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10端午粽教学反思

小学作文 zuowen 4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17、端午的鸭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目标(2)

2、教学难点:目标(3)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忆端午

教师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哪些吗?

2、你能说出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吗?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三)、赏读文本品情趣

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子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

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3、幻灯片展示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5、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他家乡的鸭蛋吗?(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

(四)拓展迁移诉真情

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

学生扩句;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板书设计

【篇二】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高一选修)

首次试上,笔记本上写满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维目标明确,有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例如,学完这首诗教师总结说:“我们收获了很,除了无尽的美感,还了解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拿到一首诗,我们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1、读一一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线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设主线,明思路

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因为《春江花月夜》“孤绝横“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学生是读景、赏景的主角,教师是导游。”美在哪里?”这条学习主线,应”念”而生。

围绕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美听一美读一美品。其中,美品是关键,它可以设计以下两个思考题:

1、你在诗歌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月亮的推移为顺序找出描写对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体现人物情感的词)。

2、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你的理由。结合你最欣赏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品一品。

再次上课,我们明显感到,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仅有的一次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似乎是游离于课堂外的陌生人,课堂冷冷清清,局面尴尬。

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弊端,强调集体意识和绝对服从,用一种僵化、教条的思想禁锢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品质缺失,自主意识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怀缺失,公民意识缺失。高中新课程的实践者应充分意识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点,培养高中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初步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敬业精神以及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是我们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个体,尊重生命,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真切地感到,课堂不能静若止水,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否则便会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怎样为教学创造一个艺术的境界呢?

二、二改:创设艺术氛围,营造审美情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诗文的深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创设:

1、美导。

一位同行的导语设计值得借鉴: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学生打开了记忆仓库之后,教师再深情地说:“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美听。

教师范读,学生倾听潺潺连绵的流水、流利婉转的鸟鸣,他们情不自禁地沉醉于这迷茫朦胧的月色中,沉浸于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愁绪里,浸入美读酿成的美境中。有了这种倾听,那种跃跃欲试的萌动之心,怎能不呼之欲出?

3.美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3)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小组竞赛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第三次上课,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课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跃然纸上;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讨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不受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维、分享阅读成果。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赋予了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篇三】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端午日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编写与执教者  李本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塞龙舟》歌曲,收集有关端午的古诗句。

2、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同学们,在这些节日中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3、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板书:—走进湘西   端午日   沈从文)

4、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人。小学毕业,大学教授,完全是自学成才。代表作代表作有中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⑤追鸭子等。

(2)、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相近的是有穿新衣、吃咸鸭蛋、包粽子。不同的是:还要煮鸡蛋、挂蒲包、洗澡等。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明确:端午日是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其中最吸引你的是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仔细品味龙舟赛场面分析

1、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正面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板书)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2、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如何从侧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小结: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5、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嘛。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从龙舟比赛中我们可领悟到做事要“合作努力、奋勇争先”,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

    6、小黑板显示

实写虚写

人物动词作用联想、作用

体桨手持(桨)、划(船)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特征;赛船的激烈场面。梁红玉击鼓助战

进一步渲染了赛船场面的激烈

带头的坐(船头)、缠裹(红布包头)、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进退)

擂鼓、打锣的坐(中间)、敲打(锣鼓)、调理(划船节拍)

群体选手

观众鼓声如雷鸣、

呐喊助威

6、拓展与运用

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请从正面和侧面加以描摹。 

    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正面描写:写运动员或表演者

侧面描写:看比赛的人们

7、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8、拓展训练

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四、归纳要点: 

1、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竹杆舞等活动,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在吸取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篇四】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省公开课设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篇五】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省公开课设计)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2.学生认读生字。

【篇六】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7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7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

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篇七】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学目标: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三 教学准备: 课件

四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端午粽》。

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 端午粽 红豆""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 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叶和“真””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新授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1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节:

外婆的端午粽是怎么做的?

学生圈画重要词句;

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端午粽用青青的箬竹叶做成,包裹着白白的糯米;粽子闻起来很清香;真是又黏又甜。

“白白的”,“又黏又甜”,模仿说词语;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2带着问题读第三四自然节:

外婆的粽子有哪几种?为什么每年都要我带一小蓝回去?端午节是为纪念谁的?你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学生圈画重要词句;

汇报交流。

用“除了""还""”模仿说句子。

指名读课文,男女生互读,齐读课文。

(三)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有什么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端午粽

外婆的粽子

纪念屈原

教学反思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课堂上我觉得学生读得还不够,还有遗憾,没有适时反思。

【篇八】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7年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

案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

【篇九】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10端午粽教学反思

时 间: 2017 年 2 月 日 星期 一次备课教师 陈希

课 题:10端午粽 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 10端午粽教学反思