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民间小故事200字 寓言小故事200字

小学作文 zuowen 1浏览

【 – 小学作文】

【第一篇】民间小故事200字

读了伊索寓言有感

读了伊索寓言有感作文500字 读了《伊索寓言》有感

一个个鲜明的形象,用短短的寥寥几字就凸显出教育意义,这是《伊索》的魅力,是伊索辛苦一身的着作。人们对历史上的他所知甚微。但对这一部,着作可谓妇孺皆知。

伊索里尽是一些举止野蛮,生性残忍之徒,人生在世独善其身,他人有难落井下石。文章包括的内容十分广阔,都是揭露当时社会现实的残忍,自私,蛮横……爱说谎的人就是说了真话也没有人愿意相信。《装病的狮子》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思考,不能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因为别人做的事也可能是错的。

我在书里还读到了很多新的故事,有《狮子和老鼠》、《狗和骨头》、《风和太阳》、《披着羊皮的狼》、《士兵和》……《狮子和老鼠》的故事真有趣。狮子抓住了小老鼠又放了他,后来狮子陷入了猎人布下的罗网,小老鼠反而咬破绳网救了大狮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从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用处,不要以貌取人。《披着羊皮的狼》更好笑。一只狼披上了羊皮装成羊,溜进了羊群里想要吃羊,却被牧羊人杀了当晚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以为自己很聪明,过分的伪装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

一个又一个有趣又有意思、好玩又好笑的故事,包含一个又一个的道理。读呀读呀……笑呀笑呀……想呀想呀……

读了《伊索寓言》有感

伊索中有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乌鸦禁不住狐狸的花言巧语,最终失掉了口中的肉。现实中,我们也可能是那只乌鸦,嘴里衔着的肉呢,就是我们要坚持的真理尔尔,而狐狸的花言巧语或许就会威胁到我们口中的那块肉,也许是威逼利诱,也许会伤害自己的。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要张开口,要咬紧口中的肉,坚持心中的真理。

我的一位同学曾这样构思过一幅场景:大海深处有一个小岛,岛上有许多居民,他们在我们的认知中全是精神病人,他们的社会法则也是不为我们这些正常人所接受的,譬如吃人肉尔尔。后来去了两个人,是因为海难最终漂到那个岛屿上的,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他们又是不幸的,他们必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顺从那些精神病人,顺从那些不为文明人接受的法则,甚至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二是坚守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坚守真理,但是会面临死亡的威胁。事实上,一个选择在小岛上存活下来,做精神病人中的一员,而另一个继续坚持自己的真理。后来,那个坚持真理的人死了,而那个做精神病的人继续违心地活着。再后来,小岛被人们发现,小岛上的精神病人都被送到精神病院,包括那个违心的人,无论他怎么解释。人们又在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本,是那个坚持真理的人留下的,后来,他被公认为岛的发现者。

事实上,只要坚持住自己的内心,坚守那片真理,无论生死,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违心地去顺从不为人接受的教条理念,最终只会是走向灭亡,心灵上的灭亡。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风雨中”,坚持理念,死又何妨!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是非常灰暗的,而伟大的;日心说”理论创造者哥白尼恰恰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当时的欧洲被教皇黑暗地统治着,教徒们为了维护教廷的神圣,且宣扬自己的理论,坚持;地心说”,反对一切敢于质疑的声音。颇具批判精神的哥白尼却敢于打破封建的枷锁,坚持真理,与教廷进行抗争,不管教廷的势力有多么强大,惩罚有多么残酷,仍不屈服,所以才会有今天正确的理念,才会有现在文明的发展。坚持心中的理念,或许会推动文明的进步,而一味的接受腐朽的理念只会导致世界的一片黑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畏权贵,任心中所想,心中所做,曾命高力士为其脱靴,杨国忠磨墨。而这两位又恰是玄宗身边的近臣。李白非但没有去巴结他们,反而戏辱他们,纵使丟官又何妨!李白坚持心中的那份豪爽,坚持自己,不为权贵、财富而违了自己的心,是世人的榜样。

坚守内心的信念,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透明。唯有坚守信念,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伊索寓言》读后感

《伊索》是由350余;这次有一部分成绩一般的分到了一班,我才不一班会比二班好!”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不是喜欢读了《伊索寓言》吗?”那里面有一;桃金娘的果实是如此甜美啊,把握害苦的却是你,因为我太贪婪,你那无比的香甜,因而送掉了我自己的性命。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不要过于贪恋某种事物,这样会葬送掉性命。要目光远大,不能向鸫鸟一样目光短浅,桃金娘的果实固然好吃,可吃到连危险接近也不知道,也就意味着死亡离你不远了。”这就跟我们一样,一个学生过于贪恋游戏,每天背着老师、家长去网吧,一玩就是一整天,这样下午会损失惨重:一、会浪费,家长辛苦挣来的钱被你用来打游戏值得吗?二、会用眼过度,是的窗口,太重要了!以后带个眼镜不累吗?三、也很重要,沉迷于网络,你将不知不觉葬送美好时光好吗?

玩游戏要适可而止,它只是让人放松消遣的,你把它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或专业来进行的话,我只能告诉你没有一点好处!

最后告诉大家所有的道理都藏在文章里,仅仅一则所给我们的启示就这么多,我们是不是要读更多书,去理解,去剖析其中的道理呢?

【第二篇】民间小故事200字

民间故事大锣笙传说

民间故事

大锣笙传说

大锣笙是**县最具特色的三笙之一。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生活在哀牢山深处白**下的彝族尼苏罗婺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彝语意为跳六月的活动,即一年一度的大锣笙节。

传说,明朝年幼的建文皇帝,接位才四年,他的叔叔燕王就阴谋篡位。这天,燕王的叛军已攻破京城,建文皇帝一惊慌,顿时乱了阵脚。他身边一位姓徐的竦官说;陛下,听说先王瞑驾之前曾授予陛下一个什么密绝?一句话提醒了建文皇帝。建文猛然想起他父王临死时给他一个小箱,告诉他如果遇到危难,可以打开小箱,自有解脱的办法。

于是,建文皇帝急忙打开龙箱,找出父王留下的那个小箱子,焚香祭拜后,急忙打开小箱,只见里面用红绸子包着一包东西,打开红绸又是黄绸,打开黄绸又是自绸&&一层又一层的包了十几层。文帝心想,一定是一封绝密书信,内有破敌之法。直到最后才见是一个皮夹子。把皮夹子打开一看,谁知是把锋利的剃头刀,其它一无所有。建文皇帝先是不解,想了一会,才恍然大悟。他马上叫来发匠为自己剃光了头,决心削发为僧,但又不知到哪里去躲避才好。他叹了口气,顺手将皮夹子交给身旁的侍从。侍从接过皮夹子,发现夹层里面还有手指头宽一个纸条,便说:陛下,皮夹里还有个纸条,上有四字。建文帝急问:哪四字?快快念来。侍从道:四山躲避!接着又说:陛下快脱下皇袍给我穿上,好替主上抵挡一阵。你快换上僧衣逃命!建文帝流着眼泪,带上几个侍从,便由后宫地道急急忙忙逃出了京城。由于心急火燎,六神无主,侍从念字条时他没有听清,把四山躲避误听为狮山躲避。因此建文帝就到处找狮山,后来找到云南**。一路上他专走山间小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以避开燕王追捕。

一天,他从**进入**地界,走到雨龙法甸,又饥又渴,在山顶转来转去,总是走不出那无边的茫茫林海。当他正走投无路,精疲力竭之时,忽然听到一曲悦耳的歌声由远而近。一群毛光水滑的羊群,好似那星星点点的白云,隐隐绰绰从林缝间出现。建文帝走近一看,呀!原来是一位穿着羊皮,赶着羊群,年近五十的彝族老人在唱山歌呢。建文皇帝犹如绝处逢生,急忙上前打恭施礼,向牧羊老人答讪问路。

老人见文帝一行面黄肌瘦,走路歪歪抖抖,看出他们是走累了,饿坏了,一片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当建文皇帝说出他们是出家人,要到狮山修炼时,虔诚的老人更加同情尊重他们,于是便从怀里掏出一个很大的苦荞粑粑,掰成几块,每人分给一份。建文帝等虽从没吃过这又苦又硬的东西,但由于又累又饿,饥不择食,也就大口大口嚼了起来。不吃则已,越吃越觉得清香可口。吃完苦荞粑粑,他们感觉精神好多了。

老人看看太阳已经偏西,心想;**山高林密箐又深,十里八里无人烟。他们外来人,人生地不熟,说又说不清,指又指不明。山间小路弯弯拐拐,交错纵横,如果走错了路,一天也走不出几条箐沟沟,半天翻不过一座山旮旯,绕上十天半月也走不出**地界。于是,便邀请建文皇帝和他的随从到家里火塘边上歇了一夜。第二天,牧羊老人亲自送建文帝一齐上路。一连走了三天,把他们送到了**,走上了去**狮山的小路,牧羊老人方才返回家门。

建文皇帝十分感激牧羊老人,便把老人当作了患难朋友。到**狮山做了和尚后,还曾带信给老人去**和他见过几次面。但老人只知道他叫定安和尚,并不知道他是建文皇帝。每次见面他们促膝谈心,但只谈些家常和修行之事,从不谈论政事。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突然有个军卒公差,骑着马送来一封来自京城的牛皮信,信封上还插了三根鸡毛。牧羊老人把信拿去请村里的毕摩一看,原来是建文皇帝的牛皮圣旨。信上大意说,他已回到了京城。当年牧羊老人结识的定安和尚,就是现在的建文皇帝,也就是牧羊老人的朋友定安。现在建文帝很想念牧羊老友,为了报答牧羊老人为素昧平生的逃难者

解救饥渴和带路之恩,请他进京城同享荣华富贵。同时送信人还带来了进京路费。

老人作简单准备即去看当年的旧友,但他一没骑马,二没坐轿,而是赶上一群羊,带上三支鹅,背着一背草鞋和干粮,便开始起程去京城。他走呀走,走了一天又一天,走了一月又一月,背上的草鞋和干粮渐渐少了。再走呀走,草鞋穿光了,羊也病死的病死,冻杯的冻坏,一天天死光了,鹅也死光了,干粮也吃光了。牧羊老人只好拨下三根鹅毛揣在怀里,光着脚,穿着破烂的衣服,一路讨饭到了京城。

他走到皇城脚下,守城门的护卫见他一身褴褛,又是穿着羊皮褂,不让他进去。他便拿出牛皮信说;这是我的朋友定安给我的信,是他请我来京城的。卫士一看是皇上圣旨,不敢怠慢,急忙拿着信进宫禀报。不一会,建文皇帝亲自出来相迎。进到宫里,老人对建文帝说;哎呀!我的老朋友,我本来赶了一群羊,抱了三支鹅来表表心意,但走了几个月路程,羊和鹅都死光了,只有带了三根鹅毛来,实在对不起您。建文帝说:千里路上送鹅毛,礼轻义重嘛!你能来看我就是最好的礼物了。于是就请牧羊老人在宫中住下,每天山珍海味,好酒好肉款待,还派人陪他到处游玩观景。建文皇帝留他在京城养老,同享荣华,但牧羊老人总觉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毛草窝,龙虾鱼肉不如家乡的野菜苦荞,坚持要回家乡。

住了几个月,建文帝留不住他,只好同意派人送他回家。临走前建文帝带着他到自己的珍宝库房中说;你要走了,我想送给你一件东西作纪念,但又不知你喜欢什么?这些金银珠宝,珍奇玉器随你挑选,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牧羊老人挑来选去,一时看得眼花燎乱。但结果却什么都看不上。最后,他发现十几面大锣。这些大锣是按官职品级大小出宫、出衙时敲的,据说皇帝用十二面,一品大官用十面,二品六面&&知县只能用两面。建文帝见他喜欢,就以一品官的厚礼,送他十面大锣,由一些官兵护送着他回到了**雨龙。

牧羊老人回到家后,忆往事思故友时便在头上插上箐鸡毛三根,以此表示鸡毛信上的三根鸡毛和他送给建文帝的三根鹅毛,敲着大锣,又跳又唱。所跳的动作,就是他用本地彝族打跳的基本动作进行创造,用来表现从**到京城一路上遇到的艰险和思念建文帝的心情。 大锣笙的动作与众不同,叫打跳为跳笙,老人把他创造的舞蹈动作取名做《大锣笙》传授给年轻一代。临终前,他一再叮嘱儿孙及亲友一定要把文帝赐给的宝贝大锣保存好,把大锣笙传下去。从此,大锣笙就代代相传了下来。据说,有一年,一个过路人盗走了一面大锣,牧羊老人的后代们追了七天七夜,硬是把那面大锣追了回来。

【第三篇】民间小故事200字

【民间故事】章纶与徐大游的故事

章纶与徐大游的故事

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为章纶故乡,位于雁荡山真济寺西北面马家岭北侧凤凰山脚下,与对面花坦村相距只有几里路,南北两岸隔着两条源远流长、清澈透明的溪流。南阁牌坊门前一条叫九曲溪,宽有150余米,源头来自龙西庄屋村与永嘉交界的锯板岭。另一条叫仙溪,约有200米宽,处于南阁桃林自然村与北面花坦村之间,发源地距离仙溪镇北阁村西北面与黄岩交界的偏僻山老区福溪。

南阁村历史悠久,是章纶后裔聚居之地。其中明代建筑的牌坊群,为浙江省和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明朝年间,两村曾分别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位居南京礼部侍郎的“忠节名臣”章纶,另一位是平头百姓,居住在花坦“百年里”的滑稽多智的徐大游。

徐大游一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他生性诙谐,足智多谋,为人随和,喜欢开玩笑,爱抱不平,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当年,福溪、田岭、高塘、北阁等村的老百姓到大荆赶集,原先都必须经过花坦村前面溪流岸边用石块铺成的老路中一座路廊。徐大游闲着无事,经常坐在路廊中与路过的熟人闲聊。

有一次,徐大游遇到一位年轻峻峭的少妇抱着孩子回娘家,在花坦村路廊中歇息。因孩子饥饿哭泣,她毫无顾忌地撩起衣服为孩子喂奶,刚好被坐在傍边正在闲谈的徐大游看到,发现她乳房下有一颗黑痣。徐大游出于好奇,上前询问这位少妇家住哪里?老公是谁?少妇如实回答后,徐大游故作惊讶地说:“想不到原来你的老公,就是我多年未见的同窗好友呀!请他有空来作客。”少妇当时也有点疑惑、惊奇,心想:怎么老公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位同窗好友?返回后告诉其老公李某。李某气愤地说:“这个徐大游,竟然戏弄我的妻子!”于是,找到徐大游,责问他为何如此欺侮人?徐大游看他疑神疑鬼,心胸如此狭窄,故意笑着逗他说,你别生气!我还看到你老婆身上的“秘密”呢!李某非常吃惊地说,我妻子品行端正,贤惠大方,你怎么会看到呢?徐大游说,你若不信,去问你妻子就会明白。

李某怀疑其妻婚前与徐大游相好,否则,怎么他会知道呢?回家后不问青红皂白,抓住妻子痛打逼问。其妻矢口否认,挣脱后哭着找到徐大游诉苦。徐大游一听,知道自己闯了祸——这次随意开玩笑,引起了她老公怀疑,导致其夫妻不和。于是,主动上门赔礼道歉,说明事情缘由,消除其夫妻隔阂。由此可见,尽管徐大游整日东游西荡,

不务正业,留下了许多滑稽可笑的故事,成为附近一带人饭后闲谈的笑柄,但他毕竟为人正直,通情达理,知错能改。

章纶与徐大游之间,也曾留下一桩滑稽可笑的趣事。事情还是从章纶小时候就酷爱读书、非常用功说起。

章纶出生于一个殷实农家。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母亲金氏亲自教授下,五岁时就认识1000多个字,会背诵古诗文。八岁开始进入私塾读书,常常读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十五六岁时到九曲溪边上马家屿书堂上学。母亲病故后,有一次继母包氏送米粽和红糖给他吃。等她去收拾碗筷时,只见他伏在书桌上已酣然入睡,嘴巴上一片乌黑。原来他读书入迷,边读边吃,竟然把放在书桌边上砚台中的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了也未发觉。他年轻时博览群书,专心致志。凡是能搜集到的四书五经,都被他浏览殆尽,没几年便崭露头角。一年冬天,大雪纷飞,马家屿山上梅花绽放,老师以《咏梅》为题让他作诗。他触景生情,即席写道:“梅生山谷中,不与众芳异。霜冷雪寒时,清香满天地。”老师看后非常赞赏,说:“诗言志,此生日后当树名节。”

明宣德八年(1433),章纶仅21岁,被温州太守何文渊选拔到府学重点培养,亲为“讲析义理,教之作文”,因此学业大进。明正统四年(1439)考中进士,被授予南京礼部主事。景泰五年(1454))五月,与监察御史鈡同分别上疏复储,被打入天牢,受尽酷刑,直至天顺元年(1457)一月,英宗复位后才出狱,被擢为礼部右侍郎。

徐大游比章纶大几岁,也曾读过几年私塾,但不肯下苦功,以致一事无成。两人虽不熟悉,也未交往,但各自都曾闻其大名。

据当地民间传说,有一次,章纶放学后到对岸仙溪书院任教的亲戚家借书,途径南阁桃林自然村与花坦村之间的小溪石碇时,刚好与徐大游相遇。章纶只顾自己低头走,没有发现对岸有人走来,两人走到石碇中间时不期而遇。徐大游笑着说,我们两人都站在石碇中间,如果谁也不让步,就无法通过。时值隆冬,底下是冰凉刺骨的溪水,我也不忍心让你淌水过去。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一起同时返回对岸行麽?章纶答应后便毫不犹豫,立即转身返回。不料,徐大游悄悄跟在他身后走到了对岸,只说了声“谢谢”,便随即笑着离开。其实,徐大游听说章纶从小聪明过人,有点不服气。为了试探一下章纶为人处世的品质,看到他从对面石碇上走过来,便立即迎了上去。

此事说明,徐大游随机应变,聪明机智,而章纶是多么淳朴憨厚,诚实守信。对此章纶留下来很深的印象。他中了进士,当了礼部侍郎

后探亲回家,想起当年之事,准备去拜访徐大游。徐大游听到这个消息,误以为章纶为当初之事怀恨在心,趁机报复,便吞金自杀。

事实上,章纶生性耿直,赤胆忠心;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殚精竭虑,为国操劳,丝毫没有报复的想法。只是想通过进一步了解考察,有机会予以推荐录用。想不到徐大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竟然因为这件芝麻般的小事断送了性命,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四篇】民间小故事200字

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

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荡气回肠的“长城的故事”

长城上的一对龙凤石雕,承受风吹雨打与守城将士血汗渗透,最终幻化为一男一女:龙和凤。凤告诉龙,因为不在一界,他们难续情缘,须经过数次生死轮回,直到龙在长城上找到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的玉佩,他们才能真正相聚。

悠悠岁月,漫漫征程。长城崛起于烽火狼烟、地方割据的春秋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兴衰演变,龙化身为兼并六国、统一华夏的秦始皇。为北御匈奴,永保大秦帝国的万世基业,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运用了全国大部分的青壮男丁。大量的劳工冻饿累死。秦始皇与凤化身而成的孟姜女在长城相遇,孟姜女诘问秦始皇:“你修了长城,可失了民心,谁来保护你的王朝千秋万代?”。秦始皇察觉她就是凤,但孟姜女已跳海殉夫;秦始皇痛悔莫及,只从海水中找到了凤留下的象征水的玉佩。

长城起伏盘旋,纵横飞舞,延绵万里,它的一砖一石一关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血汗与智慧的凝结。龙化身为的长城督造,在修建最险要的“鹰飞倒仰十八蹬”时,屡建屡塌。百般无奈,寻找童贞女子祭城。凤化身为村姑九莲自愿献身。为建长城,龙与凤再次生离死别。龙在九莲献祭的长城墙基下得到了象征土的玉佩。

之后,龙化身为边关守将,统率部下浴血奋战,击退了匈奴的一次次进攻;又化身为波斯商人,风尘仆仆,沿丝绸之路前往中原经商。但每一次都与凤生离死别,或擦肩而过,演绎了一部发生在长城上的“人鬼情未了”的爱情故事。

一、 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民间小故事200字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

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民间小故事200字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二、诗歌

出嘉峪关感赋二首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于占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作者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朝大臣,著名民族英雄。1842年l0只,作者被遣戍新疆伊犁抵嘉峪关,赋诗四首。此即其中两首。诗中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嘉峪关景象。“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0n峭摩肩立”,见其雄阔险峻;“楼头倚剑接崆峒”,“古戍盘雕大漠风”,见其威严雄壮;“秦树”、“陇云”、“天山”、“崆峒”、“瀚海”,既勾画出了嘉峪关的重要地理位置,又见其雄阔磅礴。两诗末尾分别以崤函与山海关做映衬,更突出了嘉峪关的雄伟高峻。而后诗中的占吏传说与风俗人情点染,又赋嘉峪关以瑰丽迷人色彩。两涛堪称万里长城嘉峪关的一幅风光景物画。气势磅礴,雄浑壮丽,极富审美价值。

三、 成语

雄关万里 孤城绝塞 固若金汤 万里长城

四、谚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3)不到长城非好汉。

四、 对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西北东南万里程。

关于长城的民歌民谣有《长城谣》。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子农、刘雪庵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原是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没拍成,但此歌却作为一首抗战歌曲风行全国各地。

歌词如下:民间小故事200字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第五篇】民间小故事200字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有何区别? 民间传说是口头叙事文学。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关的故事组成。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也比较多样,可以是人物传奇,奇闻逸事,而且是民间流传的,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的。

神话故事只能是关于神的,带超自然色彩。很多神话也属于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神话。

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而学者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义以区别神话与传说、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不同。 神话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

第二,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一般的民间故事,通常没有特定的地点、没有设定特别的时间、没有特定的人物、故事内容也可能重复发生。但是「神话」不同。神话必须是一个拥有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即使两者都没有说得很明确),并且是在叙述一个特定人物(或神佛)的故事。

第三,述说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

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考,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份。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宣传,民间故事被改成了各式各样的剧本.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田螺姑娘型故事的两种结尾,大团圆结尾体现了民众对幸福的追寻,而离去情节则蕴含着田螺姑娘是贫贱女子的象征,田螺姑娘选择离去表达的是对男性不尊重女性、不信任女性的抗争,是女性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体现。当今社会家庭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离婚已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在离婚案中,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例不在少数,女性主动提出离婚与故事中田螺姑娘选择离去有相似之处,现代男子的变心和女性要求实现家庭中男女平等的愿望在古老的故事中已经蕴含,由此可见田螺姑娘型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篇】民间小故事200字

民间故事传承人

单田芳共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老人名叫爱新觉罗o庆凯,但他说那是老姓,如今自己的家族早已改姓金,他叫金庆凯。时

可能讲故事也有遗传因素。从祖上便住在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泥塔村的金庆凯讲故事已有

金庆凯的一生经历坎坷,上世纪50年代,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抚顺矿务局当过火车司机,曾经九死一生;60年代他回到泥塔村当过生产队长、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还在县保险公

“一轮到我的节目,左一个右一个大家掌声不断,根本下不去场。”提起那段辉煌往事;金庆凯一脸骄傲。

“我的故事不能埋在心里头,作为文化遗产的话,就是让后代们都知道,把故事传下去。”

是有这个学者、那个学校的文化人来他家里收集资料,都无偿提供帮助。去年辽宁师范大学来了6个学生,要把他尚未整理成文字的200余则故事编辑成书,他高兴坏了,让6个孩子住在家里,顾不上自家的农活,陪着人家讲了整整一个星期故事。

“2008年之前,一到暑假、寒假,来我家炕头趴着听故事的孩子还挺多,可这两年,一点点都不见了,都跑回家玩电脑去了;更别说大人们了""”

如今,77岁的金庆凯每天除了给那些为他整理满族故事的“文化人”一遍又一遍地讲故事,这个有心的老人还花费心血收集了2700多条满族民间谚语,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版发表,不让祖祖辈辈留下的东西失传。

农民刘德方 冠名中国民间故事家 (一)(组图)

添加日期:2007-6-7 15:05:00 作者:ivy 新闻来源:

农民刘德方 冠名中国民间故事家

宜昌两位民间故事家荣获“文化传承人”称号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杰出传承人命名仪式上,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宜昌市民间故事家刘德方、孙家香“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据介绍,由文化部组织的此次评审历时2年多,从全国1138位申报者中评选出224名代表性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湖北省仅刘德方、孙家香获得殊荣。

69岁的刘德方是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农民,能连续讲述400多个精彩故事,被誉为三峡地区最具艺术活力的民间故事家;88岁的孙家香常年生活在长阳大山中,以其数量庞大、特色鲜明的“孙家香故事”成为中国第一位土家族女故事家。

今天我们介绍——农民故事家刘德方。

刘德方

简介:

现年68岁的刘德方是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谭家坪村农民。早在10多年前,乡文化站就发现他能讲400多个故事。从此,当地政府把他接到区文化馆居住,区财政每年给他预算1万元生活医疗费,还帮他成了家。文化部门整理出版了刘德方传讲的故事集《野山笑林》,区文联与广播电视局联合录制了刘德方传讲的优秀民间故事精选光碟,定名为《刘德方笑话馆》,已由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出版。1987年以来,有关专家对刘德方进行了8次实地考察。今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专家团到夷陵区考察后,称刘德方是"活态的民间文化瑰宝"。

在“中国民间故事家”授牌大会上,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农民刘德方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这表明,刘德方已由一位省一级民间故事家荣升为国家级民间故事家。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产生全国影响的著名民间故事大王刘德培后,宜昌市出现的第二位国家级著名的民间故事大王,可喜可贺。

在“中国民间故事家”命名前的考察中,中央民族大学文学系教授、著名的民间文艺专家李耀宗先生在考察刘德方后,不仅代表专家组作出专家权威结论:“刘德方是活态的民间文化瑰宝,宜昌必会因为拥有刘德方而骄傲和自豪。”同时还提出:“刘德方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这种现象颇具地域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特殊性。宜昌真是人杰地灵啊!”刘教授指出了产生国家级故事家的必然条件:地灵才能出人杰。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也。试想,在浩瀚的大海中、荒岛上、戈壁滩上能出人杰么?不会。宜昌的山川之美高明的画家也难描绘,它既有长江西陵峡高山阔水的雄奇、险峻,亦有鄂西连绵青山绿水的清幽、秀美。就连唐代的白居易、白行简和元稹路过宜昌,也在此地择洞而游,舍不得离去。更有唐宋文人大家王维、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慕名游览、咏诗著文极尽赞颂这里的美景。正是这块风水宝地,才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绝代佳人王昭君、明代文人赵勉、近代文人杨守敬、文安之、全敬存等杰出人物的出现。

宜昌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是民间文化繁荣的地域。这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含蕴着楚文化的精髓,彰显着楚俗的遗风。这里又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的重合、交融的地带,还有楚文化和巴文化交融整合后的巴楚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背景,源远流长。因而出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典型,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著名民间故事家刘德培,90年代发现的农民故事家刘德方、孙家香和宜都高坝洲青林寺谜语村,被海内外民间文艺家赞之为“三家一村”。

在位于长江北岸的鄂西山区,夷陵区下堡坪乡有条古老的赵勉河。这里山川秀丽、树木葱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在这个深山密林中,明洪武年间,走出一位大文人赵勉,官至朝廷户部尚书。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秀才村秀水坪,清代出过两名举人、多名秀才。解放后,走出100多名大学生,11名厅处级干部。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就诞生在这个秀雅小川赵勉河畔的谭家坪。60多年来,他的生活、劳作和民间文化活动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他所积储的民间文艺宝藏多数产自这里。

农民刘德方 冠名中国民间故事家 (一)(组图)

添加日期:2007-6-7 15:05:00 作者:ivy 新闻来源:

武兼备、荤素搭配、老少皆宜。只要他那故事匣子一打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会蹦到你的面前。是刘德方特有的天赋和特殊的人生旅历,使他的故事浸透了浓郁的乡情民情,散发出诱人的生活气息。他讲故事,吐词清晰、表达准确、内容简练、生动自然、富有吸引力和爆发力,他善于在故事的结尾一语道破主题,引得听众捧腹大笑。

刘德方的成就,自然要归功于生他、养他的大山,正是这里的灵山灵水孕育了刘德方,也是这里深厚的巴楚文化底蕴滋养了刘德方。更应归功于他父母给了他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使他经受住了来自多方面的折磨和打击,九死一生,度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人生。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生命根基和生存历程,使他沉浸于民间文艺的大海,吸取坚韧的意志、昂扬的精神和不息的生机。使这棵植根于民间厚土,饱受雪压冰摧的民间文艺之树常青,成就为今天的中国民间故事大王。

抢救才能护国宝。刘德方能够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大家,还要归功于上上下下的识宝和护宝人。首先是各路专家慧眼识宝。1994年,原栗子坪乡文化站余贵福发现并在《宜昌日报》发表文章“刘德培的弟弟出山了”,首先向山外报道了刘德方能讲四百多个故事的新闻。引起了当时宜昌县委的高度重视,县里安排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专班深入栗子坪采访刘德方,整理他的民间故事。1998年9月14日,县里特请民间文艺学家、最早发现和研究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王作栋先生,专程考察刘德方,对刘德方及其故事作出专家鉴定。他在第二条意见中这样写道:“刘德方达到并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民间故事家‘百则级’传承人标准,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故事家。”1999年10月,我的长篇报告文学《刘德方传奇》在《宜昌日报》和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后,引起国内一批民间文艺专家的重视。时任中国故事家学会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守华教授,在加拿大休假时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刘德方传奇》的报道后兴奋不已,即时与宜昌县委取得联系。1999年3月30日,刘守华教授带领3位专家和研究生,到栗子坪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考察后认定:“刘德方是目前三峡地区

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和民间艺术家。”2002年11月4日,中国民间文学泰斗、90高龄的贾芝先生来宜实地考察后说:“刘德方是很地道很典型的民间故事家。不仅要在全国宣传,还要把他推向世界。”2003年11月6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魁立先生率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全国民间文学界学者30多人,来到夷陵区,专程考察刘德方,对刘德方其人其艺惊叹不已。

各路专家慧眼识宝和权威鉴定,引起了当时的县委和后来区委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和关爱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了解到刘德方只身一人住在两间干打垒的土屋里、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后,立即作出决定:接刘德方出山。1999年6月,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曹轩宁带领县文化局、文化馆负责人到栗子坪看望刘德方,征求他本人意见,并作了详细安排。6月16日,县里派人进山将刘德方接到县文化馆,住进粉刷一新的房间。床铺、被子、液化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县里各方面的领导到文化馆看望刘德方,为他送来衣物和蚊帐。有关领导又募集资金为他购买一套木制沙发和办公桌椅,使他有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2001年春节刚过,在县委常委办公会议上,时任县委书记的赵举海、县长王国斌决定将刘德方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款1万元。政府4次为刘德方的专著和音像出版拨出专款。有关领导和同志还热心帮其组建家庭,为其租住了两室一厅的住房。2003年腊月,刘德方与杜远菊喜结良缘。夷陵区有关领导及市、区文化部门、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德方老人的婚礼。使这位民间艺人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的饮食起居有老伴悉心照料,刘德方得以潜心他的民间文化传承工作。试想,如果让刘德方仍然住在两间干打垒的土屋里,终日为生计而劳累,这块被埋在深山里的国宝会闪闪发光吗?

下,长此下去,就会失传。因而,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把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当作一项重点工程项目来抓。在宜昌县委、夷陵区委的高度重视下,夷陵区宣传文化部门研究、发掘刘德方的民间文化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之奋斗十年,可谓硕果累累:1994年春,县里派人进山将刘德方讲的故事录下8盘磁带。1996年县乡文化部门与刘德方合作,开始用文字记录下了380多个故事。1999年10月,由余贵福采录、黄世堂先生整理的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野山笑林》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所载213个故事是从刘德方传讲的420多个故事中精选整理出来的,第一次用文字形式公开发行。2004年1月,由区文联主席杨建章先生撰写的农民故事家刘德方传记《奇遇人生》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发行。这本传记小说以“天地玄黄,满目沧桑,话斯人;祸福变幻,一路奇遇成故事。”为主题,全部记录了刘德方一路奇遇、大苦大乐、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实乃罕见的人生旅程。今年春,区文联与区广播电视局联手,将刘德方的故事制成音像制品,由扬子江出版社制作的《刘德方笑话馆》DVD影碟,正式出版发行。由袁维华先生采录,由我整理的刘德方传唱的三峡情歌选集《郎啊姐》已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影戏文、丧鼓歌文和民间民俗用语,有待继续发掘和整理。

【第七篇】民间小故事200字

民间故事武义篇

民间故事武义篇

文史系 09语教4班 陈巧 09010130401

简介:

武义:故事里的纯朴与智慧武义是座小城,以“温泉之城、萤石之乡”闻名。武义是座古城,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武义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曾引无数雅士抚节高歌。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曾夜泊武阳川,留下了“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的优美诗篇。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武义始设县学。

武义县城以东3公里处的明招山上有座明招寺(又名惠安寺、智觉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县志记载,东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曾孙阮孚,赴任广州刺史时,弃官于明招山隐居,晚年又舍宅建惠安寺,该寺至清乾隆年间奉敕改为智觉寺,为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比杭州灵隐寺还早500多年。到五代后唐时期,著名佛教建筑大师德谦禅师前来明招山开山聚徒,由此,明招寺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佛教胜地。

阮孚的隐逸,千年来为文人雅士所凭吊:“吾爱阮遥集,高风犹竹林。”(指竹林七贤。王惟孙诗句)“将军已矣经千载,景仰遗踪不可攀!”(翁昌诗句),巩丰在《蜡屐亭》所写的:“千古高风挽不回,故山花落又花开。莫欺亭畔苍苍藓,曾印高人屐齿来!”倾慕之情,溢于言表。 阮孚把自己的住宅改建为寺,却为南宋理学文化准备了物质条件,从此理学的钟声打破了武义这个“世外桃源”的沉寂,从“隐”变为“显”,明招寺之名,振撼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乾道三年至淳熙三年(1167—1176),吕祖谦、朱熹等理学大师在武义明招寺设堂讲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明招文化,从此,武义名人辈出,代不乏人。

在这块富有诗意的土地上,不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以多姿多彩的武川风情而让人神往。斗牛、道情、龙灯、抬阁等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武义县桃溪镇东垅村,至今沿袭着迎大蜡烛的民俗活动。

迎大蜡烛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游行、祭拜、占卜等,旨在凝聚人心,祈求风调雨顺。武义县城鸣阳村流传一种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鲤鱼跳龙门”的民

俗。凡上一年添了男丁的农家,要扎一盏鲤鱼灯参加村里每年元宵节的迎灯会,有多少盏鲤鱼灯,就知道村里头一年添了多少男丁,所以鲤鱼灯俗称“大男灯”。武义县桐琴、泉溪一带有“花灯花轿”的民俗,这是从明朝中叶开始盛行的民间舞蹈轿车演变而来的,每逢元宵灯会或庙会时演出……民间小故事200字

武义人纯朴而开朗。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智慧,寓教于乐。武义有许多优美的传说与故事,但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来自最基层群众不断加工和完善的生活小故事。像《鸡的传说》,构思精巧、语言生动,让人拍案叫绝。同时,看似调侃的编排,其实富有深意。一则小故事就说明了婆媳关系、诚信与因果等道理,同时生动反映了当地的农村生活。《过年卖缸》却用事实教育别人,不要信口雌黄,多管闲事。《学三年功夫 不如养三年猪》则生动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

同时,武义有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为当地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及传播做了许多工作。如盲人故事大王张舍囡,天资聪慧,记性特好。他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会讲数百个民间故事。而更多的是,街头巷尾的寻常百姓,也许没有多少文化,却能讲许多生动的故事。故事来自民间,故事来自当地的风土人情,从故事里,我们读到一个可爱而纯朴的武义。

武义民间故事·传说

鸡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武义的深山坞里有个小村庄,庄上有个姓奚的人家,老俩口生有一男一女。儿年长二十,年前成了家。小女年方十六,是老俩口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加上脑袋瓜聪明,模样长得俊,老俩口更是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天长日久,把个女儿惯得又馋又懒,百般骄横,实话没半句,瞎话装一车。嫂子可不像小姑,不仅人品出众,而且老实稳重,勤快知礼,持家有方。

然而,常言道,媳妇再好,上不了婆婆眼;女儿再坏,当娘的也亲。奚老太也是这样的人。她总是怪媳妇吃得多,做得少,家里丢了东西,少了吃的,便说媳妇偷回家了。加上小姑又时常在娘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使媳妇受了不少冤枉气。

一天中午,全家老少吃了一顿饺子,剩下了不少。下午媳妇在床上,侧身给孩子喂奶,想到一年多来在婆婆家受的冤枉气,不觉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想着想着,她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什么东西惊醒了她,赶紧起身下了床,撩起门帘一看,原来小姑在狼吞虎咽地偷吃饺子。

傍晚,奚老太回到家,一看饺子少了,心里很不高兴,不由得唠叨起来:“咳!真没法子,原先没生孩子时,偷吃偷喝我没理你,现在当娘了还是这样馋嘴,成什么规矩!”这时,女儿正好回来了,插口说:“吃了就吃了呗,生就的骨头长就的相,你嘟嘟半天管个屁用!”小姑婆婆你一言我一句说个没完。媳妇在里屋听着,不由地心头火起,出房门对婆婆讲说:“娘,这饺子不是我偷吃的,你不要骂了。”婆婆一听媳妇顶嘴更加生气:“你没偷吃?难道是我女儿偷吃了不成。我家女儿从来不偷吃,你不要冤枉别人。”

婆婆对媳妇大喊大叫起来,媳妇气得满脸通红。小姑见了更得意:“你说不是你吃的,你敢和我对天发誓吗?”媳妇有何不敢,便说:“要是我偷吃,今日便死在这里!”小姑也跟在发誓:“如果是我偷吃,我就不是人!”说完和娘两个放声大笑。“啪!”真是乐极生悲,女儿一个仰天跌倒去,娘见了马上去拉。这一拉倒叫她吃了一惊,只见拉起来的是衣服,人没有了!一抖衣服,从里面滚出来一个圆不圆,长不长的东西。奚老太一呆,放声大哭起来。

过了二十几天,这个东西里钻出个活物。只见它黄色绒毛、尖尖小嘴、两条细细长长的腿,摔了几跤站起来,既能跑又能吃。老俩口又惊又喜,女儿复活了,可不知如何称呼?老头说:“女儿又馋又懒,所以老天爷才把她变成这个小东西。它的长相像鸟,而咱家姓奚,结合起来不是"鸡"字吗?我看就叫它鸡好了。” 转眼几年过去,孙子长大了。有一天,孙子给鸡喂食,嘴里喊:“鸡、鸡、鸡,快来吃!”奚老太听了很生气:“没大没小,那是你姑姑,以后都要叫"姑"!”孙子很听话,就“姑、姑、姑”地喊起来。奇怪的是鸡一听见喊“姑”,就跑得飞快,吃得也快。奚老太很高兴,规定全家以后都这么叫。于是,这种叫法一直传到今天。

本来鸡下蛋,谁也不知道。有一天,鸡正在马槽里下蛋,哥哥过来拌马料,见鸡碍事,便用一根棍去赶。鸡连飞带跑喊着:“哥哥打,哥哥打!”奚老太知道了,把儿子痛骂了一顿。但鸡还是不解气,每次生蛋之后,就想起挨打的事,“哥

哥打,哥哥打!”叫个不停。

龙女

清道光十三年,大旱年成,武义履坦等地方晒得颗粒无收。有一个叫小田的人,家里很穷,和娘住在破凉亭里,小田给大田人家做长工。有一日,小田到田畈去,看见田坎有一清水也,有一条红鲤鱼,他心肠好,就拿了红鲤鱼到三里路外的大溪里放生。

原来,这条红鲤鱼是龙王的女儿,到凡间来游玩,碰到大旱回不去,被小田救了。为了报恩,龙女带了宝葫芦到凡间,用宝葫芦变了大厅堂楼,还有摇钱树两棵,她嫁给了小田。

大田见小田一夜之间发财,很不甘心,总想算计他。他对小田讲:“你如果不到我家做长工,你爷爷手里欠我家120担谷一天之内便要还我。”小田只有叹气,呒办法,龙女叫他不要发愁,自有办法。她就对大田讲,叫他把楼窗打开,谷还到他仓里。龙女用两粒谷,吹了一口气,谷就不停地飞进大田的楼仓里,一下子堆得满满的。

大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对小田讲:“谷是还转来了,你祖母手里还欠我一只120斤重的大公鹅,限你三天之内还,勿还便勿客气。”小田想,120斤重的大公鹅,自盘古开天地也没有听到过,叫我到哪里去拿来还,这回人家总要让他算计了。他回去对老婆讲了。龙女叫他放心,她到娘家去看看。龙女回到东海,拿了神鹅赶回,赶到大田家。鹅大得不得了,一簸箕谷几口就让它吃光,走到楼上,一下子把120担谷全部吃得精光,大田也呒办法。

大田看到小田的老婆生得光帅,又聪明又能干,又起了恶心。要小田答应老婆调他几天,不答应就要倒灶。小田呒办法,回家跟老婆讲了,龙女叫他告诉大田,要调,家产、房屋、田地、山场、老婆统统要调,我自有主张。小田照老婆的话对大田讲了,大田心想,他家有这样漂亮能干的老婆,又有摇钱树,一生世也用不完,统统调还巴不得,就满口答应,当场二人就画了花押。小田便接过了大田全部的财产,到大田家去了。大田的老婆也喜欢小田忠厚老实,心地好,两人快快活活过日子了。大田到了小田家,只见龙女一瓢水当头泼过来,一下子水高几丈,淹没了堂楼,大田也淹死了。龙女报了恩,随着大水回转东海,这个故

事就在履坦一直流传下来。

武义民间故事·地方

过年卖缸

早年东干这个地方,有户人家七口人过日子,三个儿子两个囡,都还小,全靠当家男人一双手做点吃吃。有一年过年边,别人家杀猪杀鸡排排场场办年货,可是,这户人家却连过年米都没有。到了腊月二十八,公婆两个想来想去,只好把家里一口七斗缸抬去卖掉,换几斤米过过年。

这日早晨,父亲与大儿子爷儿俩把七斤缸抬到桐琴赵宅去卖。集市上,人来人往很热闹,都是办年货的。到了点心更,才有一个人来问缸怎么卖?爷儿俩中饭没吃,饿得眼睛发昏,手脚发软,巴不得卖了缸好回家。爷讲:“价钱由你讲好了,我家七口人没米过年,想换几斤米去。”

那人敲敲缸,声响好,还扎实,就讲:“十斤米,肯勿肯?”爷儿俩觉得太便宜,但勿卖掉,隔日就要断火烟了,就同意了。

那人叫爷儿俩把缸抬到他家,然后称米。他们刚走出几步,一个人从墙弄里走出来讲:“过年了还买缸做啥?要用就到我家里抬口去用,我家空缸有好几口呢。”买缸人一听,就勿要七斗缸了。

这下可苦了爷儿俩,眼泪勿由得“咯隆咯隆”滚下来,他们恨死了这凑破碗的(方言,意为乱插嘴的多事人),勿该破别个的生意。没办法,只好把缸抬回去。走了一段路,儿子一个扑鳖跌,这口缸“彭”的一声正好撞在一块石头上,跌破好几块。爷儿俩抱头大哭一场,眼望着天黑了,便翻翻倒摸回家去。

这个时候,家里的老婆牵着四个儿女在村口等,等啊等,眼睛望大了,还勿见爷儿俩回来。过了好久,才见爷儿俩归来。大家高高兴兴凑上去,小活鬼要吃饼,老婆要米烧饭。老公“唉”一声,把买缸换后,被一个凑破碗的人破了生意,后来把缸打破的事讲了一遍。老婆听了大叫一声:“天啊!”就昏死过去。几个小孩也哇哇大哭。老公把她抱回家里,坐床上想,明日就是三十夜了,后日年初一,人家做新衣,买酒肉,我为什么这样没用,连一斤米都没有?去借吧,过年是收账勿借账。想来想去,便找来一根绳子到柴屋里吊死了。老婆醒来,到柴屋里抱点柴烧开水吃,一眼望见老公吊死,一口气回勿转,也便气绝身亡了。几个小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民间小故事200字 寓言小故事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