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时间的脚印教案 奇妙的脚印教案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时间的脚印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月亮上的足迹》这

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1.探究阅读法。本文是一

1.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2.复述事件过程,能说出具体细节。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4、“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5、读课文的第5、11语段的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课件)

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登月过程分几个阶段?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3、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齐读这一句)

四、课堂小结

美国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嫦娥一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联络。

五、想像训练

同学们,伴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六、课后作业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人物:阿姆斯特朗

登月过程: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篇二】时间的脚印教案

《丑小鸭》多角度教案

《丑小鸭》多角度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丑小鸭》一直以它丰富多彩的想象、曲折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浓厚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丑小鸭的奇遇最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让他们美美地读、自在地说、放情地议,教师适时引导,是不难把学习引向深入,达到让学生汲取童话思想精髓的目的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铜像既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代表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也没有人能叫出她的名字。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的。

  作者简介(略)。

  二、初读课文,述情节。

  1,速读课文,大致明白课文内容。

  2,圈读关键词,简要复述童话情节。

  重点抓住丑小鸭的流浪足迹和遭遇进行复述。

  地点:养鸭场 沼泽地 农家小屋(老太婆家) 灌木林 农夫家 大花园。

  遭遇:众兄弟姐妹、母亲在外貌长相上嘲笑、嫌弃、赶、咒、啄、打、踢。野鸭、公雁、猎狗嘲笑、戏弄、嫌弃它的丑。老太婆、雄猫、母鸡利用它、鄙视它、限制它。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它。孩子们接近它、要抓住它,女人打它。

  遭遇呈逐步升级状:身体上的伤害、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肉体精神双重摧残、险些丧命。此外,它还得忍受饥饿,逃避猎枪,防范严寒。

  三、细读课文,说形象。

  1.边表情朗读课文,边理解丑小鸭形象,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    的丑小鸭”说话。

  让学生自得地说,目的在于让他们从丑小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中全面认识丑小鸭的性格特征: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韧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不甘平庸;虽自觉卑微渺小,却从未放弃追求;它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追求快乐,渴望理解,崇尚自由,向往美丽。

  拓展:在刻画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时,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或同情,或愤懑,或欣喜,他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呢?

  穿插对安徒生的艺术人生的介绍,了解丑小鸭的命运正是作者经历的写照。

  2.理一理童话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说说芸芸众生相,也用“从这里,我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当时以貌取人的荒唐世道和自以为是、粗俗可鄙的世人丑态,更进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可贵,从而更加喜爱这一艺术形象。

  三、议读课文,谈意义。

  议论题一: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它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议论题二: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尽情地议,放胆地说,教师一定要珍视每位同学的感受,鼓励精彩发言。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作点发言记录。

  拓展:在前进之路上,你是一只“丑小鸭”吗?要变成一只“白天鹅”,你还有哪些路要走?

  四、课堂小结,提希望。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瑰丽的童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不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吧?

  教学步骤: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丑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拘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课浅显易懂,不必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课文中,围绕课文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艺的机会,或许真能上出一节令学生终身难忘的语文课来。

  教学步骤:

  活动前可调查学生,根据要求决定活动形式。

  1.编排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可聘请技术指导。如有必要,教师可对课本剧的编写知识作一个专题讲座。

  2.童话朗诵赛。自选篇目,自定参赛人数和朗诵形式。教师可事先提供童话朗诵录音带作范例,让学生先听,先琢磨。

  3.童话故事会。推荐《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等有关成长的童话故事。

  4.专题阅读:安徒生与安徒生童话。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科代表汇编后班内传阅。

  5.电影欣赏:《安徒生传》。写一写观后感。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

  创作于1844年的《丑小鸭》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说:“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它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它很“丑”。它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排斥、鄙视,但它最后终于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一只最美丽的白天鹅。作者把自己当时的全部感情都融注在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里,以求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

【篇三】时间的脚印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速读课文,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认识人类登月的科学知识和意义。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前自测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写字:可望不可即()小心yìyì()()一yè()孤舟

解词:可望不可即——

里程碑——

2、“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用他脚上特制的大号胶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认识这惊心动魄、意义非凡的一刻。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了解并批注相关的科学知识(在书本中),再准备了4抢答题写下来,考考同学们。(选择常识性内容,提问简洁。)

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3、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注记。

课堂研讨

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哪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

3、这

作业本4、5、6题。

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徐秀形

【篇四】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 导入 新课。(3分钟)

今天老师准备用43分种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本需要两个45分种才能学完的文章。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有)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咱们来个男女生竞赛怎么样?(好!)学习这篇课文,老师设计了许多问题,有抢答题,有必答题,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积极作答,等课结束时,咱们看看是男生得分多,还是女生得分多?(在黑板右边设立男女生积分榜)从现在开始计时,谁愿意帮老师记录这43分钟时间?(许多,指一名)你准备用什么记录这43分钟时间?(用表)这位同学想到了用表记录时间,说明表可以记录时间。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表以外,可以记录时间的还有什么?(学生发言)同学们知道岩石也可以记录时间吗?(知道或不知道)同学们想知道岩石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吗?(想)今天咱们要用43分钟学的这篇课文《时间的脚印》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二、 析题、介绍作者、确定学习目标(4分钟)

1、《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道2分抢答题。(拟人)(痕迹、印迹、踪迹)

2、一句话介绍作者: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3、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不可能在这么短短的43分钟面面俱到,那么咱们应重点学什么呢?还是看看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怎么给我们“提示”的吧。大家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然后抢答(5分):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在哪儿能体现出来?(学生抢答,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评分。)(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语言: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4、“预习提示”第二段有6个词语,老师再给大家补充6个词语(刨刮、沙砾、掸去、地壳、沉淀、楔形文字)。男女生先商量,然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必答其中一组中的6个词语。(本题6分)(男女生读,大家评分。)课下大家把这12个词语写在作业 本上并且注音解释一下,好不好?

三、 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12分钟)

①抢答(2分):看是男生组还是女生组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并回答出共几段?(共31段)

②抢答(2分):看是男生还是女生组最先找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并分别回答出?(共9段:1、5、7、11、13、18、22、24、27)

③抢答(4分):具体分析某一独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对一段加1分,最多4分。不能重复回答。)(教师提示: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的?) ④必答(5分):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女生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个问题?男生思考“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问题?大家可以下位讨论,商量。(教师帮助女生概括,因为这部分是文章的难点。)小组讨论、商量概括文章内容后,每

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女生: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男生: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四、 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13分钟)

①抢答(4分):刚才找出的9个独句段,哪些有助于我们理出女生和男生思考讨论的“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部分和“岩石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的部分?并说说这两部分的起止。(5段和22段;5—-21;22—-29。)

②抢答(2分):现在谁知道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说理由

(1—4/5—-21/22—29/30–31)

③分出了全文的四大部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理清了文章的说明层次,我们只有理清了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的层次,我们才算是理清了全文的层次。下面的问题是必答题:男生负责理清第二部分的层次(15分)(教师巡回、帮助男生梳理,因为这部分的层次关系较为复杂。),女生负责理清第三部分的层次。(10分)要求:用段号表示出自己组那一部分的段与段的层次关系示意图,可以下位讨论,出来结果后,将层次关系示意图板书到黑板上(同组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到黑板上修改)。小组代表发言回答时,要讲解层次关系示意图的含义。然后师生评议。

附:第二部分层次关系:(5)|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

总 |——————————————————————————||(分)–

总-|||—————————————————–||||(分)—— 总-|||||–现象–||||||–结果———————–

总-|||||||————分—–第三部分层次关系:

(22)|(23)|||(24)||(25)||(26)(27)(28)||(29)

总—-|——————–分——-分———————分–

分—|||—-总– ——–过渡——-

五、 分析体会文章语言:生动有趣。(8分钟)

这篇课文篇幅尽管很长,可由于层次清楚,顺序合理,我们还是能尽快熟悉内容;课文尽管有点深奥,可我们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和难懂,相反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抢答题(2分)谁又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具体说明分析?举一例加1分。(因

为运用了拟人、比喻、举例子等方法)

六、 小结(2分钟):

①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②总结所用时间情况;

③总结男女小组得分情况

七、 布置课下思考题(1分钟)

(课上若有剩余时间,也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自然段,有的人说放在这里好,有的人说放在这里不好,还有的说这段压根就多余,没必要写,有人认为不多余。你认为如何呢?

时间的脚印

【篇五】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地点:武汉市江夏区郑店中学初二(6)班教室

时间:2003年4月30日

目标:

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

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导入:

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

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黄鸾饩鋈鑫侍猓?

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

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

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3、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学生述说,老师即兴点评)

三、学生积累(5分钟)

1、摘抄雅词:二字雅词、四字雅词

2、摘抄美句: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小诗: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时间的脚印教案

跳读:贴标题

寻读,说过渡

扫读,讲故事

【篇六】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河北张北二中 岳送军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时间的脚印教案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可以点击:ht

tp//www.0-100.com.cn1141312.htm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作者sina

【篇七】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课题: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本课生词的读音和字形,运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巩固练习的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会话。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组词造句。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小黑板、卡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生命与时间紧密相连,因此人们珍惜时间,把时间看成最宝贵的东西。

二、讲授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领读词语,每次三遍。

3、板书重点词语的含义、组词、造句。

词语讲解:

浑浊:不清洁、不新鲜。

浑浊的河水 浑浊的空气

小河的 变得浑浊不清了。

填充:填补

填充空白 填充完整 填充低洼

把这个句子填充完整。

腐蚀 腐蚀皮肤 腐蚀衣物

做这个实验一定要小心,因为硫酸会腐蚀人的皮肤。

磨损 磨损的厉害 车轮磨损

我的鞋子磨损的很厉害。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20个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动词及形容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多加练习。

时间的脚印教案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词语)

浑浊:不清洁、不新鲜。

浑浊的河水 浑浊的空气

小河的 变得浑浊不清了。

作业:1、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时间的脚印教案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的含义,熟练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建立时间观念。教育我们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刻含义。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小黑板、卡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提问)同学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

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

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

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个人读 小组读 全班读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

4、岩石记录时间的过程?

岩石→沙尘→沉积→岩石

小结: 通过今天的课文我们知道了人类记录时间的方法及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

的,我们斗都知道时间很重要。那么我们要怎样对待时间呢?

板书设计: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

人的作用(破坏) 阳光、风雪、空气 沉积

大块岩石小块岩石沙粒、尘土岩石 大自然的用 人为破坏、动植物 几千年、几万年 作业:1、用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的含义,熟练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我们珍惜时间、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刻含义。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小黑板、卡片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岩石的形成过程?

岩石经过破坏腐蚀,变成沙尘。沙尘经过沉积,经个上万年有变成了岩石。

2、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各种生物化石、小组我们使用的各种矿产资源。

3课文层次: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岩石是一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5–22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法:岩石的毁灭与形成。

(23–3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法:各种生物化石。

(31—32自然段)总结课文: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岩石我们可以更深

入的了解地球。更好得为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岩石的形成过程?

2、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作业:1、用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中讲解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用脑。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教学难点: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课型、课时:巩固练习,一课时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巩固学习。

二、讲授新课

1、选择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C、B、D、D

2、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1)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就要经受住各种困难。(经受)

(2)好大的啊!很快就覆盖了大地。(覆盖)

(3)他的胳膊受伤了,渗出鲜血。(渗)

(4)时间过的真快,转眼我们就要毕业了。(转眼)

(5)这次你就放弃吧,以后有的是这样的机会。

3、根据课文选择答案:

B、C、C、C、C、D

小结:本文通过练习对课文进行了巩固,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1、用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课题:时间的脚印(第五课时)口语交际时间的脚印教案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用汉语会话的能力。时间的脚印教案

2.(过程与方法): 教师给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开口说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开口说话

课型、课时:口语交际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模仿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通过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现在我们就根据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二、 交际话题

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运用时间的?

回忆你的成长过程,在学习上、思想上你都有树木收获?

互相交流一下关于时间的格言。

小结:本课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

欢汉语。

板书设计:

把口语交际话题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1、用课后练习二。

2、预习新课。

批语:

课后反思:

【篇八】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来自论坛)

梅子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屏幕显示标题)

二、识记字词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打开书63页。《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我们一起来看正文。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提纲如下:(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

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 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 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

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六、结束语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七、作业

1.找出本文的过渡段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

附:相关网站:

①陶世龙个人主页五柳村http://www.taosl.net

②时间的脚印网http://www.wh27ms.ah163.net/jyky/kgjj/xj/sjdjy/

③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ac.cn

④探索天地http://vip2.63dns/z86/tansuo/tansuo.htm

编辑 2004/05/27 10:53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4786 字节]

梅子

信息:

威望: +5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100 瑞文币

存款: 5991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344 时 10 分 49 秒

总发贴数: 1182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初中语文第四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让学生重点掌握说明特征以及说明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点。

第二单元让学生重点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

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并重点掌握说明顺序。

第三单元的说明文,与本册前两个单元所选文章有所不同。前两个单元的说明对象比较具体,比较熟悉,而本单元的说明对象比较抽象,比较陌生,这就决定了本单元的说明顺序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而逻辑顺序对刚接触说明文的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把握。所以,如何让学生把握说明顺序成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介绍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深奥,又因为它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和非专业人士,为增加阅读兴趣,在准确、严密的前提下,作者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所以,品味说明语言也成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想让学生把握说明顺序,就要理清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较难把握,在让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图示法,这样,学生对岩石的生成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后,用更为直观的图片加以印证说明,进而让学生明白: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就是记录时间的过程。理清了文章的内容,说明顺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扩展迁移训练,是本课的亮点之一。让学生仿写比喻句的活动,既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为配合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课件,条理清楚,容量较大。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不够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入场到上课的这段时间,播放了部分课文录音,让学生尽快了解学习的内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本次讲课,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

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九】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时间的脚印教案 奇妙的脚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