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文具的家的教案 一下文具的家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文具的家的教案

走近鲁迅(讲座草稿)(网友来稿)

张振起

一、对鲁迅的评价。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最好有图片和朗读。)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自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话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钱玄同:“我认为他的短处有三点(一)多疑。他往往听了人家几句不经意的话,以为是有恶意的,甚而至于是要陷害他的,于是动了不必动的感情。(二)轻信。他又往往听了人家几句不诚意的好听话,遂认为同志,后来发觉对方的欺诈,于是由决裂而至大骂。(三)迁怒。譬如说,他本善甲而恶乙,但因甲与乙善,遂迁怒于甲而并恶乙。(1936年10月24日) (图片)

(钱玄同在朋友聚会时话很多,经常是滔滔不绝,鲁迅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爬来爬去。)

林语堂: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 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 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 鲁迅。

“ 鲁迅所持非丈二长矛,亦非青龙大刀,乃炼钢宝剑,名宇宙锋。是剑也,斩石如棉,其锋不挫,刺人杀狗,骨骼尽解。于是鲁迅把玩不释,以为嬉乐,东砍西刨,情不自已,与绍 兴学童得一把洋刀戏刻书案情形,正复相同,故鲁迅有时或类鲁智深。故鲁迅所杀,猛士劲 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鲁迅终不以天下英雄死尽,宝剑无用武之地而悲。路见疯犬、癞犬、及守家犬,挥剑一砍,提狗头归,而饮绍兴,名为下酒。此又鲁迅之一副活 形也。

“ 然鲁迅亦有一副大心肠。狗头煮熟,饮酒烂醉,鲁迅乃独坐灯下而兴叹。此一叹也,无 以名之。无名火发,无名叹兴,乃叹天地,叹圣贤,叹豪杰,叹司阍,叹佣妇,叹书贾,叹果商,叹黠者、狡者、愚者、拙者、直谅者、乡愚者;叹生人、熟人、雅人、俗人、尴尬

人、盘缠人、累赘人、无生趣人、死不开交人,叹穷鬼、饿鬼、色鬼、谗鬼、牵钻鬼、串熟

鬼、邋遢鬼、白蒙鬼、摸索鬼、豆腐羹饭鬼、青胖大头鬼。于是鲁迅复饮,俄而额筋浮胀, 睚眦欲裂,须发尽竖;灵感至,筋更浮,眦更裂,须更竖,乃磨砚濡毫,呵的一声狂笑,复 持宝剑,以刺世人。火发不已,叹兴不已,于是鲁迅肠伤,胃伤,肝伤,肺伤,血管伤,而

鲁迅不起,呜呼,鲁迅以是不起。——《鲁迅之死》(廿六年十一月廿二于纽约)

二、鲁迅的家庭。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71年(同治十年)中翰林。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因顶撞上司被革职,后一直在北京作官(内阁中书)。1893年10月因犯科场代人行贿罪被判“斩监候”,关在杭州七年,1901年被释放。(因刑部尚书薛允升是他的同事)。祖父主张孩子多看小说,尤其喜欢给孩子讲西游记的故事。祖父常讲“在官场应酬,要能随机应变,既要谦和不得罪人,又要能为自己辩解。”又说:“做人很难,动辄得祸,人得有保护自己的本事。”他最终死在家里,终年68岁。

鲁迅的祖母:早逝,蒋氏是后续。她为人和蔼慈祥,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家族中的人都很喜欢她。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0——1896)他身体不好,先是吐血,后是腿肿,脾气暴躁,久病三年后去世。他一生没有什么职业,死时自语道:“呆子孙,呆子孙!”大概是自责吧,谁知道呢。

鲁迅的母亲:鲁瑞——(1857年11月19日——1943年4月22日)以其自修能达到读书的程度。其娘家在绍兴城昌安门外东北35里外的安桥头。后搬家到皇甫庄。她的祖父叫鲁世卿,在北京给皇帝的木料仓库管帐。她的父亲叫鲁希曾,有两子三女,鲁瑞是三女。

(逸事:鲁迅的母亲晚年曾把孙子海婴的照片放在床头,谁来给谁看。她也把周作人孩子的照片挂在墙上,但并不向客人说什么。鲁迅说:“这是老太太的外交手段。”鲁迅曾自称儿子周海婴为小狗屁,母亲不许,严责。鲁迅以后再不敢叫了。)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周建人

周作人 (1885~1967) 现代散文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901年秋入南京水师学堂,始用周作人名。1906年赴日本留学,与鲁迅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1911年夏回国后,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第五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他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并撰写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明确提出“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谈虎集•思想革命》);积极提倡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纪录研究”的“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和“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的“平民文学”(《艺术与生活•平民文学》),反对“违反人性”的“古代礼法”、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歌颂“才子佳人”,宣扬“迷信”、“黑幕”、“色情狂”、“奴隶”哲学的“非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周作人同时以极大的热情介绍了俄国、日本、希腊文学以及波兰、匈牙利等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并用自己的散文和新诗创作(代表作《小河》)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和同时代不少寻求道路的先行者一样,他的社会思想和文学观念相当庞杂:“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条可以行的大路”(《雨天的书•山中杂信》)。但总的说来,资产阶级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五四”时期,他正是以此作为主要的思想武器,投入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并且在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的文学界和思想界都有着较大影响。

“五四”以后,周作人一方面作为“语丝”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写了大量着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散文,继续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反对甲寅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与封建隐逸思想有了发展,进而提倡“以表现个人情思为主”的文学(《文艺的讨论》),1922年1月30日《晨报副刊》,提出“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的口号(《雨天的书•生活之艺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虽然仍有“对于现状的不平”(鲁迅1934年5月6日致杨霁云书,1981年版《鲁迅全集》12卷),但更对人民革命斗争满怀忧惧,思想逐渐远离时代的主流,公开鼓吹闭门读书,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在理论上也倒退到根本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彻底革命性质,把它看作是明末公安派文学运动的再现,同时提倡闲适小品,把文学作为“供雅人”“摩挲”、“抚慰和麻痹”的“小摆设”(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虽经各界人士的多次劝说敦促,周作人仍留在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北平,不久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督督办、东亚文化协会会长、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伪职。日本投降后,以叛国罪于1945年12月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写作有关鲁迅的回忆资料外,主要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学”之嫌(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药味集•谈俳文》)、《立春以前•〈文载道文抄〉序》),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风格的《碰伤》、《卖汽水的人》、《乌篷船》、《谈酒》、《吃茶》等名“只见苍蝇,不见宇宙”(《知堂文集•苍蝇》)了。不但取材越来越远离时代,风格也“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读者中的影响日趋缩小。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在民俗学研究、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希腊及日本文化研究、性心理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药堂语录》、《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过去的工作》、《知堂乙酉文编》、《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儿童杂事诗》,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文学小论》,文学史著作《欧洲文学史》,书信集及序跋集《周作人书信》、《苦雨斋序跋文》、《周曹通信集》、《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作主要有:《红星佚史》、《域外小说集》(与鲁迅合译)、《炭画》、《点滴》(后改为《空大鼓》)、《现代小说译丛》(与鲁迅、周建人合译)、《现代日本小说集》(与鲁迅合译)、《陀螺》、《狂言十番》、《玛加尔的梦》、《黄蔷薇》、《两条血痕》、《希腊拟曲》、《希腊的神与英雄》、《希腊女诗人萨波》、《乌克兰民间故事》、《俄罗斯民间故事》、《阿里斯托芬喜剧集》(与罗念生合译)、《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译)、《浮世澡堂》、《古事记》、《石川啄木诗歌集》(与卞立强合译)等。

(鲁迅曾对周作人有一句很简短的评价:“周启明颇昏,不知外事。”)

周建人(1888—1984),字松寿,又字乔峰。鲁迅的胞弟。1888年11月12日生于浙江绍兴。幼年辍学,刻苦攻读,自学成才。辛亥革命前后,曾在故乡绍兴先后任小学、中学、女子师范学校教员。1920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哲学,1921年10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曾编写中学动植物教科书、自然科学研究丛书等;还在《东方杂志》、《妇女杂志》、《自然》杂志任编辑并发表文章,提倡妇女解放和普及科学知识。

周建人早年就和中国共产党人有交往,1923年认识瞿秋白,并应瞿秋白的邀请,在上海大学讲授进化论,并先后在神州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任教。1927年秋,鲁迅到上海定居后,周建人经常同鲁迅、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一起学习马列主义,讨论中国社会问题。1932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政府迫害进步人士,营救被捕革命同志。抗战胜利后,在生活书店、新知识书店任编辑,并经常在进步报刊《民主》、《周报》、《新文化》、《文萃》、《文汇报》、《联合晚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卖国、独裁、内战的政策,他同马叙伦等于1945年12月3O日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上海辗转到达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

北平解放后,周建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6月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的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并出席了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建人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第九、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有一次,鲁迅和周作人两人商量给三弟起名,咬文嚼字半天,最后说“侃”字好,就叫“侃人”吧!后来,鲁迅觉得不好听,给改为“建人”。周建人是个植物学家,妻子叫王蕴如,女儿叫周晔。鲁迅常对周建人说:“不管压力多大,要顶得住;不管冤屈多深,要受得了,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要奋发和自爱。一自暴自弃,就没有出头之日,只能沉沦苦海了。”)

四弟椿寿(生于1893年6月13日),因发热发烧早逝。

姐姐端姑,未满一岁即殇。

妻子朱安。1906年7月26日与鲁迅结婚,他26岁,她29岁。婚后四日,鲁迅东渡日本三年,1919年,鲁迅回国迁居北京,但和朱安分居。1947年6月29日,朱安去世,终年69岁。朱安生前反复对人讲:“周先生对我不坏,彼此间没有争吵。”又说“我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1942年2月1日,蒋介石派秘书长郑彦芬代表他本人送她10万法币。并说:“委员长说了,不受不行。”朱安只好收下。)

妻子许广平。

许广平(1898—1968)女,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早年就读于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6年9月到广州,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兼舍监。1927年10月在上海与鲁迅结婚后协助他工作。1936年10月19日与宋庆龄等商量鲁迅治丧事宜,决定由宋主持鲁迅葬礼。1938年与郑振铎等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12月15日在上海租界被日军逮捕,狱中坚贞不屈。次年3月1日获释。1946年1月13日与宋等参加追悼昆明一二一惨案中于再等死难师生大会。次年任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1948年经香港转到东北解放区。次年7月7日与宋等出席上海各界纪念“七七”庆祝解放大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56年10月14日与宋庆龄等出席鲁迅遗体迁葬仪式。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著有《许广平忆鲁迅》等。(鲁迅称许广平叫“小刺猬”,“乖姑”。鲁迅自称你的“小白象”。)

儿子周海婴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27日。在他将出世时,许广平一度出现难产的迹象。当医生为此征求鲁迅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鲁迅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也许鲁迅认为这孩子是意外的收获,为了孩子的坚强,他对新生命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爱。海婴这个名字,鲁迅取自上海出生的婴儿这一意思。他对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他于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一个“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周海婴承认,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小时候,父母就教导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周海婴夫人马新云回忆说,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是邻居。弄堂里的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耍,大家并不在意周海婴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从不刻意去摆架子,孩子们彼此平等、感情融洽。(他195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广播电视局工作。婚后有三子一女,妻子马新云是中学教师,1981年5月,他拿到父亲鲁迅的稿酬27万元。在父亲病重时,他玩“药瓶”,对父亲喊“明朝会!”完全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海婴三岁时,鲁迅写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三、鲁迅求学、读书生活。

(1)、求学:1886年 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1892年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鲁迅在故乡绍兴呆了17年。

1898年 5月,鲁迅带着母亲给他的8块银圆往南京去。远房的叔祖周庆蕃在江南水师学堂教汉文并当轮堂监督。这个学校是不收学费的,所以鲁迅去投考而考取。入学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武有七德论》

1899年 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学采矿,期间他的成绩很好,学会了骑马。

鲁迅在南京求学4年。

1902年 2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官费留学,共5人。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基础知识。期间成立了浙江同乡会,出版了杂志《浙江潮》,还有《说镭》、《中国地质略论》发表。

1904年9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成绩在142人中排68名。1906年3月、4月间因深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退学,肄业。

1906年 六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独逸语学校研究文艺,搞翻译,跟章太炎先生学习《说文解字》等,与周作人编《域外小说集》两册,在东京和上海销售。因周作人在立都大学未毕业就跟羽太信子结婚,羽太家又很贫穷,为了贴补家里和二弟的费用,鲁迅回国工作。

鲁迅在日本求学共7年。

(2)、读书:1912——1913年读书较杂,属于博览;

1914年,大部分时间看佛书;

1915——1916年,仍读佛经,间读拓本、墓志、壁画等;

1917年——1920年主要整理文化遗产;

1924年,读美术书籍;

1926年主要读苏联文学书籍并搞翻译;

1927年以后到上海,主要到内山书店购书、读书。(据许广平回忆整理)

附:鲁迅的买书和藏书

根据《鲁迅日记》逐年统计,24年间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圆,约合今人民币480万元。而其中耗资1万3千多银圆用来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人民币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耗资5千多银圆(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十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笔者注:1912年一块银圆的实际购买力,约合今日人民币50多元;1926年一块银圆合今40多元;1936年一块银圆合今35元以上。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比例。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本文采用一块银圆平均合今人民币40元的估算值。)

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个年头中,鲁迅收入的平均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可见读书、购书、写书、教书,是鲁迅一生始终不渝的最强烈最持久的嗜好。

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即鲁迅寄宿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原称山会邑馆)的7年半期间,鲁迅独居一屋、长夜孤灯惟以书为伴。他在民国教育部多年任职的月薪相当稳定,除了积攒存款准备置办房产(三进大四合院以备接母亲家属来京合住)之外,经常以十分之一左右的收入、专门用来到琉璃厂等处购置图书。

但从1920年到1926年夏,即鲁迅先后居住在北京八道湾11号、砖塔胡同61号、宫门口西三条21号期间(离开北京南下之前),鲁迅的经济状况有所下降。由于北洋军阀政府长期拖欠教育经费,鲁迅在这7年内,收入比1919年的水平减少了大约30%,而同住一个“大宅门”的周作人夫妇挥霍无度,作为长兄的鲁迅经济负担加重,手头拮据,仅能以收入的大约5%用来购置图书。其中境况最差的1920年,仅购书51.80银圆,占收入的2%;1924年仅购书99.24银圆,占收入的3.8%;这几年是鲁迅生活最苦闷、思想最彷徨、健康状况最受损坏的苦斗阶段。

1926年夏天鲁迅由北京南下厦门、半年后又转往广州,1927年中鲁迅携许广平赴上海定居。此后,他作为自由撰稿人依靠“爬格子”的版税和稿酬谋生,经济上独立自主,生活上得到保障。

鲁迅在上海度过了比较宽余的晚年。1926-1936年这十年间,他除了“上养老、下养小”以外,自己生活很节省,却能够保障以收入的十分之一乃至六分之一用来购置图书。

图书,是鲁迅最珍惜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的不朽著作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书。他还利用藏书和借书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预先购置了大量参考书籍,甚至委托朋友们从欧洲、日本购买外文原版。……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帐,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9千6百多册书籍和6千9百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万6千5百件图书。在《鲁迅日记》中郑重其事地一一著录在册,如数家珍。

即使如此,鲁迅还经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一些珍爱的图书无法购置而遗憾!……

我统计分析并核实了“鲁迅购书费用及其占收入的百分比”,内心深为鲁迅对书的挚爱而激动、而震撼。鲁迅的物质生活多么简朴,而他的精神生活多么富足!这富足的标志就是鲁迅的藏书。由《鲁迅日记》《鲁迅书信》整理出的鲁迅购书费用的史料,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生平一以贯之的对金钱的态度,更深层的意义,是体现了一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由此更加证实了我多年前提出的观点——“离开了经济生活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鲁迅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以他超越了‘权’和‘钱’的自由职业作为稳固的经济保障。鲁迅的经济生活,足以摆脱了官的威压、商的羁绊,从而保持了他的精神主权和人生价值。”

(查《鲁迅日记》自1912年5月5日到北京,到此年12月31日大约8个月的时间,他曾去琉璃厂26次,购书画91种,花去大洋164元有余。在此期间,他还多次的从日本的相摸屋书店邮购书籍,可见鲁迅爱书藏书读书之不凡。)

四、-鲁迅的老师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无论是在人品声望,还是对我国现代文学的贡献,都是卓越非常,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中翘楚,伟人一个。而成就这样一位大师的,当然是他的老师。在教过鲁迅先生的老师中,有三位老师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产生过重要作用,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跟这三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分不开。

在鲁迅先生众多的“先生”之中,他写过的,自认为对他影响很大的有三位:

第一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关于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具有反清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辱国丧权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心于淡泊的生活,不愿意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对于孔子,他是相信的,但没有到笃信的程度,所以书屋里不设孔子的牌位。这在旧私塾中是罕见的事。体罚是旧私塾用来压迫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此来强迫灌输封建思想。寿镜吾“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为人耿直,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很严,所以他的书屋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在最反动、最腐朽的清代末年,由于寿镜吾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三味书屋也就成为当时当地的书塾中比较开明的一个。

《三味书屋》中提到鲁迅的老师寿镜吾,他是浙江绍兴覆盆桥人,学生都尊称他为寿老先生。这个“老”不但指年龄大,还包括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意思。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他20岁考取秀才后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60年。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放学时,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拄着拐杖上门访问。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寿老先生非常喜爱鲁迅,说他脑筋“活络”、“懂事”。有一次寿老先生出了一个对子叫“陷兽入阱中”,许多学生苦苦思索都对不好,鲁迅对了个“放牛归林野”,寿老先生非常高兴,称赞“樟寿(鲁迅小时名)聪明。”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第二位:《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先生。

藤野先生介绍: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第三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介绍: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巨人之一,他的独特的学术可当之无愧地称作“章学”,是二十世纪中国国学的一块瑰宝。他勇于直面二十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各种时代课题,并使他的学术、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他努力用自己的思想、学术来解决一些时代课题。他从激烈动荡的社会、狂怒的革命风暴、跌宕起伏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他广泛接触了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生活实践,并提出了各类问题,经由他自己钻研、思考和探索,取得精神生产的巨大成果。章太炎的学术思想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就在于此。中西文明、古今文明这两种不同文明也在他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虽然他一辈子都在顽强地追求,企盼着寻找到中国所应走的适合于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但他头脑中所有的新与旧、革命与保守思想等都非常清楚地表现出来。他在思想上、学术上也表现出这种内在矛盾惶遽,使他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和思想界的影响也朝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

章太炎的一生,可以说,“一波三折”:改良——革命——反动——再革命。“戊戌变法”前后,他积极地投身到改良主义思潮中,参与康、梁发起的“戊戌变法”。他被聘担任《时务报》的撰述,主笔于《时务报》,用自己的文章向封建残余势力作不懈的斗争,因此被清政府通缉多次,多次流亡海外。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和辛亥革命以前,章太炎是革命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他猛烈地抨击黑暗,想要粉碎旧世界的秩序,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即便和邹容一起被监禁、坐牢受迫害也仍丝毫不动摇。这一个时期的章太炎在学术上的成就也很大,革命活动并没有影响他的学术研究工作,反而因为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不断论战的关系,促使他去读更多的书,对各种问题进行更深刻的钻研。在辛亥革命前,他主笔《民报》,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使其成为革命政论家。在《民报》被迫停刊,他专门从事讲学工作以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学术,对许多学术问题的看法逐渐系统化起来。但章太炎在学术思想上也有其两面性。他有许多成就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而他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一些充满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的学术编著,是我们应当予以批判的。从武昌起义到护法战争的六年多当中,章太炎虽然因为头脑里的思想在作怪,说过一些糊涂话,做过一些糊涂事,但是他从帮助袁世凯转变到与袁世凯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从反对孙中山转变到再度与孙中山合作,因此我们还不能断然地说他逆革命之道而行事。他像一个不会划船的人一样,虽然不断地在水中打圈圈,但是他的主观愿望是想要随着潮流前进的。然而,在护法战争失败后的短短几年当中,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上又一次走向了反动。但当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时,他又站在中华民族的利益上,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止。

章太炎的一生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深刻的教育,使我们知道了一个来自旧社会的革命者想要紧紧地跟上时代的脚步是不容易的,必须继续不断地自我改造,跟自己头脑中的旧思想残余作斗争才行,不然的话,干革命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旧思想的影响会把人推拥到革命的反面去,即使是一个曾经赫赫有名的革命家,也会转化成为时代的绊脚石的。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章太炎旧学的深厚,新学上的独特思考和体会以及他立足于社会实践去探索、思考、创新,从而体现出时代的精神,成为时代的镜子,为推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真知灼见。章太炎站在社会巨变的浪潮前列,卓尔成为大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章太炎在众多的领域内作出了突出的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对推动我们这个伟大而古老的民族适应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方面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 。

 这里借用鲁迅的话概括章太炎的一生是最为公允的:“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史上还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见姜义华著《章太炎评传》第351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版。

五、鲁迅先生的几个特点

1、勤奋博学

(1)、下面请看曾为北大旁听生的作家鲁彦对当时鲁迅先生授课情况的具体描述:

“每次每次,当鲁迅仰着冷静的苍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旁,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皱纩映衬着才显出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定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言,既不赞誉,也不贬毁。“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出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全人类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有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渐与愤怒……”—— 摘自《北大逸事》

(2)、据周作人回忆,“鲁迅从小喜欢书画(线装书和画谱),有些书一时买不起,他就抄书。他抄的书有《茶经》(三卷)、《五木经》(三卷)、《穆天子传》、《南方草木状》、《北户录》、《桂海虞衡志》、《释虫小记》、《燕子春秋》、《蜂衙小记》、《记海错》、《说郛》,又抄越中史地书,凡八种。”周作人说:“鲁迅自来勤苦作事,为他人所不能及。”

(3)、 夜吃辣椒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

非也。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2、 关心青少年。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丰富的,他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所谓的“仁义道德”的悠久历史,其实就是“吃人”的真实记载;他还指出教育的实质,即“解放了的社会,就是解放了自己”;他认为教育培养“新人”应当是有“自立能力”的,“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为父母占有的人”;他希望青年学生要敢笑、敢怒、敢骂、敢打,有朝气,敢作敢为;他激励青年为国奉献,不要无为地牺牲,也不要无所作为。

儿童教育是先生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他看来,儿童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世人为之震惊,这呐喊声至今回响在人们耳边。如何教育好孩子呢?先生认为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理解孩子,别把孩子当成大人;二是要指导孩子,平等对待;三是解放孩子,使之自立。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恐怕也不过时的。

有一次,先生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边谈边吃,突然先生的儿子海婴突然说有碗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觉得味道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小孩子乱讲,没加理会。先生听了海婴的话后,马上将儿子吃剩下的那一筷子菜挟起来尝了尝,对大家说味道确实坏了。柳亚子听到这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做到。

3、谦虚谨慎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

我想,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鉴于过去我们对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有些误解,我们想在此多说几句。

一个典型的观点曾经影响了一部分人,他们认为鲁迅获得了提名,但遭鲁迅拒绝,因为他不愿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增添光彩。这种将事件政治化的解释,虽然具有激进色彩,拔高了鲁迅,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首先,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操作程序就会知道,提名和获奖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从提名到获奖有许多路要走,有的由提名到获奖中间长达二十余年,有的作家每年都获得提名,但终其一生亦未能获得评委的垂青。很少有一次获得提名便获得通过的。

其次,我们来一个假设,如果1927年鲁迅先生没有拒绝提名的话,能否在这一年摘取桂冠呢?可以看看1927年的评奖经历。这一年,评奖竞争非常激烈,进入候选人名单被淘汰的作家,竟有36人之多,这其中还包括托马斯•曼和高尔基这样屡获提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同时,法国一批有影响的学者推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格森。这种推荐的号召力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把鲁迅和这些作家相比,他创作的数量或许还略嫌轻了些。(本文摘自《荆棘与花冠——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回眸》,陈春生、彭未名著,武汉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4、富有情趣

(1)、许广平曾以景宋的笔名写了题为《罗素的话》的文章,请鲁迅改正。鲁迅在1925年7月16日给许的信中这样说:“拟给九十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都给罗素。

(2)其一:教员寄宿舍有两所,一所住单身者曰博学楼,一所住有夫人者曰兼爱楼,不知何人所名,颇可笑。(1926年9月26日给许的信)

其二: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他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刺了我两个小伤,一股上,一膝旁——晚上就痊愈了——这里颇多小蛇,但到天暗,我已不到草地上走,连晚上小解也不下楼去了,就用磁的唾壶装着,看没有人时,即从窗口泼下去。(1926年10月28日给许的信)

(3)、鲁迅的烟茶食

鲁迅先生有吸烟的嗜好。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在北京的时候,他吸的,总是哈德门牌的拾支装包。当他在人前吸烟的时候,他总探手进他那件灰布棉衫里去摸出一支来吸,他似乎不喜欢将烟包先拿出来,然后再从烟包抽出一支,而再将烟包塞回袋里去。他这脾气,一直到了上海,仍没有改过。不晓得为了怕麻烦的原因呢?抑或为了怕人家看见他所吸的烟,是什么牌。”

鲁迅先生爱吸烟,所以茶的需要量便随之增多。在山会邑馆时,据周遐寿在《补树书屋旧事》中说,鲁迅也是一向不十分讲究的:“平常喝茶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杯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吃的也只是这一种。”由此看来,简直与浙东农民吃的茶缸差不多。

鲁迅喜欢北方面食和菜肴。鲁迅居北京15年,这使他养成了喜食北方面食和菜肴的习惯。 在北京的最初几年,鲁迅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会馆当时伙食很差,鲁迅有时就买只鸡回来加工,或下面吃,或到附近的清真馆吃清汤大块牛肉面,这是用原汁牛肉汤加上肥瘦相当切成方块的牛肉,配以北方的切面,售价不高却经济实惠,很受鲁迅喜爱。

六、鲁迅与他同时代名人。

1、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著名作家,曾邀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后移居美国。

2、郑振铎(1898——1958)浙江永嘉人,著名学者,鲁迅曾送他明版的《西湖二集》,对他的学术研究给予很大帮助。

3、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曾任“左联”重要职务,深受鲁迅信任。

4、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著名作家,与鲁迅关系一直很好。

5、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著名女作家,鲁迅曾多次帮助她,促使她在文坛成名。

6、许寿堂(1882——1948)浙江人,著名教育家,鲁迅挚友。

7、巴金(1904——)四川成都人,著名作家,1934年与鲁迅交往,曾受鲁迅先生的教导鼓励。

8、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人,1913年来华,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鲁迅曾多次在书店避难,他是鲁迅的好友。

9、史沫特莱(1890——1950)美国人,作家、记者。鲁迅的文章由她翻译并在美国刊物上发表。

10、埃德加 斯诺(1905——1972)美国人,作家、记者,1933年开始翻译鲁迅小说。

11、苏雪林(1899——1999)安徽太平人,女作家,是鲁迅的学生,后在台湾任教,曾以反对鲁迅著名。

12、梁实秋(1903——1987)浙江杭县人,著名散文家。曾与鲁迅做过激烈论争。是鲁迅主要的“论敌”。

13、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文艺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与鲁迅友谊深厚。鲁迅曾把何瓦琴的对联送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4、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鲁迅的好友。

15、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文艺批评家,鲁迅的学生和战友。

七、向鲁迅作品学什么。

(一)肖像多采取简笔勾勒的白描:

这是一种简笔勾画人物肖像主要特征的手法,它对肖像不做精雕细琢,浓墨重彩的描绘。鲁迅作品的人物肖像很多都运用这种手法,我们学生写作文,可以仿照这种手法,因为它既简练又传神。例如:

1、《孔乙己》里这样描写孔乙己肖像: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纪念刘和珍君》里这样描写刘和珍肖像: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祝福》里这样描写祥林嫂肖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4、《药》里这样描写康大叔肖像: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5、《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样描写白莽肖像: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6、《阿Q正传》这样描写阿Q肖像: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以上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白描,概括出这个特点,下面就是引导学生去仿写了。当然,除了白描,鲁迅对人物肖像的描写还有对比,反复,分总和动静结合等手法,这些都要通过课文慢慢体会,然后才谈得上仿写。

(二)、语言多采取同中有异的反复。

看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看来,该简练则简练,该繁冗则繁冗,方各尽其妙。

例如:《祝福》中有两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一处是祥林嫂二进鲁家当佣人时,她去摆福礼,四嫂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一处是捐完门槛的祥林嫂坦然的去摆福礼,四嫂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处语言都是告诉祥林嫂不要动祭品,但语气却大不一样。前一句是较温和的劝告方式,而后者则是很强硬的命令式。两次话语的时间相隔两年,但都是在年终祭祖时。第一次四嫂认为祥林嫂作为寡妇没有资格摆祭品;而当祥林嫂捐了门槛自认为有资格时,四嫂却没把它当一回事,用了更严厉、更强烈的语气禁止了她。这反复出现的话语,将祥林嫂做人的最后的希望打得粉碎,是将她推向悲剧深渊的直接动因。

还是在《祝福》中,作者借主人公祥林嫂之口,不厌其烦地重复“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天……”那近三百字的“阿毛的故事”。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繁冗拖沓”,阿毛的夭逝对祥林嫂的心理的打击之大,对她的精神摧残之巨何以体现呢?正是这样的“繁冗拖沓”,才揭示出祥林嫂精神至于崩溃、心灵的惨苦至于麻木,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鄙视的妇女形象才跃然与纸上。

又如在《故乡》中,杨二嫂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富于个性化语言来完成的。杨二嫂在作品中只说了六句话:

1.“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2.“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3.“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4.“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5.“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就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6.“阿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仅此六句话,却用了那么多的感叹词,用了那么多的感叹号,很符合杨二嫂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可谓反复得适得其所,恰到好处。杨二嫂和闰土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但由于她是经营豆腐的小本生意人,因职业的关系,形成了她泼辣、机巧和精通世故的性格特征。这些言语,把她那口快舌尖、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很符合她的阶级、职业、经历和性格特征的。

(三)、动作多采取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他的作品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非常鲜明生动的。

例如,在《社戏》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篙,阿发拨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湿通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这段文字所用的动词都是十分准确生动的。“跳”和“拨”这两个词,准确地把少年朋友们急迫心情和兴高彩烈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因为得到大人们的恩准,终于可以去看戏了,大家非常高兴,便急不可耐地“跳下船去,也用不看互相推托,双喜和阿发便主动承担了“拨”篙的任务。接下来,“陪”和“聚”字也甩得很合适。因为“我”是客人,大家对“我”都很客气、很友好,就连年幼的也都主动地“陪”着“我”,不让“我”寂寞,“聚”字则把少年朋友们亲密无间、团结融洽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接着“点”和“嗑”字,用得十分形象,不仅把摇船的小朋友十分熟练的本领、灵活敏捷的动作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还使人产生船篙触石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接着“飞”字,则进一步地把朋友们那种急切心情和船速之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又如在《一件小事》中的:“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车把上带着一个人”,“兜着车把”,“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我时时熬了苦痛”,“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浮在我眼前”等等,这里的“拖”、“带”、“兜”、“榨”、“熬”、“浮”等动词用得非常传神。

正如作家苏雪林所评:“鲁迅作品用字造句都经过千锤百炼,故具有简洁短峭的优点。”

此言不谬。

(四)、心理多采取议论抒情的文字加以渲染。

鲁迅的许多文章都用议论和抒情来传达心理感受,给读者以深沉朦胧回味无穷的美感,值得让学生在习作借鉴。

例如《故乡》的结尾:“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作者议论深刻,写景舒缓从容,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理冲击,可以让学生模仿。

又如《藤野先生》的结尾: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议论抒情层次清楚,感情真挚,也值得学生学习。

如果抛开人物描写来看,鲁迅在用语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总结的以下几条:

不说“如果”说“倘”,不说“更”说“愈”,

不说“大概”说“大抵”,不说“就”说“便”,

不说“偶尔”说“间或”,不说“擦”说“拭”,

不说“漫步”说“踱着”,不说“充满”说“弥漫”,

不说“还是”说“依旧”,不说“好象”说“宛然”等等。

这样的用词,一方面是时代使然,一方面是个人习惯。在不因文害意的前提下让学生学着用是有益的。另外,作品中的“独词独句成段”,“多重修饰成分”,“空行自然分段”,“写事多写三件”等方法也很多很常见,限于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的重见天日。它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鲁迅茅盾研究中的重要历史文献。

1996年7月1日新华社电讯宣布,在1936年4月17日出版的油印《斗争》(中共西北中央局机关报)第95期上,发现了鲁迅茅盾贺信的全文,贺信全文的发表,也纠正了以前流传中的谬误。

对鲁迅藏品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鲁迅遗留下的手稿、书稿、藏书、拓片、画像、木刻、印章、艺术品等等,都是宝贵的文物,对这些珍品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也是刻不容缓的事,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海外鲁迅研究有了明显变化,过去由于政治偏见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在逐渐化解。   当前鲁迅研究领域中有一些引起争议、形成新闻热点的问题。一位逝世已经60年之久的作家,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淡化,相反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也是鲁迅的魅力所在。

九、鲁迅逸事: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大多数人只知道他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的日常生活。

友人这样说鲁迅的日常生活:他能过刻苦朴素的生活,那是不错的;说他过的是刻苦朴素的生活,那就可以保留了。所谓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者,是从田间来的,知道稼穑之艰难的,但也懂得都市的资产阶级的种种物质享受,在许多场合,他应对自如,和“洋人”在一起,也显得从容自在,毫无拘谨之态。林语堂在依定盘路那大洋楼的派头,可说是十足洋化的;鲁迅坐在那儿,也毫无寒怆之色。他毕竟是绍兴人,而且在北京住过多年,见过大世面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合乎大雅之堂。他生前最赞同的一句话:“君子可使居贫贱也”,居贱不易,居贫更不易,“见大人则藐之”,要不做到佯狂态度才对。

 有人说“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成语,拿来形容鲁迅是很恰当的。沉迷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们,对于物质的注意是很相反的。他对于衣服极不讲究,也许是一种反感使然。据鲁迅自己说,小的时候,家里人叫他穿新衣,又怕新衣弄脏,势必时常监视警告,于是坐立都不自由了,是一件最不舒服的事。因此,他宁可穿得坏些,布制的更好。方便的时候,譬如吃完点心糖果之类,他手边如果没有抹布,也可以很随便地往身上一揩。初到上海的时候,穿久了蓝布夹祆破了,友人曾买到蓝色的毛葛换做一件,做好之后给他送去,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穿上身,说是滑溜溜不舒服的,没有法子,这件衣服只好转赠别人,从此不敢做这一类质地的衣料了。直到最后一年,身体瘦弱得很,经不起重压,特做一件丝棉的棕色湖线长袍,但是穿不到几次,就变成临终穿在身上的殓衣,这恐怕是成人以后最讲究的一件了。鲁迅先生的一条棉裤还是三十年前留学时代的,已经补过了多少回,周老太太有一次实在看不过去了,所以叫周太太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的时候,偷偷地放在他的床上,希望他不留神能换上,万不料竟给他捧出来了。

鲁迅的起居,也是无定时的,他在北京时,每天常是到子夜才客散。之后,如果没有什么急待准备的工作,稍稍休息,看看书,二时左右就入睡了。他并不以睡眠为主而以工作为主;假如倦了,也就倒在床上,睡两三小时,衣也不脱,被也不盖,就这样打一个盹,翻个身醒了,抽一支烟,起来泡杯浓茶,有糖果点心呢,多少吃点就动笔了。有时,写作的意兴很浓,放不下笔,直到东方发白,是常有的事。《伤逝》那比如书脏了,有时也会用衣袖去揩拭,手不干净的话,他也一定洗好了才去翻看。书架上的书,摆得齐齐整整,一切文房用品,他必亲自经手,有一定的位置,不许放乱。他处理书房的种种,就像药房那样整齐有序。鲁迅常说:“东西要有一定的位置,拿起来才便当。譬如医师用的药瓶,随手乱摆,配药的就会犯配错药的危险。”平时无论怎么忙,他的抽屉,总是井然有序,不愿别人去翻动的。他最不愿意借书给别人,除非万不得已,有时他宁愿另买一本送那朋友的。他把连续的期刊,按年月按卷数包起来,扎好了,写上书刊名及期数,有如图书馆的分类。他所包扎的书,方方正正,连用绳子都有讲究,总以不至于损及书页为主。他对于线装书的整理,自有一番手脚,有时拆散修理,重行装订。那部名贵的《北平笺谱》,还添了青布包面。偶有缺页,他也自己动手拆添完善,才算了事。

鲁迅自幼绘画,一丝不苟,很有耐性。有一回,他在堂前作画,过程中,因事他去,祖母看看好玩,就去补画几笔,却画坏了,他就扯去另画,以至他的祖母也觉得过意不去。鲁迅还亲手做信封,有时就用别人寄来的信封,翻转面来重做,有时就用一张长方硬纸;拆叠得齐整匀称,比书坊买来的还挺刮些。他平日把一切包裹纸,纸袋,梧得平平整整,绳子也卷好,随时可用。他就是这么节省物力,丝毫不会浪费,这些小地方,充分体现了他的细心与耐心,更显得他的修养。

替鲁迅生活作标志的,似乎是烟,而不是酒。每一个和他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烟不停手的,一面和客人谈笑,一面烟雾弥漫;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工作越忙,烟也抽得越多。每天总在五十支左右。有一时期,他病了,医生警告他,多抽烟,服药也是没有用的,他却还是吸烟不停,关心他的人再加监视也没有用。他抽的都是廉价品,这类香烟,质料本来不好,再加了他吸得多,吸得深,对于他的肺病影响是极大的。他是绍兴人,对酒很内行,却绝不多饮,如果有事也适可而止。他父亲是个酒鬼,喝醉了时常发酒疯骂人,这一印象给他很深刻,他因此就节制自己。他在厦门大学时期,曾经醉过一回,因为那一时期,环境很恶劣,他气愤不过,把胸中的忿话说出来了,喝了大量的酒,有些醉了,回到住所,靠在椅子上抽烟睡熟了,香烟的火头把他的棉衣烧了一大块,等他惊醒过来,身上热烘烘,眼前一团火,倒是一幕趣剧。大概他情绪不好时,也就喝点酒来浇愁。他是性子刚的人,在这些小节目上,最能反映他的性格。

鲁迅爱喝清茶,他所爱的不是带花的香片,而是清涩的龙井茶。鲁迅也不是喝功夫茶的人,不过,茶要喝得浓,浓浓一杯热茶,也是一种刺激,一种享受。鲁迅也爱吃糖果,吃的也是几角钱一磅的廉价品。他也爱洋点心,北京东城有一家法国点心铺,蛋糕做得很好,他偶而也买来享受一番的。冻肉、油豆腐、青鱼干,对他是永久的蛊惑,同时,乡下人对于城市型生活的欣羡,贫穷中过来人对于阔老的享受方式的神往,也在心胸盘旋。这便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意识。他有一回说:“我们都是马二先生,吴敬梓写马二先生那么馋;吴敬梓自己一定很馋的。”鲁迅爱看电影,这是他的精神休息。他要坐楼座,付最高的票价,把心神松下去。不一定选最好的片子,侦探片、打斗片、滑稽片、生活风景片他都看,也爱看五彩卡通片。他最后看的是一部苏联片《复仇艳遇》,那是他去世前十天的事。

十、结束语:

走近鲁迅,我们惊讶的发现:几十年来,对他的评价,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走近鲁迅,我们会慢慢理解:他的家族是怎样从小康堕入困顿的;了解他的亲情和爱情。

走近鲁迅,我们看到了:先生是一个多么勤奋刻苦的求学者。

走近鲁迅,我们受到有益的教育:他对恩师有着怎样的感恩和怀念。

走近鲁迅,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原来鲁迅先生是如此生动,如此丰富,如此多面的普通人。

走近鲁迅,我们从他的交际中真切的感到:他的确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文学大师。

走近鲁迅,我们会再一次拜读先生的作品,重新感受其作品的博大精深。

走近鲁迅,我们将永远鄙视那些把先生无限神化或者魔鬼化的人们。

走近鲁迅,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殿堂!

2004年1月19日写

2005年2月21日星期一完稿(草)

 

作者邮箱: tjdgzzq@sina.com

【篇二】文具的家的教案

文具的家教案

文具的家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具的家》,师随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见面礼。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绘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2、想听故事可不那么容易,老师啊,要看谁有火眼金睛,能找出我故事中几个特别的字。

讲述绘本《》。将生字教学融入故事中。将新、丢、平、每、文具几个生字融入绘本中。

3、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们,你们发现刚才故事中的那几个特别的字吗?。

相机出示生字卡:新、丢、平、每、文、具。

你们可真了不起,各个都是小孙悟空,这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来。现在请大家自由的读读,等下比比谁读的最准确。 学生自由读字。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了哦!(指名读、齐读)

出示PPT:新、丢、平、每、文、具。

大家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记住了它们。老师可要增加难度哦。 出示PPT 新书 每天 平时 文具 丢东西

设置游戏。

比比谁最快。老师指哪,你们就读哪个词语,看哪组的小朋友读的最正确,反应最快,。

指名读、开火车读、再齐读。(随机)

谁可以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一句话。

过渡:你们都说的非常棒,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把文具摆放

的很整齐,课文中的贝贝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把书轻轻地翻到第82页,听老师范读课文。 刚才老师读的时候,观察了大家的表情,看来大家也很想读,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老师布置的这四个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出示PPT)

1)、标好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2)、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新、丢、平、每、文、具”六个生字。

3)、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我们为什么帮文具找家?

一、 检查自学情况

过渡:问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帮文具找家?”

因为她把文具丢了。

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从哪句话中知道,贝贝把文具丢了 出示PPT:“我从 这句话中,知道贝贝把文具丢了。”

生回答,随机出示PPT,内容“我从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这句话中,知道贝贝把文具丢了。”(飞入啊) 句子中,一和就像一对好朋友,形影不离。谁能把这句补充完整?(引导:用“一~~~~~~就~~~~~~~”说话。

出示PPT,展示“1、我一回到家就写( )

2、我一写完作业就( )

3、 一 就 。

文和平是我们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如何写好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播放 微课。师示范,学生书空,再学生练写

【篇三】文具的家的教案

第15课《文具的家》优秀教案(含反思)

15 文具的家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皮);小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铅笔)。(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3)生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检查预习。

(1) 教师导问: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 )和( )之间发生的事。( )总丢文具,( )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的,最后( )知道了文具的家在哪里。

(2)教师课件出示新词:

文具、一次、丢失、仔细、检查、所有、他们、每天。

(3)教师指名领读在书上圈画的生字、新词,教师适时正音。

(4)游戏 “闪电读词” :同桌一齐站起来,老师点哪个词,同桌就开始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5)教师范读:同学们,解决了生字的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师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圈画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由读: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我们可以用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方式来读。

(7)轮流读: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识记生字

(1)游戏“闪电出字卡”。教师读第1自然段,请同学仔细听。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预设:生1: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一撇加一个“去”字,就念“丢” 生2:我是用想一想的方法记住的。“去”字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上面的“撇”就像手绢。我想象小朋友们在玩“丢”手绢。

(4)教师读第2自然段,学生举字卡“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找”字。

预设: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找”字。提手旁加一个“戈”就念”找”。 生2: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认识“找”字。“拍”字右边的“白”换成“戈”就是“找”。

(5)关注“新”的斤字旁和“些”字左上角的“止”。

(6)小组交流识记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通过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轮流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字。“闪电出字卡”游戏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巩固生字。

三、写字指导

1.教师课件出示“文”“找”“办” 3个要求会写的字,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文具的家的教案

2.教师边指导边示范,注意占格位置。

文:注意最后一笔捺的起笔位置,不要和横相接。

找:右边的“戈”字, 第一笔横向右上倾斜,第二笔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 办:教师书空示范,起笔是横折钩,不要和“为”混淆。

3.学生在田字格里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抓住写字的指导重点,有的放矢,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1.教师导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节课,你记住了哪些字?学会了几种识字方法?你认为你写得最好的字是哪一个?

3.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强调平实、扎实、不花哨。所以,课后总体感知内容,以及对识字方法的复习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对识字教学更有帮助。文具的家的教案

第二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阅读愿望

1.课件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呢?

2.师:文具们可伤心了,怎样把它们送回家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具的家》。(板书课题:文具的家)

设计意图:用课件展示平时学生不注意丢弃的文具,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平时的浪费,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

二、看图读文,懂得要爱惜文具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

教师指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看谁能说出与图画相符的话。

预设:生1:我看到桌面上有乱丢的本子。

生2:我看到桌面上的书摆放得乱七八糟。

生3:我看见妈妈惊讶地张开嘴,好像很生气。

生4:我看见小女孩睁着大眼睛,好像在说“对不起”。

2.教师导学:同学们能够准确地说出图画上的内容,真了不起。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文中第3、4自然段中的语句。)

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贝贝和妈妈的话。

3.你认为妈妈为什么生气?

预设:生1:贝贝是一个粗心的孩子,总把文具弄丢。

生2:她不爱惜文具,不会整理,不会照管。

生3:她总这样肯定会影响学习。

(师引导教育:文具是我们学习上的好帮手,好伙伴,我们应该像对待好朋友一样爱惜它们。)

4.妈妈说贝贝天天“丢东西”,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贝贝可能丢过哪些东西? 贝贝“眨着一双大眼睛”,心里在想什么呢?

预设:生1:我确实不知道啊!

生2:我该怎么回答啊?

5.多天真可爱的孩子啊,假如你是贝贝,能不能读出她的感受呢?文具的家的教案

6.假如你身边的人也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或者不明白,会眨着大眼睛问什么呢?

7.谁能用“眨着眼睛”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结合生活情境,了解词语意思,同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惜文具的教育。

三、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师导问:我们都来当写字小能手,在十分钟之内,按老师教的方法,仔细观察“包”“让”“次”“平”的占格,分析字形。

2.小组交流,指生汇报。

重点:“包”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应先外后内。

示范“平”的书写,上横稍短。

3.同桌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准确。

4.词语开花,积累词语。学生开火车读本课的一个生字并组词。

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交流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生字书写得正确、美观。

四、拓展延伸 评价鼓励

【篇四】文具的家的教案

《文具的家》教案

《文具的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笔筒设计的基本方法。

2、学习立体物品的装饰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设计制作生活用品的能力。

3、懂得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的习惯。

4、通过设计应用活动初步学习感受笔筒文化,知道笔筒的使用价值与收藏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笔筒的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巧妙地利用自己身边的废弃物进行笔筒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彩色水笔或油画棒、彩色纸张、各种纸盒、铁丝、胶水等。

(教师)课件、笔筒实物若于件,多媒体课件、笔筒实物若干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认识笔筒,初步了解笔筒的造型、材料和装饰特点,并感受笔筒文化。

2、引导学生在欣赏笔筒时讨论笔筒的设计创意点。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笔筒的形状特点,启发学生设计造型独特的笔筒。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各种笔筒的材质,进一步拓宽设计思路。

5、启发学生观察、研究各种笔筒的装饰手法,学习多样的表现方法。

6、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请学生大胆设计一只笔筒,要求尽可能详尽地表现出笔筒的形状、材质和装饰特点。

7、学生在进行笔筒设计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9、展示并表扬设计稿完整或者设计有新意的学生作业。

10、引导学生讨论制作笔筒的基本步骤,探究交流制作。引导学生讨论制作笔筒的基本步骤,探究交流制作饰;另一种是完全由自己来制作,包括基本形状的设计和各种装饰美化。

11、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笔筒制作的多种方法。

12、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根据设计稿选取身边易找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制作一只笔筒。

13、学生在制作笔筒时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工具材料的安全使用。

14、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笔筒作品,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15、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笔筒、欣赏笔筒、研究笔筒。

【篇五】文具的家的教案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15 文具的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具、次、丢、哪、新、每、平、她、些、仔、检、查、所”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文、次、找、平、办、让、包”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具、次、丢、哪、新、每、平、她、些、仔、检、查、所 ”12个生字,学会“文、次、找、平、办、让、包”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学生学习习惯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的文具盒里都摆着铅笔、橡皮,能说说他们有什么用吗?

2、小朋友自由发言。

3、教师归纳: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能帮我们做这么多事情,真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哪!

(出示捡到的玩具)可是这些小伙伴却被他们的小主人弄丢了,它们很伤心,让

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找个家吧!(板书课题:文具的家)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生:文章讲了贝贝乱丢文具,在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爱护文具的好习惯。(教师引导)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合作探究。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具、次、丢、哪、新、每、平、她、些、仔、检、查、所”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文、次、找、平、办、让、包”,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2、

3、 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听写生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

2、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六个)

3、教师、男生、女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三、合作探究。

1、全班读课文,回答问题:贝贝经常丢的是什么文具?(铅笔和橡皮)

2、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只擦了一回,就找不着了。你有过这

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怎样才能不丢文具呢?贝贝怎么做的?(贝贝把文具都仔细检查装进文具盒)

你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

3、读文,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贝贝像妈妈爱她一样,爱着她的小伙伴们?(每天、仔细、所有、回家)

4、你觉得贝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粗心、知错就改、友爱)

5、学完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应该像贝贝一样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6、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刚才小朋友们都明白了要爱护学习用品,每天要收拾好它们。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2.学生整理书包。

3.评出优胜者,奖励,鼓励其他同学。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的家》

经常丢文具

妈妈教导

贝贝 爱护文具

把文具装进文具盒

【篇六】文具的家的教案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文具的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字,并端正整洁的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阅读愿望。

1、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

文具们可伤心了,它们都要离开你们去找贝贝了,你们想不想留下它们呀、

2、快去找小贝贝商量商量吧。

二、板书课题:文具。随文识字:具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三、自由读文,读准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反馈指导:

(1)、文具、丢、时候、仔细、已经

(2)、学生评议,鼓励与纠正并用。

(3)、用多种方法读准要认的生字。

四、反复阅读实践,读通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助,帮助对方把课文读通。

3、读文,师生评议:能否做到正确流利。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读生字。

五、整体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谈的问题吗?

六、联系实际质疑,引发深层探究。

1、你有过小贝贝这样的现象吗?你想过为什么吗?

2、怎样才能做到不丢文具呢?

3、鼓励学生互动,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七、选择性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八、总结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文具的家的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生字。

2、感悟课文内容,养成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训练想像,培养习惯。

1、出示插图,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文具,你会想些什么?说什么?

2、先自己想,再做交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自主表达。

二、联系实际,学习表达,自我教育。

1、看看自己的小书包,说说有哪些小伙伴?

2、试着用书上的语言说说,你是怎样疼爱它们的。

3、再用自己的语言练一练。

4、推选说得最好的学生作总结。

三、学习会写字,辨析字形,正确书写。

1、复习“文具”,并用文具说一句话。

2、拿出识字卡片,独立分析: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同桌检查汇报,再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4、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师指导。

5、生字找朋友。组词练习,巩固记忆。

6、描红抄写。

7、教师巡视。

四、巩固识记生字,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1、读读我的词语库,说说你还从文中积累了哪些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板书设计

6 文具的家

铅笔 橡皮 转笔刀 文具盒 仔细 疼爱 平平安安

【篇七】文具的家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5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5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

2、会写“文、找”等7个字。

3、认识偏旁:斤字旁“斤”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逐步养成爱护学习文具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谈话:我们有一个好朋友,每天都要我们背着来上学?(书包),书包里有我们的学习用品,有文具盒,课本,作业本等。我们的书包是我们学习用品的家。你知道书包里谁是文具的家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文具的家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文具的家的教案

老师板书课题《文具的家》,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同学们看图片,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jù cì diū nǎ xīn měi pínɡ tā xiē zǐ jiǎn chá suǒ wén zhǎo

具 次 丢 哪 新 每 平 她 些 仔 检 查 所 文 找

bàn rànɡ bāo

办 让 包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新:音节:两拼音节,偏旁:斤字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zǐ 仔细

zǎi 肥仔

反义词

新——旧 仔细——粗心

近义词

天天——每天 从此——自此 仔细——认真,细心 平平安安——平安无事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斤字旁“斤”,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文具的家的教案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我会读(课后朗读)

1、学生一起朗读。

2、开会车朗读。

六、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写偏旁

哪——( ) 每——( )

也————( ) ( ) ( ) 检 ——( )

加偏旁

上——( ) 欠——( )

戈——( ) 亲——( )文具的家的教案

反义词

新——( 那 ) 粗心——( )

七、升华学习

游戏:找朋友游戏

老师把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拿音节卡片和生字卡片。然后拼读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

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短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6个自然段)

2、你是怎样确定的?(这篇课文有6个段落开头空两格处)

3、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贝贝的铅笔怎么了?(用一次就丢了)

(4)第一段写贝贝铅笔用一次就丢了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自然段,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 请同学说一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 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贝贝的橡皮怎么了?(擦一次就丢了)

(4)第三段写写贝贝橡皮擦一次就丢了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自然段,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请同学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3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问号,2个句号)

(3)贝贝回家向妈妈要什么了?(新的铅笔橡皮)

(4)妈妈说什么了?(你怎么天天丢东西呢)

(5)贝贝说什么了?(我也不知道)

(6)第三段写贝贝丢了文具后,每天回家向妈妈要新的文具。

6、请一二三列同学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四自然段妈妈说的这句话包含有几句话?(2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2个句号)

(3)妈妈说什么了?(你有一个家,每天平安回家,你要想办法叫你的铅笔,橡皮,转笔刀也要有自己的家)

(4)第四段写妈妈叫贝贝想办法让文具有家。

7、请四五六列同学一起读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五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个自然段有1个句号)

(3)贝贝找到的文具的家是谁?(文具盒)

(4)第四段写贝贝找到了文具的家是文具盒。

8、同学们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1)请同学说一说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1句话)

(2)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检查什么?(铅笔,橡皮,转笔刀,是不是回家了)

(3)仔细的近义词是什么?(细心,认真)

(4)伙伴的近义词是什么?(朋友)

(5)所有的小伙伴指什么?(铅笔,橡皮,转笔刀)

(6)第六段写贝贝懂得了收拾好自己的文具

9、老师总体提问。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呀?

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这篇课文写贝贝是一个丢三落四的孩子,总把文具弄丢,然后再向妈妈要新的文具,经过妈妈的提醒,贝贝想到了文具盒就是文具的家,从此贝贝养成了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起因——贝贝的文具用一次就丢,

天天要新文具 丢三落四不可取 文具的家 经过——妈妈让她想办法让文具有个家 学习用品要爱惜 结果——文具盒是文具的家,

从此贝贝每天都让文具回家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六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读。

六、考考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文具的家的教案 一下文具的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