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注释人教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授课人赵文学

班级八(3)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时间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髫: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品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桃花源记》练习设计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给带点的字注音

①往来种作()男女衣着()②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③率妻子邑人()遂与外人间隔()④此中人语云()诣太守,说如此()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①.交通(古义今义)②.妻子(古义今义)

③.绝境(古义今义)④.如此(古义今义)

⑤.无论(古义今义)⑥.鲜美(古义今义)

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缘溪行()②渔人甚异之()③欲穷其林()④便要还家()⑤便扶向路()⑥欣然规往()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A、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C、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寻向所志()寻病终()

E、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5、“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A.豁然开朗()B.屋舍俨然()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欣然前往()

二、阅读课文回答

6、将下列句子的正确释文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边树林。B.再往前走,想走到树林的边缘地带。

C.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树林的最远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B.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子来到这没有出路的境地。

C.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与儿女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境地。

D.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填空

①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在《桃花源记》中与此类似的句子是。

②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上面语段出自(朝代)(作者)写的《》,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②.写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

答:

③.请写出描写桃花源内景物的句子。

答:

④、“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黄发”指“垂髫”指。

⑤、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阡陌交通()③芳草鲜美()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如果请你根据上述语段为“桃花源”旅游开发公司写一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

④.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⑤.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花源人见了渔人“大惊”,说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反思

赵文学

【篇二】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

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开朗:开阔明亮。 穷:穷尽。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舍:舍弃,放弃。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怡然:喜悦,心满意足。 悉:全。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皆:都。

先世:祖先。 延:请。

妻子:妻子儿女。 语:告诉(他)说。

邑人:同乡人。 既:已经。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诣:拜见。

叹惋:感叹,惋惜。 遣:派。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

四、归纳点拨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①舍弃。“便舍船” ②房子。“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不久。“寻病终”

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寻向所志” ②对着。“眈眈相向”

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

l.课后练习三、四。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渔人甚异之

B. 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 具答之

D. 闻之,欣然规往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复述课文。

2.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

序,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节,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

形。(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提问、讨论与点拨: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

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

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

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

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

单。

⑩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

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

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而作者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作者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教学后记:

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识得比较好。

【篇三】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表格式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要求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

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

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

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

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信息技术应

用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温馨提示:根据教育部对本项目的要求,切实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课堂实录能真实的反映“教学实践”,请尽量提

交视频格式的课堂实录或课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业时将优先考虑视频格式的作业为

优秀作业。

作业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

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

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

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

以提交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成果资源包。(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

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篇四】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五】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首先用与本课有关的两首诗激情导入;在引导读文过程中,解决字词困惑,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生活体验,畅想“中国梦”达到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的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短语。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描述了桃花源内人民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的生活。作者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本课中的古今异义词。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陶渊明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陶渊明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再加上这篇文言文语言平实、浅显易懂,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读书,欣赏。

2.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通过问题与教师对话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对短文的把握能力,通过问题强化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拓展他们的思路。

3.讨论法,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打开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搜集与作者有关的资料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

2、教师的准备:查找相关图片及资料,并制作成课件。多媒体电脑。

【 教学过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同学们,闲暇时老师读到两首诗,今天将其中几句拿来和同学们共享。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诗句。【出示课件】

提问:这两首诗里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哪位同学看出来了?

生: ""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桃花源”这个词语出自哪篇文章?

生:

“桃花源”这个词语出自《桃花源记》。

谈话:不错,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题)桃花源记。【出示课件】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生: ""

谈话:老师要提醒同学们桃花源的“源”是源头的意思,一定要注意与“园”加以区分。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呢?

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生: 陶渊明。(板书)【出示课件】

谈话:相信同学们课下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 生:""

【过渡】《桃花源记》本来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但后来被作为独立的文章流传至今。 它就像是浩瀚的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熠熠生辉,守护着人们心中的一方净土, 究竟《桃花源记》有何魅力竟然令古往今来的人们如此情有独钟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桃 花源的探奇之旅吧。

二、引导读文,感悟文本。

1、解决字词困惑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时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我们请五位同学来接龙朗读课 文,其他同学请注意导读提示。

调控:这几位同学的朗读非常流畅,他们在字的读音方面有错误吗?

提问:谁能说一说刚才这五位同学的朗读各有什么特点?

生: ""

谈话:评价很中肯,所以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语速适中、读出感情。

提问:哪位同学还有字词方面的困惑?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生: ""

问题。

生: 读课文""

提问:请同学们回想课文内容,试着用一句话说一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板书:发现、进入、再寻】

谈话:在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要注意说清几个要素——人+事+结果。

【过渡】如果说桃花源里的秘密是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那么渔人的足迹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 生:""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渔人首先看到了什么特别的景致呢?

生:“忽逢桃花林,""” 【板书:忽逢】

提问:这片桃林有什么特点?

生: ""

提问:比一比,谁能读出桃林这种特别的美?

生: 读课文。

谈话: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生: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谈话:也正是在这样的好奇心驱使下,渔人才有幸发现了桃花源的秘密。

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些段落是写桃花源的呢?

生答:2、3段。

谈话:请同学们自读导读提示【出示课件】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调控:同学们赞同她的意见吗?

提问:谁能将这段文字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提问:谁能发挥想象用更美的语言将这幅图景诗情画意地描绘出来?

生: ""

评价:同学们,这里的景致美,你们的文字更美!

提问: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描述,你感觉这些景致有什么特点? 生: ""【板书:环境优美 生活安宁 】

提问:比一比,谁能读得更美?

提问:比一比,谁能背得又快又好!

【过渡】从文章第二段中,我们主要感悟到了渔人初入桃花源时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美 景,那么在第三段中,渔人又了解了桃花源里的哪些风俗人情呢?

提问:说一说你在第三段中又读出了什么?

生:""【板书:民风淳朴】

评价:真是“事不辨不清”,刚才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有理有据,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 课文内容打开了一扇窗子。

谈话: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跟随渔人的足迹一路走来,终于揭开了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提问:谁来总结一下,说一说陶渊明究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呢?

生: 这是一个""的桃花源。

谈话:这真是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啊。 提问:既然桃花源这么美好,为什么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的时候,桃源人还说“不足(不 值得)为外人道”呢?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3段,把你的见解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

谈话:看来桃源人很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啊。

提问:但是对于桃源人的嘱托,渔人有没有信守诺言呢?

谈话: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4、5段,看一看渔人是怎样做的?

生: ""【板书:遂迷】

提问:渔人明明“处处志之”了,却为何又找不到了呢?

生: ""

谈话:这样一个环境优美、人们幸福安宁而又神秘的桃花源在东晋末年究竟存不存在呢?下 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一看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社会状况吧。

三、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

生:东晋末年,""

谈话:从这段历史资料不难看出,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这样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 存在的。【出示课件】

提问:那作者为何还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呢?把你的见解先和同一小组的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提问:哪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谈话:看来同学们确实是已经理解了陶渊明的理想了。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 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 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四、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生: 练笔、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谈话:有梦想就有希望,祝愿同学们都能够奋斗不息、梦想成真!

【总结】

其实每人心中都有一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桃花源,那里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人们之间互敬互爱、和睦幸福。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朗诵课文第二段,让桃花源的美丽传说在朗朗书声中继续流传""

【篇六】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桃花源记》教案

第五单元

第21课 桃花源记

一、【教学目标】

1.

2.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理解并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品质和内心情感。

二、【重点难点】

1.掌握 “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成语你们一定不陌生,因为有很多成语本身就来自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课就讲述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打鱼人沿着溪水行船迷路了,他会到哪里?又会遇见什么人和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领略世外桃源的仙境之美。

<二>整体把握,初探文章,

1.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结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明确: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

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故写了这篇记和诗。

2.泛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环境良好: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所见:

生活安定:怡然自乐

进入桃花源: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离开桃花源: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2)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难读字词读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

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 ....

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

此中人语云(yù)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 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

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

联词。)

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

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 开;今义:距离。) ..

(2)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动词。)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介词。)

3.出自本文的成语及释义。

(1)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2)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4)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4)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课文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八、【板书设计】

环境良好: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所见:生活安定,怡然自乐

进入桃花源: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

【篇七】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八上 )

上课教师: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

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 (tiáo) .....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 ...

2、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的特点。

四、小结本堂内容,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整理重点词语的解释,并在作业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整体性阅读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概括情节为:

发现桃花源(第1段); .....

进访桃花源(第2、3段): .....

寻找桃花源(第4、5段)。 .....

2、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想像。(结合课后练习一)

二、突破性阅读

1、齐读第1段,思考: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

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①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②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齐读1、2两段。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③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②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小结本堂内容。

第三课时

一、探究性阅读

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 ........

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

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

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

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

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

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结合课后练习二)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 ..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3、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色?

明确要点:详略得当。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

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尤其是中间部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作者的寓意。

二、研究性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三、巩固性阅读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练习三

3、指导背诵。

(1)集体朗读,加深理解。

(2)结合文后小知识,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4、随堂练习(投影显示)

(1)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2)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3)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解释加点的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 便舍船________②寻向所志_______ __ ___寻病终______________ ....

③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④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

⑤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⑥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8)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这

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

① 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同。

② ②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注释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