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广玉兰教学设计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作指导

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作指导——

第一讲

刻画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是写人记叙文的重中之重

一训练目标

用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

记叙人物二三事

二写作指导

中学生作文从写作的内容看,大致有写人记事类作文,写景状物类作文,说理抒情类作文等等。下面我们先讲写人记事一类作文的写作。写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之中写人,写事也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写事。人因事而鲜活,事因人而彰显。人事相因,互为依托。因此,要想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就必须记述人物的二三事;而要写出事情的曲折波澜,也必须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性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为有着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各种属性的人那就更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个性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种思想品质,在表现形式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作文中描写人物的时候,应该着重表现人物的这种个性特征,这样才会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才会感染读者。我国古代小说《儒林外史》刻画吝啬鬼严监生临死前的一个细节非常典型:

严监生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里,作者通过写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怕多费了一点灯油,只把两个指头伸着,硬是不肯断气,一屋子的人都在那里猜测捉摸,幸好他的老伴赵氏弄明白他的心思,上前去挑掉一根灯草,他才断气。很显然,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一典型细节,来着意刻画严监生吝啬小气的个性特征。在文学作品中,这种通过人物的心理或肖像或动作或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

二,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1.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等勾勒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注意语言和行动描写必须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的年龄与地位,做到“言如其人”,“行如其人”。

第二要注意语言、行动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怎样的言行。要写出个性,必须抓住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

第三要注意言行往往是相关联的,有怎样的言,就有怎样的行。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协调一致,共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读司马迁《史记》,其中写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可谓性格鲜明,特别是在他们分别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种威风与排场时的心理活动。项羽看后,对朋友说:“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话说就是“老子可以把他拉下来,我来干!”而刘邦看后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用白话来说:“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做到这样,才够味道。”根据行为心理,同样一个观念,但两个人表达的气度,完全不同。这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两个人活色生香,一个项羽,一个刘邦,就这么站着了,令人遐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我们课文中学到的《鸿门宴》其中刻画樊哙的一段:

张良见情况紧急,到军门见樊哙,樊哙说:“今日之事何如?”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说:“这情况太急迫了,臣请求进去,与之同命。”樊哙立即带剑拥盾闯入军门。交戟之卫士不让他进去,樊哙侧其盾撞过去,卫士仆地,樊哙于是闯了进去,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握着剑说:“客卿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王说:“是个壮士!赏赐他一杯酒。”于是端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站起身一饮而尽。项王说:“再赏赐他一只猪腿。”于是给了他一条生猪腿。樊哙把盾反过来放在地上,把生猪腿放到盾上,拔出剑切而啖之。项王说:“壮士,能再来一杯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定下盟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在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派遣大将把守关口,防备其他强盗出入和非常情况。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奸细胡说,欲诛有功之人,这样做是在重蹈亡秦的覆辙,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哑口无言,只得说:“请壮士坐!”

这一段文字写樊哙,写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作者通过对樊哙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准确生动描写,刻画出一位勇猛豪爽的武将形象。你看他为了进去保卫刘邦,竟然将阻拦他入内的几个卫士撞翻在地,面对项羽,了无惧色,说喝酒就喝酒,说吃猪腿就吃猪腿,全不推辞。而且借题发挥,褒刘贬项,一番话,直数落得项羽哑口无言。司马迁笔下的樊哙绝不只是一介武夫,这里充分显示了樊哙勇敢中更有智谋的特点。

写好肖像,以形传神。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就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鲁迅的《祝福》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借以表现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脸色脸颊眼睛衣着饰物

第一次青黄红白顺着眼白头绳乌裙兰夹袄

第二次青黄消失了血色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同上

第三次黄中带黑消失了悲哀神色眼珠间或一轮破竹篮空碗开裂竹竿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

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详,或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

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

总之,只有写出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似想,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再比如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像上面这种“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我们还是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2.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如我前面所举的严监生因两根灯芯不肯闭眼的例子。下面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是对事物发展中某一细微事实(事态)的形象描写。细节描写可以分为动作性细节描写、语言性细节描写、肖像性细节描写等。如巴尔扎克刻画守财奴葛朗台临死之前的一个动作细节,当法器出现的时候,文中写道,他“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因为法器是金镀的、银镶的。神甫让他亲吻十字架上的基督圣像,他却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在手里,占为己有。他竟然至死都有这么强烈的贪婪欲望。也正因为贪婪送了他的命。可见他为财而活,为财而死,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而这个细节就有力的刻画出他这一性格特征。

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首先得选择好细节。细节叙写要力求生动、细致、传神。细节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习惯、心理、服饰、行身立事的方法等方面来表现。有一

“我(荆轲)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嬴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

这个细节从一个侧面有力地刻画了秦王为了天下苍生免遭战争之苦而夙兴夜寐辛勤工作的感人形象。同时也为情节的逆转作了极其重要的铺垫。可谓收一石三鸟之效。

契诃夫的《变色龙》中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这就是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新的军大衣穿、脱、穿的描写。这个细节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在刻画人物上很起作用。主人公一出场穿的就是新的军大衣,暗示出这个警官是刚爬上去的;随着狗主人的不同而一再更换对狗的称呼、对狗的褒贬时,这件军大衣起作用。警官听首饰匠赫留金告狗咬人的状后要严惩“罪犯”,但一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立刻态度大变,说:“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于是,掉转话头,指责赫留金。人群议论狗,说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又大发议论,要好好教训“罪犯”,又听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结论时,大衣又发挥作用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脱了大衣又穿了起来。最后真相大白,狗的主人是将军哥哥家的。于是,警官恐吓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并裹紧大衣,穿过广场径自走了。这个细节贯串全文,多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出场时穿的新大衣,显示警官耀武扬威的气焰;变化无常的过程,军大衣一会儿脱,一会儿穿,为自我解嘲作阶梯,生动地反映出警官对权势显赫的将军的恐惧,趋炎附势,媚上压下的性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个细节特别传神,小说中多处描写林教头身背一根花枪,花枪上挑着个酒葫芦,这两样道具很好地暗示着人物的性格特征,花枪是他与黑暗社会现实抗争的武器,而酒葫芦又是他用来麻醉自己得过且过甚至逆来顺受的一种出世态度。一直到最后,林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仇人,小说写道:“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庙前供桌上,将葫芦里的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抢,便出庙门投东去。”这个细节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它表明林冲至此终于放弃对官府的幻想,彻底走上反叛的道路。

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看起来好像不影响叙事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使得文章生动自然并且有深度,内容也会很充实。而同学们写叙事记人的文章最大缺点就是容易把文章写得流水账一样:

“今天我晚了一点起床,把单车骑得飞快去上学,突然‘砰’的一声——胎爆了,只好去补胎,迟到了,被老师罚跑了两圈,今天真倒霉!”,根本没有什么细节,甚至连最基本的详略都没有。写人物忌空洞地叙说,否则,写出来的人必然是苍白的,干瘪的。描写人物须“当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要让人物自己说话,自己行动,“个个活跳”,而不是作者下评语,加论断。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主要问题是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人物个性的本质方面;细节描写不生动传神,甚至给人虚假的感觉。

3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

大家可以看看,鲁迅在小说《药》中的环境描写: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多了。

这一个片断所写的的环境,清明时节,分外寒冷,显得异常悲凉。这一气氛与人物的行动、外貌楔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悲苦。我们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环境,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互相烘托,比如写一个热闹的聚会和朋友兴高才烈的言行及笑脸;同样,也可以用环境与人物的行动肖像进行对比烘托,同样是写一个热闹的聚会,你也可写发现为聚会不停忙碌的母亲白发又多几根。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有时直接写人物言行举止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请看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丽的外貌进行的侧面描写:

……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这是用间接方法描写人物外貌极其成功的例子。作者意在描写玛格丽特长得很美,但是没有正面写一句她长得如何如何美丽,而是通过她一露面,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望”这些描写,就深刻而且生动地将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写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诗中这样描绘: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描写行者、少年等人见到罗敷的神态与动作,有力地表现了罗敷的貌美惊人。

其实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也是侧面描写这个方法。

三,如何选材

刻画人物往往需要选取两三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选材时,就要选用几件事或者表现一个人某一方面的个性特点和本质,或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人物的几个方面的个性品质和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

月是路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小时候,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上学读书后,父亲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到外地上学后,父亲想念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考生为了表现深沉而真挚的父爱,可以说精心选取了三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的事情。展示了我读懂父爱的心路历程。——小时候,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上学读书后,父亲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到外地上学后,父亲想念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从而刻画出“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性格特征,蕴含着浸渍乡村风味的浓浓亲情,不乏感人的力量。

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物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必须通过精彩的片断来表现,而不要将二三事叙述得完整具体,使行文冗长平淡。要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二三事。如果表现的角度一致,事实上成了材料的堆砌。选材时要把握好二三事之间的外在和内在逻辑联系,使文章眉目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结】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1.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等勾勒人物形象。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2.通过细节表现人物个性。什么是细节描写。如何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三,如何选材。选取两三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作指导——

第二讲

优秀的叙事作者无不善于尺水兴波

一训练目标

掌握叙事中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二写作指导

(一)领会什么是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几个财主兄弟为其母亲祝寿时,请郑板桥写祝寿诗,郑板桥在寿筵上即兴写的。诗中就很成功地用了“突转”的方法,给人一惊一喜、一张一弛的感觉。

这个老妇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全当贼,偷来蟋桃献母亲。

一首简单的小诗,竟然写得如此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所谓尺水兴波全在作者的能耐。“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这是说客观事物本身就有许多曲折变化。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要发展,就会受到别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以致产生许多反复、曲折。这反映在叙事性文章中也必然不是平推直进一帆风顺的。而且写文章必然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经常要因时因事因景而起伏跌宕。这变化的思想感情又必然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变化。所以,叙事性文章的波澜,可以有多种创造途径,但概而言之,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曲折产生波澜,一是巧用表达技法兴起的波澜。而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所形成的波澜,其写作方法正如刘勰所论:或“随物而宛转”,或“与心而徘徊。”写出事情的曲折变化从阅读的角度看,往往能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

修塔

山,紧挨着小城。虽不高,却清清秀秀。满山是争绿斗翠的小树,遍坡是萋萋芳草。山腰间,立着几座小巧的凉亭,雕梁画栋,飞檐高翘。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盘旋而上,直通山顶。

晨曦微露,山雀脆鸣,便有人声喧嚷,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结伴而行,说说笑笑地沿石径而上,找块开阔地,老人打太极拳,少妇扭起秧歌,小孩踢毽跳绳……小城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这一天,人们走近山脚,忽然发现码着一排砖块。几个工匠模样的抱起几块砖,吃力地上山了。一位面白、小眼、精瘦的小伙,穿着皱巴巴的西服,指间夹着烟卷,黑亮的眼睛骨碌骨碌乱转,大声吆喝:“老少爷们,学学雷锋,帮个忙,带上几块砖吧!”行人眼光怪怪的,望着摇唇鼓舌的瘦小伙,像躲发臭的垃圾般地绕开砖块上了山,谁也没有理睬他。

第二天,砖旁竖起一块木牌,上贴一张红纸,写道:山顶要修塔,请各位行善积德,带上两块砖!于是就有老头、老太走过来,抱一两块砖,上山了。

第三天,那瘦小伙剃了一个闪亮的光头,穿一件黄色的宽大衣裤,站在砖前大声吆喝:“快来行善积德,造福子孙呀!快来帮忙搬砖呀!”奇怪!晨练的人,一看瘦小伙这副行头,忽啦啦围过来,二话没说,抱起砖就走。有几位老太太抱起砖,似乎年轻了许多,步履还很矫健。这天早晨,砖全都运上了山顶。

月余,又一个晴朗的早晨,人们爬上山,看见一座漂亮的白色水塔矗立在山尖。一位老太对老头嘀咕:“不是说修佛塔吗?怎么是水塔?”那老头愤愤地骂道:“原来是一个骗子!”旁边的人附和:“就是,我们以为那瘦猴是一个和尚!”“就是,我们上了那小子的当了!” 

一位正在做操的戴眼镜的中年人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口中念道:“此塔彼塔都是塔,这善那善谁为善?”

这他们为什么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周瑜藏起铁器工匠,而孔明偏不要造箭的工匠和器具材料,却向周瑜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这是为什么?三日内造箭十万枝已经紧迫得几乎不可能,可是孔明却接连两天不见动静,剩下一天时间又如何完成任务?而到了第三天,孔明一早就密请鲁肃上船同去取箭,这十万枝箭又从何而来?说是取箭,孔明却又催船前往曹营,船近曹营时还要令军士擂鼓呐喊,一旦曹操大军齐出,又该如何是好?真可谓悬念接踵,波澜迭起,使情节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不能不叫人产生悬想和期待,悬想后事究竟如何,期待着作者快点揭开谜底。

设置悬念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但设置的悬念一定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不符合实际的卖关节,弄玄虚,搞得满纸疑团,只能使人生厌而罢读,其效果将是适得其反的。

下面我们来听一“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二、延宕法。写事记叙文,写一一种是在写急事到来之前,先渲染“急”的气势,然后用缓笔进行延宕,从而使重点或急事更加突出。如《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回:

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亲自举杯,把子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相会也好。”快抬一张桌子。”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肚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行礼道:“林冲拜见师父。”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座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挨着坐了。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为何厚礼管待一个囚犯?”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头,来投庄上骗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这么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便道:“凡人不可貌相,休小瞧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瞧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想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胆怯了。”因此,越要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比武。”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我若一棒打翻了他,柴大官人面上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要推辞。小的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叫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来枪棒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衣裳,拽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回合。只见林冲忽然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么就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锁,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我一时大意。”大笑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子来。柴进对两个公人道:“小的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锁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的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锁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便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十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道:“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还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己乱了,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惭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一开始先写柴进、林冲、洪教头三人饮酒,由洪教头的傲慢而提出要与林冲比武,并得到柴进的许可,渲染了这场比武势在必行的强烈气氛。读者正眼巴巴地急等着看到比武的场面,不料文章却宕开一笔写道:“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当下又吃了五七杯酒,却月早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时柴进才教两位教头比武。当真写比武过程了,也是比比停停,洪教头脱衣拽裙来势汹汹,林冲却戴着木枷交手主动认输。终于柴进叫解差开枷,并用大锭银子作注,这样才促成真比。整个过程写得疏密有致,缓急相济,努力激起读者感情和心理的波澜。

另一种延宕是缓笔穿插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事件的发展造成或增强某种气氛,使情节在不断起伏回荡中达到高潮。情节的紧张性主要表现在危机酝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有经验的作者从不匆忙地把潜在的危机很快地推向爆发,而是从容地有节奏地引入有助于矛盾逐步激化和危机渐趋明朗的矛盾因素,有效地控制情节发展的过程,使之一步步由弛而张,慢慢抓住读者的心灵。如《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节文字,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写法的极好范例。在这段文字中,最给人以紧张感的无疑是猛虎对武松生命的威胁和武松与猛虎搏斗的动人魂魄的场面,但是,文章不仅没有一上来就让武松与猛虎展开你死我活的搏斗,更没有让老虎这一重要角色很快登场,而是从武松进店饮酒这一颇为轻松的场景徐徐写来,然后,三次利用“官府告示”设下伏笔,暗示人物面临的危险。酒家的规劝,树上的告示、印信榜文的发现等,全都与景阳冈上的老虎相关,使虎的出现逐渐成为事实,气氛渐趋紧张,使急事沿着一条由虚而实线索逐步向前发展。然而尽管如此,文章并没有这么一味地热下去,每当文告出现之后,总是又通过人物的反应来消除这种紧张气氛,形成“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你看,对酒家的劝告,武松毫不在意,还嘲弄酒家的一番好意;读过树干上的文字,他反认定是酒家欺诈客人的伎俩,完全不放在心上,仿佛酒家说的和树干上写的那只吊睛白额大虫,只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虚幻之物,直到“方知端的有虎”,老虎即将跳出之前,他还依然仗着酒兴,“放翻身体”,满不在乎地要在大青石上睡觉。总之一句话,作者是极巧妙地不时从武松的视角来渲染缓的气氛,来延宕故事的进程。也正是这种延宕在读者的心里步步紧逼地勾起了急迫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感到那胜境虽然遥遥在望,却又老是望眼欲穿,可望而不可即。这段文字,时起时伏,时紧时松,缓急交叉,张弛相宜直逗得读者心里痒痒的,使读者乍惊乍喜,越看越有兴趣,越读越有滋味。

三、巧合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猜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下面我们来听一

四封书信

赵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进来,以后要注意。”赵老师接着又说了起来:“今天早上我从咱们班的信箱里看到这样一封信,是给孟云同学写的,寄信人地址是‘本班’。像这样的信我已经看到四封,没盖邮戳。前三封信一直扣留在我这,没交给孟云同学。这四封信笔迹相同,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信。同学们呀,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不容易呀,家长对你们抱有多大的希望啊,你们可不能这么小就……现在请这个人自觉站起来。”接着下面一阵窃窃私语。

“老师,你这样做是不礼貌的,是违法行为!”王宇站起来。

“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办?”

“把信还给孟云。”

“坐下!”赵老师没有再和他讲下去。

“一定是王宇干的!”有一个人小声嘀咕道。

“好了,总之我希望那个人自觉站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承认错误,我就不追究了。孟云一向成绩拔尖,若是发生那样的事情,会影响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请那个人自觉地站起来。”

“不要侮辱别人!”孟云哭着站了起来,“请把信还给我!”

“孟云,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学生,不要难为情,这--你也不知道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我写的!”一个响亮的声音盖住了窃窃私语。

大家迅速把目光都投向了他--秦锐。

“请把信还给孟云,你没有权利扣留别人的信件,这是极不道德的!”老师被这几句话惊呆了。他茫然若失地看着秦锐,秦锐像一头被激怒了的狮子,眼睛中似乎还含着泪花。

秦锐一个箭步跨过去,夺过老师手中的信,用力拆开其中的一封大声读道:“谢谢你的关心,孟云同学。你说给我补课,好意我领了,但是我没有心思补课。说实话,我受不了,受不了……受不了,这突发的事。我的爸爸,他……”他哽咽了,没有往下读,迅速地收起书包,搭在肩上一溜烟跑了,只有那四封信平静地躺在桌上。

生活中,像这种老师误解学生,学生误解老师,造成各种矛盾,闹出各种风波的事例可以说经常发生,写作中应该善于抓住这些事例写出文章的波澜。

五、逆转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开始,由于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觉,造成一时的误会。后来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误会就会消除,原来的错觉就会得到纠正,如果把这一认识过程较为完整地写下来,就形成了文章地波澜。抑扬法是组织

刺秦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

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人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嬴政,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进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嬴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

  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六、虚实法。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

七、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考试》,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玲初试时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而第13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灾、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势态。

八、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又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京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九、离合法。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请根据这句话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这句话为话题写一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书王的传说

“羲之之书晚乃善。”

—唐•曾巩

羲之临池苦练书法十数载,不见成效。他非常苦恼。面对着屋后的池水,一池因他天天洗笔而被染得漆黑如墨的池水,他仰天长叹:为什么,为什么我这般勤奋,前代大师们的字帖我千百遍的苦苦临摹,篆隶行草,烂熟于心,可我的字仍然不见起色?难道我王羲之还不够用功,还不够勤勉吗?

墨池可以为我作证。

望着墨池,羲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商。莫非我王羲之生性驽钝,智力低下,不是一块练书法的材料?

“不!”一个声音从灵魂深处蹦出来。

羲之想起自己小时候学习写字的事来——那是他第一次在先生的面前磨墨铺纸,握管运毫。先生转到他的背后,冷不丁伸出大手要抽他的笔,由于王羲之笔握得紧,先生没能抽走他手中的笔。“要得,”先生高兴地对羲之的父亲说,“这孩子握笔有劲,是块练字的好材料,将来定成大器!”而今,一晃十几年,先生那充满期许的目光清晰如昨。可是自己依旧还在书法的宫殿中打转,毫无建树。连妻子也不乏讥刺挖苦,对自己的努力几乎不再抱任何希望了。

放弃吗?王羲之心有不甘。不!就连眼前这一池墨水也不会同意。

这是一个崇尚书法的民族,这是一个以书法为时尚的时代。羲之对书法的痴迷,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书法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的世界里只有书法。晚上,羲之躺在床上,还是和往常一样,把妻的背当纸,练起了书法。这一回,他的妻不耐烦了,很生气地说:“去去去,人各有体,在你自己的身上去练吧。”

妻的话有口无心,但对于有心练书的丈夫却有如暮鼓晨钟,有如醍醐灌顶。王羲之出声如吼地对自己说——

“对,你说得对极了。人各有体,奈何学人?”羲之兴奋地从床上跳下来,像一个着了魔的疯子,“告诉你,献之他妈,你刚才说‘人各有体’,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人各有体,想我王羲之十几年来苦练书法,不能进步,症结就在于只知道临摹大师,只知道在大师的窠臼中打转转,完全没有自己的特点。艺术贵在创新。一味模仿大师,结果不仅丢掉了自己,也不可能超越大师。这世界上有谁见过两片相同的叶子?先哲有言:学我者死!从今往后,我必须写出我王羲之的风格特色来,还先生一个夙愿,给书坛一个震撼!”

第二天,羲之将书桌上所有前代大师的各种字帖统统撤走并束之高阁。

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从此诞生了!

王羲之¬——书王的大名从此流芳百世!

【篇二】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读关键语段,从“读形象”“读内心”“悟写法”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读法的引导。

2. 抓住“轻”和“重”两者的关系及“抱”的前后变化,来推进整文的教学,注重读写结合。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及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抱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母亲多年的辛劳和为子女的付出,感受“我”的难过惭愧之情,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温情。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建立,母子亲情的体验,反衬手法的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播放歌曲《母亲》。同学们,母亲,人间最美好的呼唤,母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颂主题。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去感悟这人间最美的真情。(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文中的“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抱母亲的?

二、品读感悟,揣摩写法

(一) 关注细节,对比前后“抱”之不同。

1、其实整个故事就源于一个简单的动作——“抱”,作者这一抱就抱出了感慨万千,抱出了很多的意想不到。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抱母亲动作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2、指名说。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着。 ( 课件出示)

3、仔细读读这两句话,思考:同样是抱母亲,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呢?

4、指名说。比较“使劲”与“轻轻”的区别,体会细节描写。

(二)以“轻”衬“重”,感悟母亲形象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这么轻”。

2、指名说。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课件出示)

3、体会作者描写“轻”的不同写法。指导朗读。(板书:轻)

4、 过渡: 可“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没想到她“这么轻”呢?

5、 再读第二自然段,你能从这段话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那么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6、指名读 。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课件出示)

7、结合自己爬山的经历,体会母亲“翻山越岭”的艰难,想象画面: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指导读法——想象着画面读书会更有感情。

配乐领读:

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道路泥泞,母亲——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晌午,骄阳似火,母亲——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寒风凛冽,母亲——

8、理解“重担”的内涵。

母亲承受的仅仅是肩头这看得见的重担吗?(板书:重)

是啊,有形的担子无形的担子母亲都以瘦弱的身躯坚忍地扛着,默默地扛着,这一扛就是几十年,这一扛就是一辈子。所以在我记忆中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9、讨论: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

【篇三】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读关键语段,从“读形象”“读内心”“悟写法”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读法的引导。

2. 抓住“轻”和“重”两者的关系及“抱”的前后变化,来推进整文的教学,注重读写结合。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及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抱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母亲多年的辛劳和为子女的付出,感受“我”的难过惭愧之情,感受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温情。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建立,母子亲情的体验,反衬手法的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播放歌曲《母亲》。同学们,母亲,人间最美好的呼唤,母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颂主题。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去感悟这人间最美的真情。(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文中的“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抱母亲的?

二、品读感悟,揣摩写法

(一) 关注细节,对比前后“抱”之不同。

1、其实整个故事就源于一个简单的动作——“抱”,作者这一抱就抱出了感慨万千,抱出了很多的意想不到。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抱母亲动作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2、指名说。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着。 ( 课件出示)

3、仔细读读这两句话,思考:同样是抱母亲,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呢?

4、指名说。比较“使劲”与“轻轻”的区别,体会细节描写。

(二)以“轻”衬“重”,感悟母亲形象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这么轻”。

2、指名说。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课件出示)

3、体会作者描写“轻”的不同写法。指导朗读。(板书:轻)

4、 过渡: 可“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没想到她“这么轻”呢?

5、 再读第二自然段,你能从这段话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那么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6、指名读 。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课件出示)

7、结合自己爬山的经历,体会母亲“翻山越岭”的艰难,想象画面: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指导读法——想象着画面读书会更有感情。

配乐领读:

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道路泥泞,母亲——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晌午,骄阳似火,母亲——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寒风凛冽,母亲——

8、理解“重担”的内涵。

母亲承受的仅仅是肩头这看得见的重担吗?(板书:重)

是啊,有形的担子无形的担子母亲都以瘦弱的身躯坚忍地扛着,默默地扛着,这一扛就是几十年,这一扛就是一辈子。所以在我记忆中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9、讨论: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

【篇四】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1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4.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歌颂母亲的小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

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堂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13 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反思 :

关怀 ——→ 母亲 ←—— 爱戴 我

【篇五】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苏教版

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安排:2课时

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要把主要的人和事说清楚。

四、学习字词

1.读准课文后面的生字以及词语。

2.理解: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突发奇乡:突然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

五、完成作业:

1.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自己读,个别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

3.读课题。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注意到“赶紧”这个词语了吗?读出它的意思来。

* 我为什么要“赶紧”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 是啊,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表达我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对母亲的体贴。和后面我抱母亲的一句话连起来,再读。

* “妈”喊响一点,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表示动作的词语刻意注意地用声音表达它的意思一点,就可以读得更进入角色!

3.看到我这样抱母亲,护士责怪起我来了,个别读一读护士说的两句话。评一评,有没有表达责怪的意思?再读一读。

4.母亲的话应该怎么读呢?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

5.读书要思考读书的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6.个别分角色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出示2: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从“竟然”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意思?(出乎意料,责怪自己多母亲太不关心了,难过)

3.你还可以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出来?出示3: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A、个别读

B、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说一说。

C、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D、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

E、出示4: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F、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

“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带着我们全家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在许许多多的风雨之中给我们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

G、同学们,这就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课文的背后!

H、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当我们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我相信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谊。指导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4.所以我愧疚啊,难过啊,再来读这两句话:出示5: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5.接读:护士动情的说:————

母亲笑了笑说:————

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

6.出示6: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A、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B、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C、同学们,你从“哪个”这两个字,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吗?你想到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看,如小时候母亲抱我一般,我抱着母亲入睡——(放FLASH)

2.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

3.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字一起,(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对自己对母亲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4.你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

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5.出示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齐读

6.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师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这是课文中最感人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

六、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和爱戴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下一节课,我们要继续投入我们的感情,把课文读地更好,并要写一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六】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我——生齐读:第一次抱母亲

这一抱,“我”的心里就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变得不平静了。那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文中去找一找。

二、整体感受“我”的心情

1、生自读课文

2、交流,板书:难过 愧疚

3、你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齐读两句话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三、精读课文1-3,感受“我”的“没想到”

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难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想一想

(1)*我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追问: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竟然)

*母亲竟然这么轻。师:我们来关注“竟然”这个词。你从这个词语中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嗯,没想到啊 / 的确是没想到啊)

我们一起也来读读这句话

2、母亲竟然这么轻,这是我做儿子所没有想到的。文章中有多处说到了我没想到母亲会这样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1-2,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1)我们来看这句话。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我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的?(使劲一抱 用力过猛 差点仰面摔倒)

(2)正因为我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所以我在抱她的时候才会——使劲一抱,导致——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①谁来读好这几个词语?

*你使的劲真大呀/你真用力

*你使的劲好不够,还不至于仰面摔倒

②让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3)指导读好句子

①谁来读读这个长句子

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1)如果让你读好这句话,你会特别注意哪个词语,为什么?

①“没想到”

母亲的轻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的确是出人意料啊)

②“这么”

母亲的轻不是一般的轻,而是特别的轻。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真是轻得让人吃惊啊)

(2)齐读句子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母亲有多重?(80多斤)我以为她有多重?(100多斤)

(2)这是我——没想到的

齐读句子

四、品读课文2-3,感受母爱

1、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的心里为什么会很难过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2,划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屏幕出示文中的句子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1)指名交流

(2)大家也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母亲在干什么?

(3)她是怎样翻山越岭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记忆,去看看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吧!(背景音乐)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骄阳似火,母亲带着我们是怎样翻山越岭的?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大雪纷飞,母亲带着我们又是怎样翻山越岭的?

也许,那天大雨滂沱,母亲怎样呢?

也许,那天狂风大作,她又怎样呢?

请同学们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来说一说,你可以先练一练,也可以和同桌讨论

讨论

(4)学生交流

(5)小结引读

是啊,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疯凛冽的冬天,母亲总是——生接读

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狂风大作,母亲总是——生接读

这样一年又一年,直到——生:我们长大。

(6)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母亲非常劳累)

母亲用她那80多斤单薄的身体挑起一百多斤的重担,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心里——生:很难过

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7)齐读句子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1)指名交流

(2)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是为什么遇到重担,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呢?

(3)读到这里,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疼爱子女)

母亲为我们挑去了我们已经可以承受的重担而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这让我心里——生:很难过

仅仅是难过吗?还有什么?(愧疚)

愧疚,也就是说,作者此时觉得——对不起母亲

(4)齐读句子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指名交流

(2)看到“力大无穷”,让你想到了哪些人?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人都是身强力壮,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力大无穷。可是,母亲有多重?(80多斤)

老师是90多斤,也就是说,母亲比老师还要瘦。这样瘦弱的母亲,作者为什么却一直以为她“力大无穷”呢?(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3)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她要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那么重的担子”指的仅仅只是母亲肩上那100多斤的东西吗?在生活中,母亲还要为我们做什么?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着太多太多的东西,养育儿女的艰辛,维持生计的艰难,里外操劳的艰苦。母亲肩上所挑的何止是100多斤的担子,她挑起的其实是生活的重担!

当我们理解了母亲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肩挑重担翻过的仅仅是那实实在在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她其实翻过的是什么?(生活中的困难。)

3、她翻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走过的是人生的坎坷路。读到这里,你觉得母亲怎么样?(伟大 了不起 坚强)

那么,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能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板书:爱)

4、对子女的爱给了母亲力量,让她挑着生活的重担跨过人生的坎坷,而年幼的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心里——很难过,很愧疚

5、指导朗读

(1)你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吗?(是难过、愧疚/你读出了作者的心情)

(2)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6、然而,面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母亲是怎样说的呢?

交流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点红“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意思不变。

(2)透过母亲的表情,透过母亲的话语,你体会到了什么?(母爱无私、不求回报)

(3)师:真水无香,真爱无痕,不需炫耀,不求回报,这就是母爱,这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啊!而这一切直到母亲病重,“我”才感受到。这让我感到——生:很难过,愧疚

(4)再读难过、愧疚的两句话

(5)面对着这位平凡而又坚毅的母亲,是否让你想起了你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伴随着《母亲》这首歌,去回想一下我们的妈妈关心、照顾我们的点点滴滴吧!

(6)你想到了什么?交流

(7)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我们多么想为我们的妈妈做点什么呀!文中的“我”是怎样做的呢?

四、精读4-5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1、师生接读4

2、此时,千言万语,千愁万绪都化作了一个动作,那就是——第一次抱母亲

3、生齐读5

4、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那母亲此时在想什么?

这所有的所有都包含在了省略号中了。

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第一次 无数次)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对生你养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或者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5、学生写话,班内交流

6、老师听了大家所写的,很感动。我们的妈妈给了我们最多的爱,就让我们用爱去回报我们的妈妈。让我们从第一次做起,为妈妈做无数次。我想,有一句诗最能表达此刻我们的心情,那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布置作业

选做:

1、将诗句制作成书签,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回报母爱。

2、将课文动情地读给母亲听,分享这一份浓浓的亲情。

3、将想说但还没说的话,想做但没做的事为母亲说一说,做一做。

【篇七】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获奖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苏省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难过”“、愧疚”“、重担”的意思。

2.通过阅读文章两次“抱母亲”的体会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肩上“重担”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我”抱母亲前“难过”“愧疚”的心理变化,感悟 “母亲”胸怀的无畏、、

博大。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句子、图片、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课文

1.听写词语。

2.回味课文,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课文中写了“我”两次抱母亲,第一次是为了

结果“我”发现 ;第二次是为了 ,结果“我”又发现 , 。

3.抱母亲,多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今天让我们再次品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回味课文主要内容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 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体会“抱”中情感,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1.整体感知“抱”的情感差异。

(1)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请同学们 快速浏览读文,并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出示相关的语段)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 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 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摇动。”

①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圈出“我”的动作。

②品悟“抱”的动作:同样是抱母亲,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 什么不一样呢? ③课题虽然叫“第一次抱母亲”,但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我” 却用了两种不同的姿势抱母亲。你们能把其中的不同姿势读出来吗?

(设计意图:“抱”是全文叙事的引子,是人物情感的发轫。引导学生抓住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描写,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紧扣“没想到”,感受“我”的心情。 过渡:为让护士给病重的母亲换床单,作者抱起了母亲,谁知这

一抱,却让作者抱出了几处没想到,请大家默读课文 1、2 自然段, 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句子并讨论: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 的担子。”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学生会疏忽这句,”引导学生理解“竟 然”)。

(1)指导朗读

(2)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竟然没有发现母亲的身体这

么轻,我心里什么感觉?

(3)那么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 第 2 小节,找出答案。

3.紧扣“力大无穷”,感受母亲的形象。 交流句子并讨论: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

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广玉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