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说课稿
《认识面积》说课稿
太平小学 江仕静
尊敬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一、 教材分析
我是 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第一课时:《认识面积》。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参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数学思考及问题解决目标:
学生学会手耳眼口多感官结合,通过观察、重叠、数单位等形式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教学的本身转化到了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三、知学情,定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善于表现,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
此,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创设情境并精心设计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教具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了课件 、并为学生准备了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卡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和小圆片)
五、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习兴趣。” 此环节,我选用了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开始,我让学生听音乐,并找出主人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同时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爸爸的头小手儿大、儿子的头大手儿小”这一特征来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1、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首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树叶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谁大,谁小。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桌面、凳子面、数学书封面和练习本封面后比一比桌面和凳子面谁大,数学书的封面和练习本的封面谁小。从而得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而在数学中我们用面积一词来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认识面积。为了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我设计了“我会说”这一环节。通过说一说这一环节,学生不难归纳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随后,我出示以下3个图形,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谁大,谁小,从而引出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并引导学生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最直接,最有效的。因此,我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物体说一说谁的面积小,谁的面积大。最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归纳出:(板
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用统一单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再加上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已经有些疲倦,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我给孩子们带来的第三个朋友。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排出最大的和最小的两个图形,而剩下的两个就可能会有争议,此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以上两个图形卡片,小圆片、小正三角形和小正方形,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摆,我进行时时指导。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配上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便会知道:这个朋友就在长方形形的下面(我用课件演示),我特意选择了这一张竖起大拇指的海绵宝宝图片,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和结论,通过汇报,学生知道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但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从而体现出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思想。
随后,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正方形表示统一单位最合适。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我是小法官,在表示图形面积的括号中画“√”
2、观察下面各组图形的面积,在面积小的括号中画“√”
3、 欣赏图案,数方格,比较面积的大小。
练习的设计:从利用面积概念正确判断——比较面积大小——拓展练习,逐层加深。
(四)、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系统本节课的知识并养成总结的习惯,最后,我将以这样一个问题来结束本堂课的学习,孩子们,在本次学习活动中,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说说看.
六、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的
面积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封闭图形的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大小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文结合,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表示清楚。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篇二】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认识面积》说课稿
《认识面积》
刘清
大家早上好!
一、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第一课时:《认识面积》。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参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数学思考及问题解决目标:
学生学会手耳眼口多感官结合,通过观察、重叠、数单位等形式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教学的本身转化到了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三、知学情,定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善于表现,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创设情境并精心设计游戏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教具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准备了课件 、并为学生准备了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卡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和小圆片)
五、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习兴趣。” 此环节,我选用了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开始,我让学生听音乐,并找出主人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同时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爸爸的头小手儿大、儿子的头大手儿小”这一特征来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
1、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首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树叶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谁大,谁小。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桌面、凳子面、数学书封面和练习本封面后比一比桌面和凳子面谁大,数学书的封面和练习本的封面谁小。从而得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而在数学中我们用面积一词来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认识面积。为了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我设计了“我会说”这一环节。通过说一说这一环节,学生不难归纳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随后,我出示以下3个图形,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谁大,谁小,从而引出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并引导学生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最直接,最有效的。因此,我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物体说一说谁的面积小,谁的面积大。最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归纳出:(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用统一单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再加上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已经有些疲倦,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我给孩子们带来的第三个朋友。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排出最大的和最小的两个图形,而剩下的两个就可能会有争议,此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以上两个图形卡片,小圆片、小正三角形和小正方形,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摆,我进行时时指导。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配上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便会知道:这个朋友就在长方形形的下面(我用课件演示),我特意选择了这一张竖起大拇指的海绵宝宝图片,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和结论,通过汇报,学生知道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但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从而体现出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思想。
随后,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正方形表示统一单位最合适。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我是小法官,在表示图形面积的括号中画“√”
2、观察下面各组图形的面积,在面积小的括号中画“√”
3、 欣赏图案,数方格,比较面积的大小。
练习的设计:从利用面积概念正确判断——比较面积大小——拓展练习,逐层加深。
(四)、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系统本节课的知识并养成总结的习惯,最后,我将以这样一个问题来结束本堂课的学习,孩子们,在本次学习活动中,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说说看.
六、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图文结合,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表示清楚。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篇三】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面积的含义说课稿
《面积的认识》说课设计
但容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61和62页的内容《面积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新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大家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新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二、说教材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关于面积?调查表明:
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很少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少数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较少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5、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张粉红色卡纸(长10厘米、宽4厘米),一张绿色卡纸(长8厘米、宽6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若干。
三、说教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是不稳定。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法、
2、启发法、
3、直观演示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四、说学法
1、动手操作法、
2、观察发现法、
3、自主探究法、
4、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五、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链接,整理巩固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两张纸(一大一小),让同学们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把纸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张纸?为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理解面积含义做铺垫。】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再看看课桌面与教室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摸,完整地说一说吗?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大还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也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老师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
(2)谁能用粉笔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长方形是封闭图形的一种(板书:封闭图形),它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对子合作熟记面积的概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从而获得全
面、准确的面积概念。】
(三)合作探究,活动体验
1、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粉红色、绿色的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长10厘米,宽4厘米;(2)号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
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来吗?重叠比较呢?(教具演示) 师:
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
好不好!
2、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两个长方形:一号长方形和二号长方形,另外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些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现在同学们要借助这些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跟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看谁的办法最好。现在就快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共同探究:怎样利用学具比较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谁大谁小。
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参与,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同时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四)分享质疑,沉淀提升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
1、
汇报:
师: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
2、问题:用哪种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我体验了我就明白其中,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 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
2. 从下面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都减少了吗?
【设计意图:区别面积和周长的含义】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能体现出重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多提宝贵建议!谢谢!
【篇四】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面积的认识-人教版
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体验从生活中关于面的认识到数学中关于面积概念的概念形成过程。
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⑶学会选用观察法、重叠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难点: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4、教学方法:
(1)、直接引入法:
从“面”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什么“面”?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比较法(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通过面积的比较,会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5)、自学学习法: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5、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
学具:学生尺、硬卡纸、剪刀
二、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我把本节课整合后的思路设计为
1、实践体验——感受面积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感悟“面”的含义)
(2)、认识封闭图形(抽象出“面”的含义)
(3)、推导出面积的概念
2、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用直接比较法(包括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和两个封闭图形的
大小。
(2)、用间接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即小正方形)比较两个面积大小差异不明显的图形
3、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4、巩固应用 ——课后延伸
5、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教学流程
(一)、实践体验——面积的含义
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要理解面积的概念,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所以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说一说——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哪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比如:脸面、手面、书面、桌面、地面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画一画——从这么多的物体表面中,请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面。学生画出来的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通过讨论,得出:这些面都与物相连,称表面,有平面和曲面,画下来,每一个面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从而理解“表面”、“封闭图形”的概念。
4.比一比——用观察法和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使学生知道“面有大小,面不讲轻重、长短”
讨论归纳: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
(1)观察比较法
(2)重叠比较法
(3)用小正方形做标准间接比较法(教学难点)
前两种方法学生刚才已掌握,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
2、出示两个(看不出哪个面积大,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的哪个面积大)面积差异不明显的长方形。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 )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出示电子书)
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 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1.自学——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老师讲解:长度单位与面积的关系。
(出示边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将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然后告诉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至于1米和1平方米的对比让学生推导得出。
最后请学生从信封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在黑板画1平方米,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面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四)、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①画1平方厘米;
②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③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你的手指按一按)
④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我们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⑤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手掌压一压)
(五)、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得轻松愉快吗?(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篇五】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说课者:张小燕 说课科目:数学 日期:2014.5.6
【篇六】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人教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
第六单元《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中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中的第二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灵活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探索学习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态度: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人教版面积认识的说课材料
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2、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将所研究的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对己有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你会算吗?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感悟出“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拼摆的前提,也有助于“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等概念的建立。)
2、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说明拼摆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汇报实验成果,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并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课件重现,探究成果。课件演示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上大家的研究成果吧!(设计意图: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再观看课件演示,这就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了图形拼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讨论发现,引导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讨论回答,自由发言。(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以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 = ah÷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深刻,能清楚的认识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
(出示课件)例2:红领巾的底是100cm, 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教师要强调一下解题格式,并有机渗透爱护红领巾的教育。)
2、巩固运用:(共3道练习题。)
(1)、判断并说出理由。
①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②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③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通过3道判断题,使学生加深对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的更进一步的认识;加深理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选择适当的数据算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单位cm)
3厘米 4厘米
(让学生先明确该用哪些数据来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更进一步地理解底和高的对应性。)
(3)、你们认识下面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识吗?一块标识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先让学生说出各块警示牌的标识,然后引导观察:这四块警示牌都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再算出各块警示牌的面积。然后订正时自然地渗透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寻找生活中哪些用品是三角形的,怎样求它的面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深深体会数
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 ÷ 2
s = ah ÷ 2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用“转化”的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己知。让学生用操作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