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对韵歌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
第二课时:再别康桥
金柳(比喻)新娘
绘画美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幸福冉
【篇二】对韵歌教学设计
致青年公民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写了这首词,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第1节用称呼转变的方式,点明了题意。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2、3节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先以假设句委婉地告诫青年人不要一味单纯、天真,接着一转提醒他们应该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挫折。经过这样的铺垫,第3节很自然地将诗歌推向第一个抒情高潮。诗人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时代的特征,“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斗争,也充满了激情、新生,火热的时代正召唤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人生意蕴,“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第4至6节,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个角度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从未来看,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青年人必须担负起重大的任务;从历史看,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还没有完成,青年人必须“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从现实看,祖国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改变山河旧貌需要青年人双手、热情、意志和艰苦奋斗。虽然在半个世纪后看或许能指出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明显地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自然听从人类的命令而未能注意遵循自然规律等,但超越这些局限来解读,我们仍应肯定献身祖国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那种激情、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一节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贡献给祖国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着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价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20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六月,我们看海去
诗是心灵的音乐。六月是青春的季节。我们在一群男女青年向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体味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读诗,就是要在诗歌的节奏里品味出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艾略特曾经说过:“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也创造出了新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诗歌情感。
潘洗尘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风格外而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重要作品,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读这首诗,我们要借助“听觉想象”体会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伴着鲜明的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诗人写道,“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诗人在这里向我们展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五颜六色”“风风火火”、 “欢欢乐乐”、“匆匆忙忙”、 “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等等,这些诗句无一不是青春生命活力的展示。
读这首诗,我们还能强烈地在诗行间感受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
在活力和自信的背后,在诗歌节奏的背后,我们还能感受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这些体现了青年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出来的,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思想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富有了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用静止的画面去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的激情以及激情背后的探索精神。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语言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另一种节奏主要由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在一起,等等,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旨。青年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诗的语言中感受到。
十八岁和其他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为什么呢?回顾上文,我们就会得到答案,作者真正地付出过,认真地耕耘过,无愧地经历过。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守的人生态度:真诚地付出,在生命的黄昏将不会有人生的哀叹和遗憾。
感情浓烈。张洁的这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他的一生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在生活里如果一个人真的这么走过了他的人生四季,人们是不必用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人的人生得失的。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
文章中,马克思谈了青年选择职业应遵循两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个方面,马克思谈的是怎样选择职业的原则。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在个人喜好因素中,虚荣心最能让人产生错误的幻想,以为自己所选职业是自己真的受到了鼓舞后的选择,其实不然,“鼓舞”的背后是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了短暂的热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马克思在文中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了它的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这个时候我们才应该选择这份职业。在身体条件因素中,马克思坚持青年不应该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在个人能力因素中,马克思强调青年应该在正确估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在马克思看来,对这三个因素的重视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谈的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文章的最后,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他自身的职业选择作了激情的宣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富有激情与理性。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字里行间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在这里,激情和理性并不矛盾,激情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全文既是激情的职业宣告,也是理性的深入思考。我们在文章中到处可以看到作者理性思考的身影。
逻辑性强。全文行文自然流畅却不失严密的逻辑性,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
我的五样
我为何而生?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人生的选择和舍弃时,就会比较地镇定从容,就会比较恰当地排出轻重缓急。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东西是作家心中的热爱,当这五样东西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留下的是笔,笔是作者此生的最爱。我们清楚作者的选择,没有了笔,作家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批判,这样的生命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为何而生?作者的回答是为了写作。那么,这种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也同样适合每一个读了这“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多处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少的光彩。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宝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下来,都不是最宝贵的。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舍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种爱的理由。
比喻手法的运用。本文的一些地方比喻运用得十分妥帖。比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再如,“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再如,“教室内变得很寂静,好似荒凉的墓冢。”
逐层推进的写法。本文交代“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先说空气、水、阳光,因为这是构成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一般人看来,如果生命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接着作者写鲜花,因为鲜花代表着爱,生命中如果没有了爱,那生命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呢?最后作者引出了一般人不会选择的笔。就是这最不被人们所看重的笔,在毕淑敏的笔下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五样中,她首先排除了鲜花,因为没了鲜花不要紧,只要有生命和笔,“我”仍能写作;接着她又排除了水,因为没了水,但仍然有空气和阳光,只要有阳光和供“我”呼吸的空气及写作用的笔,“我”的生命就存在意义;接着她又放弃了空气,“我”不能呼吸,但只要给“我”阳光的温暖和写作的笔,“我”仍能延续存在的意义;当阳光和笔也必须放弃一个时,作家保留了笔,“我”情愿放弃一切,但唯独不能放下创作的笔,没有了笔,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的灵魂,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生命的存在。这种层层推进了写法,很值得我们揣摩。
参考答案
吟诵青春
1、 “相关资料”、“教学建议”的相关内容。
2、如诗人在写残酷的现实时,选择了“紫葡萄”、“鲜花”等意象,“深秋”、“依偎”等诗化的语言,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表达了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再如第3节,诗人为了体现年轻人的豪情与锐气,用了“排浪”、“大海”、“涌向”、“托住”等色彩明亮、积极向上的意象和语词,表现了理想的永不泯灭。
3、《致青年公民》诗句简短有力,节奏明快,采用阶梯式的诗行排列,使诗的旋律具有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六月,我们看海去》通过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语词,通过押韵和语气声调本身所显示的节奏,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韵律感,仿佛能使我们听到一群风风火火的年轻人奔向大海的脚步声,这种节奏感与诗歌的内在情感旋律相吻合,真切地传达出青年人在一起时闹闹嚷嚷的景象,和青春期那种难以抑止的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雨巷》的节奏,舒缓悠长,回环往复,全诗一韵到底,又在许多诗行中重复用韵,形成了极富音乐美的韵律,表现了柔婉缠绵、惆怅彷徨、迷惘哀怨的情感。
4、略
5、《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致青年公民》体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改造大自然、开创新生活的理想与激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六月,我们看海去》体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青年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和勇于闯荡的生命渴望。
体悟人生
活动体验(一)
1.略
2.例: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3.这句话的要点把握是“机遇”与“准备”的关系。
活动体验(二)
1.学习材料中能反映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那份辛劳、那份焦虑、那份激动的相关内容有:
(1)辛劳:
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
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
(2)焦虑:
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
(3)激动:
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炫耀……
2.学习材料中有关“两代矛盾”的形成的原因: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作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子女的盲目与急躁。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的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出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⑵“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当中去。
⑶“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还是不值得”。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设计未来
方案A
1、本文中,马克思从两个方面提出了选择职业时的原则,一是怎样选择职业,二是选择怎样的职业。前者主要反映了对选择职业方法的考虑,马克思提出应考虑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等三方面的因素,以适合自己为原则。后者主要体现了对选择职业价值的追求,马克思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2、 略
3、 略
4、 略
方案B
1、①作者在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首先选择了“水”、“空气”、“阳光”,因为这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随后作者选取了“鲜花”,选择“鲜花”的理由是作者认为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在选择生命中最后一样东西时,作者放弃了“父母”、“孩子”、“爱人”,而最终选择了“笔”。不是“父母”、“孩子”、“爱人”不珍贵,而是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笔”是作家的真爱。②在一样一样舍弃的过程中,“我”是痛苦的,作者最终宁愿舍弃生命都不愿放弃手中的“笔”,其理由只有一个,生命的存在是要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写作,放弃了手中的笔,生命便失去了意义。
2、这两道题要在学生有了选择的切身体验后,结合自身的选择感悟去谈。一是人生方向的清晰和目标的单一,二是明确了生命存在意义后,剩下的就应是勇敢的实践努力。
【篇三】对韵歌教学设计
《作文材料的输送及运用》 作文指导
作文成功的要素:审题准确、故事生动、结构合理、语言优美、书写工整。
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写故事,也就说怎样选择材料,运用材料。
一、怎样使用材料
1、精心筛选,避熟避旧。
例一、要持之以恒
第一组、乔治•桑——爱迪生
乔治•桑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一生写了上百卷的作品,而且都很出名;爱迪生发明灯泡。
第二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鲁迅
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们说,谁能每天把手臂甩三百下,将来就可以事业有成……鲁迅写作,著作等身。
例二、要有创新精神
第一组、居里夫人——富勒
居里夫人提炼镭;富勒斗鸡眼而且远视,发明短程圆顶,众多的三角形组成的六边支架;现在铁路两根铁轨之间的宽度是怎么确定的,原来……
第二组、沃尔特•迪斯尼——马屁股的宽度
因为他有创新意识,于是唐老鸭、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在他的手中诞生。你知道现在世界上通行的铁路的铁轨之间的距离是怎样确定的吗?原来……
(1)选择名人,但“名”而不“俗”或“熟”。
(2)选择趣事,但“趣”而不“浅”。
2、略加改造,顺理成章。
作文的题目千变万化,出题者总是力求标新立异。接到一个题目,同学们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选择到非常贴切合用,不需要经过任何加工改造的材料,因为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库存量,即使有,也不可像电脑一样,迅速找到最适用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主动,任凭风云变幻,我自胸有成竹。
怎样掌握主动呢?就是重点阅读三到五人能不能与动物沟通呢?她与大猩的一握,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突破,当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创新做法。
(2)持之以恒。她与大猩猩的接触是一个渐渐的而且是缓慢的过程,但她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终成功了,文中有“经过长达十一年之久的密林追踪”不可谓时间不长了,这可以说一种顺理成章的持之以恒了。
(3)不怕挫折,战胜脆弱。她在与大猩的接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她不灰心不气馁,迎难而上,战胜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文中有:“历经无数次颓丧与绝望的珍妮欣喜若狂地记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4)甘于寂寞或甘守清贫。她不贪念城市里的繁华热闹,一个人在丛林里,与寂寞为伍,她不被名和利所诱惑,甘守清贫的生活,执着于了自己的事业。
例二、《江上春归》
以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为例
(1)战胜脆弱
陈独秀从权力的巅峰坠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他失望、苦闷、痛苦,心中有无限的酸楚,他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然而,他明白,这是一种脆弱,他要战胜这种情感,要活出另一种风采。于是,他拒绝了来自国共两党的要求,潜心治学……谱写出他作为伟人的最后的光彩一页。
(2)诚信
重点写他对党的誓词的遵守,在人生最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对他有误解的时候,他经受住国民党名利的诱惑,永远不背叛共产党。(注意,他与延安的分歧是党内路线的分歧,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3)心灵的选择
以那样一个乱世,面对国民党的诱惑,面对延安的要求,他选择了做一介布衣,做一个力所能及地为民族为百姓做实事的平民。
(4)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就移植陈独秀的记忆。
(5)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陈独秀象山一样沉稳:他在那样的乱世,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独立特行的大丈夫气概。
陈独秀像水一样灵动:他没有死守在地去的荣誉与光环上,也不被眼前的困苦所击倒,而是换一个角度,默默无闻地做一点实事,体现人生的价值。
(6)凤头猪肚豹尾
陈独秀的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倜傥不群的人物。他做过北大教授,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可以说名动天下。
中年时期,他担任党的领袖,做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晚年时期,他又潜心治学,编写小学识字课本,写就了他精彩的最后一笔。
以上的“略加改造,顺理成章”的方法是建立在文章中有这个方面的内容的基础上的。也许这个内容不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重点写,略去其余的方法,把它拉到我们要表达的主题上来。这里强调的是一个“拉”字。
3、唯我所用,大胆改造。
上面讲的是“拉”,是指在原文中有这个影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如果你掌握的材料(就是熟背的文章)与要表达的主题没有一点联系时,怎么办呢?
不要紧,实事求是你做不到,胡说八道你还不会吗?
还是以《永恒的一握》为例,上文讲到是因势利导,借题发挥。现在我们来大胆地加,大胆地删,大胆地改,甚至可以胡编乱造,只是借她的名,借这件事而已。(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改为诚信。
1960年,一个名叫珍妮•古多尔的英国姑娘来到坦桑尼亚的贡贝河禁猎区。她来到这个荒无人烟并充满危险的地方,为的是兑现她的一个承诺,因为她向她的导师保证,一定要打破人与动物厚厚的障壁,实现一种可贵的也是前所未有的人与动物的情感交流。
禁猎区毗连坦葛尼喀湖,一种属于施氏亚种的黑猩猩就生活在沿湖的这片古老的非洲丛林里。当时人们对于黑猩猩的了解只限于笼养的经验和野外的短期观察,因此它们在自然状态中的习性与行为都还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这轻轻的一握,表面上看只是发生在非洲丛林里的一位科学家与她的研究对象之间的一个小小的意外的插曲,实际上却是人类与动物交往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而对珍妮来说,她是忠实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用自己的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美丽的青春。…………………………………… 瞬间一握,便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生命图景的永恒定格,更是诚信的光辉在人类社会的永恒定格。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60年,一个名叫珍妮•古多尔的英国姑娘来到坦桑尼亚的贡贝河禁猎区。因为她想,教授那滔滔不绝讲解也许能给她以丰富的知识,但绝不能拉近她与猩猩的距离,绝不能使她的研究有重大的突破,也不能使她成为一个超越教授的而有所建树的学者。于是她毅然来到了坦桑尼亚葛尼喀湖,一种属于施氏亚种的黑猩猩就生活在沿湖的这片类与动物交往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珍妮是幸运的,因为她勇敢地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她知道,跟在教授后面亦步亦趋也许能使自己学富五车,但她永远不能实现这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一握,在教授温暖的羽翼下,也永远成不了一匹在天地间呼啸向前的骏马。………………无助的动物伸出自己的友爱之手,主动地承担起善待生命保护动物的神圣使命,把我们的地球建设成人与动物及其他生命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
(3)宽容
月光似水,树影婆娑,夜是那样的宁静,可珍妮的心中却是起伏不平。这样珍贵的资料是不是拿出来与导师与同学们共享呢。
她回想到当初的一幕:起初,当她提出要亲自到非洲丛林研究大猩猩的生活习性时,她的导师和同学们一致反对,说她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说她想出人头地想昏了头。他们不但不给她提供资料经费等方面的帮助,甚至还用取消学籍来威胁她。
带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她上路了………禁猎区毗连坦葛尼喀湖,一种属于施氏亚种的黑猩猩就生活在沿湖的这片古老的非洲丛林里。当时人们对于黑猩猩的了解只限于笼养的经验和野外的短期观察,因此它们在自然状态中的习性与行为都还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珍妮的使命就是要揭去这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一睹这些人类近亲的本来面目。经过长达十一年之久的密林追踪、观察与研究,她不仅满足了
………这瞬间一握,便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生命图景的永恒定格。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向无助的动物伸出自己的友爱之手,主动地承担起善待生命保护动物的神圣使命,把我们的地球建设成人与动物及其他生命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她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又一个不眠之夜,珍妮想通了,既然横亘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厚厚的障壁都能拆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仇恨为什么不可以忘却呢?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可以少一份记仇多一份宽容呢?于是她把她十数年积累的珍贵资料全都展示了出来。她以她的坚毅实现了人与动物的永恒一握,她更以她的宽容实现了人与人心灵的永恒一握。
(4)改为与下面这个话题相适应的主题。
哲学家带着他的饱学的弟子围坐在郊外杂草丛生的草地上,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有的说用铲子铲了,有的说用火烧了,有的说撒上石灰,有的说……
等弟子讲完后,哲学家说:“课堂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此相聚。”一年后,弟子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未来。这时,弟子们终于醒悟了。
去除心灵的杂念
珍妮出身了名门,是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家闺秀。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使她滋长出许多的不良习惯——自私虚荣、胸无大志、懒散无聊。当她知道老师和同学对她鄙夷不屑敬而远之时,她难受极了。她去请教她最敬重的导师,怎样才能去除这些恶习时,导师说,让高尚的情操和美好事业占据你的心灵,那些令人讨厌的杂念和恶习便没有立足之地了。于是珍妮作出了一个令人们震惊的决定——
………………密林追踪、观察与研究,她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而且超出人与类人猿之间至今还保持着的一种天生的难以割绝的亲缘关系………………
珍妮回来了,当人们惊叹于她取得的丰硕成果时,珍妮则是另一种喜悦:她心灵的杂草无影无踪了,因为那里长满了葱茏的庄稼,这种丰收会使她的人生一路飘香。
2005年高考各省作文题示例:
1.全国统一命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个人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你为什么能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物理学派?”玻尔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我的学生面前暴露出我愚蠢的一面。”生活中常出现“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情况,以这个话题写一《说“安”》
以《说“安”》为题写一《期待》
以《期待》为题写一材料作文
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清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调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惆,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神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以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请写一18岁前买匹马,20岁前买部车,25岁前买别墅。嫁个男人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发哥(周润发),浪漫如莱哥(莱昂纳多),健壮如伟哥(我不懂)……原来速成的是这样的才。除此外,更有少年天才令你大开眼界。上海闸北一个黑帮团伙,“老大”竟是一个姓黄的14岁少女。河南登封13岁的杨某拐卖3岁男童。辽宁葫芦岛市一姓方的9龄童,能开着父亲的“皇冠”车在闹市区兜风。黑龙江6岁的男童深夜蹦迪,将睾丸蹦过位,不得不入院矫正。可见当今社会速成的歪才并不比正才少。看样子,速成了不少“人精”,人小鬼大,有妖气,而不是神气,更不是神童。
5.天津:《留给明天》
《留给明天》,写一《双赢的智慧》
皇帝要建造宫殿,召集百将,木匠和石匠暗中竞争,木匠责备小徒弟,小徒弟心中不品平,将木匠的尺子弄短了一截,而尺子等工具都是进贡的木材,这样木柱就短了一块,木匠和徒弟都面临杀头的局面。在焦急中,石匠想了办法,在石柱上加了一块东西,石往外凸起一块,将局面挽救。木匠和徒弟不但得以保存性命,并且石匠的这种方法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沿袭下来。以“双赢的智慧”为题,写一材料作文阅读以下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节选自诗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请你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写珍妮从事这项工作,既是为了自己的研究,为了收集第一手材料,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工作做得虎虎有生气;同时对她而言又是一种享受,观赏非洲丛林的旖旎风光,陶醉于其中,有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高致)。
8.浙江:材料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蓬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写一战胜自我
A司马迁在受的宫刑之后,克服了肉体的痛苦和心理的障碍……写出了煌巨著,藏诸名山,传之后人,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霍金,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C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年青的时候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出入于上流社会,说话幽默俏皮,穿衣标新立异,成为伦敦青年们竞相效念的偶像。后来因事被抓进了监狱,他的精神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度想自杀,但后崃他还是振作起来。他观察社会,品味人生,写出了一系列揭露社会黑暗同情劳苦人民的伟大作品。
D莎乐美,俄国一位将军的女儿,她美得让人昏倒,聪明得让人嫉妒。但她有一个弱点,总是想依附于世界名人而成名。她先后认识了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等五位世界级名人(可以说是超名人),并都做过他们的情妇。后来她终于改变了这一点,自己动手写作,也小有成就。
写“熟”或“俗”有三点不好:
1、熟则生厌。
人们对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霍金、鲁迅、司马迁等人物的事迹,人们太熟悉了,不能引起阅读的兴趣。试想阅卷者一看到你写的故事就腻烦得不要看,你还能取得什么好的分数呢。
而看曾国藩与小偷、富勒、王尔德、莎乐美,阅卷者就会来点精神,就会在恹恹欲的情绪中,吹进了一丝清风,啊——爽!
2、熟则雷同。
全省数十万考生,可以说写到霍金的恐怕要有好几万,翻过来霍金,覆过去霍金,你能出彩吗?如98年的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大家都写父母死了,有的一本作文中要死五六个。我看过,看第前几个情动于衷,看一会儿无动于衷,再往后看就怒从中来。至少他会认为你的档次比较低,想拿好分数,就拿父母的性命开涮。
3、熟则难改。
试想,对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霍金、鲁迅、司马迁等人你敢改吗,无论哪个老师对这些人的了解都比你们多。而且人们对的事迹太熟悉了,你也不敢瞎改。你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可以,说他最喜欢拉中国的二胡,人家就要笑掉大牙了。
说美国公众共捐了三克镭给居里夫人可以,因为当初她放弃了这个专利的申请,18年后,她要做实验,竟买不起昂贵的镭。如果说当地官员送房子,送轿车给她,人们就不信了。
而皮尔蓬特(写《铃儿响叮铛》的那个美国人)、珍妮•古多尔、莎乐美、纳什(《美丽的心灵》)、梁从诫、张立勇、王守奇现象(四川省南部县双峰乡龙马镇村小学教师)等人,你就可以大胆改造了。
有人说我写我家隔壁的王二小,不要改,随我写。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错,大错。王二小做过什么令人感动的事?造成过什么广泛的影响?或者说王二小的爹或爷是什么名人?不具备这些,人们不太愿意看。(注意:今年的高考研讨会上仍然提出了这样几种文章最好不要写,一是故事新编,二是科幻科类,三是编故事类,四是纯抒情散文类,五是“四不像的文章”。)
2、选写人为主的文章
写人物的有故事情节,有描写,可以拓展开,而以故事为主的材料则要经过加工后方可使用。
例:创新。
A鱼与毛毛虫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条鱼的前脑切除,这条鱼表面上没有多大变化,但它在随其他鱼游的时候会突然改变方向,于是其他的鱼也跟着它向那个方向游去。毛毛虫也有这种盲从现象。科学家把一条毛毛虫放在花盆边上,让它沿花盆边缘爬动,于其他许多毛毛虫也跟着它爬。尽管食物就在旁边,可跟在后面的毛毛虫视而不见,它们一直这样爬到死。
B信息高速公路
1991年,当时身为美国参议员的阿尔•戈尔率先提出了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张,得到当州长的克林顿赞赏。后来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时,就把“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作为竞选纲领之一,从而赢得了美国大众的支持。
戈尔的父亲阿尔伯特•戈尔也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曾是美国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老戈尔提出“州际高速公路法案”,结果,使美国今天建成了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C装甲原理
美国国防部一位官员给即将毕业的海军学院学生讲了了个故事:20世纪初,当坦克和装甲车刚问世,美国陆军的一位步兵军官便潜心研究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原理。30年代开始,步兵军官不时撰写出关于机械化战争的文章,提出与传统大相径庭的观点。很快,步兵军官招来上司的指责,上司严肃地警告他,如果敢向铁定的作战理论发出挑战,将被送上军事法庭。这位险些从上校军衔退役的军官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艾森豪威尔将军。
D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创办福特公司时,跟一家厂商订购大批汽车零件。他规定:这些零件要装在木箱子里,木箱的大小尺寸、木板的厚度、木板的结合、螺丝钉的大小、结合的位置都必须按要求做,不准用一般的铁钉代替。当时部下觉得这位老板未免管得太多了,连机件包装箱都要规定得那样严格。等到机件运到,亨利•福特叮嘱要好好开箱,不要把木板弄坏。原来一间新建的办公室的地板正等着用这批木板来安装,每片木板的大小厚簿以及螺丝钉固定的位置,完全与办公室的设计图吻合。他的部下这才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故事还很多,都是表示他富有创意的例子。)
以上故事虽然都很有趣,但第一个不容易写成一“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心情多欢畅……”尽管他没有取得成功,但他的理想和追求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D《一个耶鲁女孩的悲剧》
第一个故事适用范围不太广,只能适用于一两个题目,而后面两个就不一样,它们像《永恒的一握》一样,可以适用于很多很多的题目。情节越丰富,适用的范围越广。
4、生与熟要搭配
所谓生就是一些未经加工过的故事,带有原始色彩的故事,用术语说可以叫素材;而熟,就是人家已写成的文章。
A、《陈独秀的晚年》文章介绍了他晚年一些生活情况,相当于一则消息或新闻,内容简略,没有深挖和评点。
B、《江上春归》
暮春时节。长江畔的小城津江,轻雾蒙蒙,细雨霏霏。陈独秀在这座秀丽又冷清的江城度过最后一个春天。
当年的陈独秀,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堪称文坛巨擘。后来他但任了党的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他淡出了学界退出了政界,隐居到江津。1942年,正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抗日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在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民抗日怒潮中,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似乎成了沧海遗珠,在一个偏僻小村里,唯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相伴,同结缡十年共患难的妻子潘兰珍厮守,艰苦时卖文为生,典衣度日,或者靠少数旧友资助。江津城里,只有几位老友知道这位先生是何许人也,邻里间只看到一位衣衫朴素且有点褴褛,瘦骨嶙峋且时时卧病,讲一口听不太懂的下江话的老人,有谁知道他是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那颗如江水激荡的灵魂?他那隐士心情,他那书生本色,他那哲人襟怀,谁能知晓?
在抗日炮火声中从南京走出监狱,到武汉,到重庆,又到江津,他一次次拒绝高官厚禄的钓饵,誓不与国民党政权合作。有人想拉他参加国防参议会,他严词拒绝:蒋介石杀了我们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我不反对他就是了。共产党领导人表示过希望他去延安,回到党内,只要他公开承认错误。他也考虑过,但他认为无错可改,无罪可认,所以也没有成行。须发渐斑,垂垂老矣,往事如烟,哪堪回首,而忧国忧民的壮怀未减,高标绝世、特立独行的性情丝毫未移。
他一生保持书生本色,一天都没有离开书本,一天都没有放弃治学。且不谈他以前曾写过多少文章,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也不谈他在南京监狱中勤学不辍,把铁窗当书斋;就是在江津,他仍不停地做学问。在这里,他花了多年的心血写了一部文字学专著《小学识字教本》,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考虑为他出版,并要他改书名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他没不同意。…身陷缧绁之中和衣食艰难之日,不时而又并非自愿地成为毁誉交加的新闻人物,仍在静心地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一心想着为大众普及教育,普及文化知识,潜心治学,皓首穷经,不辞心力交瘁。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无怨无悔,不知举世学人能有几个?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切功过是非,都留与后人评说。历史永远是公正的。它终将拂尽尘埃,涤除污垢,表露出一位富贵不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傲骨,满腔正气的一代伟人的本来面目。
江水东流,不舍昼夜。那茫茫九洲的浩浩长江、那广阔深厚的淼淼湘流,曾经容纳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三闾大夫屈原,容纳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仙李白,容纳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暮年杜甫。古往今来,长江两岸,走过无数诗人词客的脚印,也留下无数的感喟心血和泪水。
嫩秧如茵,夕阳似血,倚门远眺,隐士生涯悠闲如画。但是,对一个曾经沧海的人,乱离岁月中很难达到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许多故人故事,自然会进入梦乡,搅起心底波澜。
上两“走在有些道路上,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死亡,可我并不惧怕,因为我知道,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当他快要接近世界纪录时,他却倒下了,将他的肉身融在炎炎的沙漠之中,将他的个性肆意地张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放荡不羁,却又何等的令人尊敬,仰望他,仿佛站在一个巨人的脚下。
个性张扬而取得成就的人何止这些,韩愈不也是一个例子吗?一介罪臣,在发出“好收吾骨漳江边”感叹后却将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当地人修了韩祠,以他的姓命名了韩江韩山,那儿的一片江山尽姓韩了。长安大殿的雕栏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手托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形单影只,独自走向海角天涯。处逆境却明心志的个性使他并没有被人所忘,至今人们还吟唱他的文章。
我们要做“走路族”,不应做“路走族”,不让路走出我们,我们不应该将灵魂贴在这个压模上,变成路的制品。我们应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放弃个性就意味着放弃生命的独特与崇高,张扬个性,让那冲破晓雾的朝阳作证。
第二
八倍的努力
赖斯小的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在她生活的伯明翰,黑人地位低下,处处受白人欺压。赖斯10岁时全家到首都游览,却因身份是黑人,不能进入白宫参观。小赖斯倍感羞辱,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身一字一顿地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成为那房子的主人!为了能“赶在白人前头”,她数十年如一日,以超过白人“八倍的辛劳”发奋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她除母语外还精通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她考进名校丹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26岁她已经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随后又出任了斯坦福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务长。她还曾获得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此外,她还精心学习了网球、花样滑冰、芭蕾舞、礼仪,白人能做到的她要做到,白人做不到的她也要做到。
看重自己
周鹏
美国女国务卿赖斯的奋斗史颇有传奇色彩,短短二十多年,她就从一个备受歧视的黑人女孩成为著名的外交官员,奇迹般地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嬗变。有人问她成功的秘诀,她简明扼要地说,因为我看重自己,我付出了八倍的辛苦,我知道金子总会发光的。
赖斯小时候,美国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生活在伯明翰的黑人地位低下,处处受白人欺压。赖斯10岁时全家都到首都游览,却因身份是黑人,不能进入白宫参观。小赖斯倍感自卑,久久地凝望着白宫。父母对她说:“如果你自卑就一定会落在别人后面,如果你看重自己,也就能和白人并驾齐驱,如果你非常努力而且十分自信看重自己,就一定能赶在白人的前头。”赖斯听后,对未来充满信心。她决心用双手和大脑赢得美国人尊重。是啊,一个人充满自信的时候,她就成了一匹在天地间呼啸向前的骏马,成了一只突破自我,破茧而出的蝴蝶,等待她的是崎岖的道路后的光明的未来。
自卑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而自信者心中有朝霞,有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为了能赶上白人,赖斯十年如一日,以超过白人八倍的辛劳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寒暑易节,春去秋来,赖斯窗口的灯光总是在深夜中乐烁;图书馆有她雕塑般的身影,小河边有她朗朗的书声。她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贪婪地吮吸着书本的玉液琼浆。
她除母语外还精通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她考进名校哈佛,拿到博士学位,26岁她已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随后又出任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教务长。她还曾获得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此外她还精心学习了网球、花样滑冰、芭蕾舞、礼仪等,白人能做到的她要做到,白人做不到的她也要做到。看重自己会使人迸发出惊人的智慧,惊人的勇气,惊人的创造。是的,苦心人,天不负,她终于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每一片树叶都有正反两面,平滑光洁的一面迎着太阳,承接着阳光雨露,使树木焕发勃勃生机,欣欣向荣。人也一样,有阴面和阳面,不要老向着阴面悲观叹息,看重自己,你将面对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
总结:形象地说,“白的”(指记叙)要写得流畅,一段一个情节;“黄的”(抒情、议论、描写)要写得贴切,紧扣这一段的内容下笔,不要空发议论,不着边际。开头结尾加一点精彩的内容,全文就可以一气呵成了。
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开头、中间、结尾都要注意点题。甚至可以用题目中的原话点题,这样你就不会有偏题的危险。
吴红
【篇四】对韵歌教学设计
《对韵歌》教学设计
《对韵歌》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对韵歌教学设计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对韵歌教学设计
7.汇报朗读。
8.小结。
设计意图:
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篇五】对韵歌教学设计
5对韵歌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
5 对韵歌 导学案设计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件,4.小组长出示卡片,组织学习。 逐字读生字。
4.屏幕出示所有生字。指导小组学习。
5.教师分组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自己认读生字。 (2)小组长拿生字卡片考本组成员。
(3)读对了竖起大拇指夸夸他,读错了帮助他。
5.被选到的学生小组成员齐认读生字。 1.学生汇报。
(1)都像它本来的形状。“云”上
1.学习“云”和“山”。 (1)课件出示“云”和“山”。提问:由这两个字的形状,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提问:你能说出几个带有“云”的词吗?
(3)出示“绿意浓浓的柳树”和“桃花盛开”的图片。指导学生
四、重点指导,强化识字(用时:8分钟)
欣赏、组词并进行简单说话练习。
2.学习“清”和“秀”字。 (1)课件出示一幅山清水秀的风景画。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怎样形容这座山?怎样形容这里的水?
(2)出示成语。指导朗读。 3.学习“山”字。
(1)课件播放“山”的字理图。 (2)出示“山”字。 (3)扩词练习。
面的一横,就像浮在天上的云。 (2)汇报带有“云”的词语。 预设:云朵、云彩。
(3)学生组词并进行说话练习。 4.做一做,我知识最强。 预设一,学生组词:柳树、柳
(1)“云”是( )结构的字,偏
枝、柳叶、柳芽、桃树、桃花…… 旁是( ),组词:( )。 预设二,说话练习: 绿绿的柳树真美啊! 粉红的桃花可真漂亮! 2.学生汇报。 (1)学生思考后汇报: 用“山清”形容山,用“水秀”形容水。
A.美 B.清
(2)朗读“山清水秀”。学生个别读,齐读。 3.学生汇报。 (1)看到了“山”的形状。 (2)交流识记“山”的字形。 (3)学生组词:泰山、灵山、山上。
C.青 D.秀
(2)“山”是( )结构的字,偏旁是( ),组词:( )。 (3)“虫”的偏旁是( ),组词:( )、( )、( )。
5.选一选,我眼睛最亮。 山( )水( )
五、回文朗读,巩固识字
1.指导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6.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用时:3分钟)
式朗读。 (1)拍着手读。 (2)同桌一人一句读。 (3)加上小动作读。 1.学生进行摘苹果游戏。
1.课件出示“巧摘苹果”游戏。要求:读准每个苹果上的生字
六、生字游戏,指导书写(用时:6分钟)
(1)指导学生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云”字的第三笔、“虫”字的第五笔和“山”字的第二笔) (2)指导反馈。 并组词。
2.指导书写“云”“虫”“山”。
2.书写交流。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 云:第三笔是撇折。虫:第五笔是提。
山:第二笔是竖折。 (2)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导书写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
7.写一写,我的字最美。
“虫”字的第五笔是( ),“虫”字我能写得最漂亮。
5 对韵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
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对韵歌教学设计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篇六】对韵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 《对韵歌》教学设计
《对韵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顺。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读准“风、虫”的字音,正确书写“山”的笔顺。
三、教学策略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依据识字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借助游戏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识字情境中,初步感知“对韵”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师生配合背诵《金木水火土》这篇课文,回忆这篇韵文中相对应的事物。
2.学生开火车认读识字一至四课的生字,对于遗忘的生字,老师适时提醒记忆生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顾温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韵文,识记生字
1.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相对的事物,这几组都藏这首对韵歌里了,自己试着读一读韵文。
2.学生自读。
3.老师范读;生生互读互助。
4.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用手打拍子,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5.引导学生在韵文中圈出这课七个生字。
6.游戏: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贴到相应的生字上方或者连线。
7.生字宝宝送回韵文中,再读韵文。
【设计意图】出示相关图片,能帮助学生将文字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拓展提高
1.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诗句里面藏着的对子。
(1)引导学生观察字数特点,如果是一个字对一个字,我们把它称为单字对;两个字对两个字时称为双字对。
(2)总结声律启蒙的重要特点:字数相对,内容相互关联。
2.游戏:注意记清每组对子的内容,做找对子的游戏,老师说第一个字,学生迅速找到这个字和与这个字相对应的字或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帮同学检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以及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对韵”的特点,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对这一独特语言形式的喜爱。
(四)观察临帖,学写汉字
1.观察“虫”字,认识笔画“提”。
(1)教师强调三步观察法:笔画、占位、要点。
①观察笔顺:书平放,手指指书描笔顺。
②观察占位:“口”稍扁,中竖写在竖中线上。
③字形要点:第五笔为提,学习笔画提。
(2)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和范字进行比较。
(3)生生互相欣赏,找不足,改一改。
2.观察“云、山”字,认识笔画“撇折、竖折”。
(1)学生当“小老师”教笔顺,老师指导学生找占位,观察字形特点。 “山”的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占格要点:“云”第二笔横长,在横中线上起笔。
字形要点:“云”撇折上提,顿点有力;“山”最后短竖要出头。
(2)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和范字进行比较。
(3)生生互相欣赏,找不足,改一改。
【设计意图】要重视新认识笔画的书写,引导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有序观察生字结构,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书写的整体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乐之旅吧!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读《声律启蒙》。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韵吟诵中,既巩固了识字的任务,又体会了对韵歌的韵律美,促进了学生的积累。拓展的课外阅读,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七】对韵歌教学设计
《5.对韵歌》教学设计
《5.对韵歌》教学设计
乐平市第九小学 韩乔建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3种笔画。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通过学习对韵歌歌,感受对韵歌的节奏美。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学会运用类似“云对雨”的“对子”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朗读课文
1. 请学生看屏幕,教师朗读课文。
2. 教师讲读课文意思:在这篇课文中,藏着很多个对子,你能找
到吗?
3.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读课文,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教
师先读,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看黑板便打节奏读课文。
二、 认读生字
1. 教师出示:对、云、雨、风、花、鸟、虫,让学生自主认读,
并说说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在哪见过这些生字?
2. 教师把这些生字打乱顺序,让学生开火车认读。
3. 玩游戏,找朋友。教师把写有对、云、雨、风、花、鸟、虫这
些生字的卡片打乱顺序,指名到讲台上找出可以组成对子的
字.
4. 你能从中任选一个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吗?
指名组词语。教师指导:先说我选哪个字,然后再组词。
三、 举一反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高兴的学习了对韵歌。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对子,就等着聪明的同学们去发现呢?谁发现了赶快告诉老师呀!
生:大对小,高对矮,胖对瘦,天对地.
师:大家都很棒。这样的对子生活中很常见,大家只要细心就会发现。
四、 诵读课文,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二、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教师板书生字,学生自由交流,观察生字的字形。
2. 学生自由交流,说说这几个字的书写顺序。
3.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教师教会学生提、撇折、竖折3种新笔画。教师告诉学生书写要领。
虫:有六画,写时要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云:共四画,第三画是撇折。
山:先在竖中线上写一竖,略长,然后写竖折,写在田字格的左边,竖的长度比中线上的竖略短,最后在右边对称处写上最后一竖,与左边的竖一样高。
4. 教师边总结边范写,学生书空练写。
5. 请几位学生上台书写,比一比谁写得更好。
三、 读背课文
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虫、云、山”的书写,掌握了3种新的笔画,并将课文流利地背诵下来,收获很大!大家回家后可以将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5.对韵歌
虫:
云:
山:
【篇八】对韵歌教学设计
《对韵歌》教学设计
识字
《对韵歌》教学设计
陆云华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3.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3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3个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二、读儿歌
1.自己读儿歌,把读不准的字画上小问号。
2.学生质疑读不准的字,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3.同桌同学互读小儿歌,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儿歌,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5.通过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3.教师抽读卡片,顺读,逆读,打乱读。
4.巩固生字的读音,做贴字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读生字卡片,读对的就把卡片奖励给他,让他把生字贴在拼音下面,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
四、了解字义
1.这些生字大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这些字吗?想想,一会儿说
给大家听一听。
五、记忆生字的字形对韵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2.指名读儿歌。
二、书写生字
1.要想写好每个字,光能按笔顺描下来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观察每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
2.请大家先认真观察4个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3.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水)
4.学生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5.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6.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篇九】对韵歌教学设计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教学设计
部编本《对韵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对韵歌》是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识字部分第五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国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目标:1.认识“对 云 雨 风 花 鸟 虫 ”七个生字。
2.会写 “虫 云 山”三个字。
3.了解对韵歌这种文学形式。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对 云 雨 风 花 鸟 虫 ”七个生字。
2.会写 “虫 云 山”三个字。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对韵歌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学习一篇优美有趣的课文,出示课
件对韵歌三个字。在学习美文之前我先让大家欣赏几幅美图。
二. 学习生字:
1. 边播放图片边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这个字怎么读。读过之
后找学生口头组 几个词,老师相机做指导。然后让学生
通过男女生交替读和小组赛读等形式记 住其他几个生字。
2. 出示带生字的迷宫和带生字的水果课件,做走迷宫和摘果
子的游戏让学生能够掌握认识生字。过渡语:同学们,欣
赏过美丽的图片,老师再带领大家去果园摘果子好不好。
但是要想进入果园必须先经过一座迷宫,我们一起去闯迷
宫吧。然后,闯过迷宫就是摘果子。我设计了几种不同的
水果,有苹果 橘子 香蕉 梨等,上面分别写了不同的词
语。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加深对生字的印
象。
3. 鼓励学生自己变对韵歌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
韵歌,对韵歌的形式有哪些。 然后,每出示两幅图就指名
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对什么,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更具有效
果。因为他们都预习过课文,所以很容易说出每一个对子。
这样设计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 识记对韵歌 也是通过齐读,分散读,学生领读的形式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轻松学会背诵课文。来进行,特别
是变成歌曲来唱,更增添了学习的多样性,
5. 拓展延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变成对韵歌的形
式。可以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齐背对韵歌,抽查上节课所学生字。
二. 学习生字
1. 出示云虫山三个字。
2. 讲解每一笔的写法和占格规则。
3. 让学生说出每个字的笔顺和应注意的要求。
4. 读一读字,再进行组词。
5. 学生临摹。
6. 教师下去巡视指导纠正。
7. 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奖励。并展示给学生看。
三. 板书设计
虫 云 山
四.布置作业
把每个字在作业本上写三行,要求干净公整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