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论语》十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
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读懂人物。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后五则: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4、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是为了更好的做人→思想修养
学习态度
教学反思:
刘前江
【篇二】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论语教案五年级
【篇三】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集体备课教案论语
集体备课教案
《论语》十则
大彭镇义安中学 顾红燕
《论语》十则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篇四】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论语》阅读教案
《论语》片段赏析、诵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句子,理解句子内容,领悟学习道理。
2.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掌握诵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联系自己的学习体验,掌握诵读《论语》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聆听孔圣人的教诲!经过这段时间与孔夫子的对话,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孔子?(学生发言)
2.引导学生各种形式诵读学过的论语中关于“孝、忠、信、仁、君子”的句子。
3.导入
二、对话交流,体悟“学习之道”
1. 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复习学习古文的方法:读、译、议、诵,注意停顿、节奏。
3. 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4. 集体汇报交流,师相机引导鼓励。
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指名读。通过注音或解释指导读准“是知也”中“知”的读音。
(2)我来读,你来答,理解句子的意思。
(3)想想孔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实事求是)同时以“不懂装懂”的故事来加深理解。
(4)吟诵句子
第二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我们对于不懂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2)指名读,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3)孔子在启示我们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4)吟诵句子
5. 诵读童谣
6.小结:原来孔老先生是要你们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能不懂装懂,同时面对不懂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感到羞耻。
7.再次吟诵,诵出韵味。
三、拓展延伸,内化“学习之道”
1.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记录了孔子许许多多的关于各方面的言论。
2.出示有关内容
3.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总结吟唱,品味升华
1.继续学论语,诵论语,在论语的陪伴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听唱《论语》,动员学生学《论语》
附:板书设计
论语—学习之道
实事求是 读
敏而好学 译
不耻下问 议
诵
【篇五】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这四句古文的意思,知道这些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2、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激发学生研读《论语》的兴趣。
3、初步感受孔子的伟大思想,品味孔子博学幸福的一生。
4、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学生古诗连背。
2、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背诗声,真让人陶醉。是啊,这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诗名句,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是韵味十足。一首首优美的古诗,向我们传递着浓郁的经典文化,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听咱们班老师介绍,同学们都非常爱读书,那么饱读诗书的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成语接龙的游戏,好吗?生做游戏。
同学们知道的成语可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成语,你听说过吗?请看大屏幕:请你帮我读一读。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同学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从一本书上流传下来的,那就是《论语》。你知道《论语》吗?请介绍一下。
出示有关《论语》的资料: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论语》传递给我们的是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共有20篇,分别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论语》,感受古圣先哲的无上智慧。一起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谁了解孔子?刚才我们知道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书,那孔子是谁呢?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个子很高,头顶生下来有个山丘,所以叫孔丘。《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们对话的语言,在他去世后,弟子们整理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有七十二人,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还有个子贡,孔子去世后,七十二贤守孝三年,子贡守孝六年。国外建的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叫孔子学院。现在全球有210所孔子学院,他们分布在64个国家。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孔子,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三、品读体验
1、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孔子和《论语》有了初步的了解,孔子三岁丧父、17岁母亲又去世,家境穷困,童年在苦难中成长,但他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30岁时,名声大振许多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学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到2500年前的杏坛下,与孔子的弟子们共同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你来读这句话。
同学们,古文简洁精练,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同学们,‘学问学问,贵在有问',在这句话中,哪一个字你不理解呢?
预设:
我的问题是:学而时习之的‘学'是什么意思?
我的问题是: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
学:你理解的‘学'指学什么呢?那你知道孔夫子讲的‘学'又指什么吗?
习:是什么意思? ‘时习之'什么意思?
时:经常。说:通‘悦',愉悦,高兴。
同学们,请看这短短的9个字,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道理。孔子教导我们:学习知识并且经常温习它,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做这样一件事,孔子认为是‘不亦说乎'。学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读书:把我们刚才的理解送到句子里,你来读一读,有点味道了。 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我从同学这儿学到了怎样友善待人,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啊。 淡泊名利,轻松愉快,快乐生活,快乐学习,这就是孔夫子教导我们时刻应该做到的,希望所有的同学们都能做个快乐的人,度过幸福的人生。
2、小组合作学习2-4句。聪明的人能从这三句话里学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请同学们选择你们小组感兴趣的一句来学习,一会我们共同交流。开始吧!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汇报交流:同学们,分享知识是一种快乐,下面就让我们共同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哪位同学先展示你的学习收获?
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罔'是什么意思?‘怠'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怎么理解?什么叫‘温故'? 第三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对哪句话特别有感受,说说你的理解。
请三位同学,走过来,问其中一个同学,他们中哪一个可以作为你的老师?看咱班这些同学,你有多少老师?为什么?生分别说。
这就是今天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用镜子照照自己,不好的也可以当反面老师。孔子一生,无时无事不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故有‘学无常师'之说。有记载的有郯子、老聃、苌弘和师襄子四人。苌弘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孔子拜他为师,学习音乐。师襄子是鲁国著名乐官,教孔子弹琴。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其意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
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索得到的。圣人孔子拜师求学的精神,登门求教、学无常师的做法,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古人的智慧,完善今天的自己。
感情朗读全文: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来感受先人的无上智慧。
四、巩固延伸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1、这四句话都懂了吗?‘学习之道'指什么呢?
生自由说,师总结,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思想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流传到了今天。孔子先生不仅仅在教我们学习之道,他还从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等方面给予我们无限的启迪。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这样的语言我们怎么能不去背呢?诵呢?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看看能背几句?配乐学生背诵。
2、《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聚,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让我们以今天这短短的一节课为契机,走近伟大的孔子先生,阅读经典与经典同行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改变人生的宽度;不能改变人的起点却能改变人的终点今后就让们我继续与经典同行阅读博大精深的《论语》,指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回家默写这四句话,并背给家长听,阅读《孔子传》或《论语》,感受孔子伟大的思想,幸福自己的人生。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你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你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你是多么地幸运!
【篇六】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论语》第1课时教案
《论语》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论语》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文体的特点。
3、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内容,初步感知教材的特点。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4、通过听范读,感受古文的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主要贡献。
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本节课的课件。
2、《论语》前三篇的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课件出示孔子图像)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板书:孔子),被
人们尊称为“圣人”(板书:圣人)的孔子。
二、走近“圣人”
(1)生平经历
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2)政治才华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板书:礼、仁)的学说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3)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出示课件)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
(出示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
三、走进《论语》
1、《论语》的作者及内容
(出示课件)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编成《论语》(板书)一书,共20篇,分别是《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子张篇》、《尧曰篇》。 每篇的题目都是以开头的前两三个字而命名的。
(出示课件)《论语》的“论”是伦理的意思,所以读作“lún”。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二是关于思德修养方面的。
2、《论语》的体裁(出示课件)
(1)语录体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句中的“子曰”的“子”是指孔子。
(2)对话体
如: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记叙体
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3、《论语》在中国地位
A、宋代的朱熹把《论语》列入“四书”(板书:“四书”之一)之中,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B、《论语》阐述了孔子的全部思想,它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源头。
C、宋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
4、《论语》对世界的影响
(1) 1793年,法国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了《法国人权宣言》第四条。
(2) 日本战后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全面质量管理,一个就是以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主要是《论语》),对全体员工和广大国民所进行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广义的文化教育。
(3)《论语》中的许多话都已成为格言而流传于世。联合国甚至将“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四、亲近《论语》
1、学生自我浏览《论语》的前三篇,初步感知教材,找一找哪些是语录体、哪些是对话体。
2、学生提出疑问。
3、欣赏1——3篇范读,初步感知朗读特点。(播放视频)
4、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一些方法:(出示课件)
(1)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解:了解大意
(3)行:把学到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五、结束语
同学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论语》必定为知识经济熏染的时人含英咀华,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学《论语》,用《论语》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吧!
六、板书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孔子: “圣人、万世师表” “礼” “仁”
《论语》: “四书”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
【篇七】师生座谈教案论语
论语教案(全一册)
《〈论语〉选读》教案
目 录
一 为政以德""""""""""""""""""""""""""01
二 克己复礼""""""""""""""""""""""""""
三 待贾而沽(略)"""""""""""""""""""""""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 仁者爱人""""""""""""""""""""""""""
六 君子之风""""""""""""""""""""""""""
七 求诸己(略)""""""""""""""""""""""""
八 周而不比""""""""""""""""""""""""""
九 出辞气远鄙倍""""""""""""""""""""""""
十 学以致其道""""""""""""""""""""""""" 十一 诲人不倦"""""""""""""""""""""""""" 十二 高山仰止"""""""""""""""""""""""""" 十三 沂水春风"""""""""""""""""""""""""" 十四 中庸之道"""""""""""""""""""""""""" 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
一 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
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地方,处所。共:通“拱”,环抱,环绕。) ..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通“导”,训导。齐:整治,整顿。) ..
(3)有耻且格(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
(4)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往。仆:驾驭车马,赶车。) ..
(5)庶矣哉(庶:人口多。) .
(6)道千乘之国(道:通“导”,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国.....
力中等的国家。)
(7)敬事而信(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
(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表示揣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恐怕”。.....
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做标志,即“过尔”,责备你们。)
(9)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能施展出能力就就其职位。陈,陈设,这里....
有施展的意思。就,趋向,靠近。列,行列,位次。)
(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出现危险。持:持正,扶位。 .....
颠:跌倒。扶:扶起。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一说为独角犀...
牛。柙:关野兽的笼子。椟:匣子。)
(1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恨。) .
(1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有国......
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寡:人口少。贫:财物少。)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文德:整治礼义教化。文德,礼乐仁义的...
政治教化。)
(15)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附益:增加。附,增益。) ..
(16)年饥,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用:资财。) ...
(17)盍彻乎?(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
(18)草上之风,必偃(上:加。偃: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
(19)使民以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劝:努力。) ..
(20)临之以庄(临:面对。庄:庄重。) ..
(21)举善而教不能(举:举荐,推举。荡舟:覆舟。)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通假字、固定短语)
【以】
(1)为政以德(介词,用) .
(2)使民以时(在""时候) .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起提宾作者,把) .
(4)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以,介词,因为) ...
(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 .
(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 .
(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表递进,而且) .
(8)临之以庄(介词,用) .
【而】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承接关系,无义) .
(2)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
(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又,或不译) ..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 ..
(5)其身正,不令而行(连词,表转折<?>,却) .
(6)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不译) .
(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 .
【于】
(1)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于) .
(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
(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 .
(5)固而近于费(介词,和,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