2.理解孔孟论学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孟言论所阐明的道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一不逾矩 罔 殆 篑 一日暴之

三、复习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一)字词解释:

1.不耻下问 2.无惑乎王之不智也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今夫弈之为数

4. 为 譬如为山

为是其智弗若与

今夫弈之为数

5.数 扶苏以数谏故

若印数十百千本

尽信书

6.信 小信未孚

忌不自信

7.至 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

以至仁伐至不仁

8.进 进,吾往矣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二)句子翻译

1、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3、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7、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9、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 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

四、内容理解

(一)孔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这段话概括了人生六个阶段所能达到的境界目标,也是各个阶段学习的结果,具有规范人生的指 导意义。

2.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相得益彰。

以对举的形式,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各自意义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一“罔”一“殆”,从反面论说“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严重后果,突出“思学结合”的重要性

3.第三则 论学习的方法: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4.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为山”不成,是因为没有继续努力,以致功亏一篑。而平整土地,加上一篑就成功了。以此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二) 孟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 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 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再以“学奕 ”为例,说明学习如不能 “专心致志”,则将一事无成。比喻和取例都来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谓言浅而意深,并以此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学习态度的差异。

3.第二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4. 请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评讲练习

六、作业: 订正练习、背默写纸

第二课时

课题: (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2014 年10 月29 日星期三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语句,理解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中思考的价值:既要虚心求教,又要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 《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关键字词。

2、复习重点句子。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儒家学派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

或 暴 萌 鸿鹄 缴 杵

(二)疏通课文,初步理解

第一则:

1、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重点字词:(1)或:同“惑”,奇怪。无或,不值得奇怪。

参考译文:大王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2、虽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重点字词:(2)暴:同“曝”,晒。

参考译文: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3、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重点字词:(3)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4)至:极。(5)如何:对怎么办

参考译文: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的萌发呢?

4、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重点字词:(6)弈:围棋。(7)数:技巧,技术。

参考 译文:比如下棋作为一门技术是一种小技艺; 如果不一心一意地(学习),那就学不好。

5、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重点字词:(8)通国:全国。

参考译文:奕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

6、使弈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重点字词:(9)鸿鹄:天鹅。 (10)援:拿起。(11)俱:在一起

参考译文:(假使)叫奔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 在听,但心里面却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拿起弓和箭去 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一定比不上那个人。

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 告子上》)

参考译文: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第二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 尽心下》)

重点字词:(12)《书》:《尚书》。(13)策:片。(14)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15)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参考译文:孟子说:“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一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再以“学奕”为例,说明学习如不能 “专心致志”,则将一事无成。比喻和取例都来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谓言浅而意深,并以此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学习态度的差异。

2.第二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㈡ 请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拓展延伸

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论证的方法,如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方法,试作说明。

交流:(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学习的态度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2)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议论学习的态度度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议论读书要有批判精神。

六、总结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善于作形 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的故事。

七 作业布置

1、抄写孟子二则的翻译并背诵

第三课时

课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重要文言文字词,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通过翻译句子,理解课文,进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巩固重要文言文字词,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难点:通过翻译句子,理解课文,进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练习

《孔孟论学》练习

(一)词语解释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三十而立 (   )

3、四十而不惑 (  )

4、五十而知天命( )(         )

5、六十而耳顺 ( )  6、从心所欲不逾矩 ( )( )

7、学而不思 则罔 ( )  8、思而不学则殆 ( )

9、不耻下问 ( )  10、譬如为山 ( )

11、虽覆一篑 ( )(       )(       )止( )

12、譬如平地 ( )( ) 13、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

14、一日暴之 ( )15、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

16、吾如有萌焉何哉 ( )

17、使弈秋诲二人弈 ( ) ( )(       )

18、今夫弈之为数 ( ) ( ) ( )

19、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

20、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 )

21、以至仁伐至不仁 (       )(        )(        )

22、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

2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

(二)句子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无 或乎王之不智也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5、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9、虽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11、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文学常识

《孔孟论学》选自《    》《   》。选取了春秋时代的       和

战国时代      (人名)的言论共六则 。他们是    派的创始人以及代表人物。  

写出文中隐含的成语:

二、教师 讲评

三、学生订正

【篇四】弈喻教学设计

《语文教育学》教案第五章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

《语文教育学》教案

授课时间 第 次课

【篇五】弈喻教学设计

2016-2 八年级下语文长春版教案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

目 录

一、 诗歌二首 ……………………………………………………… 1

二、 格律诗八首 …………………………………………………… 10

三、 词二首 ………………………………………………………………………………………………………………… 38

四、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45

五、 驴和人的新寓言 ………………………………………………………………………………………………….. 52

六、 金岳霖先生 …………………………………………………………………………………………………………. 59

七、 棋 王 ………………………………………………………………………………………………………………… 71

八 回延安……………………………………………………………………………………………………………………. 76

九、 外国诗歌二首 ……………………………………………………………………………………………………… 88

十、《孟子》二章 …………………………………………………………………………………………………………… 95

一 一 岳阳楼记 ……………………………………………………………………………………………………….. 105

一 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110

一 三 长城的价值 ……………………………………………………………………………………………………. 115

一 四 像山那样思考 ………………………………………………………………………………………………… 119

一 五 苏格拉底之死 ………………………………………………………………………………………………… 125

一 六 《宽容》序 ……………………………………………………………………………………………………. 131

一 七 大战风车 ……………………………………………………………………………………………………….. 139

一 八 短文二篇 ……………………………………………………………………………………………………….. 144

一 九 弈 喻 …………………………………………………………………………………………………………… 151

二 ○ 三顾茅庐 ………………………………………………………………………………………………………… 155

一、 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篇六】弈喻教学设计

8年级语文教案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弈喻教学设计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二、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弈喻教学设计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 [ 中有黄陵庙 ] 、崆岭峡 [ 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 ] 、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

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 诗、谚、典故 感觉

总说三峡: 险恶、最为险恶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 山高不险、水急不峡 紧张

灯影峡 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 作者即景诗 轻松、悠闲 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 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 青滩叶滩不算滩 极为可怕成窄门。 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 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 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 水险、山妙、云奇 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 刘皇叔托孤 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

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 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 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1 巴东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夔府的江岸

教学反思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弈喻教学设计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 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思考练习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

【篇七】弈喻教学设计

人教本8年级下语文教案

目录

1 藤野先生 …………………………………………………………………………………………………………………………………….. 2

2.我的母亲 …………………………………………………………………………………………………………………………………….. 6

3.我的第一本书 …………………………………………………………………………………………………………………………….. 11

4.列夫o托尔斯泰 ………………………………………………………………………………………………………………………….. 13

5.再塑生命 …………………………………………………………………………………………………………………………………… 18

6.雪 ……………………………………………………………………………………………………………………………………………… 22

7.雷 电 颂 …………………………………………………………………………………………………………………………………… 27

8.短文两篇 …………………………………………………………………………………………………………………………………… 31

9.海燕 ………………………………………………………………………………………………………………………………………….. 35

10. 组歌(节选) …………………………………………………………………………………………………………………………….. 40

11.敬畏自然 …………………………………………………………………………………………………………………………………. 44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48

13.旅鼠之谜 …………………………………………………………………………………………………………………………………. 52

14.大雁归来 …………………………………………………………………………………………………………………………………. 55

15.喂——出来 ……………………………………………………………………………………………………………………………… 58

16.云南的歌会 ……………………………………………………………………………………………………………………………… 61

17.端午的鸭蛋 ……………………………………………………………………………………………………………………………… 66

18.吆喝 ………………………………………………………………………………………………………………………………………… 70

19.春 酒 …………………………………………………………………………………………………………………………………….. 76

20.俗世奇人 …………………………………………………………………………………………………………………………………. 79

21.与朱元思书 ……………………………………………………………………………………………………………………………… 83

22.五柳先生传 ……………………………………………………………………………………………………………………………… 86

23.马 说 …………………………………………………………………………………………………………………………………….. 91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 95

25.诗词曲五首 ……………………………………………………………………………………………………………………………… 99

26.小石潭记 ……………………………………………………………………………………………………………………………….. 106

27.岳阳楼记 ………………………………………………………………………………………………………………………………… 113

28.醉翁亭记 ……………………………………………………………………………………………………………………………….. 125

29.满井游记 ………………………………………………………………………………………………………………………………….. 133

30.诗五首 …………………………………………………………………………………………………………………………………… 139

1 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弈喻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弈喻教学设计

一、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见闻感受 相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相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相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悬挂照片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 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显影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

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

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他把老师忘了吗?弈喻教学设计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五、小结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篇八】弈喻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稿(教师)

《曹刿论战》 教学稿(教师)

备课人:武勇 审核:初三语文组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知识链接:

1、介绍《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o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5.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两同上黑板展示生字,其余学生听老师范读,标读音,划节奏)

2、轻声跟读,细细体会语气语调感情变化。

3、自由诵读2遍课文。(第一遍自己读,第二遍小组内两两对读)

4、小组赛读,点评,示范读 5、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二)、翻译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检测翻译情况(小组内检测,老师抽查等等)

五、归纳与总结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在翻译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意,并完成下面各题:

①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②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

③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④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战争双方是谁?

⑤从当时的国力论,双方谁强谁弱?

⑥战争的最后结果怎样?

六、检测与回顾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语义:

1

今义:

2

今义:

3

今义:

4

今义:

5 今义:

6 今义: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故:公问其故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以:可以一战

神情与苏黄不属 必以情

有良田美池之属 必以分人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找出文中的“之”“其”“而”,分别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一、朗读导入

二、合作学习(理解内容,分析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问题(题一)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

2、从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此次战争的性质?性质如何?

3、曹刿认为战前应该做怎样的准备?用原文回答。对于这一点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

4、鲁庄公起初认为战前该做怎样的准备?用原文回答。

5、从鲁庄公的认识上可以看出庄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的一个词回答,并解释。弈喻教学设计

6、从曹刿的论述上可以看出曹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的一个词回答,并解释。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8、小结一下:曹刿的“远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9、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试分析其性格特点。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10、小结一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11、那么,你认为庄公是一个昏君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12、鲁国以弱胜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从曹刿的哪句话中揭示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从鲁庄公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的,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吗?

3、历史上像长勺之间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很多,请列举出几个。

四、中考链接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

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

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予思益苦 ( )(2)然试易地以处 (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3. 概括这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 ;第二段: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学后反思:

【篇九】弈喻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教学稿(学生)

《曹刿论战》 教学稿(教师)

备课人:武勇 审核:初三语文组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知识链接:

1、介绍《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公子小白即时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文: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刿( )

) 鄙( ) 弗敢专也( ) 小惠未编( ) 玉帛( ) 小信未孚( ) 夫战( ) 轼( ) 旗靡(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

1、听范读(两同上黑板展示生字,其余学生听老师范读,标读音,划节奏) 2、轻声跟读,细细体会语气语调感情变化。 3、自由诵读2遍课文。(第一遍自己读,第二遍小组内两两对读) 4、小组赛读,点评,示范读 5、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二)、翻译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检测翻译情况(小组内检测,老师抽查等等) 五、归纳与总结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在翻译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意,并完成下面各题:

①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②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 ③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④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战争双方是谁?

⑤从当时的国力论,双方谁强谁弱? ⑥战争的最后结果怎样?

六、检测与回顾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语义:

1

今义: 2

今义: 3

今义: 4 今义: 5 今义: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以: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一、朗读导入

二、合作学习(理解内容,分析形象 ) 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问题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2、从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此次战争的性质?性质如何?

3、曹刿认为战前应该做怎样的准备?用原文回答。对于这一点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

4、鲁庄公起初认为战前该做怎样的准备?用原文回答。

5、从鲁庄公的认识上可以看出庄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的一个词回答,并解释。 6、从曹刿的论述上可以看出曹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的一个词回答,并解释。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8、小结一下:曹刿的“远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9、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试分析其性格特点。

10、小结一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11、那么,你认为庄公是一个昏君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12、鲁国以弱胜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从曹刿的哪句话中揭示出来的?

三、拓展延伸

1、从鲁庄公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的,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吗?

3 、历史上像长勺之间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很多,请列举出几个。

四、中考链接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

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

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

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予思益苦. ( )(2)然试易.地以处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3. 概括这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 ;第二段: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弈喻教学设计 弈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