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筏子教案
《筏子》(北师大版)
筏子
袁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4、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教具准备:黄河水车的图片,羊皮筏子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2.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3.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浊浪()心悸()相称()
似的()汹涌()吞噬()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5.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互动2: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互动3:上一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互动5: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互动6: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互动7: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互动8:这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研读与赏析:
见课后习题
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2.利用课外时间参观黄河水车,羊皮筏子。
补充材料: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
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兰州市北滨河路180号的陈老汉便是一个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过是橡皮筏,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祖居兰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个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
【篇二】筏子教案
《伐子》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梅洪建
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灿烂无比的优秀文化。黄河流域富饶的土地提供了我们充足的营养、强健的体魄,而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主人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下面请大家带着黑板上的这几个问题认真研读本文。
(教师板书预习提纲)
1、标出小节号,解决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
3、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气氛。)
师:各小组是否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关于生字词,我们仍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方法。由一个小组选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生字,指定其他小组上来给生字注音。第三小组。
(第三小组代表到黑板上写出如下生字:悸、湍、噬、艄、篙)
(第一小组代表注音:jituanshishaogao,第三小组进行批阅,师生共同拼读)
师:第二小组代表复述课文。
生:这本文仅是讲故事吗?如果单就讲故事这一点而言,我们来把刚才这位同学归纳的内容具体展开一下:一个什么样的艄公在什么样的黄河上划羊皮筏子?筏子有多大?筏子上坐了多少人?表现如何?观看的人表现如何?现在各组根据我刚才提供的思路,假想你是一部电影的编导,在你的影片中该如何展示这一场面?现在各组认真讨论研究一下,选出一名“导演”向大家进行描述。
(各组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并把相应内容记录下来。)
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依次到讲台上来,向大家介绍你们执导的“奥斯卡”大片。
第一组:我们编导组的设计是:(1)《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呈现的是奔腾不息、浊浪排空的黄河,黄河的远处有一个小点慢慢移动,逐渐变大,我们看清是一个羊皮筏子,上面坐着五名乘客,还有一个撑船的艄公,乘客的身旁放着两只满满的麻袋。波浪把小筏子冲得左摇右摆,但船上的乘客却谈笑自如,从容镇定。接着镜头定格在艄公身上,他同样镇定自然,态度认真仔细。接着镜头慢慢移向岸上,岸上的人的表情也在不断的变化:由担心逐渐变为佩服。
师:第一组同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根据我刚才的提示,他们的描述是比较全面具体的。下面其他小组同学进行描述时,相同的内容就省去不说了,只要把你们与第一小组不同的设计说出来就行了。
第二小组:我们的设计与他们不同的就是没用《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我们觉得这个音乐不好,不符合课文的内容。
师:你具体说说是如何不符合的?
第二小组:《黄河大合唱》是描写抗战的,而《筏子》是描写划船的,当然不符合。
师:好,组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了。
师:刚才我们共同“观赏”了一个精彩的电影片段,现在请各组同学思考一下,你“看”了刚才的片段,有何感想?思考五分钟,每一名都可以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五分钟,教师巡回检查各组讨论情况。)
生1: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生2:艄公划船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生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生4: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师:刚才几名同学说出了各自观赏的感受。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本文主要通过对艄公的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师:非常好!本文的确描写了上面几位同学所述的那些内容,写乘客的大胆镇静是为了写什么呢?
生: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师: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生: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呀。
师:对,那写艄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师:那文中是如何点出的?在哪一部分?
生:在第九节、第十节。
师:非常好!这就是本文给我们揭示的真理!希望这深刻的人生哲理能给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成功增光添彩。课后以“成功路上我们应该这样做”为题,写一篇随笔,并完成《课课练》上相应的练习。
【篇三】筏子教案
《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
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序号11—-003组长签字
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介绍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内容。
研读课文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
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音,准备复述。
吞噬shì湍tuān急一泻xiè千里胆惊心悸jì木罐guàn筏fá子篙gāo浏líu览艄shāo公
浊zhuó浪排空化险为夷yí
如履lǚ平地
指名复述、评议、提问:
(1)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生听记。
指名介绍、补充、批注。
生解说。
听读课文,在文中注音后识记。
勾画内容要点,准备复述。
生思考,交流,回答,批注。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交流、回答。
小结课文通过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从而赞美了勤劳勇敢、智慧坚强的中华民族。
第二课时课时序号11—-004组长签字
导入新课研读赏析课文。
拓展与延伸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5.这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
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
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1.上一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2.说说有关黄河的名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听写回答。
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
讨论、批注、记录。
小结本文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体现了黄河的凶险壮美,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设计黄河大小勇敢、智慧
万马奔腾深筏子艄公
浊浪排空急轻镇静、机敏
黄河主人战胜凶险挑战自然
作业布置
1.词句品味第二小题。
2.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3.利用课外时间查阅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的现状。
武贵珠
【篇四】筏子教案
教案:筏子
2 筏子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黄河壶口图片或视频材料、歌曲《黄河大合唱》磁带或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3、搜集有关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 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黄河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小知识〕
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筏子教案
三、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四、检查预习。(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浊浪( )心悸 ( ) 相称 ( ) ....
似的( )篙子( )吞噬( )湍急( ) ....
浏览(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 ...
(2)选词填空:
①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②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五、引导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篇的思想感情。
1、正音。
2、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
(学情预测:与上一篇课文《长江》相比,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羊皮筏子”上,或者停留在“对黄河的赞美”上,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从课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上来窥见本文的写作主旨。)
明确: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
2、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
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风格,初步体会多种表
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以及全方位使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写作特色。
1、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
(学情预测:对语言特色,学生的认识往往会比较习惯地停留在修辞手法、词语使用等方面。例如本文的用词就比较有气势。这些是学生认识语言特色的基础,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等方面加以思考。)
2、教师明确:
⑴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⑵本文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结构紧密,文气贯通。 (板书:⑴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⑵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
七、布置作业。筏子教案
1、反复朗读全文。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至四题。
【附】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
⑴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
⑵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
第二课时
一、探讨艄公形象意义,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篇五】筏子教案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筏子》教学设计3
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筏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诵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2、问题探究法,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2、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1、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
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2、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二、正课:
1、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时,对照注释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规模( ) 浊浪( ) 心悸( ) 相称( )
似的( ) 汹涌( ) 吞噬( ) 湍急( )
浏览( ) 化险为夷( ) 如履平地( )
2、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的复述课文内容。
3、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
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筏子教案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4、上一篇课文写的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要赞美的又是什么?
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5、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10段)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描写的不仅仅只是筏子或是黄河,它更是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四、作业布置:
1、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每个抄5遍。
2、找出文章中的四字成语,并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正课:
1、回顾上节课内容。
(明确: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2、现在我们大家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以上几点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3、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
4、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
(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5、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6、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
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对比、衬托使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7、那么,同学们来看课后第一题: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明确:
(1)大水车 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2)羊皮筏子 反衬: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3)人的心情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8、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9、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
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10、学了本文,你能悟出何种人生和社会道理,请你分析一下。
A、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不仅要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还要“小心”“大胆”和“镇 定”。
B、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我们要靠信念、胆略和勇气,也要靠智慧、知识和沉着。
C、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课堂小结:
文章运用了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不仅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也歌颂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告诉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三、作业布置:
1、基础训练册第二课。
2、背诵文章第10自然段。
补充: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篇六】筏子教案
教案:筏子
2 筏子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3、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4、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3、搜集有关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 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小知识〕
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到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61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经过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三、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四、检查预习。(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浊浪( )心悸 ( ) 相称 ( ) ....
似的( )篙子( )吞噬( )湍急( ) ....
浏览(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 ...
(2)选词填空:
①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②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
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五、 引导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篇的思想感情。
1、本文描写的形象主要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答、三个,分别是黄河、羊皮筏子、艄公
2、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筏子教案
答、艄公,从课文的第10节可以看出。
3、作者为什么认为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
答、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4、这一段中哪一个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艄公的赞颂?
答、黄河的主人
5、作者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
6、在人与黄河(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征服了自然,是个胜
利者,所以作者热情地赞颂艄公是黄河的主人,那么作者仅仅是赞颂艄公吗?
答、不仅仅是赞颂艄公,而是对包括艄公与乘客在内的征服自然的整个人
类赞颂,不仅赞颂人类的勇敢精神,而且赞颂人类的智慧和细心,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教学过程:
1、文章中赞颂的是包括艄公在内的征服自然的人类,而文章的题目是筏子,那么筏子和艄公之间有何关系呢?
答、筏子是艄公和黄河搏斗,征服黄河的武器。
2、找出文中描写筏子的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
第三节:那么小,那么轻………………吞噬了。(小说明距离岸上的人远,
轻与黄河水的汹涌形成对比,说明险)
第四节:一共六个人(载人多)
第五节:这是一个过渡段,既归纳了上文,又开启下文对羊皮筏子的描述。
第六节:是乘风破浪的轻骑。(比喻 快)
第七节:十只到十二只羊……………..麻袋。(体积小、载重大)
第九节:你看它马不停蹄……………射向雁滩。(快)
第十节: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稳)
第十一节:筏子在……………更加安详。(稳)
主要表现羊皮筏子的“小”“轻”, 险、快、稳。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确实是不相称的。但正是这种不相称,使得羊皮筏子的驾御者——艄公的技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换句话说,对比反差越强烈,艄公的形象就得到越大的强调。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
【篇七】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年级 学科
逸夫中学电子备课本
姓名
学年
七 年级 语文 科教学设计
的《筏子》,看看他笔下 的主人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二、自主预习 1、 了解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
1924 袁鹰的散文题材广泛,感 情激越,思想深邃,其散
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学生了解作者 河南北》《第十个春天》 《风帆》《悲欢》《京华 小品》以及 等。
2、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
“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 难时期”的原因,除了 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
学生查阅背景并展示
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
这几个环节,老师不再干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 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 经济的严重打击。
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 针对性的。
一读课文 3.整理字词: 筏子 相称 湍急 浏览 吞噬 艄公 胆惊心悸 提心吊胆 惊涛骇浪 如履平地 化险为夷
学生查阅读音 教师正音
学生从“黄河”“筏子”
4.读完全文,你最大的“艄公”甚至是乘客任 感受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艄公(第十段就凭他的 何角度谈及都可以
【篇八】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教学方略(教师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个人主页筏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常识。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思想情感。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常识。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预习检测 1.我收集了有关黄河的诗词: (至少写出三句) 2. 我 认 识 了 作 者 : 袁 鹰 , 原 名 《 《 3.我会注音: 规模 ( . 篙 子( . 化险为夷 ( . 4.我会释义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一泄千里: 乘风破浪: 马不停蹄: 阅读感悟 1.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并说说本文赞美了什么?(感受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2.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在文中划出) 3. 通 过 读 课 文 我 知 道了 本 文 主 要 赞 美 了 征服 自 然 的1,又名 》 , 《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 》等,本文选自》 , 《 》 。) ) )浊 浪( . 吞噬 ( .) ) )心悸 ( . 湍 急( .) )相称 ( . 浏 览( . )) )如履 平地( .惊涛骇 浪( .吞噬: 湍急: 景仰: 惊涛骇浪: 目不转睛:,也赞美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教学方略(教师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个人主页了 拓展训练,还赞美了。1.下面是 有关人生和生活的名言警句,请你仔细品读,并以“人生”和“生活”开头, 各写一句名言警句。 例:人生是一把剪刀,应该剪出最美的图案。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2.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 的巡礼,去拾捡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的黄河情。 诗句:⑴ 成语:⑴ ⑵ 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 在这一形象中的寄寓的道理。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回顾检测 规模 ( . 篙 子( . 化险为夷 ( . 阅读理解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 ) 浊 浪( . 吞噬 ( . ) ) ) 心悸 ( . 湍 急( . ) ) ) 相称 ( . 浏 览( . ) ) )如履 平地( .惊涛骇 浪( .2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堂教学方略(教师版)七年级语文
备课组个人主页2.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例如;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 么?4.讨论: 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 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看法.中考体验———-名著导读 (1)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 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造成危害的散文是《 (2) 》 。 ”,其中揭示了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却走上了“造反”之路。他被发配到沧州后,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请简述主要情节。3
【篇九】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筏子》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 崔超
【教学目标】
1.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2.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3.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艄公的象征意义
难点:体会本文全方位使用衬托与对比手法的写作特色。
【媒体准备】
关于筏子与黄河的图片。
【课时】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明标
1、导入 (3分钟)
滚滚长江东逝水,涛涛黄河浪浊天。你看那长江,奔流千年不止;你听那涛声,激荡千年不息。跟随郭风,我们领略了长江——这位古老而又年轻的母亲,那是对祖国欣欣向荣的赞颂,那是对时代的青春之歌的赞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鹰的《筏子》,看看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古老而又落后的交通工具有何深意?它仅仅是一个景观吗?
2、明确学习目标
(1)、我能体会本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2)、我能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我能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二、 自主学习(12分钟)
1、 本文描写的形象主要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个,分别是黄河、羊皮筏子、艄公
2、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艄公,从课文的第10自然段可以看出。
(1)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是更值得敬仰和赞颂的。
(2)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3、作者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
4、艄公为什么可以战胜黄河,成为黄河的主人?
明确;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经验、判断。可见要想成为黄河的主人就要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经验和判断。
5、在人与黄河(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征服了自然,是个胜利者,所以作者热情地赞颂艄公是黄河的主人,那么作者仅仅是赞颂艄公吗?
明确:不仅仅是赞颂艄公,而是对包括艄公与乘客在内的征
服自然的整个人类赞颂,不仅赞颂人类的勇敢精神,而且赞颂人类的智慧和细心,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二、合作探究(25分钟)
师:文章中赞颂的是包括艄公在内的征服自然的人类,而文章题目是筏子,那么筏子和艄公之间有何关系呢?
明确:筏子是艄公和黄河搏斗,征服黄河的武器。
师:那么你能找出文中描写筏子的句子并概括它的特点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师归纳总结:
(1)第三节:那么小,那么轻……吞噬了。(小说明距离岸上的人远,轻与黄河水的汹涌形成对比,说明险)
(2)第六节:是乘风破浪的轻骑。(比喻 快)
(3)第七节:十只到十二只羊……能有多大呢?(小)
(4)第九节:你看它马不停蹄……射向雁滩。(快)
(5)第十节: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稳)
(6)第十一节:筏子在……更加安详。(稳)
师:在作者的笔下,筏子小、轻、险、快、稳。这样特点的筏子,与汹涌澎湃的黄河相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清楚作者笔下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
笔,勾画文中描写黄河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教学预设:勾画描写黄河的句子以及概括黄河的特点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黄河特点的描写,作者在这里用到了衬托这一写作手法,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明确:
(1)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只有这种……相称”以水车之大衬托黄河水势之大。同时以羊皮筏子之小衬托黄河水势之大。“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吞噬”。
(2)写黄河的深用的是一只效果衬托手法。“紧贴着脚……不敢睁一睁的。”
(3)写黄河的急,主要以羊皮筏子的行驶状态来衬托。“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马不停蹄,顺流之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筏子在激流上奔跑的更加轻快”等。 这样从黄河水势之大、水势之急、河水之深来写黄河的凶险。 师:这样气势磅礴的黄河之水,与这样的筏子是极为不相称的,那么作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有何用意呢?(教学预设:这个问题比较难,小组讨论解决,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展示后明确:
(1)写筏子的小、轻、险是为了和黄河形成对比,突出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艰难。写筏子的快、稳是为了突出艄公战胜黄河的本领的高超。
(2)写黄河的凶险是为了衬托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本领的高超。
四、归纳结课(3分钟)
师:分析完课文,我们知道了艄公是值得敬仰和赞颂的,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制和毅力。
今天我们领略了黄河主人——艄公勇敢、智慧的风采,明白了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我相信,只要努力拼搏,不畏艰险,我们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
五、抒发真情
请同学以这两篇课文为基础,把搜集来的有关长江、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在全班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筏子
惊涛骇浪 大胆
羊皮筏子 对比、衬托——黄河艄公——镇静
筏子乘客(侧面)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